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保存再灌注损伤论文_李培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冷保存再灌注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损伤,肝移植,胆管,器官,大鼠,灯盏,甲烷。

冷保存再灌注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李培磊[1](2016)在《甲烷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减轻DCD大鼠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移植是多种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随着肝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移植等待名单上患者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同时供体肝脏的数量短缺,供受体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国的法律法规下,心脏死亡供体(DCD)成为供体肝脏主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DCD供体肝脏在移植过程中经历了热缺血、冷保存和再灌注叁个阶段。DCD供肝较传统途径获取的供体肝脏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类供体肝脏经历较长时间的热缺血过程,且热缺血时间难以控制,术后供体肝脏功能恢复缓慢甚至移植肝失功的发生率大大增加。随后的冷保存和再灌注过程人为可控,同时也是损伤的关键,对器官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冷保存阶段细胞功能衰竭、能量供给障碍都会降低器官功能,并对下一步的再灌注产生极大的影响。再灌注阶段的损伤机制复杂,主要有氧自由基损伤、钙超载、中性粒细胞集聚损伤、炎性因子、线粒体失功等,各种损伤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近年来,随着在亚细胞层面上对冷保存-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细胞器线粒体在损伤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线粒体是氧化磷酸化和能量产生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失功能够对冷保存和再灌注阶段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冷保存阶段的线粒体功能损害会引起肝脏细胞能量合成障碍,加重细胞水肿和凋亡;而再灌注时失功的线粒体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加重,损害严重的线粒体再灌注后功能将难以恢复,另外,损伤线粒体可在再灌注初期产生少量ROS并进一步引发灌注后期ROS的爆发产生。器官保存液的发明对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其发挥作用的阶段主要在冷保存阶段,通过保护冷保存阶段细胞的功能,减少细胞肿胀坏死和能量耗竭等,并进一步减轻再灌注过程中的损伤因素,最终减轻移植器官失功。UW液一直是器官保存的“金标准”,随着对器官保存机制的研究和认识的深入,人们通过改变UW液的成分来达到进一步提高保存效率的目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器官保存液中有效成分进一步改进,从而使之对供体器官起到更有效的保护作用,成为近年来器官移植研究领域一大热点问题。甲烷(Methane)是一种无色、无味、可燃性气体。是一种单纯性的窒息性气体,但是本身并没有毒性。甲烷在大气中含量丰富,由于其具有可燃性,常常被用作燃料。随着对甲烷理化性质研究的深入,人们慢慢认识到它在医疗领域的价值。研究发现,甲烷能够加强小肠蠕动幅度,增加小肠收缩能力。Boros证实甲烷能够减轻肠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这一作用是通过其具有的抗氧化、抗炎作用实现的。在另外一项研究中,通过富含甲烷的生理盐水注射到大鼠体内以减轻大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甲烷本身具有良好的还原性,在机体的氧化还原平衡中,甲烷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证实,在乏氧的情况下,线粒体能够产生甲烷对抗过剩的过氧化物以减轻过氧化物对线粒体的损伤。同时有明确的研究显示吸入甲烷能够减轻再灌注过程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损伤,这表明甲烷对线粒体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我们假想,能否在冷保存阶段加入甲烷,减轻冷保存阶段的线粒体损伤,并进一步减轻再灌注损伤。本课题采用SD大鼠肝脏移植模型,研究在冷保存和再灌注两个过程中,甲烷对供体肝脏损伤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揭示甲烷在冷保存-再灌注过程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及结果第一部分甲烷对冷保存阶段DCD供体肝脏线粒体功能的影响1、冷保存阶段甲烷对肝脏HE染色结果的影响;我们通过人为模拟的DCD供体肝脏模型,将DCD供体肝脏冷保存4小时后,进行HE染色,观察DCD供体肝脏形态学变化。可以明显观察到添加了甲烷的UW液保存后的DCD供体肝脏细胞损伤和形态学改变均较普通UW保存的肝脏明显减轻。2、冷保存阶段甲烷对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和线粒体磷氧比(ADP/O)的影响;我们将经历了冷保存的DCD肝脏通过差速离心的方法提纯肝脏细胞内线粒体,并使用Clark氧化电极检测经保存后的线粒体RCR及相应的ADP/O,发现经富含甲烷的UW液保存处理后线粒体的功能相对于普通UW液保存处理的肝脏线粒体显着提高。3、冷保存阶段甲烷对线粒体产生ATP功能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冷保存后各组线粒体功能的差别,我们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肝脏组织内的ATP水平。结果显示含甲烷的UW液保存组的肝脏组织ATP含量高于普通UW液组。第二部分甲烷对再灌注阶段DCD供体肝脏线粒体及肝脏损伤的影响1、再灌注阶段甲烷对DCD供体肝脏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经历过冷保存阶段的肝脏行移植后将立即进入再灌注阶段,为了验证含有甲烷的UW液保存后的DCD肝脏是否能够更好的耐受再灌注损伤,我们通过HE染色首先观察肝脏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差异。可以看出,经过含甲烷的UW液冷保存4小时后的DCD供体肝脏在血流复灌6小时后,肝脏细胞的损伤较移植前显着加重,但是相比较于经过同样处理的普通UW液保存的肝脏细胞损伤却明显减轻。2、再灌注阶段甲烷对DCD供体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通过TUNEL染色的方法检测了移植肝脏再灌注后各组肝脏细胞的凋亡情况,发现含甲烷的UW液组的DCD供体保存组肝脏凋亡细胞比例较普通UW液保存组显着降低。3、再灌注阶段甲烷对DCD供体肝脏功能指标ALT/AST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组肝脏在复灌再灌注后的损伤情况,我们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脏损伤指标ALT和AST的水平。通过研究发现,经过甲烷保存处理的DCD肝脏损伤指标显着降低。4、再灌注阶段甲烷对DCD供体肝脏纯化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及磷氧比(ADP/O)的影响;我们之前的研究已经简单说明了在冷保存阶段甲烷能够减轻线粒体功能的损伤,为了进一步了解再灌注过程中线粒体功能损伤和氧化应激的情况,我们通过Clark氧化电极法检测了各组DCD肝脏线粒体功能指标RCR和ADP/O。这里我们观察到经过含甲烷的UW液保存处理的DCD肝脏线粒体功能损伤较普通UW液组线粒体功能损伤减轻。5、再灌注阶段甲烷对DCD供体肝脏线粒体产生ATP的影响;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为氧化磷酸化提供场所,同时产生ATP,为了进一步明确各组线粒体功能的差别,我们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了再灌注6小时后的供肝肝脏组织ATP水平,结果显示含甲烷的UW液保存的DCD肝脏内ATP水平相比于普通UW液组高。6、再灌注阶段甲烷对DCD供体肝脏氧化应激指标(MDA、SOD、ROS、GSH)的影响。相关研究显示甲烷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根据我们的假想,甲烷能够发挥抗氧化作用是通过减轻线粒体在冷保存和再灌注过程中的损伤,从而引起氧化应激减轻。我们通过相应的检测试剂盒检测了再灌注后肝脏氧化应激的相关指标(MDA、SOD、ROS、GSH)。结果显示,使用含甲烷的UW液保存后的DCD肝脏经历再灌注损伤后,相关的氧化应激指标均有效减少,这和线粒体功能指标的变化一致。7、甲烷对移植后大鼠生存率和生存时间的影响;通过改良UW成分的最终目的是要优化供体肝脏质量。我们通过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以观察各组肝脏在体情况下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显示使用了含甲烷的UW液处理的DCD肝脏能够延长移植后大鼠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结论我们的研究通过建立人为模拟的DCD供体肝脏模型和大鼠肝移植模型研究甲烷对DCD供肝在冷保存-再灌注过程中的保护作用,同时进一步证实其保护作用是通过减轻冷保存阶段线粒体功能损伤,减轻再灌注损伤,提高移植大鼠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6-05-01)

