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活性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佐剂,乙型肝炎,基因,山羊,杀虫,丝虫。
活性区论文文献综述
夏红,杨强[1](2019)在《HBV聚合酶活性区变异与临床病情变化及HBsAg阳性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聚合酶活性区变异与临床病情变化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相关性。2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聚合酶活性区变异140例,其余无变异;分析HBV聚合酶活性区变异与肝功能及HBsAg阳性表达的关系。变异组患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B)和总胆红素(TBIL)肝功能指标水平显着高于无变异组(P<0. 05);变异组肝细胞内HBsAg阳性率显着低于无变异组(P<0. 05);变异组HBsAg以浆核型为主,约占阳性表达患者的47. 25%,无变异组以核型为主,约占阳性表达患者的46. 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BV聚合酶活性区变异的乙肝患者临床病情更重,HBV表面抗原阳性表达比例低。(本文来源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胡威,卢会鹏,张晓凯,李洋洋,张鑫宇[2](2019)在《盘尾丝虫ASP1蛋白佐剂活性区不同标签融合表达与佐剂活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纯化标签对盘尾丝虫活化相关分泌蛋白1(activation-associated secreted protein 1,ASP1)佐剂活性的影响,将其佐剂活性区PR-1编码序列分别与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ELP)、ELK16自聚肽或His标签进行融合表达,用相变循环、离心洗涤和镍亲和层析进行融合蛋白纯化;将ELP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VP2基因片段进行融合表达,用蛋白酶切除ELP标签后与不同标签融合PR-1免疫小鼠,两次免疫后不同时间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检测VP2特异IgG、IgG1和IgG2c滴度,用试剂盒检测免疫小鼠血清的IFN-γ、TNF-α、IL-6、IL-10浓度。结果显示,ELP-PR1、ELK-PR1、His-PR1和ELP-VP2融合蛋白在重组大肠杆菌中均获得正确表达,纯化蛋白纯度大于90%;3种标签融合PR-1均能增强免疫小鼠的抗原特异IgG、IgG1和IgG2应答,并能刺激小鼠产生IFN-γ、TNF-α、IL-6或IL-10细胞因子。在3种PR-1融合蛋白中,ELP-PR1的佐剂活性最强,ELK-PR1与不完全弗氏佐剂相当。本研究探索了不同纯化标签对PR-1免疫佐剂活性的影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型亚单位疫苗佐剂研制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春杨,张乐超,王麒,周荣艳,李兰会[3](2018)在《山羊DCT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及其转录因子调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究山羊DCT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及相关转录因子对该基因的调控作用,为山羊DCT基因的表达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山羊DCT基因5′侧翼区序列及第一外显子区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人和小鼠DCT基因启动子序列进行比对,同时结合在线启动子预测结果,采用快速克隆的方法构建5个5′系列缺失序列的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以此为基础构建3′缺失序列的6个报告基因载体,并构建SOX10、MITF和OTX2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点突变的6个报告基因载体,以瞬时转染的方法转染A375细胞,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检测缺失片段和点突变片段的启动子活性。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山羊DCT基因11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990~+232bp的P3片段荧光素酶活性极显着高于其他片段(P<0.01),基于P3构建的3′系列缺失片段中-881~-154bp的P8片段荧光素酶活性极显着高于其他片段(P<0.01)。转录因子SOX10结合位点突变的载体荧光素酶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MITF和OTX2结合位点突变的载体荧光素酶活性极显着增强(P<0.01)。山羊DCT基因启动子核心调控区位于-881~-154bp区域,转录因子SOX10对山羊DCT基因发挥正调控作用,而转录因子MITF和OTX2对山羊DCT基因的调控作用尚需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沈春龙,彭勇,周琦,王克鸿[4](2017)在《高能电子束活性区空间能量密度测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电子束流高能特点基础上研究束流信号检测和测量方法,提出小角度电子束磁控偏转扫描采集方案,在高温难熔钨板上设计直径25μm的小孔传感器,建立信号检测装置和控制流程,共享60 MHz时钟保证扫描与采集同步,将透过小孔的电子强度转换成电压信号,经高频A/D采样和量化后高速传输到内存,对电子束单层截面信号可视化重构后依能量等级进行划分和能量密度分布计算,通过不同高度的多层数据重构活性区体模型,分割空间能量等值面形成序列能量曲面,标定能量峰值90%的空间区域为活性区焦斑.文中的软硬件系统能够有效应用于电子束品质评价.