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星[1]2003年在《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态势解析》文中认为中国大众媒体围绕2002年韩日世界杯展开了激烈的报道大战,在“激战”的过程中,以《南方体育》的“足球宝贝”为标志堂而皇之地把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摆在所有人面前,引发了大众传媒业界和理论界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大讨论。其实在这之前,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已经出现的一些变化就有了“娱乐化”的雏形,而且除去《南方体育》之外,还有一些媒体也在走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路子,只是,《南方体育》用它特有的阐释方式揭开了蒙在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上的面纱,使这个问题得到广泛关注。 体育新闻是当代大众媒体重要的传播内容,也是当代受众最感兴趣的新闻之一。在新的历史情境下,新闻报道怎样把体育的魅力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是中国大众媒体应该考虑的问题。现在“娱乐化”的报道方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方案,方案的好坏终究要靠实践来检验,至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目前对于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之所以有着很多争议,对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缺少合理的界定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有了合理的界定,也就是说对于新事物的产生、形成、发展都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才能够据此对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采取合理的策略。 本文从梳理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入手,选取了《中国体育报》和《中国青年报》作为主要的两份文本,其余还有《南方体育》、《新周刊》《e体育界》,来进行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从其发展历程中寻找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产生的特殊原因和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而探寻它存在的合理性,在理论上辩明方向后,努力为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实践操作中提出自己的建议。
张渝[2]2008年在《都市报体育新闻娱乐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娱乐与体育相结合的报道手法改变了传统体育新闻枯燥、呆板的模式,受到受众青睐,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体育新闻娱乐化手法不断翻新,一些报道出现色情化、庸俗化、暴力化等异化现象,使娱乐化变成一把双刃剑。论文以《大河报》体育新闻为研究个案,分析都市报体育新闻娱乐化特征,发掘其在娱乐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都市报找到把握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方法,使其积极发挥体育新闻报道功效。论文主体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都市报体育新闻娱乐化进行概述。通过横向比较党报、专业体育报纸,纵向回顾都市报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描述都市报体育新闻娱乐化特征。第二部分对《大河报》体育新闻报道进行概述。《大河报》体育新闻报道树立了与报纸定位相一致的“权威、亲民、理性”品牌形象,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其体育新闻报道显示出迎合读者心理,坚持新闻真实性,注重信息量,以言论见长,携手网络媒体拓展稿源,并积极追求娱乐化等报道特征。第叁部分论述《大河报》体育新闻娱乐化特征。娱乐化的体育报道以新的眼光看待体育运动,以新的心态感受体育精神,它满足受众阅读需要,与体育游戏本质相契合,使受众得到情感宣泄与转移,研究表明,娱乐化存在《大河报》体育新闻中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大河报》体育新闻报道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赛场之外,极力表现体育原始快乐,娱乐化特征在报道中表现为叙述方式武侠化,运用“兵家语”,叙事手法故事化、文学化和大量运用图片等等。第四部分论证《大河报》体育新闻娱乐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建构正确传媒价值意识、提高体育新闻文化品位,控制报道中的新闻炒作现象;以扩展民族体育的报道内容应对报道过明星化;以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强化专业水准来抵制报道中的暴力化倾向;以打造深度报道来解决同质化问题。
李昊皎[3]2012年在《关于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传播全球化、新闻媒介市场化的今天,中国的体育新闻报道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并竭力与世界接轨的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大环境影响下,在受众日渐增强的需求下,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开始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这一现象的出现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随之而来的讨论更是将这一现象提升为了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将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借鉴了一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了相应结论。同时,本文还以审美哲学为理论基础,为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提出了合理的发展策略,这对于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共分为前言、本论和结论叁个部分。前言部分综合叙述了国内外专家对新闻娱乐化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对此命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在对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的研究上,缺乏全面、系统、权威的研究。本论部分由叁个章节构成。第一章节分析与讨论了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章节分析与讨论了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的成因,这一章节也分为了两个部分,分别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叁章节批判了中国体育新闻娱乐化中的异化现象,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策略:一方面要肯定娱乐化的积极意义,从审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娱乐化的合理性以及它对于体育新闻报道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要保持警惕,杜绝娱乐化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异化现象,确保体育的人文精神不会受到异化现象的侵蚀和破坏。