殷鹏[2](2016)在《DMSO对器官冷保存及其移植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唯一有效手段,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在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的保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供体器官保存不当或器官保存时间过长,会导致移植后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严重者可直接导致移植物失功。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供体的冷保存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器官保存的效果和延长保存时间,避免或减轻用于运输时间过长等原因导致的移植失败。同时已有研究表明器官冷保存与移植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天然免疫反应也直接影响同种抗原介导的排斥反应产生的强度,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因此,研究器官的冷缺血保存方法,防治器官移植后再灌注诱发的天然免疫,将有助于更有效控制排斥反应,受到移植学界的重视。自上世纪30年代就有科学家提出体外保存器官的想法,但限于材料学与生理的认知不足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对胶体渗透压重要性的逐步认知,1988年UW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虽然UW液可有效保存多种器官,成为了器官保存液的“金标准",但仍然存在某些不足。后续还研制出了HTK、Celsior、Polysol、SCOT以及CZ-1等保存液,这些保存液都以各自的方式解决器官保存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问题。目前,低温保存仍在器官保存中占统治地位,而器官保存液是低温保存技术的核心。器官移植领域的发展目前受到供体短缺的制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量边缘供体应用于临床,进而对于器官保存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是一种常温无色无臭含硫有机化合物,有高极性、高沸点、热稳定性好、非质子、可与任意比例水混溶的特性。在早期临床应用中即被用作羟自由基清除剂和冷冻保护剂。近年来DMSO还被证实可用于治疗多种固有免疫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如:前列腺炎、克罗恩病与肾小球肾炎等。此外,2010年Kloverpris等报道了长时间暴露于DMSO可导致T细胞免疫功能缺失,2015年Gu-Jiun Lin等报道DMSO可以促进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的增殖。因此,在探索如何进一步改进器官保存液的过程中,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小分子化合物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上。鉴于上述DMSO的抗炎以及抗氧化的作用,我们用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对DMSO是否可以用于延长移植供体保存时间进行了研究。我们的结果表明DMSO可以显着延长C57BL/6小鼠心脏的冷保存时间。为阐明这种保护作用,我们对DMSO对于心脏冷保存期间心肌变化及移植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为阐述DMSO在器官冷保存及移植再灌注反应中的作用和机制提供实验数据。第一部分:DMSO延长小鼠心脏冷保存时间的体内效果研究目的:建立小鼠颈部心脏同系异体移植模型,体内研究DMSO延长小鼠心脏冷保存时间的效果。方法:1)、选取6周龄的体重、性别相匹配的C57BL/6小鼠作为供体,8周龄的体重、性别相匹配的C57BL/6小鼠作为受体,行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术。心脏保存于不同DMSO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研究小鼠心脏冷缺血保存极限时间(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移植物存活为判断标准。2)研究最适DMSO浓度下小鼠心脏冷缺血保存时间心肌损伤效果并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经过DMSO处理的供体心脏与盐水保存的对照组相比,冷保存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0.5%DMSO为最适保存浓度,可在安全条件下最显着延长保存时间。HE染色显示再灌注后实验组小鼠心肌细胞水肿、坏死等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心肌凋亡状况在再灌注之前无显着差异,再灌注后随DMSO浓度升高开始出现差异。结论:DMSO可以延长移植物冷保存时间,减轻移植再灌注损伤。第二部分:DMSO对同系心脏移植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目的:研究DMSO对器官移植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选择最佳DMSO浓度保存心脏6小时(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进行同系移植后:移植4小时、12小时后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酶谱、心肌损伤标志物、MDA、炎症因子;2)RT-PCR检测移植物中细胞因子表达情况;3)Western-blot检测再灌注后NF-κB、JNK-1、ERK1/2、p38MAPK、Bcl-2、Bax、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情况;4)体外培养C57BL/6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实验组应用最适浓度DMSO后行体外模拟冷缺血再灌注实验,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细胞NF-κB、JNK-1、ERK1/2、p38MAPK、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DMSO处理的小鼠心脏再灌注后,TNF-α和IL-1β显著低于对照组,IL-6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在相同再灌注时间下TNF-α、IL-1β和IL-6水平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受体小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酶谱、MDA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RT-PCR的结果与ELISA结果相同;DMSO处理的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磷酸化Bcl-2表达高于对照组,p-p65、p-JNK-1、Bax、cleaved caspases-3、cleaved caspases-9表达低于对照组,p-ERK1/2、p-p38无显着差异;体外实验结果与体内实验结果相同。结论:DMSO可通过NF-κB通路减轻移植物冷保存后移植再灌注介导的固有免疫损伤,并减轻线粒体途径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6-05-01)

