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态危机与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

网络生态危机与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

梅英[1]2004年在《网络生态危机与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现有网络生态危机研究成果和相关德育实效性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网络道德作为文章主线,把网络生态危机问题和德育实效性联系起来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目前德育的问题所在,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以上内容,共分为叁部分。 第一部分,网络生态危机问题分析。在该部分中,笔者首先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网络生态系统作了一个简介,包括其构成、特点和功能。紧接着,笔者在对目前网络生态危机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网络生态危机问题重新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其内涵界定、表现、特点及危害性分析几个方面。提出:所谓的网络生态危机是一系列由于人们滥用、误用而导致的网络生态系统失衡的相关表现,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网络正常功能的发挥,威胁着网络的健康持续发展,迫切地需要人们进行调控。目前网络生态危机表现为:资源分布失衡、技术保护措施失灵、信息资源环境面临困境、法律法规短缺、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盛行五个方面。网络生态危机作为一个全球问题,它具有全球性、全面性、超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其存在必将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网络的可持续发展、个人的健康发展。该部分从网络生态系统的特点出发,对网络生态危机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旨在使读者对这一问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在,并为分析其根源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网络生态危机与德育实效性的关系分析。在该部分中,笔者首先对网络生态危机发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网络生态危机的出现,和网络自身的特点有关、和社会背景有关、和经济利益有关、和法律控制的局限性有关。但网络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人工系统,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道德在其中注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笔者认为,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是网络生态危机问题的根源,网络生态危机实质是一种人性危机。这种网络道德缺失表现为叁个方面:网络主体缺乏网络发展所需的伦理道德、网络主体缺乏自主道德判断能力、网络主体缺乏自我道德约束意识。要解决网络生态危机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存在的问题。紧接着,笔者继续分析,认为网络道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其培养理应通过德育完成,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现状反映出目前德育必然存在问题。具体来讲,网络主体缺乏网络发展所需的伦理道德反应了目前德育的外在效益不佳,网络主体缺乏自主道德判断能力反应了目前德育的效率不佳,网络主体缺乏自我道德约束反应了目前德育的内在效果不佳。总而言之,目前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反映了目前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实效性低下。该部分以分析网络生态危危机根源作为过渡,利用网络道德把网络生态危机与德育实效性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分析,并为下文提出应有的德育措施奠定基础。 第叁部分,增强德育实效性,促进网络生态危机的解决。该部分中,笔者根据网络生态危机问题反映出的问题所在,提出了叁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措施。第一,从对象出发:激发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需要。网络道德需要作为网络行为的内在动机,对于解决网络生态危机是重要的。只有在网络道德需要的驱动下,网络主体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道德建设中,学习新道德、内化践行已有道德,与不良道德行为作斗争,为维护网络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德育应在道德需要具有可培养性的基础上,从个人和社会利益出发,激发培养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需要,使他们在网络道德需要作为内驱力的情况下,真正内化网络道德,提升德育的实效性,体现德育的内在效果。第二,面对现实:教授网络发展所需的伦理道德。道德具有相对性,网络社会中所需道德必定与现实社会存在差别,德育在内容上应该根据网络发展要求进行更新。只有这样,网络主体才能在“有德可依”的基础上做到“有德必依”,为解决网络生态危机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德育的外在效益也才能得到提升。据此,笔者认为,根据网络发展要求,网络生态道德、网络技术道德、信息道德、自我道德是德育必须增设的内容。第叁,为发展服务:培养网络主体的主体性道德素质。社会在发展,网络也在发展,网络主体随时都可能会遇到种种未知的道德难题,他们必须根据自身境况做出道德判断和取舍,必要时还要进行德性的创造。因此,笔者认为,以自主道德认识能力、自觉道德践行能力和自我道德调控能力为主的主体性道德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网络主体身心发展的需求,也是维护网络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只有培养出来的人真正具备了适应未来的能力之后,我们才能说德育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之后,获得了最佳的效果。

梅英[2]2006年在《论网络生态危机发生与德育实效性之内在联系》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生态危机作为网络生态系统失衡的相关表现,发生的主导因素在于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而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现状却和目前德育实效性低下密切相关。由于目前德育的内在效果不佳、外在效益不高、效率低下,导致了网络主体缺乏网络发展所需的伦理道德、缺乏自主性道德判断能力、缺乏自我道德约束意识。解决网络生态危机,必须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王霞[3]2010年在《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网络时代,人们的思维、学习、工作、交往和娱乐方式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已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然而由于人们对网络的滥用、误用,致使网络虚拟社会也像现实自然社会一样出现了生态危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网络生态文明建设。网络生态文明主要由环境要素和网络主体两部分构成,网络主体是影响网络生态的主要因素。与自然生态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网络生态文明具有虚拟性、信息化、思想自由性、和谐共享性的特征。当前的网络生态危机凸显了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迫切性,网络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网络主体的网络行为失范。青少年是目前最主要的网络主体,由于缺乏自控能力、信息的选择和分析批判能力,他们成了最易受网络生态危机影响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是网络生态危机最主要的制造主体。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意识目标、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教育内容应包括网络生态危机意识教育、网络生态文明观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教育的途径有叁条:一是加快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队伍建设;二是加强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教育;叁是积极开展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总之,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既是网络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代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要求。

