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置换探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位,单粒子,端粒酶
置换探针论文文献综述
汪侃,刘松琴[1](2017)在《基于引物扩增和链置换诱导的核-卫星结构探针去组装原位检测端粒酶活性及细胞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利用DNA之间的互补杂交设计制备了一种新颖的核-卫星结构纳米复合探针(Au50@Au_(13))用于单颗粒水平原位检测端粒酶活性及细胞成像分析。当有端粒酶存在,含TSP引物的特异性DNA扩增,基于DNA之间的竞争原理互补DNA被打断,卫星纳米颗粒与核心纳米颗粒分离。随着端粒酶活性的增加,探针的去组装过程导致了探针LSPR图谱的显着位移,同时通过暗场显微镜可观察到探针的散射光颜色由橙色至绿色的变化。该LSPR传感体系核-卫星结构探针的设计极大的提高了单粒子检测灵敏度,检出限低至1.3×10~(-14)IU,且可用于细胞成像分析以监测药物诱导的癌症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4-14)
张松柏,胡霞,沈广宇,李娟娟,孙琴利[2](2014)在《基于发夹信号探针和等温循环链置换聚合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可卡因为分析模型,以发夹型核酸链作为信号探针,结合等温循环链置换聚合信号放大技术,发展了一种高灵敏检测小分子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发夹信号探针与适体探针互补杂交形成刚性双链,其末端标记的电活性二茂铁远离电极表面。目标分子与适体探针特异性反应后,适体探针发生构型转换而脱离电极,导致二茂铁分子靠近电极表面,同时适体探针的发夹末端被打开,进而可以在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等温循环链置换聚合,置换下来的可卡因分子又可以参与下一轮反应,由此达到信号放大的目的。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传感器可在0.32-1000nM的范围内对可卡因进行定量分析,检测下限为0.2nM。通过改变探针序列,该传感策略还可以用于其他小分子或大分子蛋白质的检测,具有通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期刊2014-08-04)
杨斌[3](2014)在《基于DNA链置换反应的新型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探针具有灵敏度高、设计多样化和定量分析能力强等特点,是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研究工作和荧光技术的不断进步,荧光探针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疾病诊断、药物筛选、临床毒理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较强的应用潜能。核酸适配体是单链的寡聚DNA或RNA,通过体外筛选得到,能选择性的与目标结合,是荧光探针中识别单元的理想选择之一。与抗体相比较,核酸适配体具有两个显着的优势:第一,核酸适配体可以通过仪器在体外自动化高精度合成,批次差异小,且能够稳定地保存备用。第二,核酸的结构灵活多变,能与多种信号放大策略联用,以实现高灵敏度的定量分析,并能用于多种目标的测定,包括金属离子、小分子、蛋白质和细胞等。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优良性能,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的设计成为近年来生化分析中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目前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1)复杂生物样品中高灵敏生化分析;2)核酸荧光开关的生物兼容性;3)荧光成像信号的不可控性;4)细胞内荧光成像的困难等。支点介导的DNA链置换是指两条互补的DNA以支点为起点和推动力,通过步进的方式杂交并将另一条互补DNA序列置换下去的过程。该策略在动态DNA纳米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构建多种DNA分子器件,包括分子机器和分子逻辑门等。这种链置换诱导的分子重构过程与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的设计策略具有相似性,有望成为探针设计中一种新型的信号转换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支点介导的DNA链置换可以用于构建一些信号放大策略,且这些策略不需要使用蛋白酶,可以设计出低成本和高稳定性的荧光探针。其中,杂交链反应放大和发夹催化组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们在多种核酸适配体探针的设计中得到了应用。本论文利用支点介导的DNA链置换的上述优点,将其作为新型的信号转换方式或信号放大策略,用于几种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的设计,希望有助于解决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在生化分析领域的一些问题。