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哮喘有望治本

中医药治疗哮喘有望治本

一、中医治哮喘有望除病根(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嘉[1](2021)在《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推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推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旨在进一步提高推拿疗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4月~2020年1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及儿科门诊就诊的60例慢性咳嗽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小儿推拿学》中“咳嗽”病的内伤咳嗽推拿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久推脾经并增加摩腹操作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总分、中医症状分级量表各症状积分,以及治疗后各组的临床疗效,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及症状积分总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及症状积分总分比较,在咳嗽、咳痰、纳食、大便情况及症状积分总分五个方面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汗、倦怠乏力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30例中,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久推脾经并增加摩腹操作的培土生金推拿方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较常规推拿法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窦豆[2](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崔庆科[3](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孙岩[4](2020)在《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古代文献,并将医案类文献和医案类以外文献(以下简称医理类文献)分列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补充病因病机理论,探寻辨证治疗规律,为临床提供文献学参考。2.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总结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比较古今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病在用药上的异同,提出今后中医临床用药建议。方法1.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网络APP“翰堂典藏数据库”和“超星图书”为参照和补充,检索“健忘、善忘、好忘、喜忘、痴呆、呆病、神呆、神痴、不慧”等关键词,收集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文献。2.在CNKI数据库1999.1.1-2019.9.30时间范围内,分别检索主题词为“老年期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中医+治疗”、“AD+临床”和“中医+治疗”以及“VD+临床”和“中医+治疗”,检索过程中不限制更新时间。以同样条件,检索万方数据库,作为参照和补充。收集上述现代中医临床文献。3.整理、过滤古代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和现代老年期痴呆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予以标准化、数据化,建立古代医案类、古代医理类和现代临床类三个数据库。对舌象、脉象、面色、药量、诊次、预后等一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中药的选用范围、被选用中药的功能归类、归经分类等进行频数、离散度、相似度、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和挖掘。最终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老年期痴呆的用药规律和趋势。结果1.古代医案中脉象整理结果提示老年期痴呆病多与痰饮、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阳气衰败等因素有关。舌诊整理结果提示该病与痰饮、瘀血及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面色整理结果提示血虚、脾虚、痰湿及阴虚阳亢等因素与该病关系密切。2.古代医案中老年期痴呆病位首要在心,与肾、肝、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在老年期痴呆病中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环。病机前10位的分别为心血不足、心肾不交、痰火蒙心、肾阴亏虚、痰火上扰、精髓不足、水不涵木、痰饮阻滞、心气不足和虚火扰神。3.古代医案中共出现192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20大类和47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肺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补益类、化痰类组合出现的较多,辅以收涩类、开窍类、安神类、理气类等组合。4.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表明,通过舌、脉和面汇总结果发现,老年期痴呆病与忧思、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积热在胃、瘀血、痰饮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主治中药按功能分别属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利水药、清热药等14大类,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和心包。5.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出现214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17大类和39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脾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补益类、活血化瘀类组合出现较多,温里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等组合也有出现。6.古代医案类和医理类文献比较。两者记录的脉象、舌象和面色提示的临床意义一致,但医理类文献收集到的记录较医案类文献记录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方剂使用上,具名的方剂重合度不高,医理类文献记载的方剂多于医案类文献实际使用的方剂。在中药选取范围上,有柏子仁、半夏、柴胡等38味中药重合。与医案类文献相比,医理类文献中缺少归三焦经的中药,缺少化湿类、驱虫类、祛风湿类、收涩类、温里类、消食类、涌吐类和止血类8类中药,多出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7.古代医案与现代中医临床比较。在用药范围上,古代医案所用中药有石菖蒲、川芎、远志等118味到现在中医临床还在使用。古今用药的相似度达到40.48%,也就是说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将近一半的中药在古代也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常用药。从药物归经上看,古代医案中药归经最多的归为肺经,其次是肝经,第三为脾经;而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归经最多的脏腑是脾,其次是肝经,第三归肾经。从中药功效分类方面比较。古代医案所用中药分属20类,现代中医临床所用中药分属17类。除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外,现代中医临床中药功效分类完全与古代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延续性。古代用药功能选用范围大于现代。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不再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药物使用。