施蛰存小说论文_杨倩

施蛰存小说论文_杨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施蛰存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理分析,人性,弗洛伊德,小说,外省人,都市,海派。

施蛰存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杨倩[1](2019)在《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活跃在上海文坛,他们主动运用西方全新的观点、主张、方法、技巧来描写都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分析人们的病态心理,表达他们对于都市的全新感受和体验。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们塑造出了一批令人目眩的"摩登女郎"形象,最大程度地表现出现代都市人的异质性和聚居性。其中,以心理分(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21期)

邢越[2](2019)在《浅谈施蛰存小说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一文中研究指出施蛰存是小说现代主义风格中探索最多,最有成就的作家。这些小说中的大多数都为人性冲突和困惑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他创作的现代派小说中富有一种可贵的开放意识,敢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深刻挖掘了人的矛盾心理。本文将从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和现代小说中挑选几篇小说,具体举例分析其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0期)

竺建新[3](2019)在《施蛰存小说中的江南佛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施蛰存出生于佛教盛行的江南,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传承,江南佛教文化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叙事内容上,江南佛教对其影响有两个层面:其一,江南佛教相对开放的女性观,使得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欲望书写"有了写作依据;其二,施蛰存钟情佛教题材,以僧尼的世俗化改写倡导人性自由。在叙事策略上,江南佛教的影响也有两个层面:其一,佛教唯识论强调心识,重视人类的深层意识,施蛰存小说创作中善用心理分析与江南佛教的唯识学颇多契合之处;其二,在佛学"圆通"思想的影响下,"首尾圆合"构成中国传统叙事的一种常用结构,施蛰存在不少小说中运用了这种"圆型"的结构方式。此外,江南曾经是佛教密宗盛行之地,密宗艺术有怪诞恐怖之特点。与此相呼应的是,施蛰存在小说中多怪诞情节的设置。江南佛学意蕴使施蛰存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策略多了独异的气质,拓宽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视野。(本文来源于《写作》期刊2019年03期)

陆天宇[4](2019)在《施蛰存小说的都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海派和现代派作家,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包括《梅雨之夕》、《将军底头》、《石秀》等。他的小说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他对上海的书写和在都市文学方面的创新,影响了后来的一批都市作家。施蛰存的都市书写是他小说中最为突出、最吸引人的地方。本文通过研究施蛰存对都市的理解,对现代性的反思,对现代人生存的关注,对都市表达方法的钻研,来阐明施蛰存小说的都市书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绪论部分主要为本文的论文综述、行文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以下为文章的基本结构:第一章主要分析施蛰存小说中都市的经济空间与文化空间建构。典型的城市景观和现代化的生活情景是施蛰存都市书写的绚烂外表,西方文明的影响与传统文化的积淀共同构成施蛰存都市书写的内涵。第二章主要分析施蛰存小说中都市男女的人物形象、形象背后揭示的困境以及困境的成因。施蛰存笔下的女人遭遇欲望的折磨,男人面临“阉割”的处境,他们人生困境的本质是现代社会取代传统社会后涌现出的新问题。第叁章分析施蛰存小说都市书写的特征。对都市温和、中立的书写态度使施蛰存区别于其他都市作家,对现代小说表现技法的熟练运用使他受到了评论家和读者的青睐。第四章分析施蛰存小说都市书写的特殊意义。对启蒙精神本质的回归和采纳通俗小说技巧、坚持现代性的感性维度标示出施蛰存都市书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结语部分,结合历史语境,强调施蛰存都市书写的人性维度与艺术生命力。(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2)

代亚丽[5](2019)在《通过《将军底头》论施蛰存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并在中期鼎盛的现代派,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因施蛰存于1932年出版《现代》而得名,实际上包括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当时中国发展是有其发展背景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都市迅速崛起,物质层面的繁华为中国现代作家发掘、拓展其感觉提供了基础。再次,西方现代主义的陆续引入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参照。新感觉派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蔼里斯的性心理学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在接受外来影响之时立足本身传统文化创造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03期)

阎方正[6](2019)在《施蛰存小说身体书写的美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海派都市文学的代表作家,施蛰存在小说书写过程中充斥着大量以"身体"为核心的叙事情节。一方面,以审美对象方式存在的身体,通过小说的相关叙述,构成了作品美感形成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以审美主体方式存在的身体,集中表现为作家创作、读者阅读时对文本引发身体感受的偏好,由此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欣赏过程。施蛰存小说中身体书写所引发的美感,背后指涉的是身体、性别、权力等文化因素间的复杂关联,为全景式展现20世纪30年代海派都市社会的现代文化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聪,洪畅[7](2018)在《走进潜意识与爱欲——论施蛰存小说独特的心理分析创作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融入其小说创作,改变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方式,将写作转向人的潜意识和内心世界。同时,他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由人物外在表现反映内在冲突,以代表生命的爱欲来探讨人物本性,凸显压抑中痛苦挣扎的本我欲望。拟将弗氏理论与施氏作品结合评析,阐释潜意识、人物双重或多重性格、爱欲与文明对立冲突等心理分析创作手法,深入解读施氏小说的艺术性,探索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本能欲望、抨击都市社会的异化和推崇自由人性社会的精神内核。(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8年08期)

