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解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力矩,马达,传感器,可控,空空导弹,被动式。
结构解耦论文文献综述
严继超[1](2019)在《基于阻尼衰减的柔性关节机械结构解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柔性关节机械结构力学分配和自动控制能力,提出一种基于阻尼衰减的柔性关节机械结构解耦控制方法,构建柔性关节机械结构的力学分配模型,采用线性解耦方法进行柔性关节机械结构的关节稳定位置调节,采用模糊自适应参数反馈修正方法进行机械机构阻尼单元和弹簧单元的力学参数分配和误差修正,在阻尼衰减下进行柔性关节机械结构解耦控制律设计,以动态变化的稳定域为柔性关节机械结构的可靠性控制价约束条件,获取全局最优解,实现柔性关节机械结构解耦控制优化。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柔性关节机械结构解耦控制的稳定性较高,自适应性能较好,提高了柔性关节机械结构的力学自动分配能力。(本文来源于《智能计算机与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马玥[2](2018)在《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解耦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阶系统可以用二阶微分方程来表示,很多工程领域中的系统往往都可归纳为二阶系统,如结构动力学系统等等。在对二阶系统进行特性分析时,往往涉及到二阶系统的解耦,在数学上又涉及到叁个矩阵的同时对角化,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保结构同谱流(SPIF)方法通过保持Lancaster结构来建立同谱系统流,并以解耦同谱系统为目标进行迭代更新。但在应用该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解耦失败的情况。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流算法,针对算法失败的系统数据分析原因,并分别从目标函数、保谱性与矩阵对称化叁个方面展开。前期研究发现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流方法针对保结构同谱流(SPIF)方法失败的数据仍然有效,但用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流做了大量的数值实验后,发现该算法仍然存在解耦失效的例子。由此,本文展开深入研究,对用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流方法解耦失效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通过目标函数的修改来调整算法的迭代。在修改目标函数后,使用MATLAB语言编写算法的程序,基于改进后的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流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仿真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流方法做数值实验时,发现初始的两个矩阵是非对称矩阵的情况时,在迭代的过程中矩阵可逐渐变为对称阵,并且最终使得矩阵同时对角化,在这个过程中又始终是保谱的。但是应用保结构同谱流(SPIF)方法时,如果原始的二阶系统是非对称的,在迭代过程中不能将矩阵对称化。针对发现的上述这个现象,本文从两个算法出发分析与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且分析了对称化的原因。本文从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解耦方法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出发,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解耦方法对系统解耦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对其展开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8-01-01)
李阁强,刘威,韩伟锋,邓效忠[3](2017)在《电液负载模拟器同步结构解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液负载模拟器中的多余力矩问题,以阀控摆动马达电液负载模拟器为对象,在分析研究多余力矩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同步结构解耦新方法,具体实现是将加载执行元件设计成复式双层结构,外层同步马达用于跟踪承载对象进行位置同步控制,内层马达用于加载,通过复式结构加载执行元件实现变被动加载为主动加载,从根本上解决了多余力矩问题。给出了复式摆动马达的参数匹配原则、密封及结构设计方案,仿真分析了内外层马达油道配流方式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小梯度加载下电液负载模拟器性能的仿真分析验证了同步结构解耦新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7年24期)
