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数据同步论文-董灿,吴峻峰

移动数据同步论文-董灿,吴峻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数据同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移动数据同步,优化,分布式,协议

移动数据同步论文文献综述

董灿,吴峻峰[1](2018)在《协同移动数据同步的公平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员工经常到外面执行任务的大公司或大机构来说,员工通过移动设备来同步任务数据要消耗很多数据流量和造成服务器很大的负载开销。通过利用P2P技术,本文的分布式数据同步协议可以让组队外出的员工减少数据流量的消耗和服务器负载开销,主要原理包括两层:一层是相同部分的数据不需要所有员工的移动设备都和服务器同步,只要部分员工有同步,其他人就可以用P2P技术在便携式热点建立的局域网内同步;第二层是通过积分奖励来鼓励员工避开服务器负载高峰期进行提前的数据同步,让服务器在负载高峰期可以减少负担。本文还对提出的协议给出了数学算法,并分析了其算法复杂度。(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王俊,胡牧,孟庆强,顾学海[2](2017)在《移动数据同步冲突预处理与消解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当前电力系统移动作业计划性强,户外作业网络不可靠,业务数据量大,并发度高等特点,传统数据同步技术及冲突处理方式,已难以满足用户的高可用性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包的移动数据同步冲突预处理与消解策略,通过定义数据包规则进行冲突检测,以中间数据库为媒介进行冲突消解,保证了移动终端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的一致性,并解决了国内外同类方案未能解决的业务高峰期大数据量、高并发引起的业务系统性能瓶颈问题,表现出良好的快速响应能力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刘笑笑[3](2016)在《移动数据同步机制与真值发现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数据同步业务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最重要的业务之一,移动设备的多样化和性能的提高都促进了移动数据同步业务的发展。然而移动计算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弱连接性以及通信延迟与带宽相对有限等特征使得移动节点间的数据同步效率降低,基于传统集中式架构的移动数据同步方案难以高效地实现数据的一致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总结了主流的数据同步技术以及同步架构,针对移动计算环境提出一种混合式数据同步机制(Hybrid Data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HDSM),将集中式架构和Ad hoc架构有机融合,设置自组织域(Self-Organization Domain,SOD)为同步进程管理单位,通过数据通信局域化,减少了同步数据通信量,同时减轻了数据同步服务器负载。为了缩短同步响应时间,加快SOD中同步数据的分发速度,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能力值的数据分发策略(Capacity-value-based Data Distribution Strategy,CDDS),根据移动节点综合处理能力值来建立SOD树分发路径,实现了SOD中各移动节点对同步数据的高效分发。针对增量数据捕获问题,本文调研了常用的增量同步方法例如时间戳法、触发器法、日志法、快照法、API法等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轨迹变更的增量捕获策略(Increment Capture Strategy based on Track Changes,ICSTC),采用触发器捕获操作日志,并用净化方法合并操作日志得到净增量数据,减少了同步数据量,降低了数据的传输成本以及缩短了同步响应时间。如今互联网已然成为了一个巨型数据集,它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提供的数据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确保用户搜集数据的质量,提供给用户或决策者最为准确的数据,真值发现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针对现有真值发现算法复杂难懂、准确性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实体属性的真值发现算法(Truth Finder Algorithm based on Entity Attribute,TFAEA),在数据源可靠性和事实准确性迭代计算机制的基础上,考虑事实相互支持度和数据源之间的依赖关系两个因素,简化了真值发现算法。为了提高真值发现算法的准确性,本文采用单向文本相似度与事实冲突程度相结合的方法来计算事实相互支持度,并提出了数据源对称饱和度方法来计算数据源之间的依赖程度。实验结果表明,TFAEA算法不仅稳定,而且有很高的准确性。最后,在基于混合式数据同步机制和基于实体属性的真值发现算法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商品比购系统,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功能架构,分模块介绍了系统的具体实现。(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11-18)

朱家怿[4](2013)在《用电现场移动数据同步机制及其接口技术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电现场状态检测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进电能信息采集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DA智能终端的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在此系统中,用电现场检测数据实时、快速、高效、稳定的传输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技术难点。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智能电网技术和现有数据同步技术的发展现状。在深入地研究了SyncML数据同步协议和用电现场检测数据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基于PDA智能终端数据同步的用电现场状态检测数据同步系统。本系统根据用电现场网络环境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将基于SyncML数据同步协议的数据包分割技术应用于用电现场状态检测数据同步中,加强了电力数据同步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本论文在深入分析电力系统工作流程的前提下,设计并实现了用电现场状态检测系统数据同步的软硬件模块。同时,本论文设计的用电现场状态检测系统,在重庆电力局的实际应用测试中,明显提高了用电现场检测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流程,基本替代了其以往的人工检测配合纸质记录的工作方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1-01)

刘黎志,吴云韬[5](2011)在《应用WCF分布式框架实现移动数据同步》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程数据访问及合并复制同步方式存在数据安全性及不适合复杂网络环境的问题,而同步服务通过组件重构的方式实现数据同步,因此可以方便地将服务端同步组件和客户端同步组件分别部署。通过使用WCF封装服务端同步组件,可以使得服务端同步组件单独作为应用程序服务层为所有的客户端提供同步服务,从而解决了数据安全及复杂网络环境问题。可以自定义服务端同步适配器实现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的增量数据同步,利用同步服务冲突管理机制,又可以采用服务端优先或客户端优先方式解决数据冲突,从而给出一个完善的基于分布式框架的移动数据同步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1年12期)