李镕铄[8](2018)在《被“遮蔽”的现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施蛰存,学术界历来将其划分为“海派”作家之中进行研究,认为他的小说成就主要集中在对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运用上。运用这一理论学说对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进行描写创作,是海派作家的写作特色。他们擅于详细地描写人的心理活动,很多作品甚至全篇都是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因为这种创作方式与当时文坛主流文学——左翼文学相冲突,所以施蛰存遭到了严重的批判,甚至直接影响了他后续的文学创作。新时期以来,对施蛰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可是,“心理小说”“精神分析小说”依然是对施蛰存的“刻板印象”,大量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心理分析学说等写作手法上面。其实,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与其他海派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现实关照的倾向。这种深刻的主旨似乎一直被写作手法这种载体“遮蔽”了。本文力图通过对施蛰存作品主题与艺术的深入挖掘揭示出他小说创作的深层心理倾向,并探求产生这种创作心理倾向的背后原因,该项研究不是为了推翻以往的学术观点,而在于呈现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施蛰存。(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8)

刘海燕[9](2018)在《论施蛰存小说人性与佛性契合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施蛰存先生,是中国现代较早且有意识将心理分析方法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凭借独特的超精微艺术视角与情理融合、跌宕起伏的心理分析,其小说作品对人性的描摹与刻画鞭辟入里,余韵悠长。佛教题材的运用与佛性人物的塑造是施蛰存小说的一个亮点。本文从“佛性”视角切入,挖掘小说人性刻画中“人性与佛性”或显或隐的契合关系,展现“人性与佛性相契合”的探究路径,品味“人性与佛性相契合”赋予作品的美学价值,探索作品主题指向的哲学内涵以及佛学视阈下的人性思考。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通过解读显隐探索双视角结构、人物意象群的出色塑造,剖析了作品“人性与佛性契合之美”展现的形式基础。通过核心概念内涵梳理与文本细读,抽取出作品中人物人性与佛性“相契合”的发展脉络,进而探究契合关系的本质与美之内涵。施蛰存小说人性与佛性契合之美的内涵至少有叁层:人性在真善美的极致处与“佛性(果位)”相契合,强调人性自我完善的内在超越性与人性自我超越的艰难性,这是其一。“人性与佛性相契合”是人性、佛性两个概念的哲学内涵本身有所重合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人性论与佛性论互为渗透与影响在文学作品中的完美力证;更是中国佛学和中国哲学由探讨宇宙本体变为探究人类本体、人类本质这一哲学变化轨迹在艺术创作中的间接反映,这是其二。“人性与佛性契合之美”,彰显的是人类不断努力,最终朝着最高理想人格迈进的共同指向与哲学愿景,这是其叁。探究施蛰存小说人性与佛性契合之美,得以清晰认知:施蛰存小说从人性描摹、拷问到人性赞美,对人性不断深化的思考轨迹,与佛性理论对人由迷入觉,使“自性佛”由隐而显之思维路径在“善”之极致处相契合,为生命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提供了感性认知与哲学思辨双线并进的体悟通道,拓宽了人文关怀的视野与哲思高度。(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期刊2018-05-01)

赵坤[10](2018)在《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外省人”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施蛰存来说,松江老家不仅赋予其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而且是他十分重要的灵魂居所。纵观施蛰存小说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早期小说具有比较浓烈的江南小镇的色彩,即使后期转向了都市题材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地方性的风土的力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至于他的小说始终贯穿着一种外省意识。因此,本文以施蛰存的创作历程线索,运用文本细读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学法以及心理学法对施蛰存小说中“外省人”意识进行探究分析,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从松江的历史文化、上海与松江的历史关系以及施蛰存的生活经历入手,分析施蛰存本人所具有的“外省人”意识。并以松江的历史文化和施蛰存的个人经历为依据,探究施蛰存本人的情感体验与其作品中的“外省人”意识的关系。第二章从施蛰存的乡土题材小说出发,以小说集《江干集》和《上元灯》为主,分析外省农村的社会状况以及外省人在“进沪”后的思想变化。第叁章从施蛰存的都市题材小说出发,以小说集《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中的作品为主,探究外省人在到达大都市后的生存困境以及精神困境。第四章从施蛰存的最后一部小说集《小珍集》入手,分析施蛰存小说中的外省家园的破败以及都市外省人乡土梦想的破灭。研究表明,从早期的小说集《江干集》《上元灯》集,到中期的小说集《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再到后来的《小珍集》,施蛰存从未停止过对都市和乡村的审视,也从未停止过对穿梭于这二者之间的现代人的思考,以至于其小说一直贯穿着一种“外省人”意识。联系施蛰存的人生经历,可以发现,施蛰存的小说中的“外省人”意识与施蛰存本人的“外省人”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施蛰存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施蛰存是小说现代主义风格中探索最多,最有成就的作家。这些小说中的大多数都为人性冲突和困惑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他创作的现代派小说中富有一种可贵的开放意识,敢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深刻挖掘了人的矛盾心理。本文将从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和现代小说中挑选几篇小说,具体举例分析其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施蛰存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杨倩.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牡丹.2019

[2].邢越.浅谈施蛰存小说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J].青年文学家.2019

[3].竺建新.施蛰存小说中的江南佛学意蕴[J].写作.2019

[4].陆天宇.施蛰存小说的都市书写[D].安庆师范大学.2019

[5].代亚丽.通过《将军底头》论施蛰存小说的艺术特色[J].文学教育(下).2019

[6].阎方正.施蛰存小说身体书写的美学考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

[7].陈聪,洪畅.走进潜意识与爱欲——论施蛰存小说独特的心理分析创作手法[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

[8].李镕铄.被“遮蔽”的现实[D].青岛大学.2018

[9].刘海燕.论施蛰存小说人性与佛性契合之美[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

[10].赵坤.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外省人”意识[D].天津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施蛰存小说论文_杨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