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入侵论文_彭鑫怡,李永春,王秀玲,李永夫,陈志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入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学,梯度,生态学,纬度。

植物入侵论文文献综述

彭鑫怡,李永春,王秀玲,李永夫,陈志豪[1](2019)在《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入侵植物通过影响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功能菌群等造成环境威胁,危害生态、经济和社会安全。植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国内外植物入侵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入侵天然阔叶林影响土壤微生物特征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入侵植物会提高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为入侵创造有利土壤环境;入侵植物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功能类群进而改变养分循环和其他环境条件,最终实现入侵。加强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影响及其驱动的养分循环研究,阐明"植物—土壤"反馈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植物入侵。参77(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宁,杨洪宇,祁珊珊,孙见凡,戴志聪[2](2019)在《外来植物入侵的生物多样性响应及其生态防控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危机在外来物种入侵下愈演愈烈,研究入侵生境中各生物因素间的互作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外来植物入侵下的生物多样性响应,确认该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机制,以便探讨并采取综合长效的防控措施。在外来植物入侵背景下,笔者对植物、动物及土壤微生物各物种群落的响应进行了总结,并基于此探讨了利用构建群落生物多样性进行生态防控植物入侵的潜在手段与研究思路,以期为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稳态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张璞进,赵利清,梁晨霞,张国龙,张迁迁[3](2019)在《内蒙古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内蒙古生物入侵防控及外来物种管理的需求,对内蒙古外来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入侵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内蒙古外来植物共55种,隶属于17个科;构建了适应于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内蒙古53种主要的外来植物进行入侵风险评价,确定其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从而为内蒙古地区外来植物入侵的防范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利保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杨骁[4](2019)在《植物入侵对海岸带湿地土壤碳动态和CH_4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入侵已成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会显着影响土着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而改变局域或区域碳循环的关键过程和组分包括土壤碳动态。土壤碳库是大气碳库的3倍以上,是生物碳库的4倍以上。作为土壤碳输出的主要途径,土壤呼吸所释放CO_2与CH_4的量是人类活动释放CO_2与CH_4量的10倍以上。因此,植物入侵对土壤碳动态的微小改变可能会对大气组成和全球变化产生较大影响。当前研究主要关注植物入侵对土壤碳库特征和碳输入过程的影响,认为植物入侵通过增加净初级生产力,进而增加了土壤碳库。土壤碳动态是系统碳输入和输出过程平衡的结果。植物入侵也有可能通过影响碳输出过程来改变土壤碳动态,然而目前对植物入侵如何影响土壤碳输出过程(如土壤呼吸)还关注较少。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长江河口湿地为研究植物入侵对湿地土壤呼吸及碳动态的影响提供机会。为了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土壤呼吸及碳动态的影响以及入侵至不同潮位对土壤呼吸及碳动态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及其可能机制,采用邻近互花米草与土着植物群落相配对的试验设计,在长江口东滩湿地的高潮滩和低潮滩各设置1条样线。结果表明,与土着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入侵显着增加了长江河口湿地的植物生物量,显着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微生物碳和氮含量,而对占土壤总碳库60%以上的无机碳库无显着影响,意味着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土壤总碳库改变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库来实现的。高潮滩互花米草群落年均CH_4排放强度为(0.68±0.08)mg/(m~2·h),显着高于芦苇群落(0.21±0.01)mg/(m~2·h),低潮滩互花米草和海叁棱藨草群落年均CH_4排放速率分别为(8.31±0.50)和(3.93±0.18)mg/(m~2·h),前者显着高于后者。此外,高潮滩互花米草与芦苇群落之间年均CH_4排放强度的差异为(0.47±0.08)mg/(m~2·h),显着低于低潮滩互花米草与海叁棱藨草群落之间年均CH_4排放强度的差异(4.37±0.48)mg/(m~2·h)。高潮滩互花米草和芦苇群落的年均土壤呼吸强度分别为(210.02±4.90)和(157.79±6.39)mg/(m~2·h);低潮滩互花米草和海叁棱藨草群落年均土壤CO_2排放速率分别为(157.41±5.27)和(110.90±5.16)mg/(m~2·h)。上述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入侵显着增加了长江河口湿地的植物生物量,且入侵至低潮滩增加的植物生物量显着高于入侵至高潮滩,意味着入侵增加了长江河口湿地的碳输入,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演替早期的碳累积。(2)互花米草入侵显着增加了长江河口湿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微生物碳和氮含量,表明互花米草入侵会增加土壤环境的厌氧程度,改善CH_4产生所需底物的质和量。(3)互花米草入侵显着增加长江口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总碳库和有机碳库,而对占土壤总碳库60%以上的无机碳库无显着影响,意味着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土壤总碳库改变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库来实现的。(4)互花米草群落CH_4排放量显着高于土着植物群落,互花入侵通过改善CH_4产生所需底物的质和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的量,显着增加了长江河口湿地CH_4排放量。(5)互花米草入侵至低潮滩增加的CH_4排放量是互花米草入侵至高潮滩的10倍左右,表明互花米草入侵至长江河口湿地对CH_4排放的影响程度可能会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互花米草入侵至更加厌氧的土壤环境可能会对CH_4排放的影响程度更大。(6)互花米草入侵同时增加土壤碳输入和碳输出,但入侵也显着增加了土壤碳库表明入侵增加的土壤碳输入显着高于增加的土壤碳输出,意味着互花米草入侵可能会增强了长江河口湿地的土壤碳汇强度和固碳能力。但仍然需要长期系统的监测研究,以便全面定量评估互花米草入侵中国滨海湿地的综合生态影响。本研究可为准确估算互花米草入侵对中国海岸带湿地CH_4排放的影响程度,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海岸带湿地资源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吴江林[5](2019)在《棕榈科植物入侵害虫枣椰扁潜甲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枣椰扁潜甲Wallacea dactyliferae是一种新发生的棕榈科入侵害虫,该虫原产于印度南部,随后扩散到孟加拉国、越南、泰国及我国的云南、台湾地区等,2004年入侵并定殖于法国。枣椰扁潜甲具有一定的入侵能力,未来可能在我国进一步扩散危害。而对于大多数昆虫而言,温度是制约其种群分布及扩散范围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围绕枣椰扁潜甲的最适温度范围以及枣椰扁潜甲对极端温度的耐受性这两个科学问题,来回答枣椰扁潜甲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为枣椰扁潜甲的种群发生预测和防控,以及我们对昆虫温度的适应性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枣椰扁潜甲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叶甲科Chrysomelidae、龟甲亚科Cassidinae、Botryonopini族。成虫的主要识别特征是其口器离触角着生位置处较近,触角间未被大唇基隔开,触角基部4节呈亚念珠状,红褐色,被稀疏的短柔毛,第5~11节呈线状,黑色,宽与长相等,密被短柔毛。2.通过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枣椰扁潜甲的发育历期、生殖能力、存活率以及种群参数,同时预测600 d内各虫态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15℃、20℃、25℃、30℃条件下枣椰扁潜甲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070、0.0227、0.0376、-0.0028,种群的净增殖率分别为16.8、100.4、69.5、0.8。因此30℃以上的温度不利于枣椰扁潜甲种群增长;20℃是繁殖的最适温度;25℃是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3.明确了解枣椰扁潜甲成虫对极端高温的耐受极限,在受到0.5h~4 h的极端高温胁迫时,其致死中温度(High lethal temperature,HLT_(50))为37.4℃~40.7℃,短时间内(0.5 h)可承受39℃以下的高温,但不具备长时间耐高温的能力。4.明确了枣椰扁潜甲成虫对极端低温的耐受极限和耐寒策略。枣椰扁潜甲成虫期的过冷却点为-17.6℃,然而成虫在受到1 h~8 h的极端低温胁迫后时,致死中温度(Low lethal temperature,LLT_(50))为-4.9℃~-9.6℃。因此枣椰扁潜甲成虫早在体液结冰时便全部死亡,在25℃恒温饲养条件下成虫的耐寒策略应为寒冷敏感型,耐寒性较弱,不具备长时间的耐低温能力。5.在经过不同强度快速冷驯化处理后,枣椰扁潜甲成虫耐寒性得到显着的提升,在-9℃/2 h胁迫下的存活率从22.2%可上升至60.0~100%。同时在经过快速冷驯化以后,枣椰扁潜甲成虫的过冷却点由-17.6℃降低至-20.9℃~-28.3℃;虫体内的含水率从64.2%降低至48.3%;虫体内的甘油及海藻糖含量最多可分别上调84.0%、100%;而虫体内的糖原含量只在0℃时显着下降21.8%,其它快速冷驯化处理后没有显着变化。综上所述,枣椰扁潜甲的最适温度为25℃,枣椰扁潜甲对极端温度的耐受能力不强,但其耐寒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通过快速冷驯化迅速提升耐寒性,这表明枣椰扁潜甲可能会对我国北方的棕榈科植物产生一定威胁。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枣椰扁潜甲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及预测其潜在分布区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15)

