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脉冲烧蚀论文_纪利平,宋梓钰,孙亚萍,王兴盛,李成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脉冲烧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激光,脉冲,光谱,等离子体,诱导,热传导,时间。

单脉冲烧蚀论文文献综述

纪利平,宋梓钰,孙亚萍,王兴盛,李成玉[1](2018)在《基于COMSOL的皮秒激光单脉冲烧蚀铜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OMSOL仿真软件建立了铜片双温模型,通过控制变量,数值研究了光斑半径和激光能量对电子与晶格温度的影响,并预测了烧蚀形貌。结果表明,单脉冲激光光斑半径越大,铜片的烧蚀深度越小,烧蚀面积越大;激光能量越高,铜片的烧蚀深度越大,烧蚀面积越大。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仿真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8年10期)

蔡颂,陈根余,周聪,明兴祖[2](2017)在《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砂轮等离子体物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栅光谱仪测量了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金刚石砂轮的等离子体空间分辨发射光谱,计算得到单脉冲激光烧蚀下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约为5220K,距离砂轮表面0~0.35 mm范围内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值为0.5×10~(16)~1.8×10~(16) cm~(-3)。建立了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金刚石砂轮的等离子体浓度空间分布模型以及等温膨胀动力学方程,仿真结果表明,在一个脉冲时间内,等离子体等温膨胀速度最大值出现在25ns左右,等离子体浓度最大值(1.8943×10~(16) cm~(-3))出现在距离砂轮表面0.05mm处,且等离子体屏蔽作用小,实际烧蚀中可以不予考虑。试验结果与数值仿真结果数量级基本一致,验证了等离子体物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对优化脉冲激光烧蚀工艺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谷鹏,刘世炳,刘嵩,宋海英,董祥明[3](2013)在《纳秒激光单脉冲烧蚀硅表面的超快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CCD可以在纳秒时间尺度下成像的特点,以飞秒准连续激光产生的超短脉冲光为探测光,对纳秒激光单脉冲烧蚀硅靶表面的演化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在能量密度为50J/cm2时,捕获了纳秒单脉冲激光烧蚀硅靶面过程中等离子体演化的时间分辨图像。图像表明,纳秒激光烧蚀硅靶产生的等离子体开始时密度大,膨胀速度快,当纳秒激光脉冲过后,等离子体不再产生,并且其膨胀速度不再增加,直至完全消失。(本文来源于《光学与光电技术》期刊2013年01期)

谷鹏,刘世炳,刘嵩,宋海英,董祥明[4](2012)在《纳秒激光单脉冲烧蚀硅表面的超快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ICCD可以在纳秒时间尺度下成像的特点,以飞秒准连续激光产生的超短脉冲光为探测光,对纳秒激光单脉冲烧蚀硅靶表面的演化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在能量密度为50J/cm2时,捕获了纳秒单脉冲激光烧蚀硅靶面过程中等离子体演化的时间分辨图像。图像表明,纳秒激光烧蚀硅靶产生的等离子体开始时密度大,膨胀速度快,当纳秒激光脉冲过后,等离子体不再产生,并且其膨胀速度不再增加,直至完全消失。(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2-06-12)

陆茵菲,张贵忠,傅饶,姚建铨[5](2010)在《铅的激光烧蚀坑模拟及单脉冲LIBS定量光谱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单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single-shot LIBS)是一种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物质及元素检测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无需样品制备等诸多优点。而LIBS检测所涉及的样品又往往是珍贵、不能复制的文物,因此LIBS对样品的破坏程度也应是我们考虑的一个因素。本文利用非稳态热传导方程与EAM(嵌入原子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LIBS作用时与作用后,样品表面激光烧蚀坑随时间的演变情况,为更好地理解激光与铅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一种理论模拟方法;同时,本文又比较了不同波长、不同激光能量的激光脉冲作用下,纯铅发射光谱的定量变化,对于单脉冲LIBS中激光器的选取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08-23)

