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治未病角度对李令根教授防治周围血管疾病“春治”,“秋防”的理解

从中医治未病角度对李令根教授防治周围血管疾病“春治”,“秋防”的理解

姜家康马宝柱(通讯作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40)

【摘要】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有着密切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时间有针对性的治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春治秋防”即根据四时的变化而总结得治疗观点,从治未病的角度来防治周围血管疾病。

周围血管疾病,尤其是发于四肢血管的疾病,最终的病理改变为腔内血栓形成,管腔闭塞,从而引起肢端缺血。而这一病理过程一旦形成,则很难修复。从药物治疗角度,侧支循环的建立是血运恢复的最主要的方法,而侧支的建立好和巩固,使缺血状态不再复发,从而保证临床的远期疗效,是临床的最主要目的。结合周围血管疾病的特点,我们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各季节人体功能状态,提出了“春治秋防”的防治原则,从而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

春治秋防是导师遵循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结合几十年来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经验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古人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养生应四时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要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后世医家也极力推崇,如《寿世传真》说:“知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久居有制和之常制,调养筋骨有偃仰之方,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温凉合度,居处无犯八方之邪,则身安矣。”《四时调摄笺》说:“人能顺此调摄,神药频餐,助以导引之功,慎以宜忌之要,无竟无营,与时消息,则疾病可远,寿命可延。”说明了四时养生的重要性。这种应四时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一直在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把导致周围血管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在源头上加以综合控制,就是将我们防治周围血管疾病的重点从“下游”转到“上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理念和模式的转变。古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李令根教授对周围血管疾病的防治上提出了“秋防”的理念,进入秋季,表明气候由热转凉,符合上中医理论的“阳消阴长”过渡期。古人认为:“霜者丧也,阴气所凝,其气惨毒,物皆丧也。”秋主寒凉,肃降,秋季是由夏至冬的过渡季节,天气渐渐由热变凉,中医有寒则收引、寒则凝滞的说法,《素问?调经络篇》曰:“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又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削而去之。”在周围血管病中,因寒而瘀之病较多,脉络阻滞不通而成“脉痹”。秋主寒凉,可加重“脉痹”。现代医学认为这种气温变化会使机体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此外,寒冷还会引起周围血管动脉痉挛,直接影响肢体的血液供应,诱发肢体缺血坏死,对有周围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容易造成疾病复发。对于有周围血管病的患者,中医学认为多属本虚标实的“脉痹”“脱疽”患者,久病导致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冬月伏阳”之病,可按照“秋冬养阴”的原则辨证调治,秋冬宜养其内虚之阴,治疗、饮食应多用养阴的中药和食物,以减少周围血管病人的发病机会。“秋冬养阴”而起到的“秋防”目的。一年四时气候变化各异,依据人与自然界相应的观点,调整生活起居。秋天起居养生:要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患有周围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选择秋季重视对于周围血管疾病的既病防变,预防是非常必要的,体现出李令根教授周围血管疾病“秋防”的理念。李令根教授关于周围血管疾病“春治”的理念。周围血管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复发,但初春季节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3~4月份,是周围血管病的高发期,周围血管病患者对骤然升降气温的适应能力较差,十分容易发病。究其原因,一是这个时期气温还很低,且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容易引起血管痉挛。特别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多数伴有血管硬化和血管狭窄,气候的突然变化常常会刺激血管痉挛而引起肢体供血减少。二是随着气候转暖,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多,肢体血管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有的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周围血管病的人,机体对由静止期到活动期的负荷量耐受性一时不适应,如果活动量掌握不好,容易诱发周围血管疾病。在这一季节合理的预防与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尤为重要。春季的特性是生长和升发,因此春天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好时节,顺应其生发特性有利于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等患者侧枝循环的建立,因春天生机勃勃,这种生长之力源源不断地为身体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根据中医理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健康人完全可以不用进补,而有周围血管疾病的人大多属本虚标实,对于“脉痹”“脱疽”患者,久病可导致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夏月伏阴”之病,可按照“春夏养阳”的原则,进行辨证调治,因而春夏宜养其内虚之阳,在治疗、饮食上应多用一些益气助阳的中药和食物,以减少周围血管病人的发病机会。“春夏养阳”而起到的“春治”目的。这样既能控制旧疾,还能预防新病。因此对于患有周围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选择春季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是非常必要的,进一步体现李令根教授的周围血管疾病“春治”的理念。

根据“春治秋防”理念,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坚持在春秋两季,用药月余。以“春养阳,秋养阴”为原则施方调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使许多的患者常年保持正常人的生活质量。所以导师李令根教授常说“因为许多周围血管疾病都是终生性疾病,我们无法治愈,但我们坚持合理用药,是可以让患者的疾病不复发的。”

标签:;  ;  ;  

从中医治未病角度对李令根教授防治周围血管疾病“春治”,“秋防”的理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