樊子勉,王猛,邓丹,张晓清,崔悦[3](2013)在《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对大鼠移植肝术后胆汁酸代谢轮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鼠移植肝脏经历冷保存/再灌注损伤(cold preservation reperfusion injury,CPRI)后早期胆汁酸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对供肝冷保存12 h组、1 h组和对照组大鼠术后胆汁中胆汁酸成分进行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对胆汁酸代谢轮廓进行分析。结果:胆汁中胆汁酸代谢轮廓可区分CPRI12 h组、1 h组和对照组,牛磺脱氧胆酸与胆管损伤密切相关且肝移植术后CPRI 12 h组的疏水指数明显增高,并与供肝冷保存时间呈正相关。结论:CPRI影响肝移植大鼠胆汁中胆汁酸代谢轮廓。(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林艺雄[4](2010)在《灯盏花素对原位肝移植大鼠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的常见问题之一,缺血后的再灌注不仅不能使肝功能恢复,反而引起移植肝功能受损,严重时导致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直接影响肝移植的效果。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和免疫排斥研究的深入,肝移植发展迅速,供体需求量激增,边缘供体渐为各大器官移植中心所接受。边缘供体耐受缺血缺氧能力较正常供体差,导致移植肝无功能的机会也相对增加。近年来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些研究发现,TLR4启动了宿主天然免疫系统,从而引起心、肺、肝、肾的缺血再灌注损伤。TLR4是Toll样受体家族(TLRs)重要成员,机体可通过宿主TLRs识别病原体,从而启动先天性免疫系统。灯盏花素(Breviscapine)又名灯盏细辛,是从菊科飞蓬属植物短亭飞蓬中提取出来的黄酮类有效成分,主要成分是灯盏乙素(含量占95%以上)。研究发现灯盏花素有改善心脑血管血流量、抗血小板凝聚、抗氧自由基等作用。临床主要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因其还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促进纤溶酶活性、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因此也有保肝作用。但尚未发现其在肝移植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报道。鉴于此,本课题采用SD大鼠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研究灯盏花素对肝脏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进一步研究TLR4介导的信息通路是否参与其中。第一部分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以便进行肝移植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方法健康、成年、SPF级纯系雄性SD大鼠(Sprague-Dawley)168只,体重260-320g。实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其中预实验108只,系手术技巧及方法的练习;正式实验60只。手术操作步骤如下:①游离供体肝脏周围韧带、肝上、肝下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肝外胆道及右肾静脉。②穿刺门静脉并肝素化。③使用4℃含肝素12.5U/ml的乳酸钠林格氏液行腹主动脉冷灌注,灌注满意后切取供肝。④在修肝容器中进行供肝修整和袖套安装,必须保证全程浸泡在装4℃乳酸林格氏液的修肝容器中。供肝修整完毕后,置4℃冰箱中保存待用。⑤游离受体肝脏周围韧带、肝上、肝下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肝外胆道及右肾静脉。⑥阻断受体肝下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肝上下腔静脉,切除受体肝脏。⑦将供肝从4℃的保存液中取出,原位置入受体腹腔,重建腔静脉、门静脉和胆管,恢复血流。检查腹腔内无出血后关腹。结果1、共进行SD-SD大鼠原位肝移植84次,其中前期预实验54次,后期定型手术30次。2、在正式实验中,供体手术时间为28.42±1.83min,供肝修整时间为36.58±3.31min,受体手术时间47.25±1.59min,无肝期为21.45±1.57min。3、受体门静脉恢复灌注后未见血栓形成,血液复流和肝脏灌注情况良好。4、54次预实验死亡23例,死亡率为42.59%(23/54)。30次定型手术3例死亡,死亡率为10%(3/30)。死亡原因包括无肝期过长、麻醉过深、空气栓塞、腹腔内出血,等。第二部分灯盏花素保护大鼠肝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是否对大鼠肝脏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设计健康、成年、SPF级纯系雄性SD大鼠42只,体重260-3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灯盏花素治疗组和高剂量灯盏花素治疗组。将供肝在4℃保存液保存4小时后原位植入受体。按照“二袖套”法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于供肝恢复灌注6小时后取材。2.观察指标及方法(1)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表现,并进行Suzuki病理学评分。(4)制作电镜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5)TUNEL法检测肝细胞的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AI)。3..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i±s)表示,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四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差异t检验(LSD-t)或Tamhane's T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Suzuki病理评分采用Kruskal-Wallis H-test.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血清肝功能检测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灯盏花素低剂量治疗组、灯盏花素高剂量治疗组的ALT、AST水平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灯盏花素治疗后ALT、AST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降低,其中高剂量治疗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高剂量治疗组ALT、AST水平较低剂量治疗组降低,其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降低为显着性(P<0.05)。