此外,由于无机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光吸收效率高等特点,本论文还将利用金纳米颗粒和硫化铝纳米片的这些优点构建荧光探针或比色探针,并用于细胞成像或分析测定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荧光各向异性分析方法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但是,该方法不能直接用于小分子的测定,因为小分子与适配体结合后,所引起的分子量的改变太小,而不足以引起荧光各向异性值的显着变化。本章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DNA-蛋白质复合纳米线的策略,用于小分子的高灵敏测定。在该分析方法中,小分子与适配体结合后,与适配体序列部分互补的DNA会诱发杂交链反应放大,进而组装链酶亲和素,使其与荧光基团靠近。以叁磷酸腺苷(ATP)为模型小分子,这一策略的检测下限达到100nM,比单独的杂交链反应放大或链酶亲和素放大策略有显着改进。与之前的去组装方法相比较,本章研究工作所采用的组装策略不易被干扰物质所触发,可以降低假阳性几率进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可信度。由于荧光各向异性分析方法不依赖于荧光强度变化,它还可以直接用于复杂生物样品中ATP的测定,在细胞培养基、血清及尿液中的可测定的浓度为0.5μM.(第2章)(2)支点介导的DNA链置换有着许多独特的性质,在DNA分子开关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所设计的DNA分子开关有一些缺点,例如它们是由许多独立的DNA片段组合而成,它们也不能直接内吞到细胞内,这些不利于它们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在本章研究中,我们将层状的DNA双链结构组装到了纳米金表面,设计了多种DNA荧光开关。这些分子开关可以形成多种逻辑关系,它们响应的信号变化明显,且互不干扰。此外,这种层状的DNA分子开关可以用于调节纳米金的尺寸,还可以用于多信号方式的多目标检测。更为重要的是,纳米金可以有效地将DNA运输到细胞内,不需要传统转染试剂的辅助,降低了它们对细胞的毒性。因此,这种层状的DNA分子开关的设计将有利于DNA开关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也将有助于DNA纳米技术的发展。(第3章)(3)核酸适配体是细胞成像探针中识别单元的理想选择之一。但是,目前核酸适配体成像探针大多是采用不可调控型的设计:荧光探针与细胞的目标靶蛋白结合后,它们的荧光信号一般不可以更改。这种不可调控的性质对多种目标蛋白的同时成像是不利的,因为容易产生光谱重迭;对于时空分辨的成像也是不利的,例如研究细胞内吞的过程。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我们设计了一类新型的可编码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用于细胞膜表面膜蛋白的成像研究。这类探针主要是基于链置换的动态DNA分子开关来设计的,它们可以用于逻辑控制的成像和可逆荧光标记等。在实验中,我们采用共聚焦成像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了荧光探针的响应情况,证实了它们可以实现上述目的。该探针采用了双重荧光标记的内标型设计,它可以避免探针浓度的变化和荧光漂白等原因引起的实验误差,还可以充分地利用两种荧光染料各自的优点,为细胞成像研究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第4章)(4)硫化钼形貌与石墨烯类似,且有着许多相似的性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硫化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物理器件方面的应用,在生物医学中特别是与核酸适配体相结合领域的研究较少。在本章研究工作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硫化钼纳米片的药物运载体系:核酸适配体通过共价键与硫化钼结合,作为靶向识别基团,并标记荧光素作为细胞成像的荧光信号;而硫化铝则作为分子药物阿霉素和二氢卟酚的吸附材料。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成像的结果可以看出,核酸适配体与硫化铝结合后仍然能成功地靶向结合特定癌细胞。此外,由于硫化钼有着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通过范德华作用吸附大量的的分子药物。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的数据可以看出,该载药体系可以将药物分子有效地运载到细胞内并杀死癌细胞,从而证实了硫化钼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潜能。(第5章)(5)纳米金比色分析方法有许多优点,在分析化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检测目标包括核酸和金属离子等。但是,纳米金的比色分析方法还没有用于金离子的测定,因为金离子没有合适的双齿配体。据文献报道,金离子可以将巯基化合物氧化成二硫键的产物,显着改变巯基化合物的结构。基于金离子这一独特的性质,我们报道了一种新型的纳米金比色分析法,用于金离子的无标记定量测定。在该分析方法中,含氟表面活性剂修饰的纳米金作为比色法的信号基团,在半胱氨酸作用下会发生团聚,颜色从红色变为紫色。金离子将半胱氨酸氧化后,抑制了半胱氨酸与纳米金的作用,抑制了其变色过程。此外,通过改变探针分子半胱氨酸的浓度,可以实现对不同浓度范围的金离子实现定量测定。通过优化条件,该探针对金离子的检测下限为50nM,比之前报道的紫外显色试剂要低。该探针还以用于实际水样品中金离子的测定,回收率令人满意。(第6章)(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5-01)
