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批评论文_王全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本体论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本体论,批评,小说,艾略特,兰色,逻辑,马克思。

本体论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王全武[1](2018)在《面向理想读者的小说本体论批评——试论《小说鉴赏》的方法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鉴赏》的本体论性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小说基本要素入手,探究小说的内在本原,构建对小说"本体"的认识;二是认为小说叁要素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对此制定了一系列基本美学要求。与人们对"新批评派"只重文本、忽视读者和作者的刻板印象不同,《小说鉴赏》高度关注作品所产生的读者反应,并将读者感受视为衡量小说情节组织、人物刻画和主题表现等各方面效果优劣的重要尺度,同时还将"理想读者"作为该书展开批评实践的预设条件。(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10期)

张燕楠[2](2012)在《兰色姆“本体论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批评是英、美文学理论界乃至整个西方理论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影响相当深远,它的一些基本论点和方法已在西方文坛,尤其是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中留下了无可消除的印记。兰色姆是美国新批评的领导人物和主要理论缔造者,他的本体论思想是新批评派的最重要的理论起点和源头。兰色姆的本体论新批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叁个阶段:“逃亡者”时期、重农运动时期及《肯庸评论》时期。“逃亡者”时期兰色姆开始了对“物性”、“世界”和“诗歌本质”的思考从而设定了其本体论思想的起点;重农运动时期,兰色姆构建了以重农主义为起点的本体论美学和本体论诗歌理论;《肯庸评论》时期兰色姆放弃了重农主义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诉求,将其学术视界聚焦于文学批评领域,不断充实其批评理论,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文学共和国”,开始了对美国文学界长达二十多年的统治。兰色姆的本体论是他的美学思想、诗歌理论和批评理论的基础。他的本体论并非是中国传统学界所认为的自相矛盾的理论,也不仅仅是某些学者提出的“方法论”,而是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之上的现代本体论。传统本体论是“实体本体论”和“逻辑本体论”,在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它所存在的弊端就能显现出来。现代本体论颠覆了传统本体论,摧毁了“实体”对于本体存在的束缚,让本体向人的世界敞开。但是,对传统本体论的挑战也使现代本体论中产生了“自我相关性”的悖论,即存在者作为存在的一部分对包涵其自身的存在加以观照。现代本体论从各个角度试图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兰色姆的本体论就是走出这个困境的途径之一。兰色姆本体论对世界本体的追问不是指向其终极绝对的存在,更不是对那种抽象的概念化的真理的追求,而是借助艺术的超越特性以人的感性直观洞悉此在在世语境下的世界本体。兰色姆心中的世界是流动的,充满鲜活个体的,具有特殊性的和偶然性的异质性、差异化的存在,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有机体。兰色姆的本体论新批评理论的形成受到众多哲学家影响,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克罗齐、柏格森、叔本华等。在非理性主义的引导下,兰色姆对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发起了攻击。兰色姆认为柏拉图主义先行预设了抽象本质。他反对柏拉图式主义,并将理性对人类社会的破坏作用归罪于柏拉图式的、抽象的、掠食性的认知方式。兰色姆认为由于现代性的遮蔽,世界本体早已迷失,自然的躯体残缺不全。理性的“祛魅”打破了传统社会的自足性和整体性,建立在宗教基础之上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统一的世界图景分崩离析,社会文化处于分裂状态。现代性由于其自身的悖论与分裂无法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只有艺术、审美才能遏制现代性所带来的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和破坏,帮助人们借助感性直观的认知方法洞悉世界的全貌,发现世界的本体,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走向人们曾拥有的浑融的宇宙,重获纯真的自由。兰色姆的美学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前提之下。兰色姆提出了“第叁契机”理论以恢复现代社会中人类失去的纯真和原本浑融的生存状态。第叁契机不是简单地退回到简单、原始的社会生活,而是在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在精神层面的艺术审美回归,进入了“第叁维度”。兰色姆的新批评本体论是语言本体论的一种,但是,这种划分的根据不是新批评理论的形式主义属性。实际上,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和其他形式主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兰色姆本体论的语言本体论的属性在于其诗歌的语言超出了传统的语言工具性和指称性,通过诗歌语言的隐喻性观照世界的本体。兰色姆的本体论是在再现本体论美学和表现本体论美学之间走出的一条全新的道路,是将诗歌视作存在本身和世界本体的理论。从这种意义上,兰色姆的本体论的确是一种语言本体论美学。兰色姆的本体论诗歌理论认为真正的诗歌应具有玄学诗的特征,由构架和肌质组成。诗歌的构架包含着逻辑内容,而肌质则是具有文学性的、不规则的、超出逻辑框架的内容。诗歌是独立自足的整体。诗歌依靠张力将这些异质性的组成部分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重要的是诗歌的这种特征使之与世界形成同构的自足性。正是以诗歌的这种异质性,才使被理性所破坏的世界本体得以复原,恢复了其丰富的、差异的和无限的本真面貌。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理论反对心理主义批评、道德主义批评,反对历史传记研究式批评,主张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论批评。兰色姆极力限制科学的领域和影响,划清科学、艺术与道德的界限。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既是一种文学批评,又是一种哲学批评;既是审美批评又是社会批评;既是文本批评又是文化批评;既是形式批评又是价值批评。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是在工业化社会困境中产生的,必然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的文化理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2-06-01)