2.肝组织匀浆SOD、MDA、GSH-Px检测结果假手术组MDA、GSH-Px的表达水平与其它叁组差别显着(P<0.05);灯盏花素治疗后MDA、GSH-Px的表达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别显着(P<0.05);高剂量治疗组MDA较低剂量治疗组有显着降低(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SOD表达较假手术组显着下降(P<0.05);灯盏花素治疗组SOD较生理盐水对照组高但低于假手术组,其中高剂量治疗组相对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低剂量治疗组均有显着升高(P<0.05)。3.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评分假手术组:肝小叶结构大体正常,镜下肝细胞排列规则,可见双核肝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肝细胞索紊乱,并呈现多灶性的肝细胞水泡样变性、凋亡和坏死,肝窦内可见散在脱落的肝细胞核,病变分布没有特异性。低剂量组:肝细胞轻度水样变性,组织改变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轻。高剂量组:肝细胞索清晰可辨,肝细胞结构完整,排列尚规则。通过病理学评分分析,各组肝脏淤血、空泡样变、坏死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透射电镜观察假手术组:肝细胞结构正常。细胞核近圆形,核膜完整,核仁居中;细胞浆内可见线粒体、糖原颗粒、内质网、脂滴结构,其中线粒体由不同切面切成柱形、椭圆形、圆形外观,具有双层界膜,内膜内可见线粒体嵴,基质密度较高。生理盐水对照组:显示肝细胞早期凋亡的结构特点。细胞核皱缩,核内染色质固缩并凝结成块,聚集在核膜周边呈新月状或环状小体;内质网变疏松,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体积明显增大,线粒体内基质密度明显降低,但保持完整而清晰的双层单位膜。灯盏花素低剂量组:细胞核近圆形,核膜完整,核内染色质有向核膜边集趋势;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基质密度降低,总体结构改变较B组轻。灯盏花素高剂量组:细胞核近圆形,核膜完整,已出现染色质颗粒状聚集;细胞质中线粒体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布不均,叁五聚集,嵴减少,内质网扩张。结构改变程度介于C组和A组之间。5.凋亡指数(AI)大鼠肝移植后6小时各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显着(P<0.001),假手术组凋亡最轻,生理盐水对照组凋亡最严重;灯盏花素治疗组凋亡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轻但比假手术组严重,且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低剂量组(P<0.05)。说明灯盏花素能减轻大鼠肝移植术后肝实质细胞的凋亡,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1、大鼠供肝在冷保存4小时后原位植入受体,术后肝脏恢复灌注后6小时,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血清ALT、AST明显升高;肝组织SOD、GSH-Px降低、脂质过氧化物MDA升高;肝细胞出现凋亡表现。2、受体术前给予灯盏花素预处理后,可以明显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生成,降低了SOD、GSH-Px的消耗,抑制了脂质过氧化反应,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生成减少,对肝细胞损伤减轻,肝功能好转,肝细胞凋亡减少。第叁部分灯盏花素对肝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TLR4、NF-κB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灯盏花素是否通过抑制TLR4启动的天然免疫系统,从而减轻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设计健康、成年、SPF级纯系雄性SD大鼠42只,体重260-3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灯盏花素治疗组和高剂量灯盏花素治疗组。将供肝在4℃保存液保存4小时后原位植入受体。按照“二袖套”法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于供肝恢复灌注6小时后取材。2.观察指标及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TLR4和NF-κB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肝脏TNF-α、IL-1β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差异t检验(LSD-t),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假手术组肝脏TLR4蛋白的表达量极低,而经缺血再灌注损伤6小时后,生理盐水对照组肝脏TLR4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经灯盏花素处理后TLR4蛋白表达受到抑制(P<0.05),且高剂量组对TLR4的抑制程度较C组显着(P<0.05)。2.免疫组化观测结果假手术组肝细胞内未见TNF-α、IL-1β着色的阳性表达(-);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6小时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的肝细胞的细胞浆、细胞核内均出现深棕黄色染色(++~+++),尤以细胞浆内表达明显;经灯盏花素处理后,低剂量组TNF-α的阳性表达强度下降(+~++),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浆;而高剂量组只表现为细胞浆内轻微黄染(+)。结论1、TLR4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参与了大鼠原位肝移植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过程,其信息通路为“LPS→TLR4→核因子κB→细胞因子”。2、采用灯盏花素预处理能够保护大鼠肝移植的冷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抑制TLR4和核因子κB,减少下游TNF-α、IL-1β等炎症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0-04-01)

