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毒素论文_杨盛旭,魏晶娇,何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赤潮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赤潮,毒素,色谱,免疫,毛细管,电泳,大田。

赤潮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杨盛旭,魏晶娇,何凡[1](2018)在《赤潮所致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赤潮所致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权重。方法: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后的公共卫生影响、人群脆弱性和应对能力四个方面,利用文献复习法、头脑风暴法和专家咨询法系统梳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将权重与TOPSIS法相结合,计算相对风险指数(风险综合指数);制订统一的赋值标准,根据指标实际值重新赋值后,计算绝对风险分值。结果:共确定了赤潮所致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风险的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中权重值较大的是赤潮毒素相关信息人群知晓率(0.0876)、就医可及性(0.0840)、可能波及人数(0.0716)、当地实验室检测能力(0.0703)、海产品食用习惯(0.0644),这5个指标约占总权重的38%。专家评分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统计量CR值均小于0.1。以温州市苍南县开展应用性研究,麻痹性、腹泻性、神经性和记忆缺失性四种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相对风险指数分别为0.4526、0.7116、0.1657、0.2884,绝对风险分值分别为0.2542、0.2668、0.1907、0.2184,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的风险顺位一致。结论:建立了赤潮所致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权重,为防范和降低贝类毒素中毒事件发生的风险提供了科学手段。(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玲玲[2](2017)在《赤潮藻毒素的性质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赤潮中有些有毒藻含有对人体健康和水产动物产生危害的藻毒素,藻毒素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的传递形式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人类食用后产生中毒现象。文章简单介绍赤潮藻毒素的基本性质、作用机理、中毒现象,并简单分析赤潮藻毒素的几种检测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后展望了每种藻毒素的应用前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希望提高公众对赤潮藻毒素的认知。(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7年20期)

李兆永,陈军辉,张茹潭,王艳龙,史倩[3](2013)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快速鉴别赤潮藻中的麻痹性贝毒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亲水作用色谱-高分辨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ILIC-HR-ESI/MS)结合麻痹性贝毒素(hPSP)精确质量数数据库,建立快速筛查、定性识别赤潮藻中常见PSP的方法。产毒藻细胞破碎后经0.1 mol/L乙酸水溶液提取,通过HILIC-HR-ESI/MS正负离子模式全扫描分析,得到产毒藻粗提物中PSP化合物准分子离子及主要碎片离子精确质量数,结合PSP数据库筛查并辅以商品化软件数据分析,实现产毒藻所含PSP的快速定性识别。所建数据库包含25种常见PSP化合物精确分子质量及碎片离子信息,发展的HILIC-HR-ESI/MS方法分离度高、灵敏度好,所考察的10种常见PSP化合物检测限在10-80 nM范围内,能满足产毒藻实际样品的分析要求。3种产毒藻实际样品筛查、分析结果良好,说明该方法是赤潮藻中麻痹性贝毒素快速筛选、定性识别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17)

李兆永,陈军辉,李鑫,张茹潭,陈晨[4](2013)在《基于精确质量数筛选的亲水作用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快速鉴别赤潮藻中的麻痹性贝毒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亲水作用色谱-高分辨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ILIC-HR-ESI/MS)结合麻痹性贝毒素(PSP)精确质量数数据库,建立快速筛查、定性识别赤潮藻中各种常见PSP的方法。产毒藻细胞破碎后经0.1 mol/L乙酸溶液提取,通过HILIC-HR-ESI/MS正负离子模式全扫描分析,得到产毒藻粗提物中PSP化合物准分子离子及主要碎片离子精确质量数,结合PSP数据库筛查并辅以商品化软件数据分析,实现产毒藻所含PSP的快速定性识别。所建数据库包含25种常见PSP化合物精确分子质量及碎片离子信息,所发展的HILIC-HR-ESI/MS方法分离度高、灵敏度好,所考察的10种常见PSP化合物检测限在10~80 nmol/L范围内,能满足产毒藻实际样品的分析要求。3种产毒藻实际样品筛查、分析结果良好,说明本方法是赤潮藻中麻痹性贝毒素快速筛选、定性识别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3年07期)