(本文来源于《焊接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刘肖萍,林毅[5](2016)在《Cry1A型杀虫晶体蛋白活性区的空间结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9种代表性Cry1A型杀虫晶体蛋白成员进行活性区空间结构的同源模建与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DomainⅠ和DomainⅢ相对保守,其中,DomainⅠ整体走向及结构基本重迭,只有Cry1Aa和Cry1Af多了一个螺旋;DomainⅡ的主要差异体现在loop上;将DomainⅢ结构一致的成员Cry1Ab,Cry1Ad,Cry1Ae和Cry1Af归为一个亚型,其他5种成员归为另一个亚型.研究确定了影响Cry1A型杀虫晶体蛋白结构差异的关键氨基酸及关键结构片段.(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于佳[6](2016)在《慢性轻度应激不敏感大鼠海马突触活性区分子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应激性事件通常被认为是抑郁症的主要促发因素,但在日常生活中有部分人群即使饱受压抑仍可保持正常心理状态,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晰。众多研究发现抑郁症存在海马神经突触可塑性和递质传递的紊乱,已成为各种抑郁症发生发展的最终共同途径,而这在应激抵抗分子机制研究中所体现的适应性变化也需深入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一种慢性温和应激(CMS)方案得到了正常、应激敏感和应激抵抗叁个组别大鼠,然后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各组大鼠海马突触连接的蛋白质组进行了定量分析。差异蛋白质的突触定位和功能分析后,选取感兴趣蛋白质进行了免疫印迹(Immumoblotting)分析。结果通过基于ITRAQ标记的定量分析,4318个蛋白质被量化,其中有89个为差异膜蛋白。通过SynaptomeDB突触定位搜寻,我们发现81(91%)个有预测的突触定位。该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了一系列候选突触膜蛋白质,可能与应激敏感性有密切关系。后续功能分析显示,涉及突触膜转运的蛋白质系统在突触前活性区域表现出显着差异,是潜在的分子适应性机制。通过STRING和免疫印迹分析,在应激不敏感大鼠海马突触前活性区中膜相关Rab3a-GTP和Munc18-1共调节syntaxin-1/SNAP25/VAMP2复合物的组装,促进SNARE调节的膜融合和神经递质释放,可能是应激保护机制的一部分,从而积极维护一个情感的体内平衡,是潜在的抗抑郁新机制。结论本研究揭示在应激不敏感大鼠的海马突触活性区存在的应激保护相关的分子适应性,增进了我们对应激不敏感性机制的理解。(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崔佳,万翠香[7](2015)在《人纤溶酶原丝氨酸蛋白酶(SP)活性区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和表达人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的丝氨酸蛋白酶(SP)活性区基因μplg,并进行重组蛋白的纯化及功能探索。方法用PCR方法从p DNR-plg质粒上扩增μplg,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22b(+)-μplg,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后复性,再经Ni+-NTA树脂亲和层析纯化,通过与双歧杆菌外膜蛋白Serpin的共孵育实验来探索μPlg的功能。结果 PCR成功扩增出了680 bp的人纤溶酶原Plg的SP区基因μplg,测序正确后与表达载体p ET22b(+)重组,重组质粒p ET22b(+)-μplg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表达出分子量约为35 k D的μPlg蛋白质,经纯化后的蛋白纯度高达约90%以上,与Serpin蛋白共孵育后得到了二者的复合物。结论人纤溶酶原μPlg的成功克隆、表达及纯化对于研究SP区功能和与双歧杆菌的黏附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张永改[8](2015)在《山羊Agouti基因外显子1剪接体及启动子活性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云南黑山羊的Agouti基因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利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山羊基因组作为样品对Agouti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Agouti基因的部分序列。根据不同毛色山羊Agouti基因5′非翻译区外显子1剪接体不同类型,设计引物,采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山羊个体进行剪接体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选山羊个体的剪接体类型均为It It′。山羊基因组序列(登录号:AJPT01136617.1)中有两段序列与牛的预测启动子同源性比较高,因此设计引物扩增目的片段A和B,同时构建两个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GL3-basic-A和PGL3-basic-B。并用构建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瞬时转染人皮肤黑素瘤细胞A375(皮肤细胞)和293T细胞(非皮肤细胞)来检测两段目的片段是否具有Agouti基因启动子活性。结果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目的片段的质粒与阴性对照相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所获得的两段目的片段均不具有启动子活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30)