用药偏好方面,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均居首位,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的总频次。但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偏好性更强,明显侧重于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用药较为分散,除了着重使用补益药外,还较高频率应用了安神药、化痰药和理气药。药物组合方面,古今中医均注重补益类药物组合的使用,但是在组合搭配侧重上有所不同。古代医案,大量出现补益类中药间的配合组对,少量与安神类、清热类、化痰药等中药配合使用。而现代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两两配合使用情况没有古代多也没有古代普遍,反而是更多选择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搭配。此外,现代中医临床还有活血化瘀类的其他组合,并出现了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医案更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8.在古代医案类文献、古代医理类文献以及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有人参、远志、石菖蒲等30味中药重合。结论1.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病位首要在心,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因主要包括年高体虚、平素思虑劳心过度、大病后虚弱、它病误治迁延日久、大怒、情志不遂日久、平素气虚痰湿体质或向有肝阳再遇外邪等。病机按照虚实辨证,虚证最多、虚实夹杂证次之、实证居末,虚证中尤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该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古代医案治疗老年期痴呆在方证对应上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位首要在心,而药物归经上以归肺经的中药居多;第二个特点是病机以“阴虚”、“血虚”最为多见,而药物分类上以补气类、补阳类中药居多。3.古今临床用药异同。古代医案中所用中药共192味(AY集合),现代临床报道中所用中药共214味(CY集合),现代医家使用中药种类上比古代多22味。中药使用范围方面,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的使用都居首位,安神类中药、开窍类中药、清热类中药和解表类中药也均得到重视;不同点在于,古代临床更为注重化痰类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而现代临床偏重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药物组合方面相同,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均偏重于补益类药物的组合使用,并均有开窍类、安神类药物组合的辅助;不同点在于现代中医临床注重活血化瘀类和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则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4.今后中医临床建议。今后中医临床可以尝试多辨证使用化痰药和理气药,以及化痰类组合。单味药推荐:人参、远志、石菖蒲、熟地黄、酸枣仁、茯苓、半夏、柴胡、川芎、丹参、当归、地骨皮、茯神、枸杞子、龟甲、黄连、煅龙骨、龙眼肉、麦冬、牛黄、山药、生地黄、桃仁、天南星、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柏子仁、炙甘草、鳖甲这30味中药,在古代医理类文献、古代医案以及现代中医临床中均有出现,可以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优选中药。

杜云红[5](2019)在《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睡眠质量和中医体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的睡眠质量及中医体质现状;探讨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睡眠质量和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为患者的科学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运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2月-2019年3月期间,抽取青岛市4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2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收治的450例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信息情况调查表、中医九种体质分类调查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对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均数、构成比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睡眠质量、体质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患者睡眠质量、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推论。本研究中假设检验显着性水平均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50例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PSQI得分为10.25±3.46,其中25例(5.6%)睡眠质量好(PSQI≤4分),86例(19.1%)睡眠质量一般(4分<PSQI<8分),339例(75.3%)睡眠质量差(PSQI≥8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高血压史、饮酒史、过敏性鼻炎史、BMI、MMEF、IC的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其睡眠质量不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学(OR:0.416,95%CI:0.2240.772,P=0.005)、初中(OR:0.391,95%CI:0.1780.859,P=0.019)、婚姻状况(OR:0.274,95%CI:0.0920.817,P=0.020)、MMEF(OR:0.977,95%CI:0.9570.996,P=0.020)是睡眠质量的独立保护因素;6069岁(OR:3.720,95%CI:1.4779.371,P=0.005)、7079岁(OR:5.164,95%CI:1.63516.304,P=0.005)、≥80岁(OR:7.124,95%CI:1.30938.776,P=0.023)、高血压史(OR:2.982,95%CI:1.5135.879,P=0.002)、BMI(OR:1.181,95%CI:1.1041.264,P=0.000)是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2)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体质分布特征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分别占到24.7%、21.8%、18.4%、10.9%;其次是湿热质、阳虚质、特禀质、阴虚质、平和质,分别占到9.1%、9.1%、2.9%、2.0%、1.1%。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痰湿质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过敏性鼻炎病史、BMI、MMEF是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痰湿质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058,95%CI:1.3023.253,P=0.002)、过敏性鼻炎(OR:2.074,95%CI:1.2963.317,P=0.002)、BMI(OR:1.079,95%CI:1.0121.151,P=0.021)是痰湿质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气虚质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是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气虚质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3.029,95%CI:1.7415.268,P=0.000)是气虚质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OR:0.263,95%CI:0.1500.461,P=0.000)是气虚质的独立保护因素。