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西民[1]2012年在《米什莱史学思想与高中历史课程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文中研究指明“2030:中国面临被肢解的命运——美国世界帝国战略与中国的危机”,此语出自中国当前着名军事专家戴旭《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一书。笔者看来,此语并非妄言,而是作者精心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心得,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现象——历史学习要有个性,要通过历史学习并基于历史得出独到的见解、用历史预见未来、要树立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些,也应当是当前高中历史教育重要的情感目标。高中历史新课程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树立学生开放的世界意识,着力强调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课堂教学实现“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人格”等历史教育终极目标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归还了历史课程应有的地位。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大问题。如时间紧任务重、重视不够、认识不深、理解不透,“穿新鞋,走老路”、“口头上喊一套,实际上做一套”,等等。尤其是在怎样达成情感教育目标上,尽管就全国而言新课程已经实施近十年之久,但许多一线教师还是糊涂一遍,备课抄“叁维”,上课走老路。基于这些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论述分析,利用在笔者心中一种神圣而伟大的史学思想——米什莱史学思想作为指导,以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达成这一课程目标。本文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需要米什莱史学思想的指导。主要从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误区与教训、现实需要和观念变革等角度,探讨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与米什莱史学思想的关系。第二部分,米什莱史学思想与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关系之理论分析。主要从微观的史观角度,介绍米什莱的史学思想,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总结米什莱史学思想的基本要点,阐明用米什莱的史学思想指导高中历史教学这一主张提出的主要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理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目标的涵义、性质特征及其在历史课程叁维目标中的地位。第叁部分,用米什莱史学思想指导高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主要从实践层面,以实验或案例的方式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米什莱的史学思想的基本原则、要求、方法和步骤,为实际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更主要的是抛砖引玉,亦希望同仁们的研究成果能为笔者所用。
汤春红[2]2011年在《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叁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课标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历史教育的“元价值”。历史学是“人学”,它具有借鉴、揭示、教育等功能,历史教学价值观目标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养;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历史教学注重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前两维目标,往往轻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以至今天学校的历史教育可谓“知识的历史教育”或“技能的历史教育”,而非“精神的历史教育”。价值观是与理想、信念和人生的意义紧密联系的,年青一代如果缺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不能不令人担忧。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们有责任深刻反省我们的教学。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探讨,对江阴市部分学校进行实际调查、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认真总结听课心得,借鉴美国等国历史教学经验,吸取我校(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成化高级中学)的江苏省课题——《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具体从历史教学备课、历史课堂教学、历史考试、历史教师的自我基本素养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探讨了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应注意的相关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新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推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刘学梅[3]2016年在《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教学目标达成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是地理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尺。本研究基于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现状,在探明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内部机制的基础上,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清晰路径,构建能够供一线地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评课使用的工具。全文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界定了相关概念,重点框定了“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这一重要概念。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它是教学目标合理的前提下,学生通过理解性的学习取得了整体性的学习进步,并达到了预设目标。对于教师主体而言,是指80%以上参与学习的学生能够掌握90%以上教学目标。随后通过文献综述进一步确定了本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路径。第一章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现状的透视。基于叁角测量法,对66节地理课进行了课例分析,对382名中学生进行了教育测试,对22名地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表明中学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地理教学目标达成存在多种不均衡。既表现为不同教师之间的不平衡,还表现为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平衡,尤其表现为不同维度的不平衡。地理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膨胀,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浅化,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淡化。其次,存在“未达成”、“伪达成”、“错达成”等实践偏差。最后,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地理教师素养的差异与教学文化的多重影响等。第二章整体分析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路径。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发现,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是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策略与地理教学评价。其次,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内部机理是叁元适配。其中包括:地理教学策略要与地理教学目标适配,地理教学评价要与地理教学目标适配,地理教学评价要与地理教学策略适配。最后,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基本路径是: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共享—地理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地理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是对第二章的分述。第叁章研究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分享,这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导航系统。首先,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的内在规定,地理教学目标体现了师生主体间性,它是对未来地理教学的筹划。其次,通过比较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同课异构可以发现,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决定了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方向,地理教学目标的难度与密度影响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再次,设计“能达成”的地理教学目标,就要基于真实自觉的立场,采取整合叁维的策略,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立足学生,关注地理核心素养。第四章研究地理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这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执行系统。地理学是一门“两栖科学”,中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各有特色,其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有所区别。自然地理的核心教学策略是探究。针对“自然地理原理”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地理野外观测、地理实验、地理演示、问题解决、结合信息技术等教学策略;针对“自然地理技能”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练习等教学策略。人文地理的核心教学策略具有叁种:开展体验教学、结合乡土地理、融入讨论环节。针对“人文地理原理”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决策教学、图层教学、案例教学等的教学策略;针对“人文地理技能”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乡土地理调查、资料分析等教学策略。针对“人文精神”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策略。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不同,初中侧重于区域地理特征,高中侧重于区域发展。对于“初中区域地理事实”核心目标而言,其核心教学策略是“境中教”,具体可采取直观演示与地图教学等教学策略,对于“初中区域地理方法”核心目标而言,其核心教学策略是“做中教”,具体可采取归纳、比较、运用地图、运用资料、综合分析等教学策略。对于“高中区域地理原理”核心目标而言,其核心教学策略是“用中教”,具体可采取问题解决、案例教学、图层教学等教学策略;对于“高中区域地理方法”核心目标而言,其核心教学策略是“做中教”,具体可采取区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等教学策略。第五章研究地理教学目标参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它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监测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和促进学习。地理教学目标参照评价的设计先于教学策略的选择,地理教学目标参照评价的实施贯穿教学全过程。地理补救教学是地理教学达成的延续,它完美地体现了评价与教学的结合。结合对12名高一学生的实证研究,地理补救教学的原则是激发动机、及时补救、调换方法,步骤包括确定补救对象、诊断病灶、实施补救、评价补救效果。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对研究的特色与不足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孙龙飞[4]2013年在《新课程历史高考中的情感教育研究(2007-2012)》文中认为历史课程改革至今已历十余载。与旧课程相比,历史新课程十分注重情感教育,研究新课程历史高考中的情感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情感教育是在长期的唯理智教育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情况下提出的。情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将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历史学科由于其天生具有的人文性,因而很自然地成为了进行情感教育的理想阵地。情感教育在历史学科中具有独特的内涵,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对历史学科中情感教育的最佳诠释。历史高考是中学历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增加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可以起到引领和带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作用。早在新课程历史高考开始之前,就有命题专家论证了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实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的可行性,而6年的新课程历史高考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与旧高考相比,新课程历史高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命题指导思想方面,新高考逐渐由过去的“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过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课程历史高考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设定新的评分标准等方法来实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另外,近年来,以新课标全国卷、上海卷为代表的部分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开放性试题也使得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意识和较高层次的学科素养成为可能,这一题型成为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佳题型。当然,新课程历史高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脱节;新课程历史高考中情感类试题的命制不够成熟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高考命题改革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方面仍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应坚持高考命题改革,改进高考考试大纲,积累丰富的情感类试题命制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以及国内相对发达地区的命题经验,并完善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体系,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和有效的检测。
