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滑坡论文-刘轶

溪口滑坡论文-刘轶

导读:本文包含了溪口滑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损伤,滑坡,形成机制,锁固段

溪口滑坡论文文献综述

刘轶[1](1998)在《用“损伤”分析华蓥市溪口滑坡的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溪口滑坡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在研究锁固段钙质角砾岩的基础上,引入连续损伤结构模型,确定了钙质角砾岩(锁固段)的损伤本构方程,最后运用损伤力学的观点分析了溪口滑坡的形成机制。(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吴勇,李自停,李勇健[2](1997)在《四川省溪口滑坡运动特征的离散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离散元分析拟合了溪口滑坡碎屑流的运动过程和主要特征,认为滑坡解体后是以碎屑流方式完成运移和停积过程。(本文来源于《山地研究》期刊1997年03期)

张国见,刘成渝,黄润秋,邓荣贵[3](1994)在《华莹山溪口滑坡的形成机制及其旁侧变形体的整治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华莹山溪口滑坡是八十年代末期我国最大的地质灾害事件。与溪口滑坡一沟之隔的北侧斜坡,具有与溪口滑坡区相似的地形地貌特征,且在坡体后缘发现有多处弧形裂缝,其是否具失稳的可能性及是否会产生类似的溪口滑坡的灾害性破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运用多种数值模拟方法详尽阐述溪口滑坡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其旁侧变形体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变形体的工程整治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1994年S1期)

姜云,尹金平[4](1992)在《华蓥山溪口滑坡—碎屑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华蓥山溪口滑坡—碎屑流的形成机制,以及该区斜坡失稳的成灾规律,并提出了华蓥山区地质灾害防护对策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期刊1992年02期)

溪口滑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离散元分析拟合了溪口滑坡碎屑流的运动过程和主要特征,认为滑坡解体后是以碎屑流方式完成运移和停积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溪口滑坡论文参考文献

[1].刘轶.用“损伤”分析华蓥市溪口滑坡的形成机制[J].四川地质学报.1998

[2].吴勇,李自停,李勇健.四川省溪口滑坡运动特征的离散元模拟[J].山地研究.1997

[3].张国见,刘成渝,黄润秋,邓荣贵.华莹山溪口滑坡的形成机制及其旁侧变形体的整治方案[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

[4].姜云,尹金平.华蓥山溪口滑坡—碎屑流[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2

标签:;  ;  ;  ;  

溪口滑坡论文-刘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