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血瘀质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血瘀质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4.519,95%CI:2.638-7.740,P=0.000)是血瘀质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气郁质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心脏病史是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气郁质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061,95%CI:0.0210.172,P=0.000)是气郁质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睡眠质量一般,其中75.3%的患者睡眠质量差。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高血压、BMI、MMEF。其中,小学、初中、婚姻状况、MMEF是睡眠质量的独立保护因素;6069岁、7079岁、≥80岁、高血压史、BMI是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2)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主要中医体质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吸烟、过敏性鼻炎是痰湿质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是气虚质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是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的独立保护因素,女性更易发展为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体质。

金云姣[6](2019)在《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干预儿童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哮喘补益膏联合三伏贴的中医综合疗法干预儿童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患儿,通过临床疗效指标评价中医综合疗法,为中医药干预哮喘缓解期提供依据。方法:将70例哮喘缓解期属肺脾气虚证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予哮喘补益膏联合三伏贴的中医综合疗法,对照组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疗程3个月。治疗结束后从哮喘症状控制水平、肺功能、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评价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哮喘症状控制水平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2.肺功能方面: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3.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两组患儿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改善中医症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感冒减少次数、改善自汗、纳差、大便异常方面,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平素咳嗽控制水平方面、改善面色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面: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哮喘补益膏联合三伏贴治疗的中医综合疗法干预儿童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治疗组在哮喘症状控制水平、改善肺功能方面均与对照组疗效相当;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儿易感、自汗、纳差、大便异常方面更具优势,提示中医综合疗法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肖庆龄[7](2017)在《安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成分分析及对Th2/Treg细胞亚群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其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给个人、家庭、社会卫生保障体系带来严重的负担。我国的发病率达1%-5%,且还在不断上升,尤其近20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现了明显增加的趋势。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复杂,Th2/Treg应答失衡在哮喘发病中起非常重要作用,通过检测Th2/Treg细胞亚群变化水平,可证实是否存在气道炎症及其严重程度,以及评估药物治疗效果,这有可能为今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哮喘在中医学称为“哮病,祖国医学对哮喘研究由来已久,早就有对哮喘相关症状、病因病机、治法等描述。中医认为哮喘有宿根,即宿痰内伏于肺,遇外感、情志等诱发为哮喘,自古至今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具有可靠疗效及独到优势。安喘方来源于名老中医多年临证实践和经验,对其治疗发作期寒哮证支气管哮喘已经作了初步研究,并形成院内制剂,于2015年获得国家专利。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临床疗效与动物实验两方面佐证安喘方对发作期寒哮证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治疗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治疗的物质基础和可能的分子机制,为安喘方应用于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1.安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成分分析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分析,揭示其含有的成分含量;2.Th2/Treg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制备哮喘小鼠模型,分为5组:正常组:全价SPF级饲料喂养,不干预;支气管哮喘模型组:予模型动物生理盐水灌胃;安喘方颗粒低剂量组:予模型动物低剂量(12.5g/kg)灌胃;安喘方颗粒高剂量组:予模型动物高剂量(50.1g/kg)灌胃;阳性对照泼尼松组:予模型动物泼尼松7.5mg/kg灌胃。提取及定量肺组织核蛋白,ELISA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中IL-4、IL-13、IL-10、TGF-β蛋白的变化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2、Treg细胞亚群;3.临床研究:发作期寒哮证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安喘方每日1剂,同时联合西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4.5ug,1吸2次/日;对照组只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4.5ug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胸闷、喘息、肺部哮鸣音、咳嗽、咳痰、肺功能等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1.HPLC测定安喘方中盐酸麻黄碱在40.9μg/ml-409.0μg/ml之间,盐酸伪麻黄碱在20.6μg/ml-206.0μg/m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并精确绘出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HPLC图谱。2.