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叶锈基因论文_吕忠璠,徐寿珅,赵兰飞,葛文扬,马信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叶锈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叶锈病,小麦,基因,分子,抗性,标记,锈菌。

抗叶锈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吕忠璠,徐寿珅,赵兰飞,葛文扬,马信[1](2019)在《长穗偃麦草抗叶锈基因Lr19的图位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f.sp.tritici)引起的重大真菌病害,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小麦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减产25—30%。Lr19是来自于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有效的抗叶锈性基因,多年来一直保持其抗性,有较高的育种利用价值,但由于其难以与小麦基因组交换,长久以来无法直接定位。我们利用两个小麦-长穗偃麦草异代换系(7D/7E)创建作图群体,将Lr19定位在7E末端一个连锁区间内。为进一步加密遗传图谱并对Lr19进行图位克隆,我们将作图群体扩大至20000株,同时构建了BAC文库,并对E染色体基组进行了测序。通过共线性比对,基因组信息分析及序列分析开发了一系列SSR标记和SNP标记,将长穗偃麦草抗叶锈病基因Lr19定位在0.07cM的遗传区间内。之后,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我们对含有Lr19的物理区间进行测序拼接,并对Lr19的候选基因进行了相关功能验证。(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刘源,李在峰[2](2019)在《中国小麦周8425B/中国春RIL群体成株抗叶锈基因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小麦叶锈病抗病基因的QTL检测及定位,找到能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小麦品种周8425B,中国春及其杂交获得的244个F_(2∶8) 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14~2015年在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进行了田间叶锈病病害严重度调查,获得了群体的表型数据,利用SNP标记和SSR标记进行基因分型,得到了群体基因型数据,运用软件Joinmap和QTL Ici Mapping 3.1进行连锁作图和QTL定位。结果找到2个QTL位点,分别位于2B,7D染色体上。(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郑若曼[3](2019)在《262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抗叶锈基因分子检测与基因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重大病害,其分布广泛且具极强破坏性,每年该病害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近年来小麦叶锈病的发生与流行的面积扩大,小麦叶锈菌不断变异,导致我国主栽品种抗性逐渐减弱或丧失。本试验为探究262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抗叶锈性和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选用8个毒力不同且具鉴别能力的小麦叶锈菌菌种,对262份小麦微核心种质进行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和分子检测的分子标记进行进一步抗叶锈基因分子检测。取得结果如下:1.262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对8个不同毒力的小麦叶锈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型,其中京红5号、内麦11、小白麦、牛趾甲等119个品种对供试菌株均表现高反应型,与多个近等基因系反应型相同或相似,尚无法确定这些品种有无近等基因系所含抗叶锈基因;梁来友白皮小麦、定兴寨、有芒白稃、延安11等39个品种和任一近等基因系对供试菌株表现的反应模式都不同;叁颗寸、白油麦、吉春1016等21个品种对供试菌株均表现低反应型,推测其含有一个或多个抗叶锈基因;供试材料中含有Lr1、Lr3、Lr10、Lr21、Lr26、Lr28、Lr34,还可能含有Lr20、Lr24、Lr30、Lr32、Lr37、Lr38、Lr42、LrB或未知抗性基因,说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含较丰富的抗叶锈基因,可在育种中注重结合,选择利用。2.采用已被证明与个分别与抗叶锈基因Lr1、Lr10、Lr19、Lr20、Lr21、Lr26、Lr28、Lr34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262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进行抗叶锈病基因分子检测,其中未检测到Lr19和Lr20,Lr1存在于小白麦、红皮小麦等101份种质中,Lr10存在于大红麦、猪毛元字头等34份种质中,Lr21存在于梁来友白皮小麦,毕红穗等181份种质中,Lr26存在于丰抗2号、长治6406等80份种质中,Lr28存在于红皮小麦、火燎麦等110份种质中,Lr34存在于江东门、大黄皮等115份种质中。(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赵艳博[4](2018)在《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鉴定及抗条锈病分子标记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最多见、传播范围最广的真菌病害之一,其发生频率高,会带来很严重的损失,尽管通过化学药剂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治叶锈病,但是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更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途径。抗性的表达取决于寄主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环境条件、植物生长阶段以及小麦基因组中抗性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大多数以基因对基因的方式授予小麦抗锈菌的小种特异性抗性。然而,依赖小种特异性抗性的小麦品种在几年内往往失去效力。易感病小麦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为锈菌种群的大量繁殖提供便利条件。因此,寻找新的抗病基因和新的抗源材料,获得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实现抗病基因的累加,对选育具有持久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有着重大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拟利用基因推导和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别来自北美洲、俄罗斯、CIMMYT和河南的80份优秀小麦品种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确定各抗锈性基因的田间抗性情况并获得表型数据,同时进行分子标记检测,获得基因型数据。二者相结合,为抗锈病优良品种的繁育提供遗传学依据。实验中利用20个拥有不同毒力的叶锈菌生理小种在苗期对这80个小麦品种进行接种并进行苗期抗性鉴定,通过与36个含有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种对比,并结合标记检测,在供试材料中推导出Lr1、Lr26、Lr17、Lr14a、Lr13、Lr39和Lr46等7个基因。其中21个品种含有Lr1,41个品种含有Lr26,5个品种含有Lr46,26个品种含有Lr13,20个品种含有Lr14a,27个品种含有Lr17,22个品种含有Lr39,所有材料中均不含Lr9、Lr24、Lr19、Lr28、Lr33、Lr47、Lr51和Lr53。2.对品种W014204进行成株抗条锈QTL分析。其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成株期对叶锈和条锈均具有较好的抗锈性。因此,本试验为了定位其中的成株抗条锈基因,将由W014204/郑州5389杂交、自交的216个重组自交系家系于2015-2016、2016-2017连续两个年度分别种植于河北保定和四川绵阳,在春天返青拔节时用MHJS、THJL、PHGP、THTT 4个高毒力条锈菌混合小种,进行病害严重度调查获取表型数据。在216个重组自交系家系中选择极抗、极感各5个品系组建抗感小群体,利用SSR和SNP标记在亲本与小群体之间进行筛选,选出交换率小于等于30%的标记,进一步检测大群体,读取带型,获得基因型数据。然后利用作图软件QTL ICI mapping 3.1和MapManager QTXb20对获得的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现有的1100对SSR引物中,筛选到10对引物交换率小于等于30%,利用软件分析后的结果表明,在染色体7DS上定位到一个成株抗条锈QTL位点,标记区间为gwm130-cssfr1被证实该位点为Yr18,解释了9.6%-14.3%的表型变异。(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3)