吴婷[4]2014年在《大学生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互联网络技术出现以来,在短短几十年内,网络的触角已经延伸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网络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股浊流。同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中令人担忧的网络生态危机也日渐显现,网络安全危机、网络信息污染、网络文化帝国主义、人际关系疏离、网络信息垄断与数字鸿沟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网络生态文明与现实社会生态文明不同,具有虚拟性、信息性、精神自由性以及和谐共享性的特征。网络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网络主体道德的缺失,因此凸显了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是社会思想最活跃、爱好最广泛、精力最旺盛的群体,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对网络生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帮助网民特别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生态观,进行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大学生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生态文明观,具备一定的网络法律知识,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规范自己的网络活动行为。大学生网络生态文明教育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渗透性原则以及示范性原则。大学生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生态意识教育、网络生态文明观教育、网络生态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大学生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其次,提高学校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再次,重视家庭网络生态文明教育。最后,优化社会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环境。

龚华琼[5]2014年在《高校生态德育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21世纪时代发展的热点。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行,生态德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实施生态德育的效果还不明显,多数大学生未能重视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缺乏对大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因此,本论文旨在为增强高校生态德育实效性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径。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法,根据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论和科学发观为指导,借鉴中国儒、道两家传统生态道德观和西方生态伦理学理论,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影响生态德育实效性的五个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大学生生态德育调查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阐述了增强高校生态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实施的教学路径、体验路径、熏陶路径和机制路径。通过研究可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丰富大学生的生态德育体验,美化高校生态校园环境,完善生态德育运行机制等是增强高校生态德育实效性的一条可行的实践路径。

姜文杰[6]2011年在《高校生态德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又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寻求应对之策。于是,生态学理论应运而生,生态学的理念、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人类所从事的多项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样,其影响也渗入到德育领域之中,成为当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种新走向。当今高校德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很低。这种现状与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失衡密切相关。传统德育的低效,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传统德育观、德育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让生态观介入德育,实施生态德育。生态德育就是用生态世界观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德育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观点,是以相关联事物相统一协调的原则来处理德育问题的方法论体系。生态德育将德育看作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把德育放在一个联系而非孤立的、动态而非静态的、整体而非局部的、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中来思考,从德育系统各要素及其外部环境的系统性来思考问题,希望能趋向或达到高效的最优状态。本文较系统论述了高校生态德育理论。首先,从高校德育的界定、提出的依据及必然性分析生态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其主要构成要素。其次,用生态世界观的观点分析当前高校德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原因在于“德”与“育”的生态失调,落后的观念缺乏生态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德育系统各要素生态失衡,德育过程的生态缺失等。最后,针对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探索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建构高校生态德育系统,以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德性的全面发展。

梁方丽[7]2014年在《大学生生态化德育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愈演愈烈,加之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选择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状态,传统的大学生德育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其实效性愈见低下。因此,创新大学生德育路径,切实提升大学生德育效益,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从生态世界观角度对大学生德育进行重新考量,引入生态化德育思维方式,赋予大学生德育以生态性,化解大学生德育的生态性危机,重塑大学生德育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这是大学生德育的当务之急。大学生生态化德育就是将德育纳入生态系统之中,用生态学的原理、生态世界观的理念来革新德育机制,促进影响大学生德育的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使其真正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大学生这一有机体与德育环境之间发生关系的方法论体系。生态化德育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多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包括德育主体、德育理念、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五大构成要素。当前大学生德育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理念缺乏人本性、途径固守单一性、方法违背规律性、评价凸显片面性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德育被机械性、习惯性和局部性思维方式所禁锢。鉴于此,高校应着力构建生态化德育理念、生态化德育途径、生态化德育方法、生态化评价机制,让大学生在和谐、自然的德育生态环境中体验生命的价值,促使大学生个体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并全面发展的道德生命体。

党静雯[8]2012年在《网络生态危机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面不断扩大,“网络生态危机”的概念也伴随人们对网络生态的担忧应运而生。基于网络具有全球性,虚拟性,瞬时性的特点,高校网络环境同样受到网络生态危机的挑战。笔者认为,在网络生态危机视角下分析高校网络存在的网络问题及原因并探求解决方法,运用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和方法对网络行为主体进行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方式,分析了网络生态危机对高校网络环境,大学生网络道德以及高校网络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发现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得分与网络生态危机意识得分有相关性,且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在教育方法及法制规范方面存在欠缺。故认为加强网络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网络生态危机意识,加强网络法制意识对于清洁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从而缓解网络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提出了网络生态危机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及具体措施。

