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宏观非均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姬塬地区,长6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含油气性
宏观非均质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辰,孙卫,王桐,崔哲治,韩扬[1](2019)在《姬塬地区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心等资料统计,通过计算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和钻遇率等量化指标,从层内、层间、平面叁个方向研究储层的非均质程度,最后根据平面含油饱和度讨论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影响,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的两个小层(长61和长62亚段)非均质性较强,且平面非均质性突出;储层的含油气性与砂体的展布特征及物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物性最好、砂体厚度最大的河道地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最高,含油气性最好。(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张佩[2](2019)在《陕北H井区长7致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表征及其控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常规储层相比,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更强,对其储层内的含油性影响也更大,因此对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对致密油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H井区长7致密砂岩为例,进行致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分布表征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总结宏观非均质性对致密油分布与富集规律的影响,以期为该种类型致密油勘探提供指导。通过对研究区长7延长组各成岩相物性演化过程的研究,分析各成岩相的致密过程,确定各成岩相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同时结合各项分析测试结果以及电性资料,对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各项参数进行表征,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程度,与研究区延长组长7油层的分布规律研究结合,总结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对油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体现层内非均质性的参数中,夹层的厚度、层数、连续性以及渗透率级差对储层的含油性的控制较为明显,层内夹层越厚油层有效厚度越小,反之则有效厚度越大;夹层的连续性较好时油水分界面也较为发育;当渗透率级差越大时,石油多存在于渗透率值大的储层且含油饱和度高。表征层间非均质性的参数中隔层的厚度和连续性对石油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研究区层间非均质性较强,石油多在厚度较大且连续性较好的隔层下聚集,使得隔层上部油层相对较少甚至不含油。对平面非均质性进行表征的参数中,砂体厚度、砂体在平面上的连续性以及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对石油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石油多分布在砂体厚度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区域,与沉积微相的的平面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6-25)
李大川[3](2018)在《志丹油田X13井区长6沉积微相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多学科的地质理论与方法技术为指导,充分利用钻井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实验分析资料、试油试采等资料,从地层、构造、沉积、储层等因素对志丹油田长6油层组进行综合研究。按照旋回对比方法把长6油层组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小层,查明其顶面构造,确定其沉积微相,了解其沉积相带展布特征。研究单砂层层内非均质性,认识渗透率参数特征以及层内夹层的类型及分布情况;对比层间差异,分析砂层与隔层的分布特征与影响作用;明确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连续性及连通性,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内部孔隙度及渗透率的平面变化,认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强弱。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叁角洲前缘亚相,区内局部发育小型鼻状构造,主要发育走向呈北东—南西方向的河道,沉积微相类型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和远砂坝等沉积微相。孔隙度平均为10.77%,渗透率为0.94×10~(-3)μm~2,孔渗性较差,为低孔超低渗储层;夹层密度在1.4~2.2之间,夹层频率范围为0.166~0.224,整体厚度较薄,且分布不稳定。长6~2的平均砂岩密度最大,达到0.62,平均为0.6,隔层频率范围为0.38~0.42,平均为0.4,在研究区内广泛发育,基本为泥岩隔层;砂体厚度及宽度在各个时期皆有发育并不断扩大其规模,砂体的连续性及连通性较强。研究区发育的砂体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其条带状分布较多;四个小层的孔渗在平面上都存在一定的变化,孔隙度与渗透率有着相关性,低值与高值的集中具有继承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6)
崔焕琦[4](2017)在《渤中34-1油田明化镇组下段主力小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中34-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的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上,其储层是浅水环境下的叁角洲沉积,具有高孔高渗的特征。随着油田逐步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出现了单井产量降低、含水上升快等一系列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都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有较大关系,因此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研究对油田提高采收率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以渤中34-1油田内岩心,测井、生产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的NmⅠ、NmⅡ、NmⅢ、NmⅣ、NmⅤ,5个油组进行小层及单层对比,然后通过岩心相和测井相对NmⅠ-7、NmⅡ-1、NmⅢ-1、NmⅢ-2、NmⅢ-5、NmⅣ-1主力小层进行沉积微相研究。最后对其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①研究区受西南、东北方向物源影响,发育了浅水叁角洲前缘、叁角洲平原亚相,微相主要为水上、水下分流河道、泛滥平原和水上、水下分流间湾、湖盆泥等。研究区主力小层以叁角洲前缘沉积为主。②研究区单砂体迭置关系主要存在叁种:侧向加积、垂向加积和侧向退积③研究区内主要包含4种渗透率韵律模式:正韵律、反韵律、均质韵律、复合韵律。小层内部以复合韵律、正韵律为主,单层内部以正韵律和均质韵律为主。④研究区发育泥质、钙质两类夹层,以泥质夹层为主,钙质夹层为辅。⑤主力小层层间非均质性属于中等~较强非均质性。⑥主力小层孔隙度与渗透率一般在河道中心处较大,在河道边缘处较小,而单层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参数的分布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在河道中心处渗透率变异系数较小,河道边缘处较大,第二种则完全相反,在河道中心处渗透率变异系数较大,河道边缘处较小。⑦研究区沉积作用是影响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河道的迁移与下切使砂体形成正韵律和均质韵律沉积复合砂体,垂向加积的水下分流河道形成符合砂体在平面上非均质性变化不大,层间非均性较弱,侧向加积、进积、退积作用相互迭置的复合砂体在平面上非均质性会增大,单层层间非均性也会加大。(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09-01)
杜凡[5](2017)在《苏里格气田苏20井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层非均质性是制约油气田开发的关键因素,研究出储层非均质性是油气田前期目的层位钻取以及中后期压裂、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苏20井区位于苏里格气田中部偏西地区,气田已经进入开发的瓶颈阶段,通过对主力层位盒8段,与山1段层内(韵律和夹层)、层间(砂地比、渗透率、隔层)和平面非均质性叁个方面的研究,主力层位均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其中盒8下段非均质性相对较弱,是井区产气的优势层位。(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7年08期)