杨华丽[5](2018)在《108个小麦生产品种抗叶锈基因鉴定及农家品种徐矮成株抗条锈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安全的重要麦类病害,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小麦主产区发生多次大规模的流行,对小麦的产量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最经济、环保的方法。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小麦抗叶锈基因鉴定和成株抗条锈QTL分析两部分。其主要结果如下:1.选用20个小麦叶锈菌菌系对感病对照品种郑州5389、36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载体品种和108个重要小麦生产品种进行苗期基因推导,以及选用与10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共分离或紧密连锁的12个特异性标记(STS或SCAR)进行标记检测,结合系谱分析法进一步确定待测品种中所携带的已知抗叶锈病基因;并且在2014-2015年度和2015-2016年度在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进行两年两点的成株抗叶锈鉴定。基因推导、标记检测结合系谱分析表明,在108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有51个品种携带10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以单基因或多基因的方式存在于这些品种中,即Lr1,Lr3,Lr10,Lr14a,Lr14b,Lr26,Lr36,Lr39,Lr34和Lr46。其中42个小麦品种含有Lr26;9个品种含有Lr1;7个小麦品种含有Lr39;6个品种含有Lr3;4个品种含有Lr10;3个小麦品种含有Lr14b;另外经基因推导得出,泰山1号和泰山9819分别还含有Lr14a和Lr36,分子标记检测得出,Lr46和Lr34分别包含在10个小麦材料和3个小麦材料中;其余57个品种可能含有未知的抗叶锈基因或者不含有抗锈病基因,结果还需进一步分析。通过田间鉴定分析,共有12个小麦品种表现出慢锈性,可能含有成株抗性基因。2.中国农家小麦品种徐矮在成株期对条锈表现良好的抗性,推测徐矮可能含有成株抗条锈基因,因此本研究将徐矮/郑州5389的158个重组自交系(RIL)家系在2015-2016年度和2016-2017年度分别种植于四川绵阳和河北保定,进行田间病害严重度调查;利用SNP技术和SSR分子标记分别进行测序和标记筛选,进而对整个RIL群体进行QTL分析;经作图软件Map Manager QTXb20和QTL Ici Mapping 4.0对田间表型数据和群体基因型数据进行分析,共检测到3个QTL位点,分别位于1BL、4B和6A染色体上,其中1B染色体上QTL的位点仅在一个环境中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为7.8%,并且此位点的抗性是由抗病基因Yr29/Lr46/Pm39提供;4B染色体上的位点在四个环境中都能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4.5%-35.6%;另外6A染色体的QTL位点在两个环境能检测到,贡献率分别是23.5%和11.4%。本试验定位的成株抗条锈基因将为培育持久抗病品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2)