安喘方干预后,给药组模型动物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肺组织病变明显轻,气管壁损伤轻;与正常对照组Th2细胞相比较,给药组血液中Th2细胞比例明显较低(P<0.01),并呈剂量相关性(P<0.01);给药组小鼠血液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1),且呈剂量相关性(P<0.01);给药组小鼠血清中与哮喘发病相关的炎症因子IL-4,IL-13均出现显着下降(P<0.01),呈剂量依赖效应(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给药组抑炎因子IL-10大幅度升高(P<0.01),呈剂量依赖效应(P<0.01);TGF-β在模型组及安喘方给药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哮喘控制率比较:经4周治疗后,两组轻度哮喘患者的完全控制率均优于同组中度哮喘患者(P<0.05),中度哮喘的患者,治疗组的完全控制率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侯疗效比较:两组轻度发作显控率均高于同组中度发作(P<0.05),2周后治疗组中度发作显控率高于对照组(P<0.05),4周后疗效差异更明显(P<0.01);单项症状比较:两组轻度发作胸闷症状显控率均高于同组中度发作的患者(P<0.05);治疗2周和4周后,中度发作肺部哮鸣音的显控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发作显控率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轻度发作喘息症状显控率均高于同组中度发作(P<0.05),4周后疗效差异更明显(P<0.01),4周后轻度发作喘息症状显控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轻度发作肺部哮鸣音显控率均高于同组中度发作(P<0.05),2周后中度发作肺部哮鸣音显控率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4周后治疗组轻度发作显控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咳嗽、咳痰症状比较:不管治疗2周还是治疗治疗4周,两组轻度发作咳嗽、咳痰症状的显控率与同组中度发作比较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中度发作比较也没有显着差异(P>0.05);肺功能比较:两组轻度发作肺功能改善率均显着高于同组中度发作(P<0.01),治疗组轻度、中度发作改善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震颤1例;对照组震颤2例,咽部刺激1例,共3例;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安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2.安喘方通过减少Th2细胞亚群的分化水平,增加Treg细胞的相对含量,恢复哮喘状态导致的Th2/Treg细胞亚群失衡,从而抑制与哮喘发病相关的炎症因子如IL-4,IL-13,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分泌,降低气道炎症、缓解气道高反应。3.安喘方联合西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较单用西药在治疗发作期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优势,证实了安喘方的疗效,它是治疗其发作期寒哮证支气管哮喘轻、中度的有效组方。

裘晓强[8](2017)在《吴门医派生命哲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所说的“吴门医派”,是明清时期以吴中温病学派为主,兼及师承吴医名家的江南中医流派。吴门医派主要特征是名医众多,疗效显着,着作丰硕,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理论先进。吴门医派对传统中医经典理论进行发挥,并结合明清之际传入的西方生命科学,再次寻求生命本源,提出了“先后天本源论”、“元质元神论”、“血气关系论”、“卫气营血论”、“生命体质论”等生命学说,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备的生命本源论及生命发展论体系。薛己在“肾为先天之本”的基础上,提出人以胃气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人身根蒂的之论。缪希雍在论证了“气”、“血”之间及“血气”与神、津、液、精之间相互生成,相互转化的过程,重点研究脾胃构造论,提出脾胃为后天元气之根本说。王宏翰提出了元神元质说、命门胎生说等新的生命本源论。叶天士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法”,论证了后天之气可以补助先天元气,对内伤杂病治疗提出脾胃分治论。徐大椿着《元气存亡论》,指出先天元气是生命之根,完善了中医气化生命学说。吴门医派提出了人体“体质”、“体质差异”和“体质病变”等概念,认为体质就是人体先天禀赋和后天营养的综合特性,在生理表现上,不同个体具有特殊性,且随着生命过程不断变化。吴门医派身心观即身体观与心理观合称,主要回答“身体”是什么,“心理”是什么,“身体”与“心理”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在吸收西方近代生命科学基础上,在身心神情意关系上提出了“心神为体,脑神为用”的命题。同时在身体骨骼结构论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对髓理论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为后世脑髓学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吴门医派探讨经络理论,将络病理论用于温热病治疗,提出经络三焦论。吴门医派秉持动静结合、药食同源等中医养生理论,在动养、静养、药膳、食疗与生态养生等方面,形成了富有江南区域特色的,修与养兼备的新养生论。吴门医派提出“五脏次第衰老论”和“迫生顺死论”,在死亡定义上注重人的精神特征和社会特征,强调远死而近生、向死而生等新死亡观,认为尊重死者抚慰生者是对生命的真正尊重。

林敏[9](2017)在《《临证指南医案》络病辨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筛选、梳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从络病论治的医案,归纳分析其络病思想和辨治规律,为络病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及归纳分析的方法,通过检索、整理、文献综述和分析,理清络病学说的古代发展概况;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叶天士从络病论治的医案,采用以病类法、以法类法、以药类法、以方类法,建立《临证指南医案》络病医案、方药数据表,并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总结叶天士络病学术特点和辨治规律。结果1、本次研究涉及络病医案258案,包括内科类络病209案,占络病医案总数的81.01%;外科类络病11案,占络病医案总数的4.26%;妇科类络病29案,占络病医案总数的11.24%;儿科类络病3案,占络病医案总数的1.16%;五官科类络病6案,占络病医案总数的2.33%。在209例内科类络病医案中有外感病证22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10.53%;肺系病证1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0.48%;肝胆系病证82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39.23%;脾胃系病证24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11.48%;肾系病证5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2.39%;心系病证10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4.78%;气血津液系病证29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13.88%;肢体经络系病证36案,占内科类络病总数的17.22%。共计55种病证;2、关于络病辨证方法,使用八纲辨证27案,病因辨证60案,气血津液辨证63案,脏腑辨证56案,卫气营血辨证5案,三焦辨证5案,经络辨证11案;3、总结络病常见病因病机;4、典型络病包括中风、胁痛、胃痛、痹及奇经络病;5、总结叶氏常用通络方及使用频次10次及以上的常用络药。结论1、《临证指南医案》中络病的发生具有从经络气血通畅渐至郁、积、瘀等不通畅状态的病变特点,常伴有络脉结构及功能损伤,并有机体逐步萎缩、衰弱的趋势。病程往往较长,有难治、缠绵、易于复发的特征,广泛见于多种内伤杂病。病变的物质基础主要为气、血、津、液;2、《临证指南医案》络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邪袭络、内伤七情、病理产物和病久入络。病久入络包括久病入络及久痛入络。其他原因见于饮食、劳倦及医过;病机变化主要包括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3、《临证指南医案》从络病论治的病证包括55种病证,合计258案。络病辨证常结合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4、关于络病治疗,叶氏善于根据原发疾病的特点进行对因治疗,并根据络病特点以通字立法,强调辨别病程长短、络中虚实,重视络病调护;5、《临证指南医案》代表通络方剂包括活血通络方鳖甲煎丸、旋覆花汤;补虚通络方复脉汤、斑龙丸;芳香通络方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常用的63种使用频次10次及以上通络药物中,最常使用辛味药物,包括辛香通络药、辛润通络药、辛苦寒通络药及辛温(热)通络药;根据络病发生原因或产生病理产物的不同,使用解毒通络药、化痰通络药、散结通络药及息风通络药;对络虚致络病者,叶天士善于根据络中气血阴阳亏虚情况,培补正气,行通络之法。