周慧[4](2012)在《基于G-四链体探针和链置换放大的光学分析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伴随着体外合成技术,特别是固相合成的出现,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分子工具,在生化分析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核酸具有易于合成、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设计简单、信号机制灵活等诸多优势,它被广泛应用于分子探针、分子机器、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另外它可与各种工具酶联用开发高效快速的信号放大方法。目前,基于核酸的分子探针和放大方法已成为构建光化学生物传感器的重要元件。这类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检测成本低、易于实现高通量和微型化等优点,在生物化学、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医药和军事等领域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新型多功能核酸探针的开发及高效信号放大方法的设计对发展多功能、高灵敏的光学生物传感器至关重要。基于以上考虑,综合文献报道,本文主要在开发新型多功能核酸探针和解决当前链置换放大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做了一些工作,主要内容如下:鉴于含连续不间断富G片段的DNA探针具有优越的自组装性能已在生物材料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而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报道相对较少,在第2章中,我们以一条含7个连续G碱基(G7s)的富G荧光探针为模型,对该类富G探针的自组装性能和荧光光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圆二色谱(CD)、紫外光谱(UV)和电泳分析发现该富G探针主要自组装形成分子间平行G-四链体结构(intermolecular parallel G-quadruplex,IGQ)。伴随这种独特的自组装行为,该探针展现出了独特的荧光猝灭机理,荧光背景非常低,并且猝灭信号可以通过加入互补序列进行调控。荧光信号恢复可达近90倍,可与传统的分子信标媲美。实验结果表明该类IGQ信号探针在光学传感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第3章我们将IGQ信号探针与无标记的发夹探针结合,开发了一种新的无猝灭标记的分子信标(IGQ-MB),应用于人P53基因检测。得益于IGQ信号探针独特的光学性质,我们实现了MB的识别序列与信号报告基团的分离。因此,针对不同的目标,我们只需根据需求重新合成无标记的发夹序列,从而大大降低了MB的实际操作成本,增强了通用性。另外,发夹探针末端的无标记有利于其在聚合反应以及界面分析方法中的应用,拓宽了MB的适用范围。G-四链体结构的引入使得该设计在疾病诊断和药物运载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在采用荧光嵌入剂作为信号报告基团的链置换放大(SDA)反应体系中,不依赖模板/引物的非特异性扩增现象广泛存在,并严重严重影响检测体系的背景信号。在第4章中,我们发现向体系中加入一种蛋白质能有效地抑制这种非特异性扩增。基于该发现我们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SDA模型——切刻反转式SDA模型。该模型主要基于一条一体化的模板探针,告别了传统方法使用多条引物探针和循环高温加热操作的模式,不仅操作简单价格低廉,而且适用于37℃条件下DNA及蛋白质的无标记检测。第5章我们通过实验指出并证明了在传统的采用目标识别和信号传导相分离的链置换扩增放大检测方法中,存在“信号耗损”现象。针对该现象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集成式信号读出方式的一体化探针分子机器,用于可卡因的定量分析。通过采用目标识别与信号传导一体化的设计,巧妙避免了“信号耗损”,缩短了分子机器的信号响应时间,提高了的检测灵敏度,同时扩宽了响应范围近500倍。第6章描述了一种摆臂式DNA(LPOD)纳米开关,并将其应用于目标DNA序列的特异性识别以及高灵敏定量检测。逐步加入启动探针或制动探针与开关杂交,能使该开关的单链手臂在9.4nm范围内进行摆臂运动,调控FRET反应,实现开关的反复开合。与传统的“镊子”型的纳米开关相比,该开关只有一个手臂呈现单链状态,其它均呈刚性双链结构,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纳米开关之间的共杂交,另一方面降低了DNA纳米器件的不可预知形变几率。另外,该开关采用单一的启动结合位点,有效地避免了间隔碱基片段的拉伸作用,更利于启动探针的杂交反应。(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2-11-01)