韩雪[9]2008年在《学校德育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党和政府从来就重视德育建设,在我国教育政策中,德育受到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学校德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同所收到的效果却不能成正比,即德育低效问题仍比较突出。应该看到,德育系统的“水土流失”,当代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灵、情感世界的“沙漠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德育的“土壤污染”,也就是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恶化、失衡密切相关。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的某些方面违背了生态原理,没有真正做到保持学校德育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学校德育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单方面用力和力量的空耗,降低了德育的实效,使学校德育始终在低谷中徘徊。在新的世纪,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要把学生的精神“沙漠”逐步转化为“绿洲”,使个体重新焕发多样的生命光彩,必须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德育进行全新的思考,赋予学校德育以生态性,树立德育生态理念,优化学校德育生态系统,化解学校德育的生态失衡,让师生在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本文以学校德育为落脚点,系统阐述了学校德育生态的理论基础、内涵、特点及其主要功能,指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出现低效甚至无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德育出现了生态性危机,学校德育的生态系统存在紊乱、断裂、停滞和无序的不良状态,德育生态系统内部各生态因子之间也出现失衡现象,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德育的健康发展。本文运用生态学原理,以生态世界观为理论基础去重新审视和剖析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生态性危机,并对危机现象进行深入客观的归因分析,找出其深层原因,探索在具体实践上如何整合和优化当前学校德育生态系统,实现学校德育生态在整体上趋于和谐与平衡,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王顺玲[10]2013年在《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危机是人类共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难题,生态伦理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多个视角对生态危机的现状和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探讨了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的丰富内涵,力求多维度、多层次的对生态伦理进行解读,并就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原则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生态伦理发端于生态问题的凸显和对生态问题进行伦理反思的哲学重构。作为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上已经出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且长期以来的环境责任与环境利益的分配不公也在困扰着人类。人们通常将生态危机的产生归因于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或者人文精神的失落等因素,实际上生态困境标志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失衡。因此在现代西方环保运动实践的基础上,生态伦理学作为哲学层面的反思开始确立下来。也只有在伦理道德上认识生态困境,才是应对生态危机最为根本的办法。第二,在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派别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生态伦理的基本思想进行考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最终的价值标准,生态伦理的提出是为了实现人类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但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在认识论、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导致了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强调应该给予非人存在物同样道德关怀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兴起。这两大派别的思想碰撞进一步促进了生态伦理基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生态伦理整体主义观和自然价值观成为生态伦理的基本内涵。前者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后者认为人与自然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内在价值,人类应该在尊重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叁,对生态伦理建设的现代价值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加强生态伦理建设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价值观的缺陷,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从而推动人们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为促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生态伦理建设也有利于培养人们适度消费观的形成,能够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因而,生态伦理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能够从根本上完善生态文明的发展;同时,生态伦理建设能够促进环境责任与利益的公平分配,从而实现环境上的正义问题。第四,鉴于生态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笔者对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生态伦理素质既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客观要求,也是源于人类本质的内在需要,生态伦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生态伦理教育属于德育范畴,建立在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的基础之上,目的是通过给全民施加影响,帮助人们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和遵循环境公平与正义的自觉性,藉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完善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现代公民的生态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而生态伦理教育的开展需要正确的理论基础作为引导,其中道德哲学和教育哲学是其必不可缺的两种理论资源:前者提供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支撑,后者提供生态伦理教育的方法支撑。第五,对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以及方法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由生态道德观念教育、生态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生态道德原则教育叁个方面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生态道德观念教育包括天人和谐的和谐自然观、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主义观、环境责任与利益公平分配的环境正义观、生态伦理意识的经济观以及自然资源有限存在的资源观,生态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包含科学消费观教育以及低代价发展观教育,生态道德原则教育包含和谐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展开生态伦理教育的实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进行系统的生态伦理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优势,加强生态伦理意识灌输;完善生态法制建设,保障生态伦理意识的切实落实;以管理为载体,提高生态伦理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强生态伦理意识的宣传与普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培养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伦理以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是当代经济社会生活方面的重大课题,也是影响国人生存状态与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希望文中所做的理论思考能够对生态伦理的建设有所裨益,生态伦理教育必将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获得更加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网络生态危机与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 梅英. 云南师范大学. 2004

[2]. 论网络生态危机发生与德育实效性之内在联系[J]. 梅英. 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

[3]. 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王霞. 广西师范学院. 2010

[4]. 大学生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吴婷. 河北工业大学. 2014

[5]. 高校生态德育实效性研究[D]. 龚华琼. 暨南大学. 2014

[6]. 高校生态德育研究[D]. 姜文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11

[7]. 大学生生态化德育路径研究[D]. 梁方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8]. 网络生态危机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党静雯.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9]. 学校德育生态研究[D]. 韩雪. 河南大学. 2008

[10]. 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 王顺玲. 北京交通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网络生态危机与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