单俊云[4](2017)在《基于重构策略的结构解耦力/力矩传感器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弹性体结构实现了力和力矩解耦的传感器构型,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及试验研究,从构型综合、解耦条件、优化分析、静力学分析、测量模型重构、传感器样机设计加工及标定试验等方面对传感器进行研究,其测量精度比装配式结构解耦六维力传感器精度高,重构策略简便,为结构解耦力/力矩传感器在面向具体应用中的静态性能和模型重构提供理论依据及设计基础。首先使用螺旋理论方法设计出能够实现传感器结构解耦的弹性体构型,并利用解耦约束条件分析验证了该结构的正确性,并使用正交优化试验方法确定测力梁的结构尺寸,依据测力梁的尺寸大小完成了弹性体的结构设计,根据线切割加工工艺完善了弹性体结构,且采用悬臂梁结构可以快速实现不同分辨率及量程传感器的设计,并完成弹性体外壳及下底板的设计工作,最后确定传感器电桥的组桥方法,完成了传感器的整体设计。其次研究了在有限元软件中传感器各方向分步加载力和力矩情况下输出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以此分析传感器存在的耦合情况,对存在的耦合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推导出的加载外力和应变的关系,分析了灵敏度和刚度的各向同性情况,得到传感器的刚度模型;基于响应曲面方法分析传感器的结构参数对传感器力和力矩灵敏度的影响情况;以传感器力和力矩灵敏度作为优化目标进行优化,得到传感器结构参数最优解,利用有限元方法对传感器进行了虚拟标定,得到传感器的虚拟标定矩阵和误差矩阵,对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然后着重分析了结构解耦六维力传感器的可重构策略,对间接输出型传感器和直接输出型传感器的可重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本文提出的结构解耦六维力传感器的可重构测量原理结构图,通过虚拟标定方法给出了结构解耦力/力矩传感器在不同维度下的标定矩阵和误差矩阵,并完成了传感器软件重构算法的编程,实现了六维力传感器面向具体测量任务的自适应重构能力。最后根据搭建的标定试验平台进行传感器的可重构标定试验研究,根据标定试验分析,计算得到传感器的重要静态性能指标参数,表明了传感器良好的测力性能。(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孙淑瑞[5](2015)在《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同步结构解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即电液负载模拟器,亦被称作电液负载仿真转台。它的出现克服了全实物现场试验的缺陷,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半实物地模拟承载系统所受载荷,对承载系统进行载荷性能测试以保证产品性能,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及低破坏性,且可以进行多次试验,方便记录多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由两部分构成:加载模块与被加载模块(承载模块)。加载模块与承载模块通过刚性轴相连,加载模块跟踪指令力矩信号,承载模块跟踪角位移指令信号,并通过各自传感器实现闭环反馈。该系统中存在固有的强多余力干扰,降低了系统的频响与精度,随着对负载模拟器的性能要求向高精度、高频响方向发展,怎么消除多余力干扰、提升负载模拟器性能成为国内外众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突破传统的从干扰补偿角度消除多余力的方法,将系统多余力视为加载模块与被加载模块之间的力/位耦合,从如何解除耦合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式伺服马达的同步结构解耦方法。将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看作是单输入双输出的伺服系统,建立了加载模块、被加载模块及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系统的力/位耦合机理;根据系统性能要求,设计了复式伺服马达的结构并进行优化;复式伺服马达采用复式结构,由两个马达嵌套构成,密封条件恶劣,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复式伺服马达密封性能所进行的分析,选取了合适的密封件对马达进行密封;使用仿真软件搭建了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模型,对其控制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完成复式伺服马达作为加载装置的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模型的搭建与控制性能分析,通过两者对比,证实了采用复式伺服马达进行同步结构解耦方法的有效性;搭建实验平台,对新方法有效性进行实验研究,解耦程度取决于复式伺服马达中同步马达与被加载马达的同步控制精度,因此借助实验平台对双马达同步状态下多余力矩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为采用复式伺服马达作为加载装置的同步结构解耦控制方法中的同步控制提供了实验支撑。(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1)
常龙[6](2015)在《汽车轮荷测量仪结构解耦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车辆的设计领域,质心位置对汽车的安全性能的影响较大。侧倾法是实现多轴汽车质心测量的新方法之一,测量过程的核心是要求轮荷测量仪在倾斜状态下有较高的测量精度。由于在倾斜状态下测量轮荷时,作用在测量仪上切向力与法向力对其弹性体应变部位的输出产生耦合的作用,因此实现轮荷测量仪的解耦成为本课题的关键。首先,阐述了轮荷测量原理,并根据测量仪在测量轮荷时的实际工况,建立测量台弹性体在水平、斜状两种状态下的力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推导出弹性体的约束反力和测量台的应变输出与载荷的关系。分析弹性体在倾斜状态下,受到切向分力时通槽部位的应变输出变化情况,研究其耦合机理;分析结果证明弹性体可以在结构上实现解耦,并自动补偿由温度引起的耦合量。