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中国的体育新闻报道要时刻遵循体育的人文精神,新闻报道的从业者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中国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国门,成为人类健康幸福的重要元素。这样,中国的体育新闻报道事业才能在健康理性的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吴倩倩[4]2018年在《近十年我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概述》文中提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发展契机,近十年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无论是在实践经验还是理论水准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为研究2007-2016年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现状,探究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近十年我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所发表的与“体育新闻传播”相关630篇论文的论文数量、着者、引文、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热点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论如下:近十年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尚处于不稳定增长阶段,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热度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休戚相关,相关文献数量与重大赛事呈正相关。论文的被引文献来源广泛,但各类型引文所占比例并不均衡,期刊是引用率最高的引文类型。引文语种以中英文为主,其中中文引文占绝对主流。引文量较少,篇均引文量2.64篇远低于中文期刊平均水平。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呈实务主义导向,并且实务研究的奥运效应很突出,历史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并且研究缺乏对研究方法的关注,研究方法使用类别较少。省部级课题是论文基金项目的主要来源,基金论文率低。新闻传播类各核心期刊比较而言,《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和《现代传播》是刊发基金项目论文最多的期刊。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来自于经济较发达地区高校的讲师、副教授是体育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绝对主力。近十年我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合着程度大都在20%—30%的区间内,虽已形成30-45岁之间的核心作者群,但核心作者人数少。近十年我国体育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有:(1)体育报道,其涉及的研究内容有报道特征分析、框架研究、议程建构、标题制作、报道策略等。(2)赛事传播,以两季奥运会、欧洲足球五大联赛、世界杯、亚运会为代表的大型赛事的传播。(3)体育新闻娱乐化,较多的研究有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思考和原因分析。(4)体育传媒经济,研究内容有版权开发与保护、体育产业发展、体育广告与营销、体育报刊的经营、新媒体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等。(5)职业素养,对新闻从业者职业素养的研究。
彭秋林[5]2012年在《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和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体育新闻教育以来,虽然只经历了短暂的二十余年,但是这二十年对于中国体育新闻的发展却意义重大,在此期间,蒸蒸日上的体育事业极大地促进了体育媒体的发展壮大。体育传媒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层次上的提升。体育传媒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体育新闻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优质的素材。但是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的客观情况却不容乐观:研究主题滞后实践发展、过于集中、研究缺乏应有的层次感、宏观抽象的研究泛滥。特别是对于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研究,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概括,而针对具体媒体娱乐化的表现分析,揭示负效应的研究却鲜见于学术界。本研究以《南方体育》为个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和控制进行了研究。对于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本研究将研究框架分为两个部分即:体育新闻标题和体育新闻图片。风格上庸俗、文字上感叹号的误用、内容上性暗示泛滥是《南方体育》较为突出的特点。在新闻图片方面:新闻图片选择以娱乐为主要标准、图片价值和大小不符是其两个主要特征。对于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控制,本文从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内部控制提出要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体育新闻从业者的素质建设。外部控制方面分为相关法制和政策建设以及收受者的舆论和反馈控制方面四个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体育传媒工作者和研究者更加完整地了解体育新闻娱乐化这种倾向。
宫超[6]2010年在《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现存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文中认为从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实践来看,体育媒介的经营发展与规范的媒体操作之间存在着差距,媒介的科学化运作水平不高,在具体的体育新闻报道事件中,体育新闻从业人员忽视了新闻工作的专业要求,体育新闻传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直接阻碍或破坏了体育媒介环境,给社会带来不小的负面效应。从更高的一个层面来看,甚至会影响到和谐体育环境的构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系统论方法,以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论述虚假体育新闻、体育过度娱乐化、媒体越位和监督过度、人文精神操守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生态转型提出有意义的对策。本研究认为:虚假体育新闻导致媒介职业道德的沦丧、媒介社会责任的缺失和媒介社会舆论的失语;新闻媒体为了求得生存,注意力开始转向体育与娱乐方面,体育娱乐化新闻报道逐渐成为各家报纸不可或缺的内容;媒体越位报道,侵犯体育名人的隐私权、名誉权与体育企业法人的名誉权,影响政府部门的管理运行和正常的社会舆论秩序;中国的媒体正处在政治权力控制与资本拉拢的时代,媒介要在市场中求生存就必须抓住读者的眼球,这是体育报道话语暴力和人文精神缺失的深层原因。研究结论表明:在体育新闻报道现存的各种问题,需要综合治理,既需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媒介的素养,明确体育新闻传播的职责与义务,还需要相关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在具体的体育新闻报道中,体育新闻报道要张弛有“度”,体育新闻报道人员要提高人文修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体育新闻报道关系到和谐体育环境的构建,影响到了和谐体育的生态。从整个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要重视传媒的功能与价值导向;正确处理新闻事实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推动相关立法,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约束。
