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华[1]2003年在《乒乓球运动11分赛制的竞赛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乒乓球项目是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它有其自身的制胜规律。2001年9月开始正式执行的11分赛制对现在所有的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员和研究人员来说都是新生赛制,由于现役的大多数乒乓球运动员从小只在21分赛制中成长,所以转换赛制后必定对他们有所影响,尤其在2002年举行的世界大奖赛和亚运会上,中国队成绩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下滑。11分制与原来的21分赛制相比在竞赛特征上具有许多显着的自身特点。例如由于比赛进程缩短,使比赛的偶然性加大,对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要求加大;发球环节变化较大,在运动员运用技战术上产生重大影响;比赛节奏加快要求运动员进入比赛状态快;由于赛程缩短,11分赛制对特长突出的运动员相对来说更加有利等等。为了探讨与掌握11分赛制的竞赛特征,保证优异成绩,通过运用文中所提到的研究方法,主要对乒乓球运动员在11分赛制下的技战术、体能消耗等竞赛特征的若干指标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心理竞赛特征做了简要分析。为中国乒乓球队保持今后世界级的训练和比赛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段指标评估法、实验研究法、录像统计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就11分赛制的竞赛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总结出的11分赛制的最大特点是偶然性增强。 2.其次对运动员影响较大的特点是比赛的节奏变化快了。 3.二次发球轮换规则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运动员改变原有的发抢体系。 4.在今后的乒乓球选材中,技术全面,有突出特长,打法风格是稳中带凶的球员将会受到最大程度的重视。 5.在11分赛制的比赛前,运动员应该进行比原来更长时间和更大强度的热身准备,并且在准备活动内容上要针对比赛对手进行专项技术环节的熟练内容。 6.11分赛制的每一局比赛最关键的是中局段。教练员叫暂停的最好时机也是在关键局的中局段。 7.由于11分赛制赛程的缩短和间歇的增多,因此教练员针对场上的局势更容易进行掌控,也就有利于教练员进行临场指导。 8.11分赛制中技战术运用的特点:无论从我们的数据对比还是问卷调查,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1分制规则实行后,比赛的整体中心又重新回到了前四板的争夺上,前四板使用率平均为74%,相持段使用率平均为26%。9.11分赛制对运动员体能上的要求:11分赛制由于比赛间歇的增多,对运动员的无氧要求肯定要比以前要小,而有氧运动的能力肯定要比以前提高,而在其他基本身体素质方面必定需要提高的是爆发力、速度和灵敏性。对绝对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的要求相对要轻许多。但是在其中要注意的是男、女运动员在某些素质的要求上会有所不一样。10.11分赛制对运动员心理的要求:首先是赛前的心理压力增大。然后就是比赛期间,一方面在整场比赛期间都要全神贯注,很多运动员都反映11分赛制的比赛消耗精力太大了,甚至是身体上的疲劳感不是由体能消耗产生的,而是由于精力消耗过大,产生的精神上的疲劳,导致身体器官上的疲劳感加大。另一方面则是比赛期间的中断增多,运动员心理在竞技状态和非竞技状态之间的转换增多,造成心理上的松紧转换增多,对运动员的心理转换能力提出的要求要比原来的21分赛制高很多。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首先针对前一阶段比较多的人从自身的感性认识上就想当然的提出了一些错误的观点,没有进行研究认证,因此建议要对11分赛制新的特点有明确,清楚的认识,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怎样就怎样,一切按照研究实践得来的结果办事;(2)其次在将来后备人才的选择中要把球员自身心理素质的选择作为一项主要考察依据,而在打法上应该是趋向于打法全面,特长突出,前叁板技术突出,且3、5板衔接和2、4板衔接技术优良,打法风格是稳中带凶的球员; (3)建议针对11分赛制要求运动员进入比赛状态快的特点,在训练中要刻意联系运动员的起动快的能力,例如训练课的内容中,在进行了必要的准备活动后,把一些较强对抗的练习项目前移,使运动员在训练中一上来就进行强对抗; (4)建议针对11分赛制在比赛中的技战术特点,在今后训练中要侧重加强前5板的内容,并且建议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加强对运动员运用多变的技战术的能力。