其次,对比研究2Cr13、40CrNiMoA、0Cr17Ni4Cu4Nb叁种钢材和硬铝合金这四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先采用梁的简化模型,分别进行理论计算、有限元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四种材料的实验结果对比验证有限元仿真过程的有效性,并为弹性体材料的选择提供依据。合理选择弹性体的材料,以改善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同时降低由材料力学性能差异引起的滞后性、蠕变,从而减小测量仪的测量误差。再次,利用ANSYS软件的批处理功能,通过APDL编写命令流程序,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两种方法对弹性体结构参数进行灵敏度、重量两个目标函数的优化设计。优化求解,得到目标函数与解序列间的关系曲线,最终确定弹性体结构尺寸的最佳组合。这样提高了测量仪的测量范围并且减轻了仪器自身的重量。最后,按照弹性体优化尺寸制作测量台,并组建成测量仪系统。采用砝码加载的方式,在水平状态下标定测量仪的工作曲线。同时在可倾斜的卡具上检定了测量仪水平工况下的测量精度和倾斜工况下的解耦精度。(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张海霞,崔建伟,陈丹凤,陈杨洋[7](2014)在《一种结构解耦的新型应变式叁维力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维间耦合一直是制约多维力传感器精度提高的重要因素,结构解耦也一直是多维力传感器追求的目标。提出了一种新型叁维力传感器,可用于Fx、Fz、My3个维度广义力的测量,其敏感原理是结构解耦的,因此可具有更高的精度。介绍了这种新型叁维力传感器的结构并分析其敏感原理。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应变式叁维力传感器进行结构静力仿真,利用ANSYS后处理器提供的路径映射技术,精确地获得了应变片的贴片区域。仿真结果表明,该新型传感器与目前的应变式多维力传感器相比,维间耦合误差有明显改善,维间干扰由传统结构的3.56%降低至0.40%。(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王鹏,刘鲁华,吴杰[8](2013)在《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滑模变结构解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临近空间滑翔飞行器六自由度运动模型,针对模型具有的快时变、强耦合、强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应用动态逆方法和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分别设计了内环解耦控制器和外环鲁棒控制器,实现了解耦性与鲁棒性的有机结合,显着提高了控制系统性能。内环采用反馈线性化方法实现了姿态运动模型的伪线性化;外环滑模变结构控制器采用等速趋近律,采用饱和函数法抑制抖振现象,有效抑制外界干扰和参数偏差。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动态逆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可以准确跟踪攻角、侧滑角和倾侧角指令,对外界干扰和参数偏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航天控制》期刊2013年04期)
张海龙[9](2013)在《半车悬架系统的结构解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控悬架系统能够同时提高车辆驾乘舒适度与操控安全性,因而具有出色的综合悬架性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是国际车辆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课题之一。整车悬架系统一般由四组“四分之一”车辆悬架子系统(Quarter-car,简称QC)组成,各悬架子系统间存在强耦合特性,对整车垂直、俯仰和侧倾叁种运动的悬架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对车辆多组悬架子系统的协调控制迄今尚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如能将整车悬架系统解耦为四组独立的QC1,就可直接应用成熟的QC控制方案,从而简化整车控制器设计的复杂性和提高控制实时性,理想地解决车辆多组悬架子系统的协调控制难点问题,对推动可控悬架系统尽早在实际车辆中普及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论文对由两组QC组成的半车悬架系统的解耦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系统存在垂直和俯仰两种运动悬架性能。首先,建立并分析了半车被动悬架系统的动力性模型,将其等效变换为包含两组标准QC的动力学方程,由此发现半车前、后两组QC间的耦合关系,即在簧载质量处存在由车辆俯仰角加速度派生出的耦合量,将其定义为耦合阻尼力,并发现如果在非簧载质量处增加一阻尼力将其补偿,就能实现半车悬架系统的完全结构解耦;其次,根据提出的耦合阻尼力概念,提出了一种采用双可控阻尼器的新型QC结构设计方案,除了将传统悬架系统中的被动阻尼器用可控阻尼器代替外,称为簧载可控阻尼器,还在其下控制臂与连杆之间安装另一个可控阻尼器,称为非簧载可控阻尼器,作用就是补偿耦合阻尼力,其输出阻尼力大小由反馈的车身俯仰角加速度计算得到,从而实现半车前、后两组QC的完全结构解耦;进一步地,验证了提出的半车悬架系统结构解耦方法的正确性,考虑车辆载荷变化,对簧载可控阻尼器应用提出的QC滑模控制器,在主动和半主动(簧载可控阻尼器采用磁流变阻尼器)滑模控制方式下,对解耦的半车可控悬架系统的悬架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簧载和非簧载两个可控阻尼器分别采用“主动-主动”、“半主动-主动”和“半主动-半主动”叁种基本控制方式,得到了“主动-主动”和“半主动-主动”两种控制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半车悬架系统的鲁棒控制综合悬架性能的结论,该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对整车悬架系统的半主动解耦控制研究中。(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3-20)