陈小英[7]2007年在《中德体育报刊发展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报刊是体育媒体中最古老的媒介形态。德国体育报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大的影响力,是最能代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报刊发展水平的市场之一。本研究期望运用中德比较的视野,探索以下问题:1、作为中国报刊市场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体育报刊,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和水平?德国体育报刊的实力和发展现状如何?中国体育报刊与德国体育报刊的发展差距有多大?2、全球媒体发展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改变着全球媒体发展生态,也迫使媒体以新的策略应对。中国体育报刊该采取什么发展策略?德国体育报刊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的发展策略?为了避免国际比较研究中容易出现的文化误读现象,本研究首先对关键概念——体育报刊进行了解释和操作化定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专业体育报纸,但不同国家之间对报纸、期刊和杂志的划分标准存在着分歧,导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模糊。有些学者根据报纸和杂志不断走向融合的发展实践,认为对两者进行区分的行为,只有在做报刊研究史时才是有意义的,而在其它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人们对它们的不同称呼只是长期形成的不同习惯而已。鉴于以上情况,本文以出版周期和内容的时效性为标准来划分体育报纸和体育杂志。将每周出版次数在1~7次的体育公开出版物称为体育报纸,出版周期在1周以上的称为体育期刊。在本文,“体育报刊”特指以体育这种社会现象为内容的专业报纸。根据求同存异的原则,本文将中国专业体育报纸和德国专业体育杂志统称为体育报刊,但是在分别对两国体育报刊进行称呼时,依旧沿用该国的习惯,即在中国依旧称为体育报纸,在德国称为体育杂志。本研究从中德两国分别选取部分体育报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们的特点是市场化程度较高、发行量、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具有较强代表性,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在建立的体育报刊策略模型的指导下,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和比较了中德专业体育报刊发展史、市场结构和市场态势,内容策略(包括内容采编策略和报刊产品策略)、受众策略(包括受众选择策略和受众资源开发策略)和盈利策略(包括广告策略和盈利模式创新策略)等内容。研究发现:1、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与其它媒体相比,体育报刊市场领先者总体实力不强,属于中等报刊企业,。2、中德专业体育报刊市场呈现较明显的集中化趋势,形成了二到叁家共存的格局,但没有形成寡头垄断。这是两国不同媒体体制下体育报刊企业市场竞争的结果。3、中德体育报刊在内容策略、受众策略和盈利策略上的趋同性在增强,但两国发展水平仍具有较大差异。4、我国体育报纸应该构建包括宏观层次、微观层次,以及08奥运前后阶段性发展策略在内的立体化发展策略体系。5、德国体育杂志能对中国体育报纸构建立体化策略体系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中国体育报纸对德国体育杂志的全球化扩张策略具有启示作用。
周捷[8]2011年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类报纸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002年世界杯后中国足球水平的不断滑落,以及来自电视、网络新媒体的竞争压力,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繁荣的中国体育类报纸近年来走上了下坡路。2008年的北京奥运尽管在短期内使让专业体育报活力再现,但随着北京奥运的落幕,专业体育报又陷入一片萧条。本文通过对中国体育类报纸的发展沿革及现状的分析,剖析长期以来制约体育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从而尝试探究在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产业环境中,体育报面对的挑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以《体坛周报》、《南方体育》和《东方体育日报》作为个案,对这叁份报纸的经营管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体育类报纸的经验,力图找出一条适合我国体育报纸未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希望能通过本研究,在给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类报纸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方案的同时,也能给其他专业类媒体带来一些参考性意见。
李闻莺[9]2010年在《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伦理学术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的体育新闻备受青睐,凭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正从媒体报道中的配角实现向主角的转变。同时,与迅猛的上升势头相伴的,是体育报道过程中日益加重的道德危机,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不仅将体育新闻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使体育新闻伦理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门。2000年以来,我国体育新闻伦理研究稳步发展,论文数量逐年上升。然而,数量的可观并不能取代质量的不足,与新闻报道实践中层出不穷的伦理问题相比,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却是脚步迟缓,不仅研究内容较为陈旧,角度相对单一思考停留于表面,甚至还偶有抄袭现象出现,这也使得体育新闻伦理研究迟迟难有质的飞跃。笔者认为,学术研究不仅需要与现实紧密结合,同时也需要随时打量自身,寻找研究本身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现实,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带着自我审视和自我批判的态度,笔者以2000年——2008年我国体育新闻伦理研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跨新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视野对这一时间段内我国体育新闻伦理研究进行全景式扫描。同时,笔者还将在新闻学基本理论的框架下,分别对体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真实客观性、体育新闻的人文精神以及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几块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对它们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给予分析。