孙易娜[10](2017)在《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病机转化规律及其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Hp相关性胃炎的发展存在这样一种病理演进路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肠上皮化生一不典型增生一癌变。当前大部分中医学者认为Hp与脾胃湿热关系密切,从中医的病因理论看,Hp应当是一种湿热病邪,Hp相关性胃炎与湿热温病关系紧密。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也有:“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也”的观点。湿热致病病程绵长,逐渐生变。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其初起病情较为轻浅,但湿热胶结、蕴蒸日久则化瘀化毒、瘀毒互结,入里入络,致使疾病日趋严重。湿热化毒瘀似乎和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演变有某种暗合。中医推崇上工治未病,如何从中医温病理论中发掘Hp相关性胃炎的发病规律?Hp相关性胃炎向胃癌发展过程中是否伴随有湿热化毒瘀的过程?这种转化存在客观物质基础吗?本课题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展开,在分析传统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中医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发掘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病机转化的规律,同时采用代谢组学研究的方法,寻找脾胃湿热及湿热转化的相关物质基础。方法1.理论研究:在梳理了中医湿热病的发展与源流后,我们集中整理了明清温病学家所阐发的相关理论,并对现代中医学者有关Hp相关性胃炎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总结。2.代谢组学研究:采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武汉地区5家医院确诊的慢性胃炎、胃癌患者各100例,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胃镜检查等,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入选实验对象为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20例,脾胃湿热型胃癌患者20例,另选取在武汉市中医医院保健科体检的健康人群2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EP管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中段晨尿10ml,采集尿液的核磁谱图,对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pca和pls-da进行分析并验证。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脾胃湿热病机的主要转化方式尽管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在发病上有所不同,但在湿热病机的传变方面并没有太大差异。从卫气营血辨证来看,脾胃湿热证会向营血分发展,也可能因治疗得当,在气分而愈。从三焦辨证看,脾胃湿热证发生在中焦脾胃,可以蕴蒸其中“在一经不移”,也可以向下传及下焦之脏肝肾或下焦之腑大肠、小肠、膀胱;还可以向上传及肺、心包、脑。从经络来看,脾胃湿热证拖延日久,会出现久病入络,合并血瘀证。“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胃阳气的强盛与否影响着脾胃湿热证的转化方向。再者,体质类型影响着脾胃湿热证的转归结局,阴虚之人出现脾胃湿热容易阴液更亏,最终出现阴虚风动证,阳虚之人的脾胃湿热证最终出现肾阳虚。体质条件对脾胃湿热证的发生、转化和结局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2hp相关性胃炎至胃癌的中医病机转化研究hp感染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导致慢性胃炎,在疾病的后果及严重程度上除了细菌因素起重要作用外,宿主的免疫反应也是hp相关性疾病发生,特别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hp在胃黏膜定植后,在其繁殖、孳生、蔓延的过程中分泌毒素,暗耗人体阴阳气血,破坏人体平衡。hp所致胃病的发病特点符合温病中伏气温病的特点,发病过程中隐现湿热化毒瘀的病机转化规律。2.代谢组学研究结果2.1一般情况在进行证候判别、病理分级确诊病例并筛选后,入选实验对象60例,分为a、c、d三个组,每组20例。a组为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组,c组为脾胃湿热型胃癌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三组人员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本实验通过对样本的1h-nmr谱图进行分析,并对其种类进行归类后,找到可以定性定量的代谢物共59种:Ⅰ.氨基酸及其衍生物(20种);Ⅱ.氨基化合物与混合胺(9种);Ⅲ.糖类(5种);Ⅳ.有机酸类(15种);Ⅴ.其他类(10种)。通过对三组人员进行尿液代谢组学检测分析发现:在pca图中可以看到健康对照组与胃炎组,健康对照组与胃癌组有分开趋势,但胃炎组与胃癌组两组样本无法分离,进一步通过pls-da分析方法发现胃炎组与胃癌组样本有分开趋势,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样本有分开趋势,胃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样本分离。并通过vip图等找到三组尿液中差异代谢物11种,最后筛选出8种代谢物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分别是:岩藻糖、磷酸肌酸、马尿酸、甘油、葫芦巴碱、牛磺酸、氧化三甲胺、n-苯乙酰甘氨酸。通过对脾胃湿热证组(a+c组)和健康对照组(d组)进行尿液代谢组学检测分析,在pca得分图中可以看出脾胃湿热证组与健康对照组样本有分开趋势。进一步在pls-da得分图中可以看出,脾胃湿热证组样本和健康对照组样本明显分离,说明其代谢轮廓相异。并通过vip图等找到两组尿液中差异代谢物12种,最后筛选出8种代谢物为脾胃湿热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马尿酸、牛磺酸、岩藻糖、甘油、葫芦巴碱、氧化三甲胺、磷酸肌酸、葡萄糖。相对于健康对照组而言,脾胃湿热证组中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为:牛磺酸、岩藻糖、甘油、氧化三甲胺、葡萄糖。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为:马尿酸、葫芦巴碱、磷酸肌酸。结论1、从温病的经典着作和现代中医学者的研究总结来看,hp相关性胃炎湿热病机传变在总体上呈现这一趋势:湿热久蕴,正气日损,瘀毒渐生。2、hp作为致病因素可以归属于湿热伏气,hp相关性胃炎更容易形成脾胃湿热证,hp的发作与它的毒素基因类型有关,也与宿主的体质紧密相关,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患者更易罹患本病,hp相关性胃病发展与湿热化毒瘀,正气耗损有关。3、脾胃湿热证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代谢组学差异提示脾胃湿热证存在客观物质基础。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癌脾胃湿热证的代谢组学差异表明二者病机不尽相同,也说明病机有病的特殊性。病机的转化往往早于证的表现。4、中医的优势在于对于疾病发生发展整体性、恒动性的认知和针对病患个体进行差异性的施治。揭示疾病的中医病机,尤其是疾病转化规律,从而寻找到关键的治疗节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二、中医治哮喘有望除病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治哮喘有望除病根(论文提纲范文)

(1)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推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小儿慢性咳嗽的现代医学认识与治疗
        1.1 对本病的定义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本病病因研究现状
        1.4 治疗
        1.5 小结
    2 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2.1 病名
        2.2 中医对小儿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