张金业,吴月平,刘继斌,林兰,李明[5](2009)在《双链置换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融解曲线特性分析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16、58亚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实用的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58亚型的方法。方法:根据HPV16和HPV58亚型的序列特异性各设计一对引物和一对型特异性双链置换探针,采用实时荧光PCR扩增后,通过非高分辨的融解曲线分析在同一荧光通道内有效区分两种HPVDNA基因亚型。结果:1ng/μl、0.1ng/μl和0.01ng/μlHPV16和HPV58模板荧光PCR扩增及融解曲线分析显示,融解曲线分析较定量扩增更灵敏、特异。HPV16和HPV58融解曲线对应的Tm值分别为83.5°C和87°C。结论:所建双链置换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融解曲线分析检测HPV16、58亚型的方法灵敏、特异,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09年05期)
张明河,温慧欣,黄建炜,李庆阁,牛建军[6](2007)在《荧光置换探针多重实时PCR检测结核杆菌3种耐药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单管检测结核分枝杆菌3种耐药突变的多重实时PCR检测方法,考察其敏感性并应用于痰标本的检测。[方法]将荧光双链置换探针、实时PCR和多重PCR相结合,针对3种一线药物链霉素、异烟肼和乙胺丁醇中最常见的且都是由于点突变而导致的耐药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该检测体系可以检测到5个菌/test。用该体系检测9份已知基因型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标本和118份痰标本,所有检测结果均通过ARMS体系验证。[结论]该检测体系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快速,测定突变位点范围较其它技术有较大提高,且操作简便,有利于结核病菌的早期耐药检测和指导医生用药。(本文来源于《海峡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6期)
顾莹莹[7](2007)在《基于等位特异引物技术和双链置换探针技术的实时PCR基因分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围绕实时PCR基因分型中的引物基因分型和探针基因分型两个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ARMS引物、硫代磷酸化修饰引物以及荧光双链置换探针用于实时PCR基因分型的研究。第一章,以酒精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乙醇脱氢酶2的基因多态性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的荧光染料EvaGreen为实时PCR指示剂,建立了ARMS改良四步法的实时PCR分型体系。通过对传统叁步PCR循环进行改良,即根据目的产物和引物二聚体的熔点差异,在传统延伸步骤之后增加一步恒温79°C检测荧光步骤,可消除引物二聚体的影响。应用建立的实时PCR体系检测150份人外周血DNA标本,经电泳验证,该方法可以准确的对乙醇脱氢酶2基因进行分型。第二章,以β-地中海贫血症中国地区5个常见突变位点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硫代磷酸化修饰引物结合高保真DNA聚合酶的实时PCR基因分型技术。首先考察了普通的ARMS引物应用EvaGreen荧光染料的实时PCR基因分型情况,接着系统考察了硫代磷酸化修饰引物3′端不同位置的碱基后,引物对核酸外切酶的耐受作用。结果表明,引物3′最末端一个碱基硫代磷酸化修饰引物的S型异构体能够完全抑制核酸外切酶的酶切作用,结合高保真的DNA聚合酶用于基因分型,可以得到特异的分型结果。应用建立的实时PCR基因分型体系检测了106份临床基因组DNA标本,检测结果准确率100%。第叁章,以亚洲人群中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的乙醛脱氢酶2基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荧光双链置换探针对单个SNP位点的实时PCR基因分型体系。针对乙醛脱氢酶2的两种基因型,设计了标记FAM的野生型探针和标记ROX的突变型探针,构建单管实时PCR分型体系。灵敏度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检测出低至1个拷贝的基因组DNA模板。应用建立的检测体系对136份人外周血DNA标本进行基因分型,与经典的RFLP方法相比,该体系简便快速,更适用于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和临床标本的检测。第四章,以具有高度多态性的HLA基因的A座位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荧光双链置换探针对多个SNPs位点的实时PCR基因分型体系。针对HLA-A基因多态性位点集中的区域,分别设计对应外显子2和外显子3的扩增引物、阳性对照探针和18条等位特异分型探针。对探针标记不同荧光基团,构建6管四色检测体系,通过综合分析6个反应管中的探针信号,来判断标本的基因型。本论文通过对等位特异引物分型技术和双链置换探针分型技术的细致考察,建立了可广泛应用于人类基因组DNA基因分型和突变检测的实时PCR体系。实时PCR技术操作简便,检测快速,有望成为一项适合于临床应用的筛查技术。(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7-06-11)