程永强,杨立,郭翠莲[5](2012)在《海洋赤潮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潮毒素通常存在于海洋生物中,具有毒性大、中毒速度快、防治困难等特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赤潮所引起的赤潮毒素严重影响水产养殖和人们食品安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赤潮毒素研究的不断深入,赤潮毒素快速、高灵敏分析检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针对近十年来典型赤潮毒素高灵敏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需要完善的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2年12期)

周向东,陈惠滨,詹舒越,王晓萍,欧惠超[6](2011)在《赤潮毒素大田软海绵酸表面等离子共振免疫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与免疫检测技术,研究和建立了一种响应速度快、免标记、低成本新型海洋赤潮毒素大田软海绵酸检测方法。基于SpreetaTM传感器构建了小型表面等离子共振免疫检测系统,采用共价偶联方法在传感器金膜表面修饰大田软海绵酸-牛血清蛋白抗原作为生物敏感膜;测得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1.51%(n=12),定量范围为40 ng/mL~640 ng/mL,检测限为19.4 ng/mL,半抑制浓度IC50为177 ng/mL。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所设计的检测芯片可重复使用,节省了分析测试的成本。该方法对实现赤潮毒素的现场分析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王晓萍[7](2011)在《赤潮毒素大田软海绵酸表面等离子共振免疫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与免疫检测技术,研究和建立一种响应速度快、免标记、低成本新型海洋赤潮毒素大田软海绵酸(OA)检测方法。基于SpreetaTM传感器构建了流动注射分析系统,采用共价偶联方法在传感器金膜表面修饰OA-BSA抗原为生物敏感膜;测得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1.51%(n=20),定量范围为40-640ng/mL,检测限为17.6ng/mL,经浓缩萃取后检测限可降低至4ng/mL,空白加标回收率和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0%-110%之间。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可以满足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对于赤潮毒素最低含量检测的需求;所设计的检测芯片可重复使用上百次,从而节省分析测试的成本;所设计的分析仪器小巧轻便,可脱离实验室环境应用,满足现场分析的实时性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期刊2011-09-05)

李晓琳[8](2011)在《赤潮毒素的毛细管电泳—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了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邻氨基酚(OAP)与H2O2的反应,将毛细管电泳与酶联免疫分析相结合,对两种赤潮毒素(神经性贝毒,NSP和西加鱼毒素,CFP)进行了分别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金纳米粒子(AuNPs)作为标记物,实现了对四种贝类毒素(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以及神经性贝毒(NSP))的同时分离和检测。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概述了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理论,介绍了酶联免疫分析的研究进展以及赤潮毒素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电化学检测电极的改进方法以及聚乙烯醇和柠檬酸钠混合制作涂层毛细管的技术,并研究了Pt电极的污染情况。第叁章,研究了毛细管电泳HRP—H2O2—OAP酶联免疫分析电化学检测平台的建立,考察了包括运行缓冲溶液浓度和pH值、分离电压、检测电位、进样条件在内的各个实验条件对HRP检测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检测条件。在最佳检测条件下,HRP的线性范围为2.3×10~(-12)-3.5×10-10 mol/L,检测限为1.09×10~(-12)mol/L,质量检测限可以达到zmol水平。第四章,研究了使用HRP—H2O2—OAP体系的毛细管电泳—酶联免疫分析新体系测定NSP的新方法。通过酶标抗原(Ag*)与抗体(Ab)的特异性反应,实现了对Ag*以及Ab-Ag*复合物的检测;在此基础上采用竞争免疫反应模式,实现了对实际扇贝样品中NSP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此方法对NSP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0-50.0 ng/mL,检测限为0.1 ng/mL,比常规酶联免疫法(ELISA)低4倍。第五章,研究了基于胶体金放大技术毛细管电泳—酶联免疫分析测定CFP及鱼类样品的新方法。利用AuNPs作为固相载体,将酶(HRP)和抗体(Ab)同时固定在其表面,得到了酶标抗体(Ab*),增加酶的固定量,提高检测灵敏度。通过抗原(Ag)与Ab*的特异性反应,实现了对Ab*以及Ag-Ab*复合物的检测;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竞争免疫反应模式,实现了对实际鱼类样品中CFP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此方法对CFP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0-50.0 pg/mL,检测限为0.3 pg/mL。第六章,研究了基于纳米金技术的毛细管电泳-酶联免疫同时分离分析四种贝类毒素的新方法,通过引入AuNPs作为标记物,改变了原组分的迁移速率,使得原本无法完全分离的四种贝类毒素能够很好的分离开来;再通过贝类样品中的DSP、PSP、NSP毒素与酶标抗原Ag*竞争有限量的抗体,ASP毒素和相应Ab*反应,实现了对实际样品中四种毒素的检测。结论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1-06-10)