继续支持运动员开发新的发球,并且要形成在二次发球轮换法下的发抢套路; (5)建议在训练中加强一些比分落后或领先的实战训练:建议在今后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增加锻炼运动员心理转换能力的训练; (6)建议今后的乒乓球身体素质训练中要侧重对爆发力、身体关节的相对速度和身体协调性及灵敏性的训练,增加有氧练习; (7)建议在力量训练中可以采用循环训练法,在长跑中可以采用变速跑等训练手段; (8)建议加强平时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冯狄[2]2007年在《11分赛制下的乒乓球技战术训练方法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国际乒联把每局比赛21分制改为每局比赛11分制,这一规则变动对乒乓球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执行的11分赛制对运动员、教练员和研究人员来说都是新的课题。为了探索与掌握11分赛制的竞赛特点,保证优异成绩,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分段指标评估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乒乓球运动员在11分赛制下的技战术训练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主要在“前叁板”训练、拉弧圈球的训练、比赛中的“暂停”叁个大的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11分赛制的突出特点是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增强,比赛节奏加快。2.发球的训练应加强变化,二次发球轮换规则的实行需要运动员提高发球抢攻的能力。3.训练中,要培养技术全面,特长突出,稳中带凶的运动员。4.为使运动员快速进入比赛状态,应采取平时训练和赛前调动两种手段。5.加大关键球训练的比例。6.更新训练观念,调整训练内容,手段与方法,来适应新形势下的训练要求。7.抓好发球旋转、落点、速度的变化,发球技术应配套,不断创新,量中求质,精益求精。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大胆使用新动作,努力提高发球旋转及变化。提高发球抢攻的命中率。8.加强接发球的主动性和攻击性。在接发球过程中应该增强主动上手抢拉、抢打的意识,从而达到在比赛中争取主动。9.注意提高前3-5板球之间的衔接训练。良好的相持球的能力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10.由于“大球”的使用,球速变慢,来球力量下降,加强拉球力量和步法的练习。11.11分赛制每一局最关键的是中局段。教练员叫暂停的最好时机也是在关键局的中局段。
李晓强, 李骏, 张晓蓬, 梁妮[3]2013年在《乒乓球11分赛制下运动员技战术训练水平的提高》文中研究说明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把乒乓球竞赛规则修改为11分赛制,对乒乓球运动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对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及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新赛制下提高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训练水平的有效对策.
孙虹[4]2005年在《广东省二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特点与叁个心理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用录像法对广东省叁个乒乓球队部分二线运动员的比赛情况进行录像,运用叁段技术评估法等方法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统计,总结出二线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特点;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少年)、“心理健康测量诊断”(MHT)与“竞赛失败应对”量表,对叁个乒乓球队二线运动员(共67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广东省二线乒乓球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水平与竞赛失败应对方式采用现状。结果表明:广东省二线运动员具有较良好的抢攻意识,二线男运动员横拍选手在发抢段和接抢段较有优势,女运动员直拍选手在发抢段与接抢段较有优势;女运动员在接抢段平均得分率达到优秀水平;二线女运动员发球的质量不高;运动员相持能力较差;运动员在负局各局段的叁段得分率曲线走向,比胜局各局段的叁段得分率曲线走向不稳定;关键局叁段技术的得分率情况因人而异。男运动员叁段技术发挥类型以中间类型的人居多,女运动员叁段技术发挥3个类型的人数较均匀。男运动员的攻击度类型以1类型、2类型的人居多,女运动员以3类型的人居多。