温慧欣[8](2006)在《置换探针实时PCR检测微生物耐药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应用荧光置换探针技术,以乙型肝炎病毒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耐药突变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为研究对象,考察荧光置换探针用于低GC含量和高GC含量突变基因的多位点检测情况,建立了可应用于多突变位点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多色均相荧光PCR系统。快速有效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拉米夫定耐药突变,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建立了于单管实时PCR实验中同时检测血清标本中存在的多个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体系。应用4对标记了不同荧光基团的碱基特异性置换探针,通过单个实时PCR反应就能判断标本中包含了以下任何一种HBV DNA:野生型,rtM204突变型,野生和rtM204突变混合型,rtM204突变和rtL180突变混合型,野生、rtM204突变和rtL180突变混合型。我们考察了检测体系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检测杂合比例的能力,并应用该体系完成了50份已知包含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HBV血清标本和36份HBeAg阳性的HBV血清标本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和DNA测序结果相比,该体系表现出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强的检测杂合比例的能力。该方法可以检测出低至102 ~103 copies/mL的HBV,并且可以检测出在大量的野生型DNA中的5%的突变型DNA。应用这种高通量的检测体系能够对抗拉米夫定HBV进行更早的诊断。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的方法,因为受到细菌生长速度的限制,一般需要数周的时间,不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针对4种治疗结核的一线药物,在确定结核分枝杆菌存在的前提下,本论文建立了两个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的体系:一是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利福平耐药突变中最常见的RNA聚合酶基因(rpoB)突变,建立了在单管PCR反应中实时检测rpoB核心位点发生的所有突变的体系。在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分离株中,95%的突变发生在rpoB507位至533位27个氨基酸密码子(81bp)组成的区域内。应用4对标记了不同荧光基团的碱基特异性置换探针,覆盖rpoB 81bp的大部分区域,一旦所检测的区域发生了突变就会造成相应探针的荧光信号的消失,从而达到检测突变的目的。结果表明,该体系可以检测出低至5个拷贝的结核分枝杆菌,并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应用该体系完成了9份已知基因型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标本和123份痰标本的检测。痰标本中101份为野生型,5份526位点发生突变,16份531位点发生突变,1份526和531位点同时突变。所有检测结果均通过DNA测序验证。二是建立了同时检测叁种一线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的荧光PCR检测方法。将荧光双链置换探针、实时PCR和多重PCR相结合,针对叁种一线药物链霉素、异烟肼和乙胺丁醇中最常见的并且都是由于点突变而导致的耐药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应用该体系检测了9份已知基因型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标本和118份痰标本,其中93份痰标本未发生突变,8份痰标本发生耐链霉素突变,6份痰标本发生耐异烟肼突变,1份痰标本发生耐乙胺丁醇突变,2份痰标本发生同时耐链霉素和异烟肼的突变,8份痰标本发生同时耐链霉素、异烟肼和乙胺丁醇的突变,所有检测结果均通过ARMS体系进行验证。两种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的体系均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测定突变位点数目较现有技术有所提高,并且操作简便,检测快速,有望形成适合临床应用的筛查技术。该体系的建立,十分有利于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医生用药。(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6-06-29)
