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和5-羟色胺代谢通路的基因组合的关联研究

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和5-羟色胺代谢通路的基因组合的关联研究

贾彦彬[1]2004年在《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和5-羟色胺代谢通路的基因组合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精神分裂症是迄今为止人类所面临的最为常见和最为严重的精神疾患之一,发病机制迄今不明,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家系、双生子和寄养研究都显示遗传因素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主要作用。它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许多微效或中效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因素的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然而,对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是相当困难的。 多巴胺和5-羟色胺是中枢神经系统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许多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病人多巴胺和5-羟色胺系统功能异常。此外,多巴胺和5-羟色胺神经传递能够在不同的解剖学水平上相互作用,并影响多巴胺功能的不同方面。因此,多巴胺和5-羟色胺代谢通路上的基因都应作为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并且应该系统地研究它们对于该疾病易感性的相互作用和联合效应。 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北京地区收集了80例特征明显、同质性高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和108例严格匹配的正常对照,所有样本均为汉族且互不相关。我们从公共数据库中选择了50个参与多巴胺和5-羟色胺代谢的酶基因,并且在它们的编码区和非翻译区选取了167个已报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或PCR产物的直接测序法进行了基因分型。一共有35个基因的77个SNP在所研究的样本中显示有多态性,并且用于数据分析。由于传统的单位点关联分析方法忽视了精神分裂症的多基因本质,而且没有考虑易感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合效应,所以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用一个多位点基因型组合的最大后验概率(posterior probability)来衡量它致病的绝对风险。同时,我们运用了一个基于扰动(perturbation)和平均(average)的算法来降低干扰(noise),

郑春明[2]2012年在《CCKAR、DRD2、DAT和SNAPIN基因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及其功能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重性精神疾病。人群终生患病率约为1%,多于青壮年发病,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典型的多基因疾病,其遗传度高达80%;但由于遗传异质性、基因间/位点间联合作用以及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存在,加剧了该病的复杂性。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是普遍接受的假说之一,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最终共同途径。本组前期工作对多巴胺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筛查发现胆囊收缩素A型受体(Cholecystokinin type A receptor, CCKAR)基因与幻听相关。另一项前期工作初步发现SNAP相关蛋白(SNAP-associated protein, SNAPIN)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本文以多巴胺假说为理论依据,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应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以CCKAR、多巴胺受体1-5(Dopamine receptor D1-D5, DRD1-5)基因、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 DAT)基因和SNAPIN基因为候选基因,扩大样本验证基因的功能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并对部分相关基因在nRNA表达、miRNA调控及相互作用蛋白等层面进行功能学探索。多项研究显示CCKAR基因的rs1800857与精神分裂症的幻听等阳性症状相关。我们在522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27名对照中检测了CCKAR基因5’端调控区的rs1800857等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尽管未能发现rs1800857与疾病相关,但观察到rs1800857对其上游的其他4个SNPs均存在顺势调节作用,并且存在3种5-SNP单倍型G-A-G-C-T、T-G-G-G-T和T-G-G-C-C均为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p=2.2×10-5,p=1.1×10-6'p=1.9×10-6),说明CCKAR基因的等位基因异质性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同时,数量性状分析发现5-SNP单倍型与PANSS量表中幻觉行为、猜疑/被害、敌对性和阳性症状总分显着相关。此外,我们采用real-time PCR检测了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氟哌啶醇(Haloperidol)和氯氮平(Clozapine)对CHP212细胞系中CCKAR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36h内氟哌啶醇使CCKAR基因的表达量出现先升高再恢复到初始表达水平的现象,而氯氮平组并未观察到明显变化。对DRD1-5和DAT基因初步筛查发现DRD2和DAT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相关。随后在1351名患者和1640名对照中验证了DRD2基因的rs1076560-T可提高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p=0.022)。同时,在368名患者和420名对照中发现DAT基因的rs2455391与疾病相关(allelic p=0.015,genotypicp=0.018)其单倍型rs2975223(G)-rs2455391(C)在患者组中的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2)。Snapin蛋白可结合SNAP-25以促进SNARE复合物的形成进而促进突触囊泡的释放,其相互作用蛋白dysbindin的编码基因DTNBP1是精神分裂症最热门的易感基因之一。在516名患者和532名对照样本中我们首次发现SNAPIN基因3’UTR的rs7345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相关(allelic p=0.014,genotypic p=0.003);但体外报告基因实验并未发现rs7345位点直接影响基因表达。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hsa-miR-30家族可能与SNAPI-3'UTR结合,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检测发现miR-30e可以结合SNAPIN-3'UTR,并抑制报告基因的表达。在113名患者和127名对照血浆样本中发现患者组miR-30e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之后,我们又在蛋白质相互作用层面应用串联亲和纯化(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TAP)结合质谱鉴定的方法,初步找到57种Snapin的候选相互作用蛋白。综上所述,我们不仅在遗传学水平上验证了CCKAR.DRD2.DAT和SNAPIN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相关,而且在药物对基因表达水平、miRNA调控水平及蛋白相互作用水平初步探索了易感基因的功能。

