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木错论文_马小奇,卢善龙,马津,朱立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木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木错,青藏高原,拉萨,季节,地球化学,白垩,水塔。

纳木错论文文献综述

马小奇,卢善龙,马津,朱立平[1](2019)在《基于地形参数的湖泊水储量估算方法——以纳木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水储量通常采用观测水位和实测水下地形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估算,因此对于无资料或资料匮乏区域很难获得湖泊水储量信息。为了探讨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西藏自治区纳木错为例,基于湖泊水面以上和水下地形具有相似性的特性,利用湖泊水面以上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构建高程与面积的关系以及面积与体积增量的关系,进而对湖泊水下高程—面积—体积增量递推计算,最终构建面积—体积模型从而估算湖泊水储量。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湖泊周围地形构建的基于面积的湖泊水储量估算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以纳木错湖盆DEM求得其湖面面积,计算得其水储量为1 115. 70亿m3,该结果与基于实测水深数据建立的纳木错水下地形DEM计算的水储量(1 019. 50亿m3)相比,绝对误差为96. 20亿m3,相对误差为9. 40%。该文为无资料地区水上和水下的地形特征参量基本一致的自然湖泊水储量的估算提供了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9年04期)

刘舒东[2](2019)在《多情的纳木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词刊》期刊2019年12期)

王威[3](2019)在《纳木错风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胡培远,翟庆国,赵国春,唐跃,王海涛[4](2019)在《青藏高原纳木错西缘新元古代中期岩浆事件:对北拉萨地块起源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青藏高原北拉萨地块纳木错西缘变质辉长岩和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变质辉长岩和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分别为720±6Ma和732±7Ma,相当于新元古代中期。变质辉长岩为钙碱性系列,具有Nb、Ta和Ti负异常,与岛弧玄武岩类似。变质辉长岩中锆石具有较高的εHf(t)值(+5. 2~+9. 7),应当是源自俯冲环境下相对亏损的地幔楔。花岗片麻岩原岩为I型花岗质岩石,并且具有较为均一的锆石εHf(t)值(-3. 3~+0. 3),可能形成于地壳内古元古代变质火成岩的部分熔融作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变质辉长岩和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应当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期的洋壳俯冲消减过程。北拉萨地块上的前寒武纪岩浆和变质记录与东非造山带的活动时限较为一致,因而北拉萨地块可能与东非造山带具有亲缘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宋香锁,孙聪聪,宋伟华,张巧婷,张尚坤[5](2019)在《西藏纳木错流域现代环境变化特征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利用已有资料,综述了纳木错流域冰川湖泊对气候变暖的敏感响应。太阳辐射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能量来源,西风和印度季风的不均匀分布对高原冰川和湖泊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在气候变暖背景下,1970年以来,纳木错流域的冰川呈退缩趋势,湖泊面积呈扩大趋势,湖泊结冰时间延迟,融化时间提前,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以上指标的变化都不具有周期性,很难识别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冰川融化是湖泊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冻土融化产生的水量也是湖泊面积扩大不可忽视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10期)

韩扬眉[6](2019)在《在“天之圣湖”科考是怎样一种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往西藏纳木错的路并非坦途,这需要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吸完满满3瓶近1升的罐装氧气,肠胃还需历经4个半小时的“翻江倒海”。这条路的终点是海拔4730米的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纳木错站)。它位于“天之圣湖”纳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7-23)