陈莉萍,李州利,戴睿武,钱叶勇,石炳毅[5](2009)在《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对大鼠移植肝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移植肝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是影响肝移植后胆道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调控基因bcl-2/bax可能对胆管上皮细胞的生存起到决定作用。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baxmRNA表达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实验,细胞形态学观察,于2008-02/08在解放军第叁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3组:供肝冷保存1h组40只,冷保存12h组40只,对照组20只。方法:供肝冷保存1,12h组,组内随机配对,体质量相对较轻的大鼠做为供体,供肝置于4℃器官保存液中,分别保存1、12h后行原位肝移植,对照组只行开、关腹手术。在"两套袖法"基础上,以"支架法"建立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受体肝总动脉采用改良"支架法"进行端端吻合,重建肝动脉血供。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移植后1,3,7,14d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胆管上皮细胞内bcl-2mRNA和baxmRNA的表达。结果:保存1h组移植后1,3d可见轻度胆道损伤的血清学及病理学表现,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4.62±0.23)%,(3.42±0.22)%,(2.91±0.23)%,(2.87±0.16)%,且在移植后7d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保存12h组移植后1,3,7d,胆汁郁积征象明显,伴有严重的胆管损伤病理学改变,且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保存1h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51±0.33)%,(8.52±0.36)%,(3.51±0.27)%,(2.91±0.28)%。在移植后各时相点,保存1h组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内bcl-2mRNA/baxmRNA比值分别为(1.12±0.12)%,(1.34±0.13)%,(1.51±0.14)%,(1.60±0.15)%,在移植后7d即接近对照组水平,而保存12h组则为(0.90±0.08)%,(0.79±0.02)%,(1.36±0.12)%,(1.59±0.14)%,在移植后7d仍明显低于保存1h组和对照组,且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显着负相关(P=0.029)。结论:冷保存时间延长导致胆道功能严重损伤,导致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内bcl-2mRNA/baxmRNA下调,促进移植后早期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9年05期)

