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歌德浮士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歌德,浮士德,奥尔巴赫酒窖,自由
歌德浮士德论文文献综述
吴建广[1](2019)在《基于视域融合与情节结构的文本诠释——歌德《浮士德》对人本-光照思潮的诗学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歌德《浮士德·第一部》中《莱比锡的奥尔巴赫酒窖》一场的主题意义和结构功能进行了重新考察。就主题而言,"奥尔巴赫酒窖"不只局限于对法兰西革命中暴力的批判,而是在整体上对人本-光照思潮的全面否定和拒绝,是浮士德与魔结盟之后梅菲斯特展现给浮士德观看的魔性幻象世界,其实质就是如上帝一般允诺伊甸园的自由。这种魔性幻象是对欧洲18世纪理性时代的诗学写照。在戏剧结构上,《奥尔巴赫酒窖》并非孤独存在的场次,它和《女巫厨房》《瓦尔普吉斯之夜》共同构成了一个内在的魔性框架,它对"玛格雷特剧"的框架性钳制决定了"玛格雷特剧"非世俗化的涵义方向。(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孔婧倩[2](2017)在《启蒙—人本主义的自由幻象——歌德《浮士德》悲剧的第一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德《浮士德》是一部不可分割的完整悲剧,原因在于主人公浮士德试图把自己从神性—自然秩序中解脱出来,颠覆神主人仆的关系,获得人本主义式的自由。存在于世界中的人既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各种规定性,更无法彻底脱离这一既存秩序,因而,人本主义的自由不仅是现代性诸多幻象之一,更是人类走向悲剧的根源。第一场"夜"中,浮士德纠结于对此在的牢狱般感受,意欲借助秘籍和地灵解放自己;当万念俱灰时,上演了一出宗教般的人本主义复活剧。(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17年02期)
钟丽宁[3](2018)在《人性在突破规范中创造——歌德《浮士德》哲学观念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蕴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其社会价值与哲学意义毋庸赘述。解读《浮士德》这部作品应该跨越时代和思想的局限,着重从哲学的层面进行分析解读。为了加深对《浮士德》的认识和理解,本文针对《浮士德》的人性问题和哲学观念进行分析阐述,主要从"太初有为"的行动哲学、善恶二元搏斗的人性观和泛神化的宗教观叁个方面,揭示出隐藏在它变幻多端的场面情节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背后的人性问题与哲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谭渊[4](2017)在《歌德《浮士德》中的斯芬克斯因子与伦理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将歌德的名着《浮士德》置于创作的历史环境中,在18世纪德国伦理环境转变的语境中对论题进行研究,解读浮士德的伦理抉择以及作品所体现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冲突。文中指出,在歌德笔下,浮士德的人生尽管受到"黑暗冲动"(兽性因子)的影响,但自由意志的张扬也带来了对人类未知潜能的充分发掘,催生出更新、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必然导致浮士德从低层次的欲望追求走向越来越高层次的人生体验,因而浮士德逐渐超越低层次兽性因子的影响,转向为全人类的福祉而奋斗,使人性因子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最终,新伦理下的浮士德战胜了魔鬼的诱惑,为自己赢得了救赎,兽性因子、人性因子则从二元分离重新走向辩证统一,成为更高层次的斯芬克斯因子。通过分析浮士德的这一成长过程,本文不仅揭示出歌德时代的伦理变迁,也开启了对这部经典名着伦理意义的重新解读。(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谷裕[5](2017)在《歌德《浮士德》终场解释——兼谈文学形式、传统与政治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德《浮士德》终场是一个解释难点。因其所采用的戏剧形式古旧,所涉知识驳杂,意象丰富,加之解读者所持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里尝试从相对客观、因而也较易把握的形式入手,结合人物设置和情节内容,揭示终场如何上演浮士德的得救、灵魂升天和肉体复活。歌德对终场的处理就文学创作来讲不合时宜,但这恰好说明他有意识承继欧洲宗教和文学传统,在当时复辟的语境中,暴露出对旧秩序的守成,这与歌德具有保守倾向的政治思想一脉相承。(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孔婧倩,吴建广[6](2017)在《将神性自然秩序挪迻为人本自由世界——歌德《浮士德》中浮士德的《圣经》“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作为现代无神论者的主人公浮士德"翻译"《圣经》"约翰福音",其目的就是试图弃绝神性-自然秩序,否定此在涵义,意欲建立一个人本-自由世界,即人本主义的世界。从"夜"场开始对此在境况的抱怨,对传统和权威的彻底否定,到"书斋"中对黑色精灵的主动吁求,试图将神性特征"翻译"到人本层面上来,都是现代人浮士德的主体性诉求,这一主题在戏剧情节结构、诗剧的韵律、节奏中得以彰显。浮士德挪迻《圣经》的行为全喻了现代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本文来源于《德国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孔婧倩[7](2017)在《秩序与自由——歌德《浮士德》之《女巫厨房》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巫厨房》的主题不仅是返老还春,而且也是批判人本主义的综合性主题,其中包括时间失效、亵渎神性、否定自然、摧毁秩序、追求自由等。结构上,《女巫厨房》与《天堂序曲》构成对立关系;引发格雷琴戏剧的开启;同时与《浮士德》第二部有着内在关联的互文性。由此可见《女巫厨房》在《浮士德》中的主题性和结构性上的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彭建华[8](2017)在《论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及郭沬若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德《浮士德悲剧》第二部(Faust,der Trag(o|¨)die zweiter Teil)是一个拉丁式的五幕诗体悲剧,它较好地平衡了古典与浪漫的美学观念,主要表现了浮士德个人同外界的关系,将浮士德纳入积极的人生。1826年7月歌德在信中写道:"在地点不变的情况下,描写了叁千年间发生的事情。严守了情节一致和地点一致两条,而在时间跨度上,全凭幻想。"~②(本文来源于《蜀学》期刊2017年01期)