葛安青[9](2011)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赤潮毒素及DNA错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方法和酶联免疫分析相结合,以HRP为标记酶,选择高灵敏度的供氢体为底物,酶催化反应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分离后用微电极进行安培检测,实现了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和记忆缺失性贝毒(ASP)叁种赤潮毒素的快速在线检测,检测时间由常规免疫分析1 d以上缩短至几分钟,操作简便,试剂消耗量少,可满足现场检测要求。利用金属离子Hg2+与Ag+分别可以结合DNA双链中的两个T碱基与C碱基的性质,以二茂铁与Tris-HCl溶液为体系,实现了DNA单碱基错配的识别,并考察了不同错配位点的电泳分离度。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地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现况与前景,毛细管电泳电化学酶催化分析以及赤潮毒素的研究进展,并说明了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二章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酶联免疫分析检测辣根过氧化物酶(HRP)。HRP催化H2O2氧化邻氨基酚(OAP)生成3-氨基吩恶嗪(AP),AP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还反应。通过电化学检测酶促反应产物AP间接检测HRP的含量。对HRP的最佳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最后确定分离高压为15kv,进样高压与进样时间分别是10kv和6 s,缓冲溶液是pH=5.0浓度为1.0×10-2 mol·L-1的BR溶液。在此状态下,游离HRP检测限为1.09×10-12mol·L-1 (S/N=3),线性范围为2.3×10-12-3.5×10-10 mol·L-1。第叁章通过竞争模式分离了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型贝毒(DSP)这两种赤潮毒素。实验中,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PSP抗原标准品或实际样品(Ag)分别和定量的抗OA抗体、酶标抗原Ag*加入微富集管孵育过程中,酶标抗原Ag*与标准品或实际样品中的抗原同限量的抗体发生竞争反应,然后进样到毛细管中进行分离,过量的Ag*和免疫复合物[Ab-Ag*]依次到达酶促反应池后开始催化H2O2氧化底物的反应,从而在Pt电极上得到检测,可检测到两个电泳峰。该方法对PSP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8~16.0pg/mL,检测限为0.32 pg/mL,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光度法(ELISA)法低5倍;对DSP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0~50.0 pg/mL,检测限为0.40pg/mL。用所建立的方法对毒素感染贝类样品进行了测定,并与ELISA法进行了对照,二者相关性很好。第四章采用非竞争模式,HRP标记的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ASP)抗体(Ab*)过量,样品溶液在孵育后既含有HRP标记的遗忘性贝类毒素抗体-抗原结合物[Ag-Ab*],又含有未反应的遗忘性贝类毒素抗体(Ab*),混合液中的遗忘性贝类毒素-酶标抗体复合物和剩余酶标遗忘性贝类毒素抗体根据迁移速率不同在分离毛细管中分成不同的区带并顺次进入反应毛细管中,经毛细管电泳分离后,分别在反应毛细管中催化缓冲液中的过氧化氢氧化底物邻氨基酚,生成具有电化学活性的物质3-氨基吩恶嗪,进入电化学检测池进行检测,可检测到两个电泳峰。遗忘性贝类毒素的浓度不同,形成的遗忘性贝类毒素抗原抗体结合物的量不同,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邻氨基酚生成氧化产物3-氨基吩恶嗪的浓度就不同,产生不同的电化学信号,由此可对酶标遗忘性贝类毒素-抗体复合物以及贝类样品中的遗忘性贝类毒素进行定量分析。利用非竞争模式分离了记忆缺失性贝毒(ASP),该方法对ASP测定的线性范围为5.0~500.0pg/mL,检测限为2.0pg/mL。第五章将毛细管电泳与电化学分析相结合,实现了DNA单碱基错配的识别,并考察了不同错配位点的电泳分离度。利用金属离子Hg2+与Ag+分别可以结合DNA双链中的两个T碱基与C碱基的性质,当有Hg2+存在时,可以形成T-Hg2+-T相互作用;当有Ag+存在时,可以形成C-Ag+-C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单碱基T或者C错配DNA的检测。以二茂铁标记物,标记在ssDNA探针上,与靶DNA杂交,生成双链DNA (dsDNA),通过二茂铁的电化学性质应用于检测错配DNA。第六章将毛细管电泳与电化学发光相结合,初步探讨了将Ru(bpy)32+ CE-ECL技术用于错配DNA的检测,以Ru(bpy)2(dcbpy)NHS为标记物,标记在ssDNA探针上,与靶DNA杂交,生成双链DNA (dsDNA),通过实验,得出运用0.02mol·L-1 pH为7.0的PBS(含叁丙胺浓度为0.02 mol·L-1)缓冲液,8 kv作为分离电压,10kv和10 s作为进样电压和进样时间,1.1 v作为检测电势,900 v作为光电倍增管高压,采取较好的避光条件,可以对错配DNA进行较好的分离检测。检测单碱基错配的ssDNA的线性范围为4.0×10-8-3.0×10-6mol·L-1,检测限达到1×10-8mol·L-1。(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1-06-10)