刘益[6](2011)在《基于WEB SERVICE移动数据的同步》一文中研究指出RDA在实现Pocket PC的SQL CE数据库与PC服务器的数据库间的数据同步时有局限性。通过Web Service与RDA的比较,阐述了Web Service实现数据同步,以及与多种数据库类型连接的步骤。使用Web Service,能使用户数据和系统数据分离,维护更加方便。(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期刊2011年05期)

吴卫群[7](2011)在《中国3G跨越阵痛渐入佳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吴卫群)本月16日与22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先后公布2010财年年度业绩,从两大运营商的年报可以看出,经过“3G元年”用户发展缓慢的阵痛,我国3G发展正进入稳定增长期。尽管中国联通的年报将在月底发布,但从已经发布的这两份年报上,我们可以(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1-03-25)

王若莹,李梁,张润洲,王健[8](2010)在《一种移动数据同步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无线网络的带宽窄、不可靠和频繁断接等限制,传统的基于应答消息的数据同步算法不再适用。提出一种基于时间戳的多次传输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它缓存移动基站发给移动客户机的消息,对比版本信息时间戳识别移动客户机丢失的消息,并重新发送这些消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与已有的经典移动数据同步算法作比较,证明其更能有效地降低数据访问出错率,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且移动客户机在接收到消息后无需发送应答消息,更适合在通信不稳定的无线网络环境下使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与发展》期刊2010年12期)

王知明[9](2010)在《基于SyncML的移动数据同步过程的研究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SyncML协议是由SyncML initiative发行的为实现移动数据库同步的一种开放性工业标准协议。如今基于SyncML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面上,这也让终端用户对移动数据同步业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基于SyncML的移动数据同步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移动计算、移动数据库领域的热点。目前在移动数据同步的研究领域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对于大量数据同步时现实出系统性能的不足。最初的移动数据服务提供者(包括SyncML发起组在内)考虑的都是数据量不大的情况。所以,在当今移动设备存储量激增新条件下,移动数据同步性能不足的问题凸显。提高大数据量同步的效率成为移动数据同步领域的新问题。对此,已有学者做过一些颇有成果的研究,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体现在对于数据传输、网络情况考虑较少。第二,事务级同步中的实时性和冲突问题。事务级同步的典型方法是两级复制技术。由于多移动设备以及频繁断接性,导致了同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多事务。但是目前尚没有一种有效的事物模型能够有效地解决实时性和冲突问题。本论文针对以上基于SyncML的同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几个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改进。主要的研究工作包含以下几方面:(1)深入学习和研究SyncML协议,包括组成SyncML协议的叁个部分:表示协议、同步协议和传输协议。(2)本文针对以往在大量数据同步时表现出的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消息分割传输策略。(3)在研究和学习事务级移动数据同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暂态事务队列的事务优先级同步模型。(4)对改进的分割传输策略和暂态事务队列的同步模型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将前者应用于后者中。(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0-09-21)

汪雄杰,熊前兴[10](2010)在《基于Mobile Agent和Web Service的移动数据同步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据同步技术是移动数据库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移动系统进入应用阶段必须解决的难题。文章分析移动数据库的结构和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基于移动Agent和Web服务的同步模型。模型针对实际运行环境克服了通信网络质量差和数据库选取受限制的不利因素。利用移动Agent技术解决了移动数据库同步过程中的网络不稳定难题。通过部署Web服务把同步逻辑和数据库分离开,并可实现灵活可靠的移动数据库同步。(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0年04期)

移动数据同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当前电力系统移动作业计划性强,户外作业网络不可靠,业务数据量大,并发度高等特点,传统数据同步技术及冲突处理方式,已难以满足用户的高可用性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包的移动数据同步冲突预处理与消解策略,通过定义数据包规则进行冲突检测,以中间数据库为媒介进行冲突消解,保证了移动终端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的一致性,并解决了国内外同类方案未能解决的业务高峰期大数据量、高并发引起的业务系统性能瓶颈问题,表现出良好的快速响应能力和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数据同步论文参考文献

[1].董灿,吴峻峰.协同移动数据同步的公平优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

[2].王俊,胡牧,孟庆强,顾学海.移动数据同步冲突预处理与消解策略研究[J].信息技术.2017

[3].刘笑笑.移动数据同步机制与真值发现算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

[4].朱家怿.用电现场移动数据同步机制及其接口技术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刘黎志,吴云韬.应用WCF分布式框架实现移动数据同步[J].计算机应用.2011

[6].刘益.基于WEBSERVICE移动数据的同步[J].数字通信.2011

[7].吴卫群.中国3G跨越阵痛渐入佳境[N].解放日报.2011

[8].王若莹,李梁,张润洲,王健.一种移动数据同步算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

[9].王知明.基于SyncML的移动数据同步过程的研究与优化[D].湖南大学.2010

[10].汪雄杰,熊前兴.基于MobileAgent和WebService的移动数据同步模型[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

标签:;  ;  ;  ;  

移动数据同步论文-董灿,吴峻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