广东省二线乒乓球运动员性格有内向且情绪不稳定倾向。男运动员年龄、从事专业时间与其E分量表得分呈显着负相关;运动等级与P、N量表得分呈显着负相关。女运动员运动年龄、从事专业时间与N分量表得分呈显着正相关。运动级别与运动员N量表得分呈显着负相关。二线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达到良好。主要影响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问题是“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男运动员竞赛失败应对方式最多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策略,较多地采用“情绪求助与宣泄”的应对方式,采用较少的是“回避与幻想”,以及“容忍与失助”的策略,女运动员则最多地使用“情绪求助与宣泄”,较多地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采用较少的是“回避与幻想”,以及“容忍与失助”的策略;叁个样本男运动员的“情绪求助与宣泄”、“问题解决”分量表的得分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运动等级男运动员的“容忍与失助”分量表的得分有显着性差异;男运动员的“问题解决”维度得分与年龄呈显着正相关,女运动员的“容忍与失助”分量表的得分与运动等级呈正相关;男运动员E分量表的得分与“情绪求助与宣泄”、“问题解决”分量表的得分呈显着负相关,女运动员N分量表得分与“容忍与失助”、“回避与幻想”维度的得分有显着负相关。男运动员技术发挥类型与“容忍与失助”应对的得分呈现高度正相关。女运动员不同攻击度类型在“孤独倾向”有显着性差异。
刘同师[5]2010年在《近十年来乒乓球新规则的实施对运动员体能的影响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0年至今,国际乒联主要实施了四项重大新规则,分别是38mm小球改为40mm大球、无遮挡发球、11分赛制和使用无机胶水。通过对各项新规则的认真研读,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规则的实施对乒乓球运动员体能的影响,为乒乓球教练员和运动员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提供理论参考,充实乒乓球运动体能训练理论研究。
朱君明[6]2014年在《乒乓球比赛总得分与胜负关系失衡现象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乒乓球比赛总得分与胜负关系失衡现象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3年国际乒乓球职业巡回赛各分站赛比赛比分为调查对象,主要统计各项比赛1/64以上阶段(部分比赛为1/32以上阶段)的比赛比分结果,共计5124场比赛,其中男单2353场,女单2097场,男双337场,女双337场。文章找出比赛中在总得分上胜出而最后输掉比赛或在总得分上处于下风而最后赢得比赛的场次,然后对这些场次比分数据进行归纳梳理,试总结出乒乓球比赛总得分和胜负关系失衡现象的特征和规律。为方便研究下文中将在比赛中出现总得分上胜出而最后输掉比赛或在总得分上处于下风而最后赢得比赛的情况统称为特例。该现象的出现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单从比分上分析,导致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比赛获胜方在获胜局中以较小的净胜分胜出,而在负局中较大分差输掉比赛有关。对该现象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乒乓球运动理论,而且该现象的出现揭露了单单以得分率为指标评价运动员的评价体系存在弊端,对该现象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和运动员评价体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乒乓球比赛中在总得分上胜出的运动员没能赢得比赛,而在总得分上处于劣势的一方反而赢得比赛的现象称为乒乓球比赛总得分与胜负关系失衡。2.通过研究得出乒乓球比赛中特例的出现概率为3.69%。在四个单项赛中,不同性别运动员之间在比赛特例出现概率上不存在差异性。男子单打比赛中随着各轮次的推进特例出现概率越来越小,女单各轮次特例出现概率与男单正好相反。3.男女单打比赛特例场次获胜者负局分布特征基本相似,第一、二、叁局输掉的可能性较大,其中在第二局输掉的机率最高,在后叁局中第六局输掉的可能性最大。4.对特例场次局分特征分析得出,局分为4:3和局分为4:2特例出现概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当局分为4:3时特例出现概率最高。5.乒乓球比赛男子单打特例中比赛获胜方得分率区间为[45.76%,49.67%];女子单打特例比赛获胜方得分率区间为[45.45%,49.66%],特例场次得分率频数分布也主要集中在49%到50%这个区间内。特例现象揭露了单单依靠得分率指标评价运动员存在缺陷,对传统的叁段评估法也提出质疑,对特例现象的研究使乒乓球理论体系得到充实。6.特例场次出现的主观原因与运动员在体能、心理、技战术上出现变化裂变或未能及时调整有关,客观原因与比赛特殊的规则有关。建议: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储备,增强运动员心理抗压能力,增强运动员对各种打法类型、各种胶皮性能的适应能力。