程金平,梁基选,李庆阁[9](2004)在《双链置换探针实时PCR用于DNA池的等位基因频率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荧光双链置换探针的特异性和实时PCR的准确定量能力,建立了一种新颖、准确、价廉且高通量的测定DNA池等位基因频率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不同荧光标记的双链置换探针1次PCR反应即可测定出等位基因频率.实验以β 地中海贫血CDs41 42( TCTT)突变为对象,分别用荧光染料FAM和ROX标记野生型和突变型探针,由实时PCR检测建立的等位基因浓度与循环阈值的响应曲线计算DNA池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表明,建立的系列等位基因浓度与循环阈值呈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7(野生型等位基因)和0.9938(突变型等位基因),可检测的最低等位基因频率达1%,等位基因频率在1%~90%范围内测定误差小于4%.该方法可广泛用于流行病学调查、遗传连锁分析以及全基因组连锁不平衡扫描等领域.(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S1期)
郑建平,路凤香,S,Y,O’Reilly,W[10](2000)在《华北东部地幔改造作用和置换作用:单斜辉石激光探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山东蒙阴古生代金伯利岩中石榴石方辉橄榄岩、河南鹤壁新生代玄武岩中 铬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山东栖霞新生代玄武岩中央晶石二辉橄榄岩和山东山旺新生代 玄武岩中尖晶石(富CpX)二辉橄榄岩单斜辉石的常量、微量元素的研究和对比表明:华 北地块古生代稳定存在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在中、新生代其东部被具大洋地幔性质的 显生宙地幔不均匀地发生了置换作用,残存于南北重力梯度带(岩石圈减薄过渡带)上 的鹤壁浅部克拉通地幔除保存有置换作用前改造作用的丰富信息外,也包含有其深部 被置换后的地幔改造作用信息;郯庐断裂带东部栖霞的新生地幔仍保留有较多的大洋 地幔成分特征,而郯庐断裂带内山旺的新生地幔受后续地幔改造作用的影响有向大陆 地幔演化的趋向.发生于华北地块东部中、新生代的岩石圈巨厚减薄作用与地幔的置换 作用有关,由渐进的富CO_2流体或碳酸岩熔体对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作用以及由此 所引起的熔体抽取作用是完成新生地幔对古老地幔置换作用的关键.郯庐断裂带等岩 石圈深大断裂为地幔改造作用和地幔置换作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0年04期)
置换探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可卡因为分析模型,以发夹型核酸链作为信号探针,结合等温循环链置换聚合信号放大技术,发展了一种高灵敏检测小分子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发夹信号探针与适体探针互补杂交形成刚性双链,其末端标记的电活性二茂铁远离电极表面。目标分子与适体探针特异性反应后,适体探针发生构型转换而脱离电极,导致二茂铁分子靠近电极表面,同时适体探针的发夹末端被打开,进而可以在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等温循环链置换聚合,置换下来的可卡因分子又可以参与下一轮反应,由此达到信号放大的目的。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传感器可在0.32-1000nM的范围内对可卡因进行定量分析,检测下限为0.2nM。通过改变探针序列,该传感策略还可以用于其他小分子或大分子蛋白质的检测,具有通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置换探针论文参考文献
[1].汪侃,刘松琴.基于引物扩增和链置换诱导的核-卫星结构探针去组装原位检测端粒酶活性及细胞成像[C].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2].张松柏,胡霞,沈广宇,李娟娟,孙琴利.基于发夹信号探针和等温循环链置换聚合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2014
[3].杨斌.基于DNA链置换反应的新型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4
[4].周慧.基于G-四链体探针和链置换放大的光学分析新方法[D].湖南大学.2012
[5].张金业,吴月平,刘继斌,林兰,李明.双链置换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融解曲线特性分析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16、58亚型[J].交通医学.2009
[6].张明河,温慧欣,黄建炜,李庆阁,牛建军.荧光置换探针多重实时PCR检测结核杆菌3种耐药突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
[7].顾莹莹.基于等位特异引物技术和双链置换探针技术的实时PCR基因分型研究[D].厦门大学.2007
[8].温慧欣.置换探针实时PCR检测微生物耐药突变[D].厦门大学.2006
[9].程金平,梁基选,李庆阁.双链置换探针实时PCR用于DNA池的等位基因频率测定[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10].郑建平,路凤香,S,Y,O’Reilly,W.华北东部地幔改造作用和置换作用:单斜辉石激光探针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