王珍琦[3]2007年在《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患,属于人类复杂疾病。该病的发生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国内外的学者在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筛查和定位研究中已获得了一定有价值的结果,但是由于精神分裂症是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易感基因的数量、各基因的致病风险度以及致病机制仍未被阐明。确定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在基因水平上预防和治疗疾病是当前医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272个中国北方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双亲组成的核心家系以及300例无血缘关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98例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选择6p21.3的NOTCH4基因上的5个SNPs及3p25的PPARγ基因上的2个SNPs作为遗传学标记,利用PCR-RFLP方法确定个体基因型,采用分子遗传学技术筛检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的基因位点。应用基于家系的连锁不平衡分析方法(TDT及HHRR)和基于群体的case-control相关分析方法以及多功能遗传统计学软件(SPSS 11.5和UNPHASED 2.404)分析数据。结果显示,NOTCH4基因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发病密切相关,NOTCH4基因的rs520688 A/G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既连锁又关联。含rs520688(A)的单倍型可能携带精神分裂症易感位点。各SNPs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s2972162、rs2938395、rs367398、rs520688和rs422951位点分别与精神分裂症的某些阳性症状相关联,rs915894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思维贫乏相关联。SNPs与精神分裂症性别相关性分析显示,rs520688位点与男性精神分裂症发病密切相关,表明精神分裂症在男女之间存在着遗传异质性。这些结果提示,NOTCH4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此项研究工作是后基因组时期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实验结果将有助于阐明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为在基因水平上建立诊断方法,开发新型药物奠定重要的实验基础。

梁静文[4]2018年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外泌体蛋白标志物的TMT定量蛋白质组学筛选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经药治疗精神患者血浆外泌体蛋白的表达变化,筛选并分析潜在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简便诊断及药物疗效监测等密切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采用串联质量标签标记技术(TMT)结合质谱技术对1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42例经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4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外泌体蛋白质进行检测,并进行蛋白质定量分析,筛选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外泌体中表达水平显着变化的差异蛋白。利用Max Quant软件、Uni Prot人类蛋白组SP数据库和在线工具String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查阅大量文献,筛选出候选的精神分裂症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利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对筛选的候选蛋白标志物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116种,首发精神分裂症组较健康体检组上调蛋白有92种,下调蛋白6种(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组较经药物治疗组上调蛋白有4个,下调蛋白22个(P<0.01);经药物治疗组较健康体检组上调蛋白有共11个,下调蛋白15个(P<0.01)。对差异蛋白进行GO基因注释分析,发现其主要参与15种生物学过程,主要来自16种细胞组成,主要具有16种分子功能;初步筛选出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HP、SAP、ANP、CAM和PSMB7共5个候选蛋白标志物。叁组之间的差异蛋白具有明显统计学,P<0.01。通过PRM方法验证:HP和SAP的定量数据与TMT检测数据基本一致(P<0.01),ANP则相反(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组与经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组、健康体检者血浆外泌体蛋白质表达谱表现出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简便诊断及药物疗效监测等的临床辅助性血浆外泌体蛋白标志物。

