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较为传统的理念新旧媒体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共生中共存共同发展是中国传媒行业如今面临的较大问题,新媒体可以通过深度报道来优化自身深度,就成为当今中国传媒业较为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深度报道;全媒体时代;碎片化
深度报道是一种理念,是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以求带来新闻深度以及新闻意义的报道态度。中国的深度报道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兴起,并不是先发展起来的西方的深度报道的“馈赠品”,新闻报道的发展总是跟随社会以及时代的发展,国家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需要的报道态度。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新设置解释性新闻奖和调查性新闻奖,承认了深度报道在学术领域的较高地位。
一、深度报道的必要性
新闻反转事件近几年屡次发生,深度报道的缺失正是造成这种事件的因素之一。罗一笑事件和红黄蓝事件就是典型的新闻反转事件。类比两个具体的事例,不难看出,媒体在其中负有主要责任,而作为“帮凶”的网民也是在新闻媒体的误导之下发出错误的言论,乃至产生错误的想法。热点事件最后成为反转新闻一部分原因无疑要归结于媒体——媒体缺乏深度报道,缺少准确且深入的信息对受众进行正确的基本引导。中国群众对于热点新闻喜爱“站队”,但是“站队”不一定站得对,在受众没有获得准确且完整的事件信息的情况下就很容易站错队。中国人口十分庞大,队伍一旦站错,就很容易形成跟风现象,最后全都倾向新闻事件中的某一方。新闻不断发酵,完整的事件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个时候大众才发现,原来不是原本新闻报道的那样,随即便风向一转,倒向真正站理的一方。在整个过程中,一有风吹草动,各大媒体便争相报道,很少有媒体追根溯源,第一时间确定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及时采访当事人,新闻报道最该遵循的真实性原则被忽视,新闻媒体一味的追求被扭曲了的“实效性”上,这无疑是媒体人的失职。
除了造成新闻反转事件外,深度报道的缺失也会对整个传媒行业有较大的影响。人们说现在是一个碎片化信息的时代,“碎片化”是一个中性词——一方面人们每天能通过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我们在各个生活的间隙获取信息,在吃饭时看一眼电视,在坐公交车时用手机上微博,信息收集途径以及信息的广度有所增强;另一方面,我们获取信息如此容易,这就造成了一种社会现象——文档超过20页,我们就没有耐心看完。我们每天浮光掠影地阅读非常多的信息。可是,除了增加一些谈资外,回想起来,似乎并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人们在社交网站和微博上讨论问题,发表看法,都是一种“轻重量的社会姿态”,这只是人们接受碎片化信息后的一个随机反应,和一个人深思熟虑后采取的行动完全不同。原本信息就被碎片化了,倘若没有媒体进行新闻的深度报道,那么整个传媒行业的信息深度将会大大降低。新闻广度固然重要,但是新闻的深度才是衡量是否能被称之为好新闻的重要标准。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深度报道的缺失将会导致整个传媒领域的退步,甚至有朝一日或许会成为人类大脑信息处理功能退化的帮凶。
二、深度报道的重要性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在竞争人数上传统媒体的竞争没有新媒体来得强烈,在新媒体中,人人都能是新闻的报道者,这样一来新媒体的新闻报道者数量要远远高于传统媒体中的记者;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时间也往往固定,多以天为主要单位,而新媒体则是随时随地的,微博、朋友圈等都能成为新媒体报道者的报道阵地,这样一来传统媒体对于实效性的追求相对来讲又略低于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在新闻都保持必要的真实性、实效性的基础上,谁的更有价值谁就是赢家,而谈到新闻的价值,选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报道的形式以及态度,谁把新闻挖掘的最透彻,分析的最深刻,谁的深度报道完成度最高,谁就是赢家。
对于新媒体来说,主要内部竞争大概就是实效性,当然实效性也要在达到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消息在只追求真实性与实效性的情况下,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速度最快的一家,但是其他的新媒体人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除了实效性外新媒体也可以在新闻的深度与意义上进行竞争。如果新媒体都可以对新闻的价值性有更高的追求,那么作为人口基数较大且从事新媒体人数较多的中国的传媒行业将会飞速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外部竞争来说,深度报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闻的实效性上,传统媒体很难与新媒体相比,在传播速度与传播人数上新媒体也更占优势。而深度报道在中国最先在传统媒体中发端,这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的优势所在。如果这一个明显的优势阵地都失守,那么传统媒体将在传统优势领域输给新媒体,倘若创新的点又动力不足,那么传统媒体可能将走向衰亡。当然新媒体也需要深度报道,如果只追求数量与速度,而缺少对新闻的调查研究以及深度挖掘那么乌龙事件以及新闻反转事件将不断发生,新媒体的公信力也会越来越低,最终被淘汰。
三、深度报道的策略
明确深度报道的类别。深度报道中的主要形式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精确报道、典型报道以及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其中追求新闻深入的为解释性、调查性、和精确报道;快速型的为连续式、追踪式和现场式;而主要追求客观事实的为报道事实、人物自述、对话式以及组合式。
明确如何进行深度报道题材的选择。什么样的新闻有做成深度报道的价值,我认为主要就是那些对社会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我们可以结合深度报道的具体类型对深度报道形式的运用来进行具体分析。解释性报道的作用是帮助读者更好的认识世界。解释性报道适用的题材主要包括:政党和国家颁布的重要方针、政策及举措;政治、军事、经济等突发重大事件及趋势变化;重要的科技成果;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解释性报道是指注重挖掘和运用背景材料,以解释新闻事实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向及深层意义等内容为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的报道。调查性报道中报道者通过自己比较长期而完整的亲自积累、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或深入详细的报道。预测性报道以理性、前瞻的眼光,向读者或受众提示、分析“明日生活”,不仅强化了新闻的实效性,而且对社会舆论和社会心态能起到导向作用。它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趋势或前景进行科学预测,其价值取向表现为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媒体人的素养对于是否是优秀的深度报道也非常重要,可以说这不仅仅是针对深度报道而言,对于整个传媒行业来说,媒体人的素养都非常重要。素养我认为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专业素养,二是素质,即初心。不能拿了一方好处而昧着良心扭曲新闻事实是基础,向大众传播新闻、传递知识的初心也不能被浏览量以及名利所改变。
传媒人必须坚守人的底线以及专业素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有一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标题党新闻”,“标题党新闻”可以吸引读者眼球,达到高点击量与浏览量的目标,但这种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扰乱了新闻行业的秩序,让读者与主流媒体深受其害。而对于记者来说,最低级的错误就是打错字、语句不通顺、史诗了解错误这种最基础的职业素养。传媒人对自己的仁慈就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传媒人应该始终高标准严要求的对自己,不仅对专业领域而言更要对自己的“心”。
参考文献
[1]刘传雷.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困境与重生[J].新媒体研究,2018.
作者简介:杨元源,女,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