孙瑞琼[7]2017年在《对世界优秀运动员马龙、张继科赛璐珞和塑料球技战术对比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张继科、马龙两位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赛璐珞球与塑料球的比比赛中技战术运用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录像统计及叁段指标评估法等研究方法,从技术、落点及战术组合灯方面着手,以实行塑料球前后的比赛的技战术发展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塑料球的使用对个人技战术产生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张继科在发抢段,发球效果降低。第叁板被攻次数增多,且近网落点的使用增多,底线落点减少。张继科在第叁板更多的运用反手撕技术,且得分率上升。在一、叁战术组合中,发抢减少,发防增多。(2)张继科在接抢段,接发球台内拧技术优势大大增加,在落点方面,底线球的运用减少。在第四板技术使用中抢攻频率更高,在落点方面,近网落点的使用增多,底线落点减少,反手底线运用增多。在二、四板战术组合中,更多的使用控制后进攻。(3)张继科在相持段,第五板的抢攻对手的次数更多,进攻效果减弱。在叁、五板战术组合中,张继科主要使用连续进攻和控制后进攻,但张继科在塑料球的进攻效果要差于赛璐珞球。(4)马龙在发抢段,总体发球效果低,落点变化变多。在第叁板技术使用中,马龙的正手、侧身拉攻抢攻得分率上升,且变化增多;在一、叁板战术组合中,马龙塑料球相比于赛璐珞球发抢减少,发控增多,发防增多。(5)马龙在接抢段,在接发球反手拧使用率上升,得分率上升,正手底线落点使用率下降,反手底线落点使用率上升。在第四板技术使用中,马龙在正手抢攻使用率得分率上升,但反手进攻的使用和效果降低,增加了底线落点的变化。在二、四板战术组合中,马龙无论在塑料球还是赛璐珞球都以控制后进攻为主。(6)马龙在相持段,在第五板技术运用中,在进攻手段丰富,侧重于侧身拉攻;在落点方面,底线落点的运用效果降低,塑料球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龙的相持能力。在叁、五板战术组合中,马龙连续进攻减少,更多的是控制后进攻。
王林[8]2016年在《新塑料乒乓球与赛璐珞乒乓球在单打比赛中板数与时间特征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6年12月,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成立,乒乓球成为一项独立的体育项目。近百年来,国际乒联通过不断对规则条文变动和适时修改来推广和普及这一运动,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规则条例的修改促进了技术方面的革新、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有助于该运动向科学性、职业化、商业化的趋势发展,使乒乓球这一项目的发展展现出了“平衡---打破平衡---再次平衡”的和谐局面。2013年5月,在巴黎世乒赛期间,国际乒联决定自2014年7月1日开始,投入使用以聚氯乙烯混合物为主要材质的新型乒乓球。这也预示着曾使用了近百年的赛璐珞球将变成过去。这次改革中,除了材质的变化,另一改变是球大小的调整。国际乒联对塑料球的大小做出了新的规定:塑料球的直径由之前39.50-40.50毫米调整为40.00-40.60毫米。虽然只是细微的直径上调,但也完全会使比赛中乒乓球的旋转、弹性与速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至今,虽然多名学者有过塑料球对比赛影响的多种探究,但大多基于赛璐璐球和新塑料球的物理差异所带来的理论性变化或者球员对于新塑料球的主观感受方面,以及教练、专家依照经验对于新塑料球影响的判断,定量研究仍然非常有限。这些研究局限于使用新型塑料乒乓球产生的速变慢、体积增大,旋转削弱等变化。新球使用所引起的击球回合的变化,进攻技术质量的差异,比赛时间特征变化,相持段比率是否增高,对于这些变化仍缺少相关的定量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对80场比赛录像进行观看,其中包括赛璐珞材质球48场,含有男子34场,女子14场;新塑料材质球32场,男子21场,女子11场。运用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采用新型塑料球前、后的比赛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为保证数据的精确性,所有统计均由本人完成,以尽量减少判断误差,保证统计结果的一致性。