罗达丽,李宁云[6](2019)在《外来植物入侵对生态旅游的影响——以云南地区的肿柄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植物入侵对于区域生态环境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区域旅游产业.该文从物种结构、生态结构、景观结构、旅游结构4个方面出发,设计了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旅游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肿柄菊(Tithonia rotundifolia)入侵对云南地区生态旅游的影响为具体案例开展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肿柄菊的入侵对于云南地区生态旅游存在有益的正向影响,尤其在对生态结构的影响方面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奕晨[7](2019)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研究及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外来植物入侵现象目前是比较严重的,已经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外来植物入侵也影响到了生态系统,这就需要加大力度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同时充分利用外来物种的潜在价值,长远价值。系统的观察外来植物物种的特性和影响因素,科学引进外来植物,调查研究引进物种的行为特性,加强其安全性。(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许浩,胡朝臣,许士麒,孙新超,刘学炎[8](2018)在《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氮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氮循环和氮有效性的影响是入侵成功或进一步加剧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比相同研究地点入侵区域和无入侵区域的土壤原位氮状态差异,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氮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和生理生态学机制。基于107篇相关研究文献数据的整合,发现植物入侵区域相对于无入侵区域土壤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50±14)%、(60±24)%、(470±115)%、(69±25)%、(54±20)%。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幅较大反映硝化作用增强,这可能增加入侵植物硝态氮利用以及喜硝植物的共存。温带地区植物入侵后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增幅显着高于亚热带地区。固氮植物入侵后土壤的总氮和无机氮含量增幅均显着高于非固氮植物入侵。木本和常绿植物入侵后土壤的总氮含量增幅分别高于草本和落叶植物入侵;而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增幅没有显着差异且与固氮入侵植物占比无明显关系;然而硝态氮含量的增幅普遍较高且与固氮入侵植物占比显着正相关。外来入侵植物固氮功能以及凋落物质量和数量是影响土壤氮矿化和硝化过程的关键因素。该研究为理解外来植物入侵成功和加剧的机制以及入侵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氮动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于飞海[9](2018)在《克隆生活史性状对植物入侵性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入侵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有效防治生物入侵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有效防治生物入侵需要深入理解决定入侵性的关键因素。很多外来入侵植物是具有无性繁殖能力的克隆植物,并且世界上入侵性最强的外来植物大多为克隆植物。克隆植物具有区别于非克隆植物的生活史性状,包括无性繁殖、克隆整合、克隆觅食和克隆存储等,这些性状对克隆植物适应时空异质性环境及耐受环境胁迫均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因此可以推断,克隆性状在外来克隆植物成功入侵的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基于整合分析发现,克隆植物的克隆整合能力其全球入侵性呈显着正相关。通过多物种比较实验发现,外来入侵植物在光照、土壤养分和水分异质性环境中的克隆整合能力均显着高于与其共存的本土近源种,外来入侵克隆植物在土壤养分异质性环境中的觅食能力显着高于外来非入侵克隆植物,但匍匐茎克隆植物单节克隆片段的无性更新能力与其全球入侵性无相关关系。因此,克隆整合和觅食能力对外来克隆植物的入侵性具有重要的贡献,建议在引入外来克隆植物之前应评估该物种的克隆整合和觅食能力。(本文来源于《第七届长叁角植物科学研讨会暨青年学术报告会摘要集》期刊2018-10-12)