崔宁[6](2008)在《乌司他丁对冷保存/再灌注胆管损伤的保护作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冷保存/再灌注大鼠胆管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肝脏保存液中加入乌司他丁,浓度为1000U/ml;对照组肝脏保存液中不加入乌司他丁,12h后电镜观察胆管上皮细胞情况,比较两组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线粒体平均体积和数密度。结果:实验组大鼠电镜下可见胆管立方上皮细胞,线粒体无明显肿胀,绒毛形态较清晰,而对照组胆管上皮细胞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肿胀,基质均匀。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线粒体平均体积和数密度两组大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脏保存液中加入乌司他丁可以降低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程度。结论:乌司他丁对冷保存/再灌注大鼠胆管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08年30期)

李玺,张俊峰,郭卫平,陆敏强,杨扬[7](2008)在《siRNA沉默fas基因减轻大鼠肝移植供肝冷保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对fas的siRNA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供肝冷保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及机制。方法:(1)化学合成针对大鼠fas基因的3对siRNA,转染大鼠正常肝细胞(BRL细胞),筛选抑制效果最高的siRNA序列。(2)对SD大鼠用水压注射法转染fassiRNA,48 h后取肝,供肝冷保存2、4、6 h后行细胞凋亡指数及fas表达检测。(3)对照组、fassiRNA组各25对SD雄性大鼠,供肝冷保存3 h后行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1、3、6、12和24 h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查血谷丙转氨酶(ALT);取供肝查fasmRNA表达、Fas蛋白水平和细胞凋亡计数。结果:315位点的siRNA抑制BRL细胞fas基因效率最高。供肝冷保存实验中,fassiRNA组冷保存2、4、6 h的肝脏fas表达与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P<0.01)。大鼠肝移植复流后,fassiRNA组各检测点的fas基因表达、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凋亡细胞少于、血清ALT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fas的siRNA对大鼠肝移植中的供肝冷保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王宇,周杰,蒋晓青[8](2008)在《丹参对原位肝移植大鼠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表明,丹参对心、脑、肝等重要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制备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验证丹参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8在南方医院中心实验室及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丹参注射液组,假手术组8只,模型对照组、丹参注射液组各8对(供体与受体)。②实验方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在供肝灌注冷保存时,以4℃乳酸林格氏液为基液,丹参注射液组灌注保存液中加60mL/L丹参注射液;模型对照组不加丹参。③实验评估:移植术后6h处死各组大鼠取样,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并对比观察移植肝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对照组和丹参注射液组16只受体大鼠及假手术组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丹参注射液组和模型对照组移植肝再灌注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丹参注射液组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②丹参注射液组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则明显升高(P<0.01)。③丹参注射液组较模型对照组肝组织肝细胞坏死程度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组织再灌注损害程度减轻。结论:丹参对原位肝移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从而减轻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改善肝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05期)