本文的重点之处在于对他人研究中的不足所进行的思考,一方面笔者将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之后,以微观的视野对核心概念、典型个案、原因对策方面的研究进行思考,指出缺陷;另一方面在结论部分,笔者将从宏观角度对整体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讨论。作为“研究”的研究,本研究主要试图解决叁个问题:首先是对2000年——2008年这9年间我国体育新闻伦理学研究的现状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其中包括研究具体数量、整体特点、详细内容、多样化的观点以及研究方法,它们将从各个侧面反映体育新闻伦理研究的全貌;其次是指出研究中具体存在的不足,如具体定义的模糊、思考角度的单一、引用案例重复陈旧、理论研究的单薄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是从整体上对研究中的共性问题给予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新闻伦理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以上叁点就是本研究所致力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图以自我认识的探索精神和自我否定的勇气,为我国体育新闻伦理学研究的良性发展以及未来的学术构建做一些尝试。
万晓红[10]2004年在《我国平面体育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平面体育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学科的角度,系统研究了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品位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在对照国外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发展的趋势和有关要求,对当前体育新闻娱乐化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得出相关结论。研究结果对完善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报道的理论体系,拓展体育新闻报道的研究宽度与深度,提升体育新闻娱乐报道的层次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相关媒体和新闻管理部门进行科学化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共分为绪论、本论和结论叁大部分。 绪论部分介绍了西方新闻娱乐化以及西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构成了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国际背景。本论部分由第一章、第二章、第叁章组成。第一章是“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报道的表现形式及品位分析,”共叁节,分别从报道内容、报道形式两方面对我国平面体育媒体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主要平面体育媒体的娱乐化品位特点进行了分析定位。第二章是“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原因分析,”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传媒的市场化运作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原动力;二是体育与大众传媒共有的娱乐功能是体育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基础;叁是大众文化心理为体育新闻娱乐化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四是政府的默许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得以持续的现实条件。第叁章是对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理性思考,主要观点是:体育新闻娱乐化是体育新闻回归本位的体现,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回归,娱乐化是对体育异化的矫正,真正的娱乐化是游戏,是对体育运动本身最永恒价值的回归。对当下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正确态度是把它看作是回归体育运动终极目标的一种先行召唤,并加以正确引导,从意识形态到组织体制上来改革我国体育事业。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体育新闻娱乐化中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坚持体育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在娱乐化的同时应力求构筑较高文化品位,坚决反对庸俗化⑧黑糕S与色情化。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在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体育自然属性的回归,在当前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它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已成为当今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但它不可能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介主流。我国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应该有着自己的基本原则与导向,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弘扬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旋律,避免因过度娱乐而走向庸俗化与色情化。体育新闻娱乐化应融入全球化视野,增强社会历史责任感,肩负起振兴民族体育的重任,体现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客观、理性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态势解析[D]. 李亚星. 四川大学. 2003
[2]. 都市报体育新闻娱乐化特征研究[D]. 张渝. 河南大学. 2008
[3]. 关于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研究[D]. 李昊皎. 北京体育大学. 2012
[4]. 近十年我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概述[D]. 吴倩倩. 首都体育学院. 2018
[5].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和控制[D]. 彭秋林. 苏州大学. 2012
[6]. 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现存问题及其应对策略[D]. 宫超. 北京体育大学. 2010
[7]. 中德体育报刊发展策略的研究[D]. 陈小英. 上海体育学院. 2007
[8].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类报纸面临的挑战和对策[D]. 周捷. 复旦大学. 2011
[9]. 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伦理学术研究的现状与思考[D]. 李闻莺. 上海体育学院. 2010
[10]. 我国平面体育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初步研究[D]. 万晓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