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本质主义论文_蓝国桥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本质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义,非本质,本质,康德,科学研究,詹姆斯,东方学。

非本质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蓝国桥[1](2019)在《康德非本质主义审美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的哲学美学理论,介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间,是种非常健康的审美理论。康德审美论的非本质主义面孔,展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反思判断在康德那里,带有独断论性格。反思判断遵循范导原理,表现出两种特点,其一是非对象性,其二则是不确定性。马克思倡导的"莎士比亚化",与它相符合。它能在审美艺术与认识、道德之间,划开坚硬的逻辑界限。二是康德的审美分析,选用了复合论方式。审美活动的丰富,审美类型的多样,促使康德对审美,作出了多重界定,而且能上升到"二律背反"境地。老子对道的矛盾提示,孔子对仁的随点即是,这由康德便有了重大价值。以康德作为参照,中国当代美学,隐藏着复合论的演进线索,它有效地维护着理论的正当性。(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吴庆军[2](2018)在《乔伊斯小说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的多维度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不关注政治、战争和民族起义等本质要素,而注重文化、艺术和语言等要素在民族认同中的建构作用。詹姆斯·乔伊斯主要从灵显叙事、城市表征和多元文化等多维度建构小说中的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在故事层面,乔伊斯忽略了典型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通过灵显叙事中的反英雄展现民族认同的"缺失";在空间书写上,乔伊斯通过城市中随处隐现的英国殖民统治的"图腾",表征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消解";在话语与文化层面,乔伊斯从不列颠"他者"文化和多元文化呈现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杂糅"。乔伊斯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的核心思想是解构传统民族认同的"逻各斯",实则是爱尔兰民族认同一种"缺席的"在场。(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8年01期)

曾点[3](2017)在《从“科学研究纲领”到“科学研究传统”——劳丹的非本质主义哲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劳丹的"科学研究传统"及其与"范式"和"科学研究纲领"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范式"和"科学研究纲领"根本上未摆脱本质主义,而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科学研究传统"表达了一种非本质主义的哲学观。这不仅使劳丹回避了库恩和拉卡托斯所遭遇的困难,而且为科学哲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就全面理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而言,思考与"科学研究传统"相关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李佳桐[4](2016)在《非本质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称呼语在日常生活和许多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怎样称呼他人成为了许多学者的研究趋势。选择合适的称呼语来开始一段对话能够使交际顺利地进行,因此称呼语的选择十分重要。众所周知,在所有的文化中称呼都是普遍的现象。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称呼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外研究中,Brown和Gilman(1960),Ford(1961),Ervin-Tripp(1972),Friedrich(1972),Wilson(1990)都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内对称呼语的研究主要是在社会学,语用学,称呼语转换和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进行。例如,高春明(2005)研究了权利和平等关系理论下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周卫东(2007)对比了汉英称呼语的差别。纵观中外的历史研究,绝大多数研究都是本质主义文化观视角下进行的。本论文将研究非本质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称呼语。Holliday(2004)在非本质主义文化观视角下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研究,研究分叁个主题进行:身份、他者化、再现。在非本质主义文化观视角下,文化是动态的、多样的、开放的并且相互交叉的。人们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文化差异。同样,跨文化交际不仅是不同国籍间的人们的交流,也包括无论是社区、阶层、职业、性别等不同的所属群体间人们的交流。非本质主义文化观集中于文化的复杂性和流动性。本论文重点研究非本质主义文化观视角下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选择机制。本研究从叁个主题展开:身份对称呼语选择的影响、他者化对称呼语选择的影响和再现对称呼语选择的影响。由于每个人不只有一个身份,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身份的协商和构建对称呼语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他者化是阻碍交际的主要因素。他者化表现在把交际的另一方看作“另类”即与自己不同的人并且被定势、偏见和文化主义的观念所左右。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选择要避免落入他者化的误区中。再现是指他者化的观念通过大众媒体、专业话语或者日常交际时刻影响着我们。再现对称呼语选择的影响通常是不容易被察觉却真实存在的。本篇论文以美剧、小说和日常交流中的现象为语料,从身份、他者化和再现叁个方面的影响研究称呼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选择机制。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极大程度上受身份,他者化,再现几方面的影响。同时,在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中,注意几方面内容,例如:(1)依据在交谈过程中发现的对方身份来选择称呼语而不是按照想当然的认知。(2)人们不只属于一个群体并且由多个身份。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称呼语的选择应该考虑一个人不同的身份的影响。(3)尽量克服思维定势、偏见、文化主义,以免落入他者化的圈套。(4)注意在社会中媒体、政治和机构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导致我们用特定的方式看待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本论文从非本质主义文化观视角对称呼语的研究丰富了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研究方向,同时避免了本质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研究容易出现的过分概括化和过分简单化的问题。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称呼行为提供一定借鉴作用,同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正确的选择称呼语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王洪才[5](2012)在《从本质主义走向非本质主义:中国高教研究30年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高教研究在近30年的发展中已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元研究格局,这种多元性集中体现在多种研究范式纷纷登场并展现出从本质主义向非本质主义转变的趋向。在这一转变中,本质主义研究范式仍扮演着主导角色,其惯常采用的研究范式为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而非本质主义势力在迅速扩大,其标志是多学科研究范式被广泛认同和院校研究范式兴起及质性研究被接纳。多元研究范式代表了不同的学科发展理念和研究思路,是高教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在其中,学术大师发挥了示范作用。可以预期,多元研究格局将长期存在下去,这也是高等教育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本文来源于《现代大学教育》期刊2012年02期)