边梅[10](2011)在《九龙江口的浮游植物群落以及主要产毒素赤潮种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生态系统位于河流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处,海陆间的交互作用使得河口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环境特征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河口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1)河口区是限于海洋潮汐涨落区内的水域;2)随着沿海工农业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河口区成为人类活动十分频繁的区域;3)河口是陆源污染物质主要集散地带;4)河口环境变化剧烈,特别是盐度和化学要素对环境影响较大;5)河口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有来自上游淡水河川的生物群落,有河口特有生物群落和进入河口区的海洋生物资源;6)河口是上溯和下降鱼类及其他经济动物的主要通道或短暂停留地;7)河口是重要经济生物的重要繁育和保护区。因此,河口生态系统是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同时对于海洋经济、生态、社会、人文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有必要了解河口生态系统的状况与变化,从而为有效保护河口生态系统、保障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在当前情况下,随着流域与河口区域的经济与开发的迅猛发展,大量过剩的营养被流入了河口水域,造成了全球大多数河口区域的富营养化现象。富营养化的后果包括:1)形成赤潮,特别是产毒素的赤潮,危害食物链上层生物的健康,影响人的健康与资源安全;2)造成某些局部区域的缺氧,造成鱼类的直接死亡,影响人的资源安全;3)引起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从而引起上层食物链生物的营养结构变化,造成人的营养不良,影响人的健康安全。与此同时,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浮游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在营养盐收支动态平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群落组成及现存量的任何变化都能敏感地反映复杂的环境要素的变动,因此,浮游植物的丰度与群落组成变化是非常有效的水质评估参数,这些参数能够非常有效地指示河口区的营养变化状况。基于此,有必要对河口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以及主要产毒素赤潮种的变化展开较为详细的研究,探讨与评估环境因子要素变化对河口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调控机制,以确保河口的生态安全以及人类的安全。本论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2009年8月(丰水期)与11月(枯水期)两个航次九龙江口18个站位的海水样品中浮游植物色素进行了测定,以此探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FQ-PCR)对2009年5月(丰水期),8月(平水期)与11月(枯水期)叁个航次主要产毒素赤潮种的变化展开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通过这两种技术对九龙江口浮游植物群落以及主要产毒素赤潮种的变化研究,来探讨与评估流域营养对河口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高效液相色谱(HPLC)实验结果:(1)色素的分布:九龙江口的主要特征色素有多甲藻素(PERI)、岩藻黄素(FUCO)、别藻黄素(ALLO)、玉米黄素(ZEA)。FUCO含量较高,且分布较均匀。PERI的分布不连续,在多数站位的含量低于检出限,但是一经检出,浓度一般都很高(最高值达0.43μg/L)。站位间的色素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季节有明显的不同,色素的浓度差异明显,色素的浓度与组成反映出不同季节不同浮游植物的波动或不均匀分布。(2)九龙江口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九龙江流域的浮游植物主体是硅藻类,隐藻次之,甲藻和蓝藻较少。九龙江流域浮游植物种类不多,站间差异大,上游水域的种类组成显着有别于下游河口区及厦门西港海域。2.实时定量PCR(RFQ-PCR)实验结果:九龙江入海口水域应作为米氏凯伦藻赤潮监测的重点区域,该藻检出的最高值达到了23845 cell/L。红色裸甲藻和球形棕囊藻在九龙江口海域还不足以构成赤潮威胁。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分析了流域营养对河口区浮游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九龙江口生态状况的应对措施与调控机制,以期为流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九龙江口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11-06-01)