开金磊,王君波,黄磊,汪勇,鞠建廷[7](2019)在《西藏纳木错及其入湖河流溶解有机碳和总氮浓度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理解纳木错湖水及入湖河流中溶解有机碳(DOC)和总氮(TN)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2-2013年不同季节对纳木错2个站点及流域内21条主要入湖河流进行采样及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初步探讨纳木错水体和21条河流DOC和TN浓度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流DOC平均浓度范围为0.763~1.537 mg/L,TN平均浓度范围为0.179~0.387 mg/L. 21条入湖河流DOC浓度在春末夏初和夏季达到高值,冬季为低值,TN浓度季节变化趋势大体上与DOC浓度相反.湖泊水体DOC和TN浓度范围分别为2.42~8.08和0.237~0.517 mg/L,明显分别高于河水中的浓度.湖泊DOC浓度季节变化趋势与河流一致,而TN浓度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河水DOC浓度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受控于河流的补给方式,湖水DOC浓度受湖泊内部藻类等水生植物活动和河流外源输入的影响. DOC等有机质的分解是影响纳木错流域湖水和河水TN浓度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魏永峰,肖倩茹,李有波,罗巍,冉杰[8](2019)在《西藏纳木错早白垩世流纹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纳木错流纹岩构造上处于北冈底斯南缘,地层角度不整合于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之上,归属于卧荣沟组。其中流纹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0~112 Ma,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岩石具高Si O_2、富Al_2O_3和K_2O,贫Ti O_2、MgO、Ca O特征,A/CNK=0.94~1.91(平均1.16),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铝质岩石。(La/Yb)_N为1.49~11.08,δEu=0.12~0.55,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显示为略右倾V字形。大离子亲石元素及高场强元素Rb、K、Th、Ta、Ce、Zr、Hf相对富集,Nb相对亏损,Ba、Sr、P、Ti强烈亏损,成岩岩浆源自地壳,可以与多尼组酸性火山岩对比。流纹岩具同碰撞型火山特征,不具传统岛弧环境特征,研究认为在早白垩世中期(120 Ma左右),北冈底斯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构造事件,即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冲已经结束,冈底斯带与羌塘地块陆-陆碰撞开始,碰撞过程中下地壳增厚并部分发生熔融,纳木错流纹岩是碰撞后部分熔融的产物。(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国境[9](2019)在《圣湖纳木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词刊》期刊2019年06期)