    3 培土生金法理论探讨
        3.1 培土生金法的定义
        3.2 培土生金法历史溯源
        3.3 补脾土的重要性
        3.4 脾与肺的关系
    4 小儿推拿疗法特点及作用机理
        4.1 特点
        4.2 作用机理
        4.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及中止观察标准
        2.6 病例脱落及剔除的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操作注意事项
    4 观察指标
        4.1 症候分级量化标准
        4.2 疗效评定标准
    5 安全性评价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安全性观察
        7.2 一般资料比较
        7.3 症状积分比较
        7.4 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小儿慢性咳嗽的病机特点
        1.1 与肝相关
        1.2 与肾相关
        1.3 与脾相关
    2 脾胃虚弱与小儿慢性咳嗽的关系
    3 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中医治疗中临床应用现状
        3.1 培土生金法在中药内服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应用现状
        3.2 培土生金法在针灸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应用现状
        3.3 培土生金法在推拿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应用现状
    4 培土生金法治疗咳嗽病的实验研究概况
    5 选题思路
    6 本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两组疗效的比较
        6.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8 创新点
    9 临床体会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小儿推拿在肺系病症中的临床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本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病名沿革
        1.1 西医病名沿革
        1.2 中医病名沿革
    2 西医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现状
        2.1 发病机理研究
        2.2 临床治疗现状
    3 中医脏腑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
    4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文献研究现状
第一部分 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1. 研究范围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
        3.1 诊断标准
        3.2 古代“老年”的界定
        3.3 检索范围
        3.4 收录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医案出处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分析法
        4.2 数理分析法
        4.3 因子分析法
        4.4 聚类分析法
        4.5 医案数据化
        4.6 中药名称规范化
        4.7 脉象规范化
        4.8 舌象规范化
        4.9 面色规范化
    5. 结果
        5.1 诊断记录总体评价
        5.2 病症分类与病因、病机、病性概况
        5.3 医案书写形式和疗程记录情况
        5.4 医案处方情况
        5.5 医案中的中药使用情况
    6. 小结
第二部分 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检索范围
        2.2 筛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分析法
        3.2 文献数据化
        3.3 中药名称规范化
        3.4 脉象、舌象、面色规范化
    4. 结果
        4.1 国别和年代
        4.2 脉象整理结果
        4.3 舌象整理结果
        4.4 面色整理结果
        4.5 方剂整理结果
        4.6 中药收录情况
    5. 小结
第三部分 现代临床报道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入选原则
        2.2 筛除原则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总体评价
        4.2 中药频数分析
        4.3 中药功效分类
        4.4 中药归经分类
        4.5 因子分析
        4.6 聚类分析
    5. 小结
第四部分 医案类文献与医理类文献比较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比较研究法
        3.2 JACCARD法
    4. 结果
        4.1 所用中药集对比
        4.2 药物功能归类对比
        4.3 药物归经对比
        4.4 方剂对比
        4.5 脉象、舌象和面色比较
    5. 小结
第五部分 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报道比较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比较研究方法
        3.2 Jaccard法
    4. 结果
        4.1 中药集对比
        4.2 药物功效归类比较
        4.3 药物归经比较
        4.4 离散度对比
        4.5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比
    5. 小结
第六部分 讨论
    1. 古代医案用药“悖论”解
        1.1 悖一:病位在心与归经为肺
        1.2 悖二:证多阴虚、血虚与药重补气、补阳
        1.3 “痰”在前两个问题中起到的作用
    2. 古今用药的回归、延续和革新
        2.1 用药的回归
        2.2 用药范围的延续与革新
        2.3 药物组合的继承与发展
    3. 文献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3.1 理论与实践的“时差”
        3.2 医案隐性知识浅议
        3.3 文献数据化的选与弃
    4. 老年期痴呆相关医案少的原因
        4.1 讳病失治
        4.2 未老已亡
        4.3 归入其他病症之中
        4.4 记录目的和记录习惯
第七部分 总结
    1. 古代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
        1.1 病位
        1.2 病因
        1.3 病机
        1.4 病性
        1.5 “痰”
    2. 古代医案方证对应特点
    3. 古今中医临床用药异同
        3.1 用药偏好
        3.2 药物组合
        3.3 用药建议
    4. 创新点
    5. 不足
    6. 中医医案研究方向刍谈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入选医案出处、分类及原文
    2. 古代医理类文献目录
    3. 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目录
    4. 古代医案出现、现代临床报道中未出现的中药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5)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睡眠质量和中医体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西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2.2 西医对OSAHS的认识
        1.2.3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2.4 中医对OSAHS的认识
        1.2.5 支气管哮喘与OSAHS的关系
        1.2.6 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