黄克[5]2009年在《精神分裂症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连锁不平衡分析》文中认为复杂疾病是指由基因组中多个基因,往往还伴有环境因素以及其它未知因素的影响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一类疾病的总和。常见的复杂疾病有:精神分裂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心血管疾病等。由于目前对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缺乏了解,因而也日益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采用连锁不平衡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两种复杂疾病与各自易感基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精神分裂症(MIM 181500)是最严重精神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左右。来自双生子,家系,寄养子的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遗传疾病,具有很强的遗传性。来自西班牙巴斯克地区隔离人群的精神分裂症病例-对照分析显示,ADRA1A启动子区遗传多态性位点与精神分裂症存在显着关联。ADRA1A定位于8p21,正好位于精神分裂症连锁候选区域。在该区域已报导了许多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候选基因如DRP-2, PPP3CC, NRG1以及FZD-3等。我们选择了5个位点,其中包括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区隔离人群中报导的两个阳性位点:-563G/A与-9625G/A,在总共960份病例对照组样品中采用测序的手段进行了连锁不平衡分析。在基因分型与单倍型分析中结果均为阴性,因此认为ADRA1A启动子区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不相关。来自精神分裂症患者尸脑的研究报告显示,少突触细胞/髓鞘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在患者脑部较正常对照有明显降低。OLIG2是一个能够调控下游许多与少突触细胞/髓鞘发生相关的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且OLIG2的表达水平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也明显下降,因此,OLIG2极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我们共选择了3个SNP位点在共617份病例对照组样品中结合连接酶检测反应与测序的手段对该基因与精神分裂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进行了连锁不平衡分析。在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rs762178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均有明显差异(p<0.05),由rs762178与rs1059004组成的单倍型A-T与疾病关联呈阳性。我们的实验结果说明OLIG2是中国汉族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也支持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QKI (quaking homolog, KH domain RNA binding)在基因组上定位于染色体6q26–6q27之间,是RNA信号转导与激活蛋白(STAR)家族成员之一。它在小鼠中的功能主要是控制少突触细胞的分化与成熟,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尸脑的检验研究中发现,QKI的表达较正常对照呈显着下调。因此我们假设QKI是精神分裂症的潜在候选基因。我们共选取了7个SNP位点在576份病例对照组样品中进行了连锁不平衡分析。在基因型与单倍型分析中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因此我们认为QKI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发病不相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DR的发生和发展除与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的情况有关外,还受一定的遗传因素影响,很多基因的多态性导致了疾病的个体差异。TNF-α是一种多功能促炎细胞因子,在DR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DR患者血浆中的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均明显增加,并与DR严重性正相关。我们以TNF-α为研究对象,在其启动子区选取了3个SNP位点在288份病例对照组样本中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中未发现所选取SNP位点与DR之间存在相关性,说明TNF-α启动子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不是DR的疾病易感区域。附章内容是关于AMLR即等位基因特异性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开发的研究工作,该项技术主要基于多重PCR的方法对特定位点同时扩增,以扩增产物为模板使对应特定等位基因型的引物探针在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然后通过检测连接所得到产物片段的长度同时对多个不同SNP位点分型的目的。我们相信这种方法将在基因分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杨景雷[6]2011年在《精神分裂症的体液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全世界不同文化地理区域中均为1%左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遗传因素约占80%。目前在发病机理的研究上,研究人员只是提出了各种可能的假说,分子机制仍未最终阐明。临床上,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依赖于医生对病人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表型的主观判定。由美国精神病学会、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制订的诊断系统DSM- IV、ICD-10是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基本诊断工具,通过量表对症状表型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精神分裂症表现为一组临床症状,个体差异性大,不同患者表现出来的临床特征不同。缺乏准确的表型定义造成的结果是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出现偏差。系统生物学是研究复杂疾病的有效策略,它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不同层面的技术平台。代谢组学是生物系统内源性代谢物的综合分析,体现某一具体时刻的基因功能、酶活性和生理状态。疾病状态通常表现出代谢平衡的破坏,代谢组学研究一方面发现生物体液内的生物标记物,为临床诊断、疾病分型、疗效评价、毒理研究等提供化学标签;另一方面,通过发掘生物标记物背后的代谢网络变化,为相关研究提供线索。本课题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TOFMS)为分析平台,考察了精神分裂症病人与健康对照在血清和尿液代谢物组层面的差异。血清中甘油酸、二十碳烯酸、3-羟基丁酸、丙酮酸和胱氨酸组成的诊断模块,在62对年龄性别匹配的病人和对照组成的训练集中曲线下面积为0.945,在50例病人和48例对照组成的独立验证集中曲线下面积为0.895,表明对血清样本中这些物质的定量具有辅助临床诊断的潜力。特别是,将尿液中的3-羟基丁酸加入到这一诊断模块,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都达到1,表明该模块的分类效果等同于临床诊断的结果。分析体液中差异代谢物背后的代谢网络为精神分裂症病理研究提供新的证据和线索。血清中高浓度的中长链脂肪酸和尿液中中短链脂肪酸表明患者体内脂代谢被上调,这可能源于大脑血糖供应不足,血清和尿液中3-羟基丁酸的富集证明了这点,因为后者是大脑能量的又一供体。这些为精神分裂症的能量代谢紊乱提供了代谢组层面的证据,有利的补充了基因组和蛋白组的理论假设。血液中的胱氨酸为神经细胞谷胱甘肽提供半胱氨酸,精神分裂症病人血清中胱氨酸的降低可能源于大脑氧化压力的增加,后者招募大量胱氨酸进入谷胱甘肽合成途径以对抗活性氧。谷氨酸是大脑中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在系统能量不足时转化为α-酮戊二酸进入TCA循环产生ATP。一般的,脑组织中的谷氨酸被包裹于血脑屏障而不受血液系统中因饮食导致的谷氨酸水平波动的影响。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血清中谷氨酸浓度异常升高,正常代谢之外的谷氨酸用于补充能量异或调节谷氨酸-GABA平衡,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在建立体液分子标记物组成的疾病诊断工具的同时,我们还考察了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血清代谢物组的变化,发现服用氯丙嗪、氯氮平和利培酮后患者代谢物组趋于健康对照,而使用两种药物的患者其血清代谢物组与健康对照更为接近。这表明血清代谢物组有潜力用于药效评价并指导用药。

参考文献:

[1]. 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和5-羟色胺代谢通路的基因组合的关联研究[D]. 贾彦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

[2]. CCKAR、DRD2、DAT和SNAPIN基因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及其功能初探[D]. 郑春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3]. 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遗传学研究[D]. 王珍琦. 吉林大学. 2007

[4].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外泌体蛋白标志物的TMT定量蛋白质组学筛选及分析[D]. 梁静文. 遵义医学院. 2018

[5]. 精神分裂症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连锁不平衡分析[D]. 黄克.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6]. 精神分裂症的体液代谢组学研究[D]. 杨景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和5-羟色胺代谢通路的基因组合的关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