杜红霞[10](2019)在《叁峡水库消落带与纳木错土壤、底泥汞甲基化微生物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汞(Mercury,Hg)已经被列为一种全球污染物。自然界中,汞主要以无机单质汞(Hg(0)、Hg~0)、二价汞(Hg(II)、Hg~(2+)),以及有机汞化合物,如单甲基汞(CH_3Hg~+、甲基汞、MeHg)和二甲基汞(DMHg)存在于环境中。甲基汞可以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生物放大,致使鱼等水产品中达到高浓度,从而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研究表明,Hg(0)和Hg(II)都可以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转化为甲基汞。然而,当前主流观点认为,甲基汞主要是由微生物,特别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一群厌氧微生物作用生成。大量研究表明: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铁还原菌(Iron reducing bacteria,IRB)、甲烷生成菌(Methanogens),以及发酵、乙酸和纤维素分解等厌氧微生物是主要的汞甲基化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决定汞甲基化作用有无的关键基因簇hgcAB。因此,研究环境中汞甲基化微生物对于正确认识甲基汞的生成过程与人体暴露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发现,水生生态系统底泥是甲基汞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水生生态系统底泥的汞甲基化微生物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旨在以叁峡水库消落带和青藏高原纳木错两个典型的汞敏感型水生生态系统土壤、底泥为研究对象,分析叁峡水库消落带与纳木错土壤、底泥与水体中THg、MeHg浓度,及MeHg/THg比值。同时,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T-RFLP)、克隆文库、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qRT-PCR)以及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叁峡水库消落带和青藏高原纳木错底泥、土壤中与汞甲基化相关基因量及相关微生物组成、丰度与多样性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叁峡水库消落带与纳木错底泥中可能存在的汞甲基化微生物。通过研究发现,叁峡水库忠县石宝寨(S)、涂井(T)和涪陵珍溪(Z)叁处消落带,全淹土、半淹土和未淹土之间MeHg/THg比值范围在0.18%-2.81%,青藏高原纳木错湖心底泥和岸边土壤中,MeHg/THg比值范围在1.12%-2.46%,与叁峡水库消落带的汞甲基化能力相当,但二者均远远低于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叁峡水库石宝寨消落带落干期全淹土SI变成淹没期底泥SSe之后,SSe的MeHg/THg比值(2.05%)也高于SI(1.76%),这证实了底泥具有更高的汞甲基化能力,与前人的结果相一致。然而,这也说明叁峡水库消落带和纳木错底泥中汞的微生物甲基化能力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通过对叁峡水库忠县石宝寨、涂井和涪陵珍溪叁处消落带全淹土、半淹土和未淹土中hgcA(汞甲基化微生物)、dsrB(SRB)和mcrA(甲烷生成菌)基因存在量分析表明,土壤中的MeHg浓度与dsrB基因存在量呈现正相关性,石宝寨和涂井消落带土壤MeHg浓度与hgcA基因存在量呈现正相关性。并且,消落带土壤中dsrB基因丰度显着高于hgcA丰度(p<0.001),这可能表明消落带土壤中只有一小部分SRB是汞甲基化微生物,参与到汞的微生物甲基化过程当中。通过对叁峡水库石宝寨消落带的全淹土SI与未淹土SN中含dsrB基因的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SI中含dsrB基因的序列主要分布在δ-变形菌纲下的脱硫八迭球菌属(Desulfosarcina)、脱硫豆状菌属(Desulfofaba)、脱硫线菌属(Desulfonema)、脱硫球菌属(Desulfococcus)、脱硫豆菌属(Desulfotignum)、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脱硫微菌属(Desulfomicrobium)和脱硫肠状菌(Desulfotomaculum)以及一些未鉴定的种属中;而SN中含dsrB基因序列主要位于δ-变形菌纲下的脱硫念珠菌属(Desulfomonile)、互营杆菌属(Syntrophobacter),以及一些未鉴定的种属中,SN中所出现的含dsrB基因序列微生物种属数量远远小于SI。可见,石宝寨消落带全淹土SI中dsrB和hgcA基因的丰度均较高,且显着高于未淹土SN中dsrB和hgcA基因的丰度(p<0.001)。同时,T-RFLP分析dsrB基因微生物多样性也发现,石宝寨消落带全淹土SI具有最高的dsrB基因微生物多样性。因此,通过对汞甲基化能力最强的石宝寨消落带,落干期全淹土SI变成淹没期底泥SSe过程中微生物构成及hgcA、dsrB和mcrA基因量进行比较后发现,SI与SSe所具有较高的hgcA和dsrB丰度与其较高的MeHg浓度之间呈正相关性,这表明含hgcA、dsrB基因的微生物对消落带全淹土和底泥样品中的无机汞甲基化有一定的贡献。SI中含hgcA基因序列为δ-变形菌纲下地杆菌科细菌,以及广古菌门、甲烷微菌纲的古菌。SSe中含hgcA基因序列为δ-变形菌纲下的地杆菌科细菌、甲烷微菌纲古菌以及梭菌纲细菌。可见,落干期到淹没期的变化对SI与SSe中含hgcA基因微生物的组成有较大影响。主成分分析(PCA)可知,SO_4~(2-)、OM(有机质,organic matter)、Fe~(2+)和NH_4~+都是影响dsrB或hgcA群落结构的显着变量。结合叁峡消落带土壤、底泥汞浓度及MeHg/THg比值远低于其他水生生态系统这一结果,我们猜测:叁峡水库消落带土壤、底泥中存在的汞甲基化微生物可能是δ-变形菌纲下的地杆菌科、甲烷微菌纲和梭菌纲中汞甲基化能力较弱的一些细菌和古菌。而具体是哪些微生物在起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来确定。通过对青藏高原纳木错,采用16S rRNA扩增子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湖心底泥和岸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丰度、多样性、群落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厚壁菌门、梭菌纲的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很可能是纳木错底泥中与汞甲基化相关的微生物。然而,现有文献表明,梭菌纲的汞甲基化能力平均来看是最弱的,而且在纳木错底泥中也不是优势科属。因此,底泥的生物甲基化作用对鱼类体MeHg超累积的贡献不大,原因可能主要来自水体、周丛生物等的生物或非生物汞甲基化作用。采用q-PCR(hgcA、dsrB、mcrA、pmoA、细菌16S rRNA和古菌16S rRNA)与qRT-PCR(hgcA和dsrB)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纳木错湖心底泥中dsrB基因量较高,但hgcA基因的存在量和表达量都较低。这意味着纳木错湖心底泥中大部分SRB可能都不是汞甲基化微生物,不具备汞甲基化作用。通过对纳木错湖心底泥与岸边土壤中影响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进行了db-RDA分析,结果表明,对纳木错湖心底泥和岸边土壤中的物种构成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阳离子交换量(CEC),其次为有机质(OM)、pH值、MeHg、Fe~(2+)、THg浓度,盐基饱和度(BS)和NH_4~+浓度对菌群结构的影响最小。纳木错湖心底泥冷季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与CEC、OM、pH、SO_4~(2-)和Fe~(2+)浓度是正相关,而湖心底泥冷季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与BS、MeHg/THg比值、MeHg和NH_4~+浓度为负相关。岸边土壤和湖心底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相关性结果。综上研究表明,叁峡水库消落带和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泊发现这两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共性特征是:1)底泥中汞的微生物甲基化效率均不高,均低于国内外其他水生生态系统。2)这两个水生生态系统底泥中,均未发现现有已证明具有高汞甲基化能力的微生物,可预测的汞甲基化微生物均分布在能力较弱的纲中。这两个水生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1)叁峡水库消落带输入的汞多,但鱼体MeHg浓度低;而经过长距离传输输入到青藏高原纳木错的汞的量与叁峡水库相当,但纳木错湖泊鱼汞具有超高MeHg浓度,这说明纳木错的甲基化效率要高。原因:我们的研究证明这种高的甲基化效率不主要来自底泥,因此,由于纳木错的高海拔、天然的厌氧强光照环境,推测其有可能来自水体、周丛生物等生境的高生物甲基化效率,或者是高效的非生物甲基化作用(光致甲基化作用)等。2)青藏高原纳木错湖心底泥的汞甲基化微生物可能来自于厚壁菌门、梭菌纲的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而叁峡水库消落带底泥中具有汞甲基化能力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δ-变形菌纲下的地杆菌科,甲烷微菌纲和梭菌纲中汞甲基化能力较弱的一些细菌和古菌。本研究为人们了解大型水库和高原湖泊这两个水生生态系统,底泥中汞的微生物甲基化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理解水环境中汞的微生物甲基化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7)