宋燕,孙振涛,张弓,李捷,郑守华[9](2008)在《供肝冷保存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枯否细胞损伤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冷保存及再灌注损伤是决定移植物功能及受者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供肝冷保存再灌注过程中枯否细胞的活化及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比较不同冷保存再灌注时间下供肝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枯否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①实验于2005-12/2006-12在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实验室完成,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选用Wistar大鼠63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7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另外56只平分为供体组与受体组,两两配对后再分为供肝冷保存3h,6h,8h和12h组(每组供、受体各7只)。各冷保存组用4℃Euro-collins液灌注和保存供肝,之后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③于受体门脉复流后15,30,60min检测各组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指标血清透明质酸、枯否细胞激活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肝细胞损伤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观察受体门脉复流后60min移植肝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枯否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63只大鼠均顺利完成模型建立,术中无异常死亡。①各冷保存组在门脉复流后15,30,60min血清透明质酸、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随冷保存时间延长依次升高。②各冷保存组在门脉复流后15min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意义(P>0.05);在门脉复流30min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冷保存3h及6h组肝细胞结构基本正常,冷保存8及12h组出现结构变化;而各冷保存组中,肝窦内皮细胞均有损伤并较肝细胞为重,枯否细胞均有激活表现。结论:供肝冷保存再灌注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及枯否细胞的激活明显早于并重于肝细胞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05期)

陈耿,丁敏,王猛,张玉君,李晓武[10](2007)在《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对大鼠移植肝术后早期胆盐分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鼠移植肝脏经历冷保存再灌注损伤(CPRI)后胆盐谱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专门用于胆汁胆盐检测的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A 组,n=6)、供肝冷保存1h 组(B 组,n=6)和供肝冷保存12 h 组(C 组,n=6)。对各组大鼠术后14 d 的胆汁标本进行 RP-HPLC 分析。结果共检出11种胆盐。CPRI 可以显着影响大鼠移植肝胆盐的组成,主要表现为疏水性的牛磺胆酸和牛磺脱氧胆酸比重的持续增加以及亲水性的牛磺猪脱氧胆酸和牛磺熊脱氧胆酸比重的一过性升高。术后1~4 d,胆盐疏水指数(HI)无显着变化;从术后5 d开始,胆盐 HI 显着上升,术后7~10 d 达到高峰。且供肝冷保存时间越长,HI 升高越显着。结论经历 CPRI 后,移植肝胆汁疏水性胆盐比重的上升可能是导致胆汁细胞毒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15期)