韩骞,吴庆生,陈建伟,梅华平,黄群英[9](2015)在《中国铅基研究实验堆燃料元件活性区温度场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铅基研究实验堆(CLEAR-Ⅰ)被确定为中国科学院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专项的主选堆型。燃料元件是铅基反应堆的核心部件之一,因此需确保燃料元件的芯块中心温度和包壳最高温度符合设计准则的要求。本文利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燃料元件活性区在正常运行工况和失流事故下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正常运行工况下的模拟结果表明,芯块中心温度远低于UO2的熔化温度限值,包壳最高温度低于材料的使用温度限值,满足设计准则中关于上限使用温度的要求。失流事故下的模拟结果表明,失流事故发生后,芯块中心温度和包壳最高温度都会明显上升。当冷却剂流速降低到0.1m/s时,包壳最高温度将超过正常使用温度;紧急停堆滞后时间超过17.5s时,包壳的最高温度将超过事故温度限值。以上分析结果可作为燃料元件安全评审工作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5年S1期)
玉佳男,田晶,李宝丽,张永霞,刘睿[10](2015)在《变形链球菌UA159葡萄糖基转移酶B催化活性区的基因克隆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葡萄糖基转移酶催化活性区(GTFB/CAT),根据NCBI上已发表的Streptococcus mutans UA159(血清型c)GTFB的DNA测序结果,按照GTFB/CAT两端的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克隆技术钓取S.mutans UA159(血清型c)的GTFB/CAT基因,连入表达载体p ET-28b(+)中构成p ET-28b(+)-GTFB/CAT重组体,将重组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E.coil BL21)宿主菌中进行诱导表达,最佳诱导条件为37℃或30℃、4 h、诱导剂IPTG的浓度为1 mmol/L,产物经Ni2+-NAT树脂亲和层析纯化,得到了不可溶的GTFB/CAT包涵体,包涵体通过变性-复性最终得到可溶性蛋白,产物经SDS-PAGE分析表明,在44 ku处有一明显条带,与预期蛋白分子量一致,蛋白纯度约为80%,采用Somogyi法测得GTFB/CAT蛋白的比酶活为1.66 IU/mg。研究表明:成功克隆GTFB/CAT基因并通过在E.coil BL21原核体系中表达得到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蛋白,为后续研究GTF的抗结剂及预防龋齿的效果及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活性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明纯化标签对盘尾丝虫活化相关分泌蛋白1(activation-associated secreted protein 1,ASP1)佐剂活性的影响,将其佐剂活性区PR-1编码序列分别与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ELP)、ELK16自聚肽或His标签进行融合表达,用相变循环、离心洗涤和镍亲和层析进行融合蛋白纯化;将ELP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VP2基因片段进行融合表达,用蛋白酶切除ELP标签后与不同标签融合PR-1免疫小鼠,两次免疫后不同时间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检测VP2特异IgG、IgG1和IgG2c滴度,用试剂盒检测免疫小鼠血清的IFN-γ、TNF-α、IL-6、IL-10浓度。结果显示,ELP-PR1、ELK-PR1、His-PR1和ELP-VP2融合蛋白在重组大肠杆菌中均获得正确表达,纯化蛋白纯度大于90%;3种标签融合PR-1均能增强免疫小鼠的抗原特异IgG、IgG1和IgG2应答,并能刺激小鼠产生IFN-γ、TNF-α、IL-6或IL-10细胞因子。在3种PR-1融合蛋白中,ELP-PR1的佐剂活性最强,ELK-PR1与不完全弗氏佐剂相当。本研究探索了不同纯化标签对PR-1免疫佐剂活性的影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型亚单位疫苗佐剂研制提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性区论文参考文献
[1].夏红,杨强.HBV聚合酶活性区变异与临床病情变化及HBsAg阳性相关性[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9
[2].胡威,卢会鹏,张晓凯,李洋洋,张鑫宇.盘尾丝虫ASP1蛋白佐剂活性区不同标签融合表达与佐剂活性比较[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9
[3].刘春杨,张乐超,王麒,周荣艳,李兰会.山羊DCT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及其转录因子调控探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8
[4].沈春龙,彭勇,周琦,王克鸿.高能电子束活性区空间能量密度测量系统[J].焊接学报.2017
[5].刘肖萍,林毅.Cry1A型杀虫晶体蛋白活性区的空间结构比较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于佳.慢性轻度应激不敏感大鼠海马突触活性区分子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
[7].崔佳,万翠香.人纤溶酶原丝氨酸蛋白酶(SP)活性区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功能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
[8].张永改.山羊Agouti基因外显子1剪接体及启动子活性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
[9].韩骞,吴庆生,陈建伟,梅华平,黄群英.中国铅基研究实验堆燃料元件活性区温度场计算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5
[10].玉佳男,田晶,李宝丽,张永霞,刘睿.变形链球菌UA159葡萄糖基转移酶B催化活性区的基因克隆及表达[J].现代食品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