黄小青,郭鹏,杜悦,呼赞同[6](2017)在《海安油田袁家断块阜叁段储集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对油田注水开发的效果及剩余油的分布影响较大,结合测、录井及剖面测试等资料,从层内、层间、平面3个方面对袁家断块阜叁段储集层宏观非均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垂向上表现为较厚的E_1f_3~(1-1)、E_1f_3~(2-4)小层内部发育不同类型的韵律性特征及泥质、钙质2类夹层,导致厚层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并在吸水、产液剖面上体现出差异性;层间砂体连通性较好,隔层发育稳定,层间渗透性差异明显。平面上E_1f_3~(2-4)小层岩性变化导致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垂向上砂体的韵律性变化和夹层的发育易形成物性分隔油藏导致的剩余油富集。(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7年06期)
赵俊威,徐怀民,何翠,江同文,徐朝晖[7](2017)在《海平面升降对海相临滨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控制机理——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东河砂岩储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海平面变化对海相单一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应用岩心测试、测井数据,对哈得油田东河砂岩段临滨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海平面升降对临滨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控制机理,确定了海平面相对变化控制的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准层序、准层序组及体系域内不同级次的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物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沉积后所处表生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各项储层宏观非均质参数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使准层序内单一临滨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表现为向上减弱的变化趋势;准层序组内由于准层序堆砌特征差异,使退积式准层序组内临滨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呈向上变强的特征,而进积式准层序组内表现为由强到弱的趋势;高位体系域内单一临滨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总体表现为向上逐渐减弱。(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17年03期)
王坤[8](2017)在《哈萨克斯坦某油田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哈萨克斯坦某油田为叁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储层纵向上多期迭置,砂体横向迁移变化快。以测井、取心井资料为基础,通过研究该区块砂体叁维展布情况、砂体几何形态、储层沉积相、孔隙度和渗透率配置关系,系统的分析了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研究认为,各小层非均质程度各异,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砂体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薄,整体上储层非均质性中等偏强,主力含油小层非均质性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7年09期)
玄建[9](2017)在《储层宏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常用储层宏观非均质表征方法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根据离散数据的物理和几何意义,推导了非均质系数来表征储层宏观非均质性。非均质系数既有劳伦兹系数的归一化特征,又能避免繁琐的计算过程,能够较好地定量表征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公式结果表明,随着非均质系数逐渐接近1,储层非均质性逐渐增强。(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于景维,柳妮,王满,郭立辉,文华国[10](2017)在《阜东斜坡区齐古组一段储集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其控制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上侏罗统齐古组一段为研究对象,综合野外剖面、岩心、测井、地震以及试油等多方面资料,对齐古组一段储集层的宏观非均质性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齐古组一段储集层宏观非均质程度较强,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叁个方面控制储集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利用储集层非均质性平面展布,结合构造、沉积及成岩因素预测区内齐古组一段有利勘探区,共划分出6个区块,以期对类似地区的预测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宏观非均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与常规储层相比,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更强,对其储层内的含油性影响也更大,因此对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对致密油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H井区长7致密砂岩为例,进行致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分布表征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总结宏观非均质性对致密油分布与富集规律的影响,以期为该种类型致密油勘探提供指导。通过对研究区长7延长组各成岩相物性演化过程的研究,分析各成岩相的致密过程,确定各成岩相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同时结合各项分析测试结果以及电性资料,对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各项参数进行表征,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程度,与研究区延长组长7油层的分布规律研究结合,总结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对油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体现层内非均质性的参数中,夹层的厚度、层数、连续性以及渗透率级差对储层的含油性的控制较为明显,层内夹层越厚油层有效厚度越小,反之则有效厚度越大;夹层的连续性较好时油水分界面也较为发育;当渗透率级差越大时,石油多存在于渗透率值大的储层且含油饱和度高。表征层间非均质性的参数中隔层的厚度和连续性对石油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研究区层间非均质性较强,石油多在厚度较大且连续性较好的隔层下聚集,使得隔层上部油层相对较少甚至不含油。对平面非均质性进行表征的参数中,砂体厚度、砂体在平面上的连续性以及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对石油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石油多分布在砂体厚度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区域,与沉积微相的的平面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宏观非均质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宇辰,孙卫,王桐,崔哲治,韩扬.姬塬地区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关系[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
[2].张佩.陕北H井区长7致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表征及其控油性[D].西安石油大学.2019
[3].李大川.志丹油田X13井区长6沉积微相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4].崔焕琦.渤中34-1油田明化镇组下段主力小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5].杜凡.苏里格气田苏20井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7
[6].黄小青,郭鹏,杜悦,呼赞同.海安油田袁家断块阜叁段储集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7
[7].赵俊威,徐怀民,何翠,江同文,徐朝晖.海平面升降对海相临滨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控制机理——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东河砂岩储层为例[J].地质与勘探.2017
[8].王坤.哈萨克斯坦某油田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
[9].玄建.储层宏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研究[J].石化技术.2017
[10].于景维,柳妮,王满,郭立辉,文华国.阜东斜坡区齐古组一段储集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其控制因素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