罗绪涛,梁晓庚,贾晓洪,贾杰[10](2012)在《大攻角导弹DDFC变结构解耦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空空导弹快速响应优化问题,空空导弹大攻角飞行时,由于出现非对称涡及涡破裂现象,导致强烈的通道间耦合并呈现非线性特性,影响速度特性。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直接动态反馈补偿理论(Direct Dynamics Feedback Com-pensation,DDFC)控制策略的解耦控制器。首先建立了具有大攻角导弹耦合特性非线性数学模型,并直接动态反馈补偿理论给出了一种解耦控制策略,结合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了解耦控制器。最后,对控制系统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2年07期)
结构解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阶系统可以用二阶微分方程来表示,很多工程领域中的系统往往都可归纳为二阶系统,如结构动力学系统等等。在对二阶系统进行特性分析时,往往涉及到二阶系统的解耦,在数学上又涉及到叁个矩阵的同时对角化,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保结构同谱流(SPIF)方法通过保持Lancaster结构来建立同谱系统流,并以解耦同谱系统为目标进行迭代更新。但在应用该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解耦失败的情况。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流算法,针对算法失败的系统数据分析原因,并分别从目标函数、保谱性与矩阵对称化叁个方面展开。前期研究发现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流方法针对保结构同谱流(SPIF)方法失败的数据仍然有效,但用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流做了大量的数值实验后,发现该算法仍然存在解耦失效的例子。由此,本文展开深入研究,对用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流方法解耦失效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通过目标函数的修改来调整算法的迭代。在修改目标函数后,使用MATLAB语言编写算法的程序,基于改进后的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流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仿真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流方法做数值实验时,发现初始的两个矩阵是非对称矩阵的情况时,在迭代的过程中矩阵可逐渐变为对称阵,并且最终使得矩阵同时对角化,在这个过程中又始终是保谱的。但是应用保结构同谱流(SPIF)方法时,如果原始的二阶系统是非对称的,在迭代过程中不能将矩阵对称化。针对发现的上述这个现象,本文从两个算法出发分析与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且分析了对称化的原因。本文从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解耦方法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出发,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解耦方法对系统解耦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对其展开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解耦论文参考文献
[1].严继超.基于阻尼衰减的柔性关节机械结构解耦控制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9
[2].马玥.基于相似变换的保结构解耦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3].李阁强,刘威,韩伟锋,邓效忠.电液负载模拟器同步结构解耦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7
[4].单俊云.基于重构策略的结构解耦力/力矩传感器设计与研究[D].燕山大学.2017
[5].孙淑瑞.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同步结构解耦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
[6].常龙.汽车轮荷测量仪结构解耦与优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7].张海霞,崔建伟,陈丹凤,陈杨洋.一种结构解耦的新型应变式叁维力传感器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4
[8].王鹏,刘鲁华,吴杰.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滑模变结构解耦控制[J].航天控制.2013
[9].张海龙.半车悬架系统的结构解耦控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0].罗绪涛,梁晓庚,贾晓洪,贾杰.大攻角导弹DDFC变结构解耦控制器设计[J].计算机仿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