朱彩霞[3](2011)在《试析新批评派“本体论批评”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批评是流行于20世纪的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在于"本体论批评",主张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而对作品进行批评研究。"本体论批评"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贯穿在每一个新批评家的理论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艾略特、兰色姆和维姆萨特。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为"本体论批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兰色姆则是直接呼吁"本体论批评"的产生,把"本体论批评"推向高潮;维姆萨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本体论批评"做了高度的总结,从而把"本体论批评"推向了极致。本文主要借以上叁者的观点来论述"本体论批评"的形成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09期)

姜玉琴[4](2009)在《本体论批评的形成——从孔子对《诗经》的编订与评价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第一个文学理论家的孔子,在对《诗》的理解与评价过程中充满着一种从实用到艺术,从功利到文本的二元对立性:一方面,认同诗言志的现实,另一方面他又极力肯定诗的"缘情"作用。前者是他顺应时代风气的表现,后者是他对诗歌的真实理解。但是在选诗与评诗的标准上,他还是以缘情与艺术性为上:首先,孔子是极力肯定诗的"缘情"作用,并把诗歌的抒情性置于首位的,应该说,这是孔子文体觉醒的最突出标志;其次,是以艺术成就的高低为准而不管其社会影响和地位。兴、观、群、怨的提出,标志着孔子对包括各种功能在内的诗歌文体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即把诗歌从文体性质(抒情性)到功能特征(反映社会和情感)以及创作心理(不平则鸣)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时至今日的诗学体系建设也没有超出这个框架范畴。孔子文学艺术思想的出现,不但标志着中国本体论批评的觉醒与建立,而且还对中国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曾利沙[5](2007)在《意义本体论批评与价值评判的逻辑基础——兼论“论翻译的非逻辑特质”的反逻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国内有学者提出“翻译的非逻辑特质”观,针对其意义本体论批评与价值评判的反逻辑性进行了辨析。逻辑特质是翻译活动的重要思维特征之一,也是翻译批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翻译活动和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并且有其客观基础,因此提倡翻译多元化不应以拒斥逻辑为前提。(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成中英,郭桥[6](2005)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语言和本体论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当代西方哲学中语言和本体论这一基本问题的评价 ,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中语言和本体论及其相互关系是如何构想和理论化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可以被理解成在关于命名之性质、言之性质以及它们和本体论的理解之关系诸问题上的各种不同理论。(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于建华[7](2003)在《本体论批评——英美新批评的本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英美新批评高举“本体论批评”的大旗 ,成功地实现了对西方浪漫主义和实证主义批评传统的反拨 ,引发了文学观念的革命性变化。英美新批评成长过程中 ,“文本中心主义”是新批评始终坚守的理论核心。(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黄善明[8](2003)在《中国现代小说本体论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世纪末文坛,随社会主流意识解体、文化语境发生根本性转变,小说创作在一种“边缘化”的生存态势中面临新的选择,小说理论与批评也经历着“范式”(paradigm)改变与置换的严峻考验。本文试图返回“小说”本体,追问其存在方式,并在此基础反思现代中国小说的文类本质,从而为小说批评找到正确的起点。 第二章: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小说史着述及其相关研究活动始终困居于一种近乎“先天不足”的失意与窘迫状态,即如述史“结构”对于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依样画葫芦式的套用、述史“话语”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下意识追随、小说史批评对于历史哲学与方法论的长期漠视等等;其抱残守缺、因陋就简,无疑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世纪末以来种种“重写”与“重评”活动。本文试图返回“历史”本体,反思中国现代小说史研究的成败得失,探讨历史书写的困境与出路,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现代小说史着述及其相关研究的共时性法则。 第叁章:作为一个思潮腾涌、流派竞起的文学“自觉”时代,小说批评与小说创作一个世纪以来始终保持了一种盛衰与共的“同步”关系。世纪末文坛“话语”林立、“姿态”迭起的边缘化生存态势无疑显示了小说批评正遭遇“范式改变”(paradigm change)的危机与困境。站在理论批评的立场,这种危机与困境恰恰为新的批评“范式”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的契机。本文试图返回“批评”本体,总结近百年来小说批评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元批评”(meta—criticism)的理论构想,论证其理论内涵、逻辑架构以及实施途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3-04-24)