冷保存再灌注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及目的: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唯一有效手段,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在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的保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供体器官保存不当或器官保存时间过长,会导致移植后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严重者可直接导致移植物失功。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供体的冷保存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器官保存的效果和延长保存时间,避免或减轻用于运输时间过长等原因导致的移植失败。同时已有研究表明器官冷保存与移植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天然免疫反应也直接影响同种抗原介导的排斥反应产生的强度,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因此,研究器官的冷缺血保存方法,防治器官移植后再灌注诱发的天然免疫,将有助于更有效控制排斥反应,受到移植学界的重视。自上世纪30年代就有科学家提出体外保存器官的想法,但限于材料学与生理的认知不足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对胶体渗透压重要性的逐步认知,1988年UW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虽然UW液可有效保存多种器官,成为了器官保存液的“金标准",但仍然存在某些不足。后续还研制出了HTK、Celsior、Polysol、SCOT以及CZ-1等保存液,这些保存液都以各自的方式解决器官保存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问题。目前,低温保存仍在器官保存中占统治地位,而器官保存液是低温保存技术的核心。器官移植领域的发展目前受到供体短缺的制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量边缘供体应用于临床,进而对于器官保存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是一种常温无色无臭含硫有机化合物,有高极性、高沸点、热稳定性好、非质子、可与任意比例水混溶的特性。在早期临床应用中即被用作羟自由基清除剂和冷冻保护剂。近年来DMSO还被证实可用于治疗多种固有免疫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如:前列腺炎、克罗恩病与肾小球肾炎等。此外,2010年Kloverpris等报道了长时间暴露于DMSO可导致T细胞免疫功能缺失,2015年Gu-Jiun Lin等报道DMSO可以促进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的增殖。因此,在探索如何进一步改进器官保存液的过程中,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小分子化合物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上。鉴于上述DMSO的抗炎以及抗氧化的作用,我们用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对DMSO是否可以用于延长移植供体保存时间进行了研究。我们的结果表明DMSO可以显着延长C57BL/6小鼠心脏的冷保存时间。为阐明这种保护作用,我们对DMSO对于心脏冷保存期间心肌变化及移植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为阐述DMSO在器官冷保存及移植再灌注反应中的作用和机制提供实验数据。第一部分:DMSO延长小鼠心脏冷保存时间的体内效果研究目的:建立小鼠颈部心脏同系异体移植模型,体内研究DMSO延长小鼠心脏冷保存时间的效果。方法:1)、选取6周龄的体重、性别相匹配的C57BL/6小鼠作为供体,8周龄的体重、性别相匹配的C57BL/6小鼠作为受体,行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术。心脏保存于不同DMSO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研究小鼠心脏冷缺血保存极限时间(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移植物存活为判断标准。2)研究最适DMSO浓度下小鼠心脏冷缺血保存时间心肌损伤效果并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经过DMSO处理的供体心脏与盐水保存的对照组相比,冷保存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0.5%DMSO为最适保存浓度,可在安全条件下最显着延长保存时间。HE染色显示再灌注后实验组小鼠心肌细胞水肿、坏死等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心肌凋亡状况在再灌注之前无显着差异,再灌注后随DMSO浓度升高开始出现差异。结论:DMSO可以延长移植物冷保存时间,减轻移植再灌注损伤。第二部分:DMSO对同系心脏移植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目的:研究DMSO对器官移植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选择最佳DMSO浓度保存心脏6小时(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进行同系移植后:移植4小时、12小时后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酶谱、心肌损伤标志物、MDA、炎症因子;2)RT-PCR检测移植物中细胞因子表达情况;3)Western-blot检测再灌注后NF-κB、JNK-1、ERK1/2、p38MAPK、Bcl-2、Bax、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情况;4)体外培养C57BL/6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实验组应用最适浓度DMSO后行体外模拟冷缺血再灌注实验,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细胞NF-κB、JNK-1、ERK1/2、p38MAPK、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DMSO处理的小鼠心脏再灌注后,TNF-α和IL-1β显著低于对照组,IL-6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在相同再灌注时间下TNF-α、IL-1β和IL-6水平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受体小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酶谱、MDA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RT-PCR的结果与ELISA结果相同;DMSO处理的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磷酸化Bcl-2表达高于对照组,p-p65、p-JNK-1、Bax、cleaved caspases-3、cleaved caspases-9表达低于对照组,p-ERK1/2、p-p38无显着差异;体外实验结果与体内实验结果相同。结论:DMSO可通过NF-κB通路减轻移植物冷保存后移植再灌注介导的固有免疫损伤,并减轻线粒体途径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保存再灌注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李培磊.甲烷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减轻DCD大鼠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

[2].殷鹏.DMSO对器官冷保存及其移植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

[3].樊子勉,王猛,邓丹,张晓清,崔悦.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对大鼠移植肝术后胆汁酸代谢轮廓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

[4].林艺雄.灯盏花素对原位肝移植大鼠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0

[5].陈莉萍,李州利,戴睿武,钱叶勇,石炳毅.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对大鼠移植肝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

[6].崔宁.乌司他丁对冷保存/再灌注胆管损伤的保护作用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

[7].李玺,张俊峰,郭卫平,陆敏强,杨扬.siRNA沉默fas基因减轻大鼠肝移植供肝冷保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

[8].王宇,周杰,蒋晓青.丹参对原位肝移植大鼠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9].宋燕,孙振涛,张弓,李捷,郑守华.供肝冷保存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枯否细胞损伤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10].陈耿,丁敏,王猛,张玉君,李晓武.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对大鼠移植肝术后早期胆盐分泌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07

论文知识图

老龄供肝和成年供肝肝组织TNF-α和IL-...各组肝组织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组与对照组胆汁酸PLS-DA得分图灌注结束后各组胆汁生成量以及肝组织中...组与对照组胆汁酸PLS-DA载荷图大鼠原位肝移植冷保存再灌注损伤

标签:;  ;  ;  ;  ;  ;  ;  

冷保存再灌注损伤论文_李培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