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婕江苏省连云港市苏光中心小学222241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空间感和观察力较差,这些往往形成透视教学中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一、合理渗透,提前铺垫。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从四年级开始涉及透视知识。如果从这时硬讲透视知识,势必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原来的一些错误透视习惯,一时难以转变,所以对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乍一接触感到难度较大,不易接受。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教学,做好铺垫,减缓教学的坡度。小学一二年级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进行绘画教学,不接触透视方面的知识,允许在作业中出现与透视规律不符的现象。这是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而定的。但是到了三年级,学生认识能力有所提高,已经初步具有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及表现能力。我们从这时就应该向他们渗透最简单的透视常识。如“近大远斜的现象。在绘画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周围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头脑中留有印象,尽量在绘画中不养成错误透视的习惯,基本上表现出这种现象,形成透视教学的粗浅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观察实践,变抽象为具体。
透视教学是一个较为抽象的问题,要使小学生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变抽象为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我的做法是:
1.实景观察。
在新课讲授之前,先让学生进行实景观察。如《景物近大远小现象》一课时,教师先把学生带出课堂观察实景,记录下各种现象。如:近处的路面和远处的路面是什么样的;近处的树木和远处的树木是什么样的;建筑,近处的和远处的又各是什么样的。回到课堂后,教师提出:你所观察到的这种现象是什么现象?然后学生讨论。
2.充分利用教具,讲授新知。
教师出示复合投影片进行分步演示。第一步出示:现实中的路面是同样宽的,路两旁的树木基本上是等高的。第二步演示:我们会看到近处的路面宽,远处的路面窄,这是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人的视觉中会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例如:一片树叶,在远处几乎看不到,拿在手里,向眼前移动,它的形象就会越来越大。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叫做透视现象。第三步继续演示,进一步印证所观察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欣赏挂图和课本上的图片,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总结: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教师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
三、实际操作,学用结合。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透视知识之后,重点还是实际运用。如《大街上》为例,这一课就是景物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运用。教师把学生带出课堂写生,学生往往又以感性支配他绘画。路和房屋树木这种透视现象极其明显的景物不易出现问题,而房屋上的窗口,房前的台阶以及砖瓦这种细节就不注意了。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学过的“近大远小透视知识”对所画的所有景物进行衡量。同一类景物近处的和远处的要进行比较,是不是近大远小,如果是,透视现象就对了,反之就有问题。对待学生绘画中出现的透视问题,教师不应一味的讲解,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错误,自觉地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