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前利[1]2003年在《运用归因训练改善学生化学学习效能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韵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我国逐步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迫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习心理辅导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途径。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动机、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不仅突出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为揭示动机作用的内在规律提出了相对可操作的研究手段。基于此,本人认为:在高中化学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个性特点、归因类型,运用相关的动机归因理论,通过恰当的、系统的归因训练,调整、优化学生的归因模式,可使学生对影响学业成就优劣的因素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努力程度才是决定学业成就高低的关键,进行合理、有利的归因,形成对后继学习有利的内部、外部动机,提高自我意识,能较全面地评价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调节,维护心理健康状态,始终保持足够的自信心,增强意志品质,从而能够正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激发起战胜困难、不断超越自己的潜能。这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本研究是基于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初步探索。是将学习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尝试。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本研究较深入地了解到高一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现状,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归因倾向、特点及其形成的特定情境(背景、前提条件),并据此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归因训练;采用团体辅导与个别训练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选择典型个体进行追踪,积累案例材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写反思日记或学习小结、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等方法,强化自我反思意识,学会自我调节:积极尝试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归因训练效果即化学学习效能进行了评价。最后,本人对所作的工作进行了较深入的反思,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尹华荣[2]2010年在《运用归因训练改善高职学生气排球学习效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实验性的将归因训练引入到气排球教学中,并通过严格的教学实验来考查对高职学生实施归因训练的可行性,进而探讨归因方式和气排球学习效能的关系。通过恰当、系统的归因训练来调整和优化学生的归因模式,明确努力程度才是决定学业成就高低的关键,进行合理、有利的归因,形成对体育学习效能的积极影响。
朱学敏[3]2009年在《高职生一般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大量高级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办学规模扩大、办学种类增多、入学人数增加的局面。与此同时,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但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职生的学业状况令人担忧。由于高职生在其过去的学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较多的负性学业事件,其学业的自我体验和评价普遍较低,学业动力缺乏,学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为此,探讨高职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能有效促进其学业自我发展的教育对策,对于改进高职生的学业发展状况,促进其学业进步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在综述高职生学业发展现状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学业归因对其学业自我发展的影响,构建了基于提升学业自我的学业归因训练模式;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高职生学业自我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实验法,对高职生实施了基于改变学业自我的学业归因训练活动。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总体来看,高职生的一般学业自我发展水平不高,仅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业能力和学业体验水平较低,学业成就发展水平较高。2.高职生的一般学业自我发展水平存在显着的性别、家庭教养方式、城乡类型的差异。3.针对高职生学业自我提高的学业归因训练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实验效应显着;4.学业归因训练干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生的学业自我水平,实验班学生在学业自我总分、学业体验和学业成就方面有明显提高,效应显着。
陈春凤[4]2016年在《初中生物理学业成败归因特点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归因理论是当前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它主要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归因理论指出:个人对某一事件的归因影响其后继行为的动机水平和积极性,因此初中生对物理学业成败的归因积极与否可能影响其物理学习的兴趣、习惯,进而影响其物理学业成败。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初中生对于物理学业成败的归因特点,依据归因理论和初中物理学科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归因训练,将归因训练应用于教学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并观察后效。主要探索了初中生对于物理学业成败的归因倾向,探讨了适宜初中生进行的归因训练。本文共分有五个章节。绪论章节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简要说明了本文研究的问题及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国内外关于教育领域的归因理论研究的研究和国内外关于教育领域的归因训练的研究。第二章是物理学业成败归因的理论基础。第叁章是物理学业成败归因问题的实践研究,通过对上海某中学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得到取得满意成绩的学生与取得不满意成绩的学生的归因特点以及异同点;男、女生在物理学业成败归因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初二、初叁学生在物理学业成败归因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等;第四章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归因训练。最后对学生的归因情况进行后测,分析归因训练中教育对策的效果。第五章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
王艳慧[5]2006年在《归因训练对低自尊初中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尊是个体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整体性评价与情感体验,是对自我的态度体验。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归因方式和自尊之间关系密切,但以往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选取江苏省泰兴市马甸镇初级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归因方式与自尊之间的关系,并对低自尊初中生进行系统的归因训练,探讨归因训练对归因方式和自尊水平的影响,试图寻求提高初中生自尊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自尊水平的初中学生具有不同的归因方式。高自尊组将学业成功更多地归因于努力因素,更少地归因于难度和运气等外部因素;将学业失败亦更多地归因于努力因素。低自尊组将学业成功更多地归因于难度和运气等外部因素;将学业失败更多地归因为内部能力因素。低自尊学生的归因方式相对不够合理和科学。(2)经过归因训练,实验组学生将学业失败更多地归因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等外部因素,更少地归因于能力因素;学业成功的各归因维度未发生显着改变。说明归因训练对于改变学生关于学业成功的归因方式,其作用不明显;但却显着改善了低自尊学生关于学业失败的归因方式,归因训练取得一定效果。(3)实验组的自尊水平与实验前相比有了极为显着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亦非常显着,说明归因训练和归因方式的改善对提高低自尊学生的自尊水平有显着效果。
曹新龙[6]2007年在《生物教学中归因训练对自我效能感下降抑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是上世纪发展出来的几家学习动机理论之一,自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归因理论、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在其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提出自我效能感以来,有关自我效能感和归因理论的研究就一直受到教育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年级、性别、认知风格等方面是否有差异;对不同学生宜采用何种归因方式等问题既是研究热点之一也是颇有争议之处。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成绩开始明显滑坡,按照学业成绩与自我效能感成正比的结论,势必在此时学生自我效能感也显着下降。本研究从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归因训练对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下降抑制入手,得出结论:归因训练可以抑制自我效能感下降。本文首先探讨归因训练对生物学学业成绩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得出结论:归因训练能有效提高学业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强化纠正积极归因法对男生效果好于女生;团体发展正确归因法对女生效果好于男生。强化纠正积极归因法对场依存学生效果好于场独立学生,团体发展正确归因法对场独立的学生效果更好。通过多元回归(linear-regression)分析,得出结论:知识在记忆、理解、运用叁个层次上是按比例发展的,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业成绩与自我效能感的线形关系,不是直线而是带峰谷的线。随后用列联表(crosstabs)对归因倾向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总体上,实验班、对照班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别(实验班多于对照班)。引入调节变量后发现:不存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强化纠正积极归因法存在性别差异、团体发展正确归因法不存在性别差异。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分析,得出结论: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生物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显着下降;实验班前后测差异不显着,对照班前后测差异极其显着,证实了归因训练可以抑制自我效能感下降。归因训练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男生前后测差异不显着,女生前后测差异显着;不存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对照班自我效能感下降,存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场依存型前后测差异不显着,场独立型前后测差异显着。另外,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正确归因与积极归因无本质区别,差异不显着。在构建课堂归因训练教学模式的同时发现: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最后建议: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实行差异教学;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归因方式;多途径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多种模式,不应拘泥于某种流行模式。
参考文献:
[1]. 运用归因训练改善学生化学学习效能的研究[D]. 余前利.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2]. 运用归因训练改善高职学生气排球学习效能的研究[J]. 尹华荣. 运动. 2010
[3]. 高职生一般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其干预研究[D]. 朱学敏. 西南大学. 2009
[4]. 初中生物理学业成败归因特点的调查研究[D]. 陈春凤.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5]. 归因训练对低自尊初中生的影响研究[D]. 王艳慧. 苏州大学. 2006
[6]. 生物教学中归因训练对自我效能感下降抑制的研究[D]. 曹新龙. 首都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