吴忠诚[9](1995)在《生命 实践 历史──马克思人类学本体论批评试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实践历史──马克思人类学本体论批评试述吴忠诚马克思没有写过美学文论专着,也从未发表过正式的文学批评。据说完成了相当篇幅的《论基督教的艺术》却因故中断;对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的评论只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等人的“毫无根据的理想主义解释”的副产...(本文来源于《咸宁师专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姚基[10](1991)在《向文学本体论批评挑战——现代意图主义理论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文学本体研究模式,还是以反对这种本体研究姿态出现的接受理论都坚持这样的信条:现代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作家已经死去”的时代。西方的学术界似乎不再相信,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会给理解他的作(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1991年03期)

本体论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批评是英、美文学理论界乃至整个西方理论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影响相当深远,它的一些基本论点和方法已在西方文坛,尤其是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中留下了无可消除的印记。兰色姆是美国新批评的领导人物和主要理论缔造者,他的本体论思想是新批评派的最重要的理论起点和源头。兰色姆的本体论新批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叁个阶段:“逃亡者”时期、重农运动时期及《肯庸评论》时期。“逃亡者”时期兰色姆开始了对“物性”、“世界”和“诗歌本质”的思考从而设定了其本体论思想的起点;重农运动时期,兰色姆构建了以重农主义为起点的本体论美学和本体论诗歌理论;《肯庸评论》时期兰色姆放弃了重农主义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诉求,将其学术视界聚焦于文学批评领域,不断充实其批评理论,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文学共和国”,开始了对美国文学界长达二十多年的统治。兰色姆的本体论是他的美学思想、诗歌理论和批评理论的基础。他的本体论并非是中国传统学界所认为的自相矛盾的理论,也不仅仅是某些学者提出的“方法论”,而是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之上的现代本体论。传统本体论是“实体本体论”和“逻辑本体论”,在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它所存在的弊端就能显现出来。现代本体论颠覆了传统本体论,摧毁了“实体”对于本体存在的束缚,让本体向人的世界敞开。但是,对传统本体论的挑战也使现代本体论中产生了“自我相关性”的悖论,即存在者作为存在的一部分对包涵其自身的存在加以观照。现代本体论从各个角度试图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兰色姆的本体论就是走出这个困境的途径之一。兰色姆本体论对世界本体的追问不是指向其终极绝对的存在,更不是对那种抽象的概念化的真理的追求,而是借助艺术的超越特性以人的感性直观洞悉此在在世语境下的世界本体。兰色姆心中的世界是流动的,充满鲜活个体的,具有特殊性的和偶然性的异质性、差异化的存在,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有机体。兰色姆的本体论新批评理论的形成受到众多哲学家影响,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克罗齐、柏格森、叔本华等。在非理性主义的引导下,兰色姆对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发起了攻击。兰色姆认为柏拉图主义先行预设了抽象本质。他反对柏拉图式主义,并将理性对人类社会的破坏作用归罪于柏拉图式的、抽象的、掠食性的认知方式。兰色姆认为由于现代性的遮蔽,世界本体早已迷失,自然的躯体残缺不全。理性的“祛魅”打破了传统社会的自足性和整体性,建立在宗教基础之上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统一的世界图景分崩离析,社会文化处于分裂状态。