刘刚[10](2018)在《我国在植物入侵与土壤微生物纬度梯度格局研究中获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入侵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和土壤微生物互作的纬度梯度格局对揭示和预测外来生物入侵过程和态势极为重要。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入侵植物学学科组以我国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本土植物莲子草及引入的生(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21期)

植物入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多样性危机在外来物种入侵下愈演愈烈,研究入侵生境中各生物因素间的互作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外来植物入侵下的生物多样性响应,确认该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机制,以便探讨并采取综合长效的防控措施。在外来植物入侵背景下,笔者对植物、动物及土壤微生物各物种群落的响应进行了总结,并基于此探讨了利用构建群落生物多样性进行生态防控植物入侵的潜在手段与研究思路,以期为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稳态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入侵论文参考文献

[1].彭鑫怡,李永春,王秀玲,李永夫,陈志豪.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2].王宁,杨洪宇,祁珊珊,孙见凡,戴志聪.外来植物入侵的生物多样性响应及其生态防控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张璞进,赵利清,梁晨霞,张国龙,张迁迁.内蒙古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9

[4].杨骁.植物入侵对海岸带湿地土壤碳动态和CH_4排放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9

[5].吴江林.棕榈科植物入侵害虫枣椰扁潜甲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D].福建农林大学.2019

[6].罗达丽,李宁云.外来植物入侵对生态旅游的影响——以云南地区的肿柄菊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杨奕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研究及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

[8].许浩,胡朝臣,许士麒,孙新超,刘学炎.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氮有效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8

[9].于飞海.克隆生活史性状对植物入侵性的贡献[C].第七届长叁角植物科学研讨会暨青年学术报告会摘要集.2018

[10].刘刚.我国在植物入侵与土壤微生物纬度梯度格局研究中获新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8

论文知识图

植物通过PA扮?s一PRs以及Eeftco卜Rpor...的生物合成与代谢(仿Andreas,20...植物入侵对食物网的3种影响途径毛乌素沙化景观克隆植物群落与非克隆植...毛乌素沙化景观克隆植物群落与非克隆植...南宁与国内其它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

标签:;  ;  ;  ;  ;  ;  ;  

植物入侵论文_彭鑫怡,李永春,王秀玲,李永夫,陈志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