王洪才[6](2012)在《高等教育研究的两种取向: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是以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作为指导思想的,并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和建立精确、可操作的研究结论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但在反思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指导思想之后,特别是在中西学术交汇过程中逐渐地接受了非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走向多元化。展望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将在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之间寻求平衡并获得突破,这将会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更趋成熟。(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高士明[7](2009)在《亚洲的“根”与“翼”一种非本质主义的表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没有亚洲,只有亚洲人。——2003年6月的旅行日志,伊斯法罕今天我们称之为"理论"的东西,在古希腊人那里并不存在。希腊语中的Theorein,指的是一种旅行中的观察和游历。如詹姆斯·克里福德所说,"‘理论'是一种置换和比较的产物,是某种距(本文来源于《当代艺术与投资》期刊2009年06期)

白利鹏[8](2008)在《生活世界:非本质主义的总体性如何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总体性观念或视角,是哲学把握生活世界的必要中介。"后现代"对本质主义的解构,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时也造成某种总体性的危机。建构非本质主义的总体性,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对假设性的自觉和多元性的认可,以及对实践观的某种超越,或许具有某种前提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08年06期)

卢风[9](2008)在《两种科学观: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主要智力源泉,现代科技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主动力,是现代文明最炫目的一部分。如果说现代文明已陷入深重危机(如全球性生态危机、核战争的潜在危险和现代生物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风险),那么这深重危机与现代科技的理念、方法和发展方向直接相关。(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08年10期)

卢风[10](2008)在《两种科学观:本质主义的与非本质主义的》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主要智力源泉,现代科技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主动力,是现代文明最炫目的一部分。如果说现代文明已陷入深重危机(如全球性生态危机、核战争的潜在危险和现代生物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风险),那么这深重危机与现代科技的理念、方法和发展方向直接相关。反思现代文明的得失必须反思现代科技的理念、方法和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期刊2008-09-01)

非本质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不关注政治、战争和民族起义等本质要素,而注重文化、艺术和语言等要素在民族认同中的建构作用。詹姆斯·乔伊斯主要从灵显叙事、城市表征和多元文化等多维度建构小说中的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在故事层面,乔伊斯忽略了典型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通过灵显叙事中的反英雄展现民族认同的"缺失";在空间书写上,乔伊斯通过城市中随处隐现的英国殖民统治的"图腾",表征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消解";在话语与文化层面,乔伊斯从不列颠"他者"文化和多元文化呈现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杂糅"。乔伊斯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的核心思想是解构传统民族认同的"逻各斯",实则是爱尔兰民族认同一种"缺席的"在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本质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蓝国桥.康德非本质主义审美论及其当代价值[J].广东社会科学.2019

[2].吴庆军.乔伊斯小说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的多维度建构[J].国外文学.2018

[3].曾点.从“科学研究纲领”到“科学研究传统”——劳丹的非本质主义哲学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

[4].李佳桐.非本质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5].王洪才.从本质主义走向非本质主义:中国高教研究30年回顾[J].现代大学教育.2012

[6].王洪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两种取向: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2

[7].高士明.亚洲的“根”与“翼”一种非本质主义的表述[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

[8].白利鹏.生活世界:非本质主义的总体性如何可能[J].社会科学研究.2008

[9].卢风.两种科学观: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J].哲学动态.2008

[10].卢风.两种科学观:本质主义的与非本质主义的[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2008

论文知识图

教学科研兰州大学2003年科研成果获奖情况(...教学科研兰州大学2003年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5]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症候学”之结构框架二元社会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涵分类号:09文献标识码:A

标签:;  ;  ;  ;  ;  ;  ;  

非本质主义论文_蓝国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