高璞,张培培,刘贺星,闫晓翠,李在峰[6](2017)在《86份四川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锈病可对全球小麦产量构成严重威胁,由Puccinia triticina Eriks.(Pt)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重要的小麦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试验选用86个四川小麦品种,苗期于温室接种14个不同小麦叶锈生理小种,利用基因推导方法确定其中可能含有的已知抗病基因。同时,为寻找慢锈品种在2014-2015、2015-2016种植于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试验田。10个已知的Lr基因(Lr1,Lr9,Lr10,Lr19,Lr20,Lr24,Lr26,Lr34,Lr37,Lr46)用于分子标记检测。基因推导结合分子标记检测共发现有52个品种中分别或者结合地含有Lr1,Lr26,Lr3ka,Lr30,Lr2b,Lr36,Lr39,Lr15,Lr37,Lr46这10个已知的抗病基因。剩下的32个品种中不合有已知的抗病基因或者含有未知的抗病基因。Lr26和Lr2b分别在25个和23个品种中检测到;22个品种中含有Lr39;21个品种中含有Lr37;Lr1和Lr46分别在9个品种中检测到;有5个品种中含有Lr3ka;3个品种中含有Lr30;2个品种中含有Lr36;1个品种中含有Lr15。29个品种存在慢锈性。(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吕忠璠,徐寿珅,赵兰飞,葛文扬,马信[7](2017)在《长穗偃麦草抗叶锈基因Lr19的图位克隆和基因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recondita f.sp.tritici)引起的重大真菌病害,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小麦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减产25-30%。Lr19是来自于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有效的抗叶锈性基因,多年来一直保持其抗性,有较高的育种利用价值,但由于其难以与小麦基因组交换,长久以来无法直接定位。课题组前期通过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等方法,证明了7ell染色体与7e12以及7Ei之间存在广泛的可交换性,并利用其对应的小麦-长穗偃麦草异代换系创建作图群体,将Lr19和Fhb7同时定位在7E末端一个连锁区间内。为进一步加密遗传图谱并对Lr19进行图位克隆,将扩大作图群体,并对E染色体基组进行测序。通过共线性比对、基因组信息分析及序列分析开发了一系列SSR标记和SNP标记(Caps标记和KASP标记),将长穗偃麦草抗叶锈病基因Lr19定位在标记Xwmc273和XBE404744之间(约3 Mb)。同时,为转移利用这一高效抗病基因,创制了小麦-长穗偃麦草短片段易位系,为Lr19进行单基因利用以及与Fhb7的聚合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郭惠杰,闫红飞,郝焕焕,张天野,孟庆芳[8](2017)在《8个成株抗叶锈基因在河北省的可利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全世界小麦种植区广泛分布。2015年小麦叶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发生总体偏重,给小麦的生产带来严重威胁。本实验利用2016年采自河北省的105株小麦叶锈菌株,对成株抗叶锈基因Lr12、Lr13、Lr22a、Lr22b、Lr34、Lr35、Lr37和LrT3进行成株期鉴定。结果发现,85.7%和86.7%的菌株分别在Lr22b和LrT3上表现感病,说明这两个基因在河北省利用价值不大;57.1%和53.3%的菌株分别在Lr22a和Lr37上表现感病,说明这两个基因在河北省可与其他基因联合应用;13.3%和7.6%的菌株在Lr12和Lr13上表现感病,说明这两个基因在河北省具有有效性;21.9%的菌株在Lr34表现潜育期长,在接种后12~14d未出现孢子堆或仅有零星孢子堆;55.2%的菌株表现孢子堆小或少,说明Lr34在河北省可以利用;没有发现对Lr35有毒性的菌株。(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张林,王静,张梦雅,许换平,闫红飞[9](2017)在《河南省16个主栽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河南省小麦品种的抗叶锈性及抗叶锈基因的分布,为小麦品种推广与合理布局、叶锈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2015年采自河南省的5个小麦叶锈菌流行小种混合菌株,对近几年河南省16个主栽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然后选用12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这些品种进行苗期基因推导,同时利用与24个小麦抗叶锈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30个分子标记对该16个品种进行了抗叶锈基因分子检测。结果显示,供试品种苗期对小麦叶锈菌混合流行小种均表现高度感病;基因推导与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可能含有Lr1、Lr16、Lr26和Lr30这4个抗叶锈基因,其中先麦8号含有Lr1和Lr26;郑麦366和郑麦9023含有Lr1;西农979和怀川916含有Lr16;中麦895、偃展4110、郑麦7698、平安8号、众麦1号、周麦16、衡观35和矮抗58含有Lr26;周麦22中含有Lr26,还可能含有Lr1和Lr30;豫麦49-198和洛麦23可能含有本研究中检测以外的其他抗叶锈基因。因此,河南省主栽小麦品种的抗叶锈基因丰富度较低,今后育种工作应注重引入其他抗叶锈性基因,提高抗叶锈性,有效控制小麦叶锈病。(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姚宏鹏[10](2015)在《河农5290成株期抗叶锈基因分子定位及聚合小麦材料的分子辅助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一种世界性小麦重要病害,严重发生造成小麦40%甚至更高产量损失。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条件更合适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和蔓延,使小麦叶锈病发生日益严重。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成为控制该病害、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但随着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的改变及新小种的产生,造成产生目前使用的抗叶锈基因很快会“丧失”其抗性。目前在我国仅有Lr9、Lr19、Lr24、Lr34、Lr38、Lr42、Lr43和Lr46等少数抗叶锈基因表现很强的抗叶锈性,仅靠这几个抗病基因很难持久控制小麦叶锈病的大面积发生。这就需要不断发掘小麦种新的抗病基因,并且在育种工作中不断的培育新的抗病高产的优质小麦品种。河农5290是河北农业大学培育成的小麦新品种。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其抗病性较好,且抗叶锈性遗传分析认为河农5290的抗叶锈性是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决定,其抗叶锈性不同于已报道的抗叶锈基因。明确其含有的抗叶锈基因并对其进行分子定位,对于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小麦抗叶锈病育种过程中,利用与抗叶锈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育种,可以提高育种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周期,从而促进抗叶锈基因的合理快速利用。本次试验以抗病亲本河农5290、感病品种郑州5389以及其杂交获得的F3代群体为材料,利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SA)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成株期抗叶锈基因进行定位。在进行上述试验的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对多种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与高抗叶锈小麦品种进行基因聚合的小麦F2代材料进行了初步的育种选择。取得如下成果:1.对接种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FHNQ的河农5290、郑州5389及其F3代家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株期河农5290对生理小种FHNQ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定命为LrH5。2.利用SSR技术和分离群体分组法(BSA)分析河农5290 F3代家系,发现位于7B染色体上的4个SSR标记wmc273、wmc557、barc10和gwm344与抗病基因连锁,表明河农5290所携带的抗病基因位于7B染色体上,其中wmc557与barc10分别位于抗病基因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5.2cM和9.3 cM。3.利用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对用生产上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与含有高抗叶锈病基因Lr10,Lr24,Lr34,Lr37,Lr38的30种基因聚合品种共计54株高产抗病单株F2代材料进行了初步选择。结果有47株抗病基因全部导入,其余6株导入部分抗病基因,1株未导入目的抗病基因。(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3)