        1.2.7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操作性定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研究样本
        2.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方法
        2.3.1 抽样方法
        2.3.2 研究指标与工具
        2.3.3 研究资料的收集
        2.3.4 资料收集方法
        2.3.5 资料分析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2.6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3.2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3.2.1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睡眠质量现状
        3.2.2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睡眠质量单因素分析
        3.2.3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3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体质分布及影响因素
        3.3.1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体质分布情况
        3.3.2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体质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睡眠质量
        4.1.1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睡眠质量现状
        4.1.2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2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中医体质
        4.2.1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现状
        4.2.2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中医体质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5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一般信息情况调查表
附录2 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
附录3 中医九种体质分类调查表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干预儿童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文献研究
    2.1 中医“治未病”理论
    2.2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2.3 西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3.临床研究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或脱落标准
    3.6 研究方案
    3.7 研究结果及分析
    3.8 讨论
4.结论
5.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治未病”理论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安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成分分析及对Th2/Treg细胞亚群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概述
    1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则治法
        1.5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
        1.6 导师哮病证治学术思想
    2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1 支气管哮喘发病原因及机制进展简述
        2.2 支气管哮喘临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3 展望
    3 本研究来源与处方组成
    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部分 安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成分分析
    安喘方化学成分盐酸麻黄碱及盐酸伪麻黄碱含量测定
        1.1 仪器与试药
        1.2 色谱条件
        1.3 系统适应性
        1.4 线性
        1.5 精密度
        1.6 重复性试验
        1.7 稳定性试验
        1.8 回收率试验
        1.9 三批样品测定
        1.10 结论
    讨论
第三部分 安喘方对Th2/Treg细胞亚群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动物与试剂
        1.3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制备
        2.2 分组及干预
        2.3 动物标本的制备与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肺组织病理
        3.2 肺部灌洗液中TH2水平
        3.3 肺部灌洗液中TREG水平
        3.4 血清炎症因子变化
    4 讨论
第四部分 安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病例选择
        1.1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判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病例标准
        1.4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
        1.5 中止试验标准
        1.6 剔除病例标准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1.8 疗效评定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分组与治疗
        2.2 患者的一般资料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不良反应记录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安喘方化学成分HPLC图
    附录2 安喘颗粒对实验性哮喘豚鼠的平喘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附录3 安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英文缩略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8)吴门医派生命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宗旨与意义
    二、研究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吴门医派概述
    第一节 吴门医派的形成及特点
        一、吴门医派的形成
        二、吴门医派名医众多
        三、吴门医派着作众多
    第二节 吴门医派的主要流派
        一、医经学派
        二、伤寒学派
        三、温病学派
        四、吴医易水派
    第三节 吴门医学的专科世家
        一、吴中葛氏世医
        二、昆山郑氏妇科
        三、阊门金氏儿科
        四、昆山白塔港闵氏伤科
第二章 吴门医派生命本源论
    第一节 吴门医派气化生命论
        一、“元气”与“气化”释义
        二、缪希雍的血论和气论
        三、王宏翰元神元质论与四液说
        四、徐大椿“元气存亡论”
    第二节 吴门医派身体本源论
        一、肾为先天之本
        二、脾胃为后天之本
        三、先天真气为生化之本论
    第三节 吴门医派人体体质论
        一、吴门医派体质分类法
        二、体质差异论
        三、体质病变论
        四、病患体质辨别法
        五、患者体质攻补论
第三章 吴门医派身心结构观
    第一节 吴门医派身体结构论
        一、身体脏腑结构论
        二、身体骨骼结构论
        三、吴门医派经络三焦论
    第二节 吴门医派身心关系论
        一、“心主神明”论
        二、“脑主神明”论
        三、“脑主”论?“心主”论?