纳木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木错论文参考文献

[1].马小奇,卢善龙,马津,朱立平.基于地形参数的湖泊水储量估算方法——以纳木错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9

[2].刘舒东.多情的纳木错[J].词刊.2019

[3].王威.纳木错风光[J].黑河学刊.2019

[4].胡培远,翟庆国,赵国春,唐跃,王海涛.青藏高原纳木错西缘新元古代中期岩浆事件:对北拉萨地块起源的约束[J].岩石学报.2019

[5].宋香锁,孙聪聪,宋伟华,张巧婷,张尚坤.西藏纳木错流域现代环境变化特征及影响[J].山东国土资源.2019

[6].韩扬眉.在“天之圣湖”科考是怎样一种体验[N].中国科学报.2019

[7].开金磊,王君波,黄磊,汪勇,鞠建廷.西藏纳木错及其入湖河流溶解有机碳和总氮浓度的季节变化[J].湖泊科学.2019

[8].魏永峰,肖倩茹,李有波,罗巍,冉杰.西藏纳木错早白垩世流纹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J].现代地质.2019

[9].国境.圣湖纳木错[J].词刊.2019

[10].杜红霞.叁峡水库消落带与纳木错土壤、底泥汞甲基化微生物分布特征[D].西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特有种信息评价图不同解缠算法比较大气相位校正模块界面影像配准中电离层影响偏移量(左)...纳木错-纳木错位置示意图纳木错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及其各...

标签:;  ;  ;  ;  ;  ;  ;  

纳木错论文_马小奇,卢善龙,马津,朱立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