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例针灸与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分析

19例针灸与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分析

黄都科(广西省隆安县人民医院532700)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374-01

【摘要】目的评价分析用针灸与推拿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及优势。方法将19例脑瘫痉挛型患儿用中医针灸与推拿相结合治疗。对患儿的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的综合比较。结果患儿的肌张力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大。结论中医用针灸推拿相结合来治疗小儿脑瘫,能明显降低患儿的肌张力,使关节的活动度增加,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小儿脑瘫针灸推拿临床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肢体瘫痪,手足不自主徐动,智力差,语言不清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中医虽然无“脑瘫”之名,但相当于本病的有关描述记载不少,它归属于中医的“五迟”、“五软”、“痿证”等范畴。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38例脑瘫患儿均为2009-2011年六月在针推康复科就诊的门诊病人,其中男孩16例,女孩22例,患儿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6.5岁,全部为脑瘫痉挛型,。其中四肢均受累的有11例,双下肢受累的有17例,一侧肢体瘫痪的有10例。

1.2诊断标准参照第六届长沙全国小儿脑瘫会议通过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1]。

1.3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2)符合脑瘫痉挛型诊断标准;(3)患儿年龄在1岁-7岁之间;(4)患儿家属同意治疗方案,配合进行临床观察。

1.4排除标准(1)不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的诊断标准;(2)脑瘫伴有癫痫发作者;(3)不能配合治疗要求的;(4)除外有并发其他严重的心、肝、肾及遗传、精神类疾病。

1.5治疗方法

1.5.1针灸(1)头针: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平刺,隔日一次,每次留针2小时,中间不行针,不限制患儿活动。(2)体针:肩髃,手三里,曲池,合谷,伏兔,足三里,绝骨,三阴交,每日一次,平补平泻法,不留针。(3)灸法:脾腧,肾腧,关元,神阙,足三里,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一次。(4)耳针:主穴取脑点,肝,肾。上肢瘫痪加肩、肘、腕;下肢瘫痪加髋、膝、踝。用王不留行籽压贴后,每日按压2-3次,每次只贴一侧耳朵,两耳交换贴压,隔日一次。

1.5.2推拿(1)头部推拿:对头部控制不良的患儿,取仰卧位,以右手掌心按压百会穴,左手掌心按压气海穴,并逐渐用力。然后取俯卧位,用拇、食二指点揉风池穴,并推、拿颈部。(2)躯干推拿:患儿取俯卧位,用两手拇指从上到下揉压夹脊穴及脾腧,肾腧,同时对腰背部进行按摩。(3)上肢推拿:首先按揉大椎、肩井等穴;再用一指禅推法自天柱经大椎至肩井,往返2-3遍;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滚法,从肩部至腕部,分别推或滚上肢的后侧、外侧与前侧,往返2-3遍;最后捻五指、拿手三里、合谷,搓上肢,擦肩部及上肢的后、外侧与前侧。(4)下肢推拿:患儿取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或滚法从腹股沟向下,分别推或滚下肢的前外侧、内侧及大腿的前侧,往返2-3遍;拿捏大腿部;按揉伏兔、风市、髀关、血海、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配合膝、踝关节的摇法及被动活动;搓下肢,擦下肢的外侧、前外侧与大腿的前侧和内侧,最后让患儿家长固定患儿一条腿,然后一手握住一条腿的踝部,另一手拿膝部,使患儿逐渐屈髋、屈膝,然后使髋关节外旋,再内旋。

以上治疗均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5天,进行下一个疗程。三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1.6疗效标准(1)肌张力评定标准显效:经过治疗肌张力恢复到正常或者肌张力降低2极以上;有效:经过治疗肌张力降低1极;无效:患儿的肌张力在治疗前、治疗后无明显变化。(2)关节活动度评定标准显效: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屈曲角度治疗后增加20°以上或达正常范围;有效: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屈曲角度治疗后能增加10°~20°;无效: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屈曲角度治疗后增加小于10°或者无明显变化。

2结果

治疗前后患儿的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情况见表1

表1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

3结论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1个月内大脑发育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佂,以中枢神经性运动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并常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语言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它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伤残。据WHO报道,目前在发达国家,每1000个活婴中就有2-3个脑瘫患儿。我国1998年“九五攻关课题”对全国0-6岁儿童抽样调查表明,脑瘫患病率为1.86‰,我国目前有31万0-6岁的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新病人。近50年来许多专家对脑瘫的患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康复,总结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的“三早原则”。本病在中医属于“五迟,五软”的范畴。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后天调护失宜,脾胃虚弱,是发生五迟、五软的主要原因。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肾虚则元神失养。脾主肌肉、四肢,脾胃气弱,则后天失养。肝主筋,肝气不利,可以导致筋脉失养,则筋脉挛缩、屈伸不利,肌张力亢进。头针可以通过刺激脑部穴位起到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脑部血液供应,以达到促进脑部发育的目的[2]。体针和耳针通过对穴位的良性刺激,使机体自身的平衡能够协调,使肌肉放松,肌张力下降。对瘫痪肢体施以按揉、拿捏、一指禅推及滚等法以及按揉有关穴位,可以活血通络,疏通经气,使气行血活,气血调和,筋脉得以濡养,使痉挛的肢体紧张性降低,擦患肢各部及腰骶部取其温经通阳,改善局部血运之功效,被动活动可以恢复关节功能和矫正畸形。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2]刘振寰.小儿脑性瘫痪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8(3).

标签:;  ;  ;  

19例针灸与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