陆茵非[6](2010)在《铅的激光烧蚀坑模拟及单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脉冲激光的出现,单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Single-Shot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已经成为物质检测领域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分支。本文从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对元素的定性定量实验两个方面入手,对单脉冲LIBS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在理论方面,本论文建立了崭新的激光烧蚀模拟模型。利用非稳态热传导方法和EAM势相结合的算法,编写了激光烧蚀铅样品的二维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对激光表面烧蚀坑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模拟。在模拟中,本文的模型先利用非稳态热传导方程,得出加载激光后粒子的初速度情况;再利用EAM势及其推导出的作用力,得出在具有初速度和金属键逐渐被破坏的情况下,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运动情况。通过对烧蚀坑及其喷射粒子进行的研究,统计了烧蚀坑外粒子的速度分布情况,计算了对铅的405.8nm特征发射光谱有贡献的那一部分粒子占喷出总粒子数的百分比,找出了这个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讨论。在实验方面,本文主要使用脉冲宽度为10ns的Nd: YAG调Q激光器,利用单脉冲LIBS技术,对铅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检测。本文讨论了单脉冲LIBS技术在元素检测上的意义及优缺点,并对单脉冲信号的可重复性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还深入研究了铅的各类发射光谱,并对选择405.8nm的发射光谱线作为检验铅元素存在依据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在定性分析中,本文利用单脉冲LIBS技术,得出了纯铅、含铅玻璃、焊丝、Pb Sn合金中的激光诱导发射光谱,并验证了使用405.8nm光谱线作为检验依据的正确性。在定量分析中,本文讨论了脉冲能量分别为107mJ、139.2mJ、171.5mJ,波长分别为1064nm、532nm、1064/532nm的激光作用下,纯铅样品发射光谱的定量变化情况;比较了相同波长、不同能量的单脉冲激光对铅定量分析的影响,不同波长、相同能量的单脉冲激光对铅定量分析的影响,以及不同能量,相同波长的双光束脉冲激光对铅定量分析的影响。本工作在铅检测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邓泽超,褚立志,丁学成,李艳丽,梁伟华[7](2009)在《衬底对单脉冲激光烧蚀下环境密度恢复时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假定烧蚀粒子与环境气体原子均为刚性硬球,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对单脉冲激光烧蚀产生的硅(Si)粒子在1000Pa环境氦(He)气中的传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衬底对环境密度恢复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衬底对粒子完全反弹和完全吸附的情况下对应的环境密度恢复时间分别为1713.2μs和1663.2μs,并且随着衬底对粒子临界吸附速度的增大,环境密度恢复时间先增大后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9年11期)

单脉冲烧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光栅光谱仪测量了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金刚石砂轮的等离子体空间分辨发射光谱,计算得到单脉冲激光烧蚀下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约为5220K,距离砂轮表面0~0.35 mm范围内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值为0.5×10~(16)~1.8×10~(16) cm~(-3)。建立了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金刚石砂轮的等离子体浓度空间分布模型以及等温膨胀动力学方程,仿真结果表明,在一个脉冲时间内,等离子体等温膨胀速度最大值出现在25ns左右,等离子体浓度最大值(1.8943×10~(16) cm~(-3))出现在距离砂轮表面0.05mm处,且等离子体屏蔽作用小,实际烧蚀中可以不予考虑。试验结果与数值仿真结果数量级基本一致,验证了等离子体物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对优化脉冲激光烧蚀工艺具有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脉冲烧蚀论文参考文献

[1].纪利平,宋梓钰,孙亚萍,王兴盛,李成玉.基于COMSOL的皮秒激光单脉冲烧蚀铜片[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

[2].蔡颂,陈根余,周聪,明兴祖.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砂轮等离子体物理模型研究[J].光学学报.2017

[3].谷鹏,刘世炳,刘嵩,宋海英,董祥明.纳秒激光单脉冲烧蚀硅表面的超快成像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3

[4].谷鹏,刘世炳,刘嵩,宋海英,董祥明.纳秒激光单脉冲烧蚀硅表面的超快成像研究[C].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

[5].陆茵菲,张贵忠,傅饶,姚建铨.铅的激光烧蚀坑模拟及单脉冲LIBS定量光谱检测[C].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2010

[6].陆茵非.铅的激光烧蚀坑模拟及单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D].天津大学.2010

[7].邓泽超,褚立志,丁学成,李艳丽,梁伟华.衬底对单脉冲激光烧蚀下环境密度恢复时间的影响[J].中国激光.2009

论文知识图

单脉冲烧蚀凹坑形貌的SEM图(a)铌酸锂晶体单脉冲烧蚀图貌...不同能量单脉冲烧蚀MgAl2O4透明...单脉冲烧蚀金刚石颗粒S印图(=n...石英玻璃单脉冲烧蚀化学腐蚀后...不同脉冲能量密度单脉冲烧蚀区...

标签:;  ;  ;  ;  ;  ;  ;  

单脉冲烧蚀论文_纪利平,宋梓钰,孙亚萍,王兴盛,李成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