抗叶锈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确定小麦叶锈病抗病基因的QTL检测及定位,找到能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小麦品种周8425B,中国春及其杂交获得的244个F_(2∶8) 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14~2015年在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进行了田间叶锈病病害严重度调查,获得了群体的表型数据,利用SNP标记和SSR标记进行基因分型,得到了群体基因型数据,运用软件Joinmap和QTL Ici Mapping 3.1进行连锁作图和QTL定位。结果找到2个QTL位点,分别位于2B,7D染色体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叶锈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吕忠璠,徐寿珅,赵兰飞,葛文扬,马信.长穗偃麦草抗叶锈基因Lr19的图位克隆[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刘源,李在峰.中国小麦周8425B/中国春RIL群体成株抗叶锈基因的QTL定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

[3].郑若曼.262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抗叶锈基因分子检测与基因推导[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赵艳博.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鉴定及抗条锈病分子标记筛选[D].河北农业大学.2018

[5].杨华丽.108个小麦生产品种抗叶锈基因鉴定及农家品种徐矮成株抗条锈QTL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8

[6].高璞,张培培,刘贺星,闫晓翠,李在峰.86份四川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鉴定[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7].吕忠璠,徐寿珅,赵兰飞,葛文扬,马信.长穗偃麦草抗叶锈基因Lr19的图位克隆和基因组研究[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8].郭惠杰,闫红飞,郝焕焕,张天野,孟庆芳.8个成株抗叶锈基因在河北省的可利用性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9].张林,王静,张梦雅,许换平,闫红飞.河南省16个主栽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

[10].姚宏鹏.河农5290成株期抗叶锈基因分子定位及聚合小麦材料的分子辅助选择[D].河北农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小麦抗叶锈基因乙尸38的FZ代侵染...引物E一TG/M一CTc在小麦抗叶锈基因小冰麦33的PC卜STS或CSAR扩增结果小麦抗叶锈基因Lr20、Lr28、Lr2...由F2群体构建的抗叶锈基因LrG98和...引物〔一Tc/M一以丁在小麦抗叶锈基

标签:;  ;  ;  ;  ;  ;  ;  

抗叶锈基因论文_吕忠璠,徐寿珅,赵兰飞,葛文扬,马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