现代性由于其自身的悖论与分裂无法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只有艺术、审美才能遏制现代性所带来的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和破坏,帮助人们借助感性直观的认知方法洞悉世界的全貌,发现世界的本体,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走向人们曾拥有的浑融的宇宙,重获纯真的自由。兰色姆的美学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前提之下。兰色姆提出了“第叁契机”理论以恢复现代社会中人类失去的纯真和原本浑融的生存状态。第叁契机不是简单地退回到简单、原始的社会生活,而是在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在精神层面的艺术审美回归,进入了“第叁维度”。兰色姆的新批评本体论是语言本体论的一种,但是,这种划分的根据不是新批评理论的形式主义属性。实际上,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和其他形式主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兰色姆本体论的语言本体论的属性在于其诗歌的语言超出了传统的语言工具性和指称性,通过诗歌语言的隐喻性观照世界的本体。兰色姆的本体论是在再现本体论美学和表现本体论美学之间走出的一条全新的道路,是将诗歌视作存在本身和世界本体的理论。从这种意义上,兰色姆的本体论的确是一种语言本体论美学。兰色姆的本体论诗歌理论认为真正的诗歌应具有玄学诗的特征,由构架和肌质组成。诗歌的构架包含着逻辑内容,而肌质则是具有文学性的、不规则的、超出逻辑框架的内容。诗歌是独立自足的整体。诗歌依靠张力将这些异质性的组成部分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重要的是诗歌的这种特征使之与世界形成同构的自足性。正是以诗歌的这种异质性,才使被理性所破坏的世界本体得以复原,恢复了其丰富的、差异的和无限的本真面貌。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理论反对心理主义批评、道德主义批评,反对历史传记研究式批评,主张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论批评。兰色姆极力限制科学的领域和影响,划清科学、艺术与道德的界限。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既是一种文学批评,又是一种哲学批评;既是审美批评又是社会批评;既是文本批评又是文化批评;既是形式批评又是价值批评。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是在工业化社会困境中产生的,必然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的文化理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体论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全武.面向理想读者的小说本体论批评——试论《小说鉴赏》的方法论特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张燕楠.兰色姆“本体论批评”研究[D].辽宁大学.2012

[3].朱彩霞.试析新批评派“本体论批评”的形成与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

[4].姜玉琴.本体论批评的形成——从孔子对《诗经》的编订与评价谈起[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曾利沙.意义本体论批评与价值评判的逻辑基础——兼论“论翻译的非逻辑特质”的反逻辑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6].成中英,郭桥.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语言和本体论批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7].于建华.本体论批评——英美新批评的本质特征[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8].黄善明.中国现代小说本体论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

[9].吴忠诚.生命 实践 历史──马克思人类学本体论批评试述[J].咸宁师专学报.1995

[10].姚基.向文学本体论批评挑战——现代意图主义理论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1

论文知识图

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周口师范学院论文(9)

标签:;  ;  ;  ;  ;  ;  ;  

本体论批评论文_王全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