赤潮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赤潮中有些有毒藻含有对人体健康和水产动物产生危害的藻毒素,藻毒素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的传递形式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人类食用后产生中毒现象。文章简单介绍赤潮藻毒素的基本性质、作用机理、中毒现象,并简单分析赤潮藻毒素的几种检测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后展望了每种藻毒素的应用前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希望提高公众对赤潮藻毒素的认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赤潮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杨盛旭,魏晶娇,何凡.赤潮所致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2].刘玲玲.赤潮藻毒素的性质和检测技术的研究[J].西部皮革.2017

[3].李兆永,陈军辉,张茹潭,王艳龙,史倩.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快速鉴别赤潮藻中的麻痹性贝毒素[C].第十一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4].李兆永,陈军辉,李鑫,张茹潭,陈晨.基于精确质量数筛选的亲水作用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快速鉴别赤潮藻中的麻痹性贝毒素[J].分析化学.2013

[5].程永强,杨立,郭翠莲.海洋赤潮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

[6].周向东,陈惠滨,詹舒越,王晓萍,欧惠超.赤潮毒素大田软海绵酸表面等离子共振免疫检测方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1

[7].王晓萍.赤潮毒素大田软海绵酸表面等离子共振免疫检测方法研究[C].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2011

[8].李晓琳.赤潮毒素的毛细管电泳—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

[9].葛安青.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赤潮毒素及DNA错配分析[D].青岛科技大学.2011

[10].边梅.九龙江口的浮游植物群落以及主要产毒素赤潮种的变化[D].汕头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正常触鱼鱼鳃丝,末端膨大形成构状结...受赤潮毒素影响的妒鱼鱼鳃丝、鳃...长江口有毒藻类采样站位图我国北方DSP奋索的分布((2003-2004)3 基于 16S rRNA 序列的分泌生物活性海...正常触鱼鱼鳃丝,末端膨大形成构状结...

标签:;  ;  ;  ;  ;  ;  ;  

赤潮毒素论文_杨盛旭,魏晶娇,何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