    第三节 吴门医派身体论理论渊源
        一、阴阳和合论
        二、天人相应论
        三、体轻用重论
第四章 吴门医派养生观
    第一节 吴门医派动养论
        一、体操强身论
        二、运动康复论
        三、器具舒筋论
    第二节 吴门医派静养论
        一、吴门医派调息静心论
        二、吴门医派静坐养气论
        三、吴门医派意念内守论
    第三节 吴门医派药膳·食疗·食养论
        一、吴门医派“药膳”论
        二、吴门医派“食疗”论
        三、吴门医派“食养”论
第五章 吴门医派居住生态观
    第一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关系论
        一、居室环境与健康
        二、四时星象与生理变化关系
        三、九星北斗与人体健康
    第二节 中医与堪舆学理论结合
        一、经络学与堪舆学结合
        二、脉理学与堪舆学结合
        三、望诊法与堪舆论结合
    第三节 吴门医派建筑生态论
        一、建筑选址与生态保健
        二、建筑规划与家居生态
        三、建筑营造与起居生态
第六章 吴门医派生死观
    第一节 吴门医派五脏次第衰老论
        一、五脏次第衰老说
        二、五脏衰老时间与症象
    第二节 吴门医派死亡判定论
        一、死亡预测论
        二、死亡征兆论
    第三节 吴门医派迫生顺死论
    第四节 吴门医派死亡超越论
        一、吴门医派乐生恶死论
        二、吴门医派终始俱善论
        三、尊重死者抚慰生者论
结语
附录一: 吴门医家汇表
附录二: 吴医汇讲汇总表
附录三: 明清吴门医派主要着作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9)《临证指南医案》络病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络病学说的古代发展概况
    1 《黄帝内经》奠定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1.1 络脉系统及络脉分类
        1.2 络脉的生理功能
        1.3 络病病因
        1.4 络病病机
        1.5 病络
        1.6 络病诊断
        1.7 络病治疗
    2 《伤寒杂病论》奠定络病证治基础
    3 络病证治继续发展
        3.1 两晋时期
        3.2 隋唐时期
        3.3 宋金元时期
    4 络病学说发展的关键时期
        4.1 明代医家对中风病和心痛病的深入研究
        4.2 清代诸家络病理论争奇斗艳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证指南医案》络病辨治规律研究方案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
        2.2 数学统计
    3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临证指南医案》络病医案基本情况
    1 络病医案筛选及分类标准
        1.1 《临证指南医案》中络病的概念
        1.2 络病医案的筛选标准
        1.3 医案的准入和排除标准
        1.4 络病医案的分类标准
    2 《临证指南医案》络病医案分类及病证统计情况
        2.1 络病医案分类统计情况
        2.2 络病医案病证统计情况
        2.3 络病辨证与传统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 《临证指南医案》络病主要病因病机
    1 络病病因
        1.1 外邪袭络
        1.2 七情内伤
        1.3 病理产物
        1.4 病久入络
        1.5 其他
    2 络病病机
        2.1 络气郁滞(或虚滞)
        2.2 络脉瘀阻
        2.3 络脉绌急
        2.4 络息成积
        2.5 热毒滞络
        2.6 络脉损伤
        2.7 络虚不荣
第五部分 《临证指南医案》络病治法研究
    1 络病治疗原则——以"通"字立法
        1.1 "通"法的含义
        1.2 "通"法的具体运用
    2 典型络病治法
        2.1 中风
        2.2 胁痛
        2.3 胃痛
        2.4 痹
        2.5 奇经络病
    3 络病调护方法
第六部分 《临证指南医案》络病常用方药
    1 通络代表方剂
        1.1 鳖甲煎丸
        1.2 旋覆花汤
        1.3 复脉汤
        1.4 斑龙丸
        1.5 "温病三宝"
    2 络病用药
        2.1 药物标准化原则
        2.2 常用络药(使用频次10次及以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病机转化规律及其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湿热病机转化的理论研究
    1.湿热病因病机的历史发展脉络
    2.明清温病医家对湿热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新感温病湿热病机转化规律
        2.2 伏气温病湿热病机转化规律
    3.讨论与结论
        3.1 关于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
        3.2 体质在脾胃湿热病机转化中的作用
        3.3 脾胃湿热病机的转化方式
第二部分Hp相关性胃炎至胃癌的中医病机转化研究
    1. Hp的流行病学特征
    2. Hp病原学相关研究
        2.1 形态学特征
        2.2 生理学特征
        2.3 分子生物学特征
    3. Hp相关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4. Hp感染与胃癌
    5. 中医对Hp相关性胃炎演进的认识
        5.1 Hp的中医病因属性
        5.2 Hp相关性胃炎至胃癌的中医证候演变
        5.3 胃黏膜病理演进过程中的病机变化
        5.4 Hp相关性胃炎与体质的关系
        5.5 Hp相关性胃炎至胃癌的病机演变
    6. 讨论与结论
        6.1 Hp相关性胃炎属于伏气温病
        6.2 Hp相关性胃病发展与湿热化毒瘀有关
        6.3 运用现代技术揭示Hp相关性胃炎病机转化
第三部分 基于1H-NMR技术的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胃癌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慢性胃炎、胃癌的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型判别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2.仪器与试剂
    3.研究方法
        3.1 相关信息采集
        3.2 胃镜像观察
        3.3 ~(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
        3.4 代谢组学研究
        3.5 质量控制
        3.6 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代谢组学分析
    5.结论
    6.讨论
        6.1 胃炎、胃癌代谢组学结果讨论
        6.2 脾胃湿热证代谢组学结果讨论
        6.3 本研究的收获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病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中医病机的概念
        1.2 病机理论是中医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1.3 病机研究是中医临床的客观需求
        1.4 病机转化是证候改变的内在动力
    2. 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病机转化规律
    3.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医病机的探索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脾胃病证候研究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附录三:代谢物归属编号
附录四:代谢物浓度信息分布表
附录五: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中医治哮喘有望除病根(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土生金法在小儿慢性咳嗽推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D]. 李泽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D]. 孙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睡眠质量和中医体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杜云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干预儿童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D]. 金云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安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成分分析及对Th2/Treg细胞亚群影响[D]. 肖庆龄.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 [8]吴门医派生命哲学研究[D]. 裘晓强. 苏州大学, 2017(06)
  • [9]《临证指南医案》络病辨治规律研究[D]. 林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2)
  • [10]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病机转化规律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 孙易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中医药治疗哮喘有望治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