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玉群广西岑溪市水汶华侨中学543204
摘要:合作教学是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和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大量、高效、低耗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活动的统一。
关键词:合作教学小组构建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合作教学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心、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和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大量、高效、低耗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活动的统一。
下面谨以化学课中如何进行合作教学,略作探讨。
一、合作教学中的小组构建
协作小组是合作教学的基本要素,小组的构建在合作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协作小组应该是组间同质而组内异质的。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倘若小组构建不当,就会出现有些小组超前完成实验而有些小组则对实验束手无措的现象,如此一来便无法达到互助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应由5~6名成员组成一个合作小组,每小组的5~6名成员在性别、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经济背景,学业成绩、能力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使每个小组都成为整个班级的缩影,各小组之间力量均衡,便于对各小组的工作成效进行公平的比较和评价。同时由于组内成员在各方面的差异,他们便可以展开互助与合作,最终促进组内各成员在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提高。
二、合作教学中的互动
在合作教学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属其互动性。由于合作教学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教学大不相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1.师师互动
合作教学不仅强调生生互动,而且还将师师互动纳入了教学流程之中,作为前导性因素进行系统运用,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系统的外延,丰富了教学内涵,这是一种创新。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整体的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亦相当明显。其实,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所传授内容的互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理念更加完善,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美国著名教育家嘎斯基在论及师师互动时指出:“这种共同活动不仅能减轻教师每个人的工作量,而且还能提高工作结果的质量,教师们会成为彼此观念上的神奇源泉。”在这方面,采取集体办公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同一科组的教师在同一科室里办公,便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就如前些年中考理化合卷时,我们理一办公室的理化科教师在备课之时便可以就哪些知识点可进行综合、能如何综合进行探讨,备好每一节课。这样,便可以在授课的第一时间及时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得及时、学得有准备。在同一学科内对于一些教学方式及内容的处理方面,个人想有所改进和完善的,便可采取听课的方式加以完善。通过有目的地听取其他教师不同风格的授课,可以从中获取许多有益的信息,从而对自身的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生生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合作教学将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利用。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传统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事实上与同伴的相互作用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在课堂上若能适当地利用生生互动,则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时,我将演示实验换成了课堂上进行的学生实验。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小组中优、中以及潜能生都占适当的比例。由于在此之前已学习了O2的实验室制法,所以学生对于完成制取CO2的过程并不困难。可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创新思维,将仪器分成了A、B、C三套不同的装置:
其中C内是一支底部有破洞的大试管,其中垫上铜网。让其中4组同学用A套装置,另4个组的同学用B套,再有4个组用C套装置,分别进行实验。而且实验过程中我除了要求学生结合实验过程去理解实验室制CO2的知识要点之外,还在黑板上特别醒目地板出:“每组同学特别要注意,探讨出你所使用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方法不限,注意严密性及可行性)。”然后我还告诉同学们,装置相同的4组之间还可以相互探讨。由于这些装置与课文实验基本操作中只用一支试管来作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显然不同,所以同学们都很有兴趣,几乎每个同学都献计献策,且他们的想法又可通过实际操作去验证,探讨得很是激烈,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拓展。20分钟之后,12组同学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我从巡回检查以及他们的实验记录中得知,同学们都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基本思路及CO2的实验室制法。然后我让使用三套装置的对应4组同学总结他们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令我惊喜的是,通过实验中的相互探讨,他们都已达成共识,而且方法完整、严密。使用A、B两套装置的同学还说,这两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相似的,都有三种方法:一是先往广口瓶或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或石灰石),再往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然后关闭导气管,若酸液能压回长颈漏斗,则气密性良好,否则不然。他们说另两种方法不需其它药品,只用水便行,方法是先连接好装置,打开导气管,然后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水,但必须浸没长颈漏斗下口。其中一种方法是将导气管末端浸入水下,双手紧握锥形瓶或广口瓶的外壁,若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且冷却后能吸上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另一方法是注入水后关闭导气管,同样用双手紧握器壁,若能看到水被压回长颈漏斗(实验时能明显看到,手握时漏斗下端有一段水柱不断上升),则证明气密性良好。使用C套装置的同学也归纳了他们的方法:关闭导气管将破试管下端浸入水中,若水不能进入试管则证明气密性良好。然后我还让使用这三套装置的同学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示了这些方法,使全体同学都直观地了解了这些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这一节课同学们的印象极深,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效果也相当好。此后,只要有适宜的机会,我都充分地利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态度。
3.师生互动
合作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是动态的,应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就总体而言,合作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让学生进入角色。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为保持所谓的“教师权威地位”,教师既“导”且“演”,学生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占用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根本就得不到体现。合作教学认为,“导”与“演”的适当分离有利于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导”为前提,“演”为主体,可以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一来,在传统课堂上许多由教师承担的工作便可以由学生当堂完成。
例如九年级化学的总复习阶段,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记忆、练习、消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及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这时我采取的措施是,将总复习资料里面“知识网络”及“重难点知识归纳”部分尚未完整的空缺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而对于一些额外需补充的,或是重点的,教师再适当地加以补充。例如氧化物:⑴概念:由__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__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据此,氧化物的确定应符合三个条件:a__;b____;c____。具体做法是,每节课将本课时复习的知识点需补充的内容分成2~4部分(内容较少时分2部分,较多时分成3~4部分,适当地教师将板书也分成对应的部分,以防学生书写时混淆),分别让2~4名同学同时上黑板将对应的知识点按顺序写出。由于将知识点划分了,所以学生板书部分一般5分钟左右便可完成。同时我还要求下面的学生仔细对照,看板书的答案是否正确完整、需不需要补充。然后每一部分再另请一名同学点评答案,只要是意见不同的答案都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该同学点评完之后,教师再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对尚需更改和补充之处加以完善(这整个过程一般25分钟之内便可完成)。剩下的课堂时间便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或记忆,或练习消化,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巡回辅导,因材施教,避免了吃大锅钣的现象。每节课的知识点,由于是同伴上去板书答案,人员又各不相同,而且还需点评,所以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课堂氛围也显得平等、柔和。这样一来,学生便很自然地成了课堂和学习的主角,他们为了使自己的板书能让同学们看得清楚明了,字也写得工整了,作业也整洁了,渐渐地良好的书写习惯在班级里便蔚然成风。其实,不论是优等生还是潜能生,他们都有上进的渴望,而且潜能生的这种渴望应是更强烈的。所以,我在课堂上的提问是人人平等的,优生、潜能生都有均等的机会。而且,不管他们的答案是否确切,我都能找出合适的理由,从适当的角度表扬他们。由此一来,学生的心灵便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为了下一次表现得更好,他们的预习跟复习都很自觉、认真,渐渐地便养成了“我要学”的良好学习心态。
总之,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交往的技能以及分享和合作的态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便让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可以尝试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伴求同存异、携手合作以实现小组的行动目标。这对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