陈巍[9](2017)在《践行独特的诗歌翻译美学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宗岱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翻译前的深入阅读与研究,高度尊重原着的艺术风格与诗歌韵律,灵活运用中国古代诗歌与白话新诗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丰富多彩的诗艺与内含,践行译者独特的诗歌翻译美学原则。众所周知,歌德不仅是德语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横跨18世纪(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7-01-11)
袁阳[10](2016)在《歌德《浮士德》第一部的喜剧精神及喜剧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戏剧领域,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不仅是才华横溢的剧作家,也是戏剧理论家和戏剧表演的实践者。虽然歌德本人不被视为喜剧作家,然而他的戏剧创作却是由此开始。他曾写过滑稽剧、笑闹剧、歌舞剧、宗教剧等各类剧作。他的《浮士德》分为上下两部,兼具戏剧和诗歌的特点,故称“诗剧“,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为阐释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浮士德》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它不符合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于悲、喜剧的定义,也不符合歌德本人对悲剧本质的理解,即不可调和性,而歌德的早期喜剧创作则清晰地表明了他的喜剧创作理念及模式。国内学界对于《浮士德》的研究多集中于主题内容研究、比较和接受研究,在戏剧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多探讨剧本的思想内容和文学性,极少顾及作品的戏剧形式和美学特征。因此,本论文尝试从这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本论文以西方戏剧理论为基础,以歌德《浮士德》第一部为研究对象,按照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歌德《浮士德》第一部主体框架、典型场幕、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歌德自己的戏剧理论与实践,探究其喜剧精神及喜剧审美。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描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研究思路;第二章以亚里士多德、阿里斯托芬和但丁为代表的传统喜剧理论为基础,结合巴洛克至古典时期的戏剧形式,阐明喜剧的定义、形式、特征及表现手法;第叁章通过阐述歌德的意大利之行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分析歌德早期喜剧创作的理念及模式;第四章结合上文所述戏剧理论、歌德的戏剧理念、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浮士德》(第一部)中的一些典型场幕,揭示作品的喜剧精神。最后是结语部分。(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3-20)
歌德浮士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不可分割的完整悲剧,原因在于主人公浮士德试图把自己从神性—自然秩序中解脱出来,颠覆神主人仆的关系,获得人本主义式的自由。存在于世界中的人既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各种规定性,更无法彻底脱离这一既存秩序,因而,人本主义的自由不仅是现代性诸多幻象之一,更是人类走向悲剧的根源。第一场"夜"中,浮士德纠结于对此在的牢狱般感受,意欲借助秘籍和地灵解放自己;当万念俱灰时,上演了一出宗教般的人本主义复活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歌德浮士德论文参考文献
[1].吴建广.基于视域融合与情节结构的文本诠释——歌德《浮士德》对人本-光照思潮的诗学批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孔婧倩.启蒙—人本主义的自由幻象——歌德《浮士德》悲剧的第一动因[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7
[3].钟丽宁.人性在突破规范中创造——歌德《浮士德》哲学观念解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
[4].谭渊.歌德《浮士德》中的斯芬克斯因子与伦理选择[J].外国文学研究.2017
[5].谷裕.歌德《浮士德》终场解释——兼谈文学形式、传统与政治守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孔婧倩,吴建广.将神性自然秩序挪迻为人本自由世界——歌德《浮士德》中浮士德的《圣经》“翻译”[J].德国研究.2017
[7].孔婧倩.秩序与自由——歌德《浮士德》之《女巫厨房》诠释[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彭建华.论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及郭沬若的翻译[J].蜀学.2017
[9].陈巍.践行独特的诗歌翻译美学原则[N].文艺报.2017
[10].袁阳.歌德《浮士德》第一部的喜剧精神及喜剧审美[D].西南交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