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头山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球化学,构造背景,物源属性,马头山组
马头山组论文文献综述
史春鸿,韩润生,吴鹏,方明,赖华[1](2011)在《滇中牟定地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岩石地球化学及物源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头山组是滇中红色盆地中最重要的赋矿层位,其岩性特征主要为泥岩、砂岩、砾岩等碎屑岩。碎屑岩的化学成分可以反映源区沉积岩的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基于马头山组非矿化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组成马头山组的岩石具有:①SiO2含量高;②Ag、Pb、Bi、Ni等亲铜元素富集,Be、Ga、Rb、Y、Nb、Ta、Hf、Sr、Sn等亲石元素亏损;③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弱负Eu异常等特征。利用判别图解得出原岩大地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原岩的原始物质组成应以来自上地壳的长英质岩石为主。结合岩相古地理条件,可知马头山组岩石的物源区主要为康滇古陆和哀牢山造山带。(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李静,吴静,韩润生,吴鹏[2](2010)在《云南大姚地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中亚段含铜砂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中亚段(K2ml2)是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区内含铜层位之一。六苴段中亚段含铜砂岩Mo、Cd、As、Cu等亲硫元素富集。微量元素多富集于浅色砂岩中,向紫色砂岩一侧逐渐亏损,呈现分带特征。铜矿石V/(V+Ni)值大于0.7,反映缺氧环境的特点。稀土元素总量(∑REE)101.71×10-6~157.55×10-6,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Eu、Ce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从铜矿石→浅色矿化砂岩→浅色无矿砂岩,随着铜含量的降低,Mo、Cd、As、Hg平均含量逐渐降低,∑REE与高场强元素Nb、Zr、Hf、Th平均含量逐渐升高。六苴段中亚段砂岩具"矿源层"的特征,铜矿石与围岩具物源一致性,铜矿石在弱碱性、还原条件下由砂岩经水-岩作用形成,与六苴铜矿床(K2ml1)成矿机理相似。小河地段纵向上从北向南,六苴段中亚段中铜矿化的能力逐渐减弱,推测矿化带在走向上向西(紫色砂岩一侧)发生了偏移。(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0年06期)
吴鹏,韩润生,徐国端,胡煜昭,吴静[3](2008)在《楚雄盆地六苴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大村段沉积地球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大村段是云南楚雄盆地的主要含铜层位之一。通过六苴ZK24401钻孔岩芯样品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大村段是半干旱-半潮湿气候条件下盆地边缘的湖泊沉积形成,沉积物距物源区较近,其沉积演化过程与物源区具有一致性。主元素组成的w(SiO2+Al2O3+K2O+Na2O)占49.64%~81.84%,n(SiO2)/n(Al2O3)平均值为3.65,n(Al)/n(Al+Fe+Mn)值为0.71~0.78,n(Si)/n(Si+Al+Fe)值为0.69~0.87,反映出沉积物物源以陆源为主;n(Al2O3)/n(Al2O3+Fe3O3)值为0.79~0.91,显示了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的特点;K2O/Na2O多大于1,表明物源区主要为偏酸性的花岗质岩石。沉积旋回造成多层泥页岩中Cu、Zn、Sb等元素初始富集。稀土总量w(ΣREE)为104.12×10-6~181.69×10-6,n(La)N/n(Yb)N>1,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稀土配分模式为Eu、Ce亏损——轻稀土富集右斜型。(本文来源于《矿产与地质》期刊2008年04期)
甘凤伟,方维萱,王训练,韩润生[4](2006)在《大姚铜矿马头山组碎屑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大姚铜矿位于楚雄盆地偏北,大雪山背斜南端。楚雄盆地的碎屑沉积厚度大于万米,地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自盆地边缘向中心时代渐新(叁迭纪→侏罗纪→白垩纪),厚度增大。垂向上由下而上为“煤-铜-盐”叁色建造共存;下部叁迭系含煤、中部白垩系含铜、上部古近系含盐。盆(本文来源于《云南地质》期刊2006年04期)
甘凤伟,方维萱,王训练,韩润生[5](2006)在《大姚铜矿白垩系马头山组砂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大姚铜矿砂岩类的常量元素,反映其成岩成矿的构造背景,砂岩铜矿中碎屑岩的常量元素特征主要受物源区控制。大姚砂岩铜矿成矿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分析大姚六苴矿床岩石和矿石样品的F e2+/F e3+值与铜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砂岩铜矿的氧化-还原环境特征,从而建立大姚砂岩铜矿的地球化学相。(本文来源于《矿产与地质》期刊2006年Z1期)
王维贤[6](1983)在《滇中马头山组含铜砂岩粒度分布与沉积相》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现代沉积物的研究和模拟实验发现,沉积颗粒服从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规律;粒度大小受流水作用力强度控制,与沉积物形成的环境关系密切.因此,粒度分析广泛用于研究沉积物(岩)的成因和形成环境.特别是对相标志极不明显、相属有争议的岩层和深埋藏的地层,粒度分析更是重要的研究手段. 滇中砂岩铜矿赋存于上白垩统马头山组砂岩之中.该地层有人认为是湖相,后又有人认为是河相、河湖过渡相.为解决含矿围岩沉积相问题,我们采用粒度分析方法对滇中六苴、郝家河等含(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1983年02期)
马头山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中亚段(K2ml2)是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区内含铜层位之一。六苴段中亚段含铜砂岩Mo、Cd、As、Cu等亲硫元素富集。微量元素多富集于浅色砂岩中,向紫色砂岩一侧逐渐亏损,呈现分带特征。铜矿石V/(V+Ni)值大于0.7,反映缺氧环境的特点。稀土元素总量(∑REE)101.71×10-6~157.55×10-6,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Eu、Ce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从铜矿石→浅色矿化砂岩→浅色无矿砂岩,随着铜含量的降低,Mo、Cd、As、Hg平均含量逐渐降低,∑REE与高场强元素Nb、Zr、Hf、Th平均含量逐渐升高。六苴段中亚段砂岩具"矿源层"的特征,铜矿石与围岩具物源一致性,铜矿石在弱碱性、还原条件下由砂岩经水-岩作用形成,与六苴铜矿床(K2ml1)成矿机理相似。小河地段纵向上从北向南,六苴段中亚段中铜矿化的能力逐渐减弱,推测矿化带在走向上向西(紫色砂岩一侧)发生了偏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头山组论文参考文献
[1].史春鸿,韩润生,吴鹏,方明,赖华.滇中牟定地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岩石地球化学及物源属性[J].沉积学报.2011
[2].李静,吴静,韩润生,吴鹏.云南大姚地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中亚段含铜砂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地质通报.2010
[3].吴鹏,韩润生,徐国端,胡煜昭,吴静.楚雄盆地六苴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大村段沉积地球化学[J].矿产与地质.2008
[4].甘凤伟,方维萱,王训练,韩润生.大姚铜矿马头山组碎屑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云南地质.2006
[5].甘凤伟,方维萱,王训练,韩润生.大姚铜矿白垩系马头山组砂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背景分析[J].矿产与地质.2006
[6].王维贤.滇中马头山组含铜砂岩粒度分布与沉积相[J].地质与勘探.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