通过对调查统计的内容进行分析,探寻在使用新型塑料乒乓球后优秀男、女运动员在比赛时间、相持板数、技术、战术等方面的变化,并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新塑料球材质的变化、球直径的增加,球速的降低对击球时力量等体能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建议适当增加专项体能的训练。(2)无论男、女运动员新塑料球比赛中,每板平均比赛时间增多。参赛选手需要更多的能量储备来应对比赛时增加的新球现状,加强有氧供能能力的发展,发展耐力素质,尽快适应比赛增长的时间结构。(3)无论是男、女运动员以及比赛中使用何种球,比赛板数的分布依次为:四、叁、五、六。比例最高的板数均为四板。发球后抢攻、接发球、第四板是双方运动员比赛争夺的关键。(4)新塑料球击球时间均大于赛璐珞球。击球时间开局段最长,中局和尾局时间变短;非击球时间随着比赛的进行逐渐增加。因此比赛中,重视开局时比赛时间短的特点,积极主动、抢先上手。在训练中加强有氧训练,为尾局比赛技战的发挥提供良好的体能支持。(5)应对新塑料球,在自身体能素质训练加强的同时,在技术方面应有迎前意识。(6)新塑料球在比赛中擦汗,暂停的平均次数高于赛璐珞球。运动员可以充分利用擦汗、暂停对自身比赛状态进行调整以及干扰对手。(7)新球的适应上运动员除了加强自身的体能训练还应加强对套胶、底板等器材的全面研究,才能找到具有针对性应对新球的赛练手段和方法。
李园园[9]2017年在《2016年吉隆坡世乒赛女团决赛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吉隆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决赛,由刘诗雯、李晓霞和丁宁领衔的中国女团,最后以3:0一场不失的战绩战胜日本队获得冠军。在这场年度大考中,“海外军团”的不断壮大,也给中国乒乓球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中国队已经不能说面对着强敌时有着完全的胜算,除刘诗雯3:0拿下比赛,李晓霞和丁宁均上演逆转。本论文以我国女子乒乓球队主力运动员刘诗雯、李晓霞、丁宁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叁段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乒乓球女队在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情况以及暂时失利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研究分析如下:(1)从整体实力来看,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伍是强于日本队的,刘诗雯、李晓霞、丁宁的个人技战术实力也是要强于福原爱、石川佳纯、伊藤美诚的,在比赛中,李晓霞和丁宁心理素质过硬,特别是李晓霞在先负2局的情况下上演大逆转,她处理好了压力并赢得了比赛。这一场世乒赛赢得比较艰苦,说明日本队的实力不可小觑,关键是其中还有00后的小将伊藤美诚,她的成长在未来势必会构成较大的威胁,之后的比赛切不能放松警惕。(2)丁宁和刘诗雯的成长让我们很欣慰,她们不再像6年前莫斯科世乒赛那样年轻稚嫩,缺乏大赛经验,如今的她们心理上已足够强大,可以在高压下坦然的面对不好的开局、落后和暂时的失利。李晓霞作为女队的领军人物,由于伤病的困扰导致训练时间锐减,以及3个月未打国际比赛,她在比赛中想去贯彻抢先上手的策略,但她并不能把抢先上手的主动优势变成胜势,需在今后进行系统完善的训练。(3)要保持乒乓球团队卓越不衰的战斗力,吃老本是不行的,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时刻保持创新。功勋运动员要时刻做好被冲击的思想准备,新队员要尽快冲进主力层的竞争,这样才能保证队伍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 乒乓球运动11分赛制的竞赛特征分析[D]. 袁华. 北京体育大学. 2003
[2]. 11分赛制下的乒乓球技战术训练方法的初步研究[D]. 冯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3]. 乒乓球11分赛制下运动员技战术训练水平的提高[J]. 李晓强, 李骏, 张晓蓬, 梁妮.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 广东省二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特点与叁个心理因素的研究[D]. 孙虹. 北京体育大学. 2005
[5]. 近十年来乒乓球新规则的实施对运动员体能的影响探析[J]. 刘同师. 运动. 2010
[6]. 乒乓球比赛总得分与胜负关系失衡现象探究[D]. 朱君明. 上海体育学院. 2014
[7]. 对世界优秀运动员马龙、张继科赛璐珞和塑料球技战术对比分析[D]. 孙瑞琼. 北京体育大学. 2017
[8]. 新塑料乒乓球与赛璐珞乒乓球在单打比赛中板数与时间特征的比较研究[D]. 王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9]. 2016年吉隆坡世乒赛女团决赛的分析与研究[D]. 李园园. 武汉体育学院.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