王鹏月[5]2013年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以历史教学理论为基础,立足于课堂有效教学,探讨历史教师如何执行有效教学策略,优化地组织实施历史教学,以有效实现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文简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核心意义,运用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标准,分析了中学历史教学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核心观念:“移情换位”。本文分析并指出历史教师应树立有效教学观念,围绕“移情换位”理论,在备课、讲课及测评等方面进行探究,实现有效教学。同时强调了要立足课堂实践,具备反思意识,执行有效教学策略是实现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关键。同时本文以中学历史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习过程的规律为线索,以“移情换位”法为基本理念,对教学准备过程中目标的确定和运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教学材料的处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组织探讨,从各方面移情换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组织实施策略,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中学历史教学有效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吴晓棠[6]2007年在《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人为本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归宿点。“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叁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获得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在以“应试”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大背景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认知目标取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便是中学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的重要性已趋于共识,更多的也还是停留在思想上,尚未落实到行动中,并且在认识上尚有误区。历史课说教化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课,因此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本质功能,试图在操作层面上落实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肖瑛[7]2013年在《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由认知和情意两个方面的能力相互交融而成的。但在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对青少年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常常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但对青少年成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引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教学设计又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前提,一份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导的教学设计对历史教学中该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教学实践法和测试法以及经验总结法等多种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以《辛亥革命》的教学设计为例,对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进行探索,希望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改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进一步促进高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本论文由绪言、解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准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的思考、结束语共计六部分组成。论文第一章绪言部分主要分析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回顾了当前教育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第二章从哲学、教育学的角度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的关系。第叁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情况,对《辛亥革命》教材及课标进行分析,为下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做准备。第四章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生课前预习案设计、教师教学案设计、课后训练案设计等方面,探索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核心的《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第五章结合前面的教学设计探索,围绕着如何正确定位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何正确处理历史素材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关系、如何正确选择多种形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问题进行反思。第六章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王卓[8]2017年在《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研究》文中指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的课程目标被提出来,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可是在实际历史教学中,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存在难以把握、考查不到位的问题,以及高考带来的应试压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刻意忽视,中学历史教学侧重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培养,偏离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对新课改全国卷命制以来现有的高考历史新课改全国卷(7年间共计12套)进行专题研究,从试题类型、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比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考查点等叁方面入手,对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的部分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表明,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所占比重较大,同时考查具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国家意志色彩浓厚、关注现实生活的特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如果这种教与考的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影响高考成绩,而且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现实,高考命题应当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结构进行调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育的灵魂,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效果与国家的未来。为了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发展,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如:积极推动高考制度改革;调整高考历史考查结构;改变教育评价体系;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提升学校历史教育质量等。
李云霞[9]2004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与以往课程改革最大的不同即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入分析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特点,提出“观察—分析—理解”的评价策略及其在观察法、表现性评定法、活动法、档案袋评价法、考试法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的策略原则等,希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回忆[10]2011年在《高中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之初,我国开始了以关注学生为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首次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纳入到了《课程标准》之中,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共同构成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体系,适用于中学课程的各个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质是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心理学为基础,阐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深刻涵义,结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关规定以及目前历史学科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归纳出了高中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从叁方面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因素,最后与笔者短暂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设计的形式提出了笔者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点建议,希望能够实现高中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改善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薄弱现状。
参考文献:
[1]. 米什莱史学思想与高中历史课程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D]. 梁西民.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2]. 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 汤春红. 苏州大学. 2011
[3]. 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路径研究[D]. 刘学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 新课程历史高考中的情感教育研究(2007-2012)[D]. 孙龙飞. 扬州大学. 2013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实现[D]. 王鹏月. 河南大学. 2013
[6]. 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探究[D]. 吴晓棠.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7]. 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探索[D]. 肖瑛. 重庆师范大学. 2013
[8]. 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研究[D]. 王卓. 河南大学. 2017
[9]. 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D]. 李云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10]. 高中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D]. 回忆.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教学策略论文; 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高中历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