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1]2004年在《海峡两岸“书同文”刍议》文中提出中国大陆和台湾本是同文同种,由于历史因素,两岸未能实现政治的统一,中断了语言交流的渠道,形成了一些社区语言差异现象,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两岸“书”不同文。本文认为广义的“书同文”应该包括:(1)字量;(2)字体;(3)字序;(4)字音;(5)字形;(6)字义(词义)等方面。另外,“书同文”的“文”,即书写汉语的符号体系,并不仅仅是汉字,拼音、数字、标点符号、书写形式等,也都属于书写汉语的符号体系,并且同样存在能否“书同文”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分析、量化统计的研究方法,对两岸涉及上述“书同文”各要素的语文政策进行系统梳理,从总体上提出两岸在“书同文”上存在的差异,并就字形、词义两方面进行了个案研究。本文的结论是:两岸“书同文”是实现中国乃至整个汉字文化圈“书同文”的先决条件。“书同文”所包括的各要素间的联系比较紧密,在解决某问题时,必然也涉及到其他问题,因此,两岸“书同文”研究应该是各方面结合而又特别要求字形规范的,字形的统一是两岸“书同文”的基础。当然,对两岸汉字字形的规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规范工作的开始阶段,可以允许两岸在字形上存在一些差异,随着整理工作的进展,不断调整完善。比如,可以先统一两岸印刷体和电脑字符集的字形,对于手写体,可暂时尊重两岸人民各自的书写习惯。在选择“书同文”规范字形时,要本着尊重事实、共商共识的原则,不能简单化,两岸双方应敞开胸怀,取长补短。
张素格[2]2013年在《海峡两岸文字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海峡两岸不同文字面貌的形成始自20世纪50年代末,从此"繁简之争"一直是学界和民众争论的热点。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两岸交往的日益密切,两岸文字问题的研究由隔绝对立到交流互动,由偏执到宽容,都认识到"废繁从简"和"废简从繁"的片面性,对"识繁写简"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海峡两岸现行汉字主要存在叁方面的差异:繁体简体、异体字和微观字形,目前大陆学界对两岸的繁简字和微观字形的对比研究给予了广泛关注,但关于两岸异体字的对比研究很是薄弱。要想实现两岸"书同文",首先需要对两岸文字问题进行系统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统筹安排。
曹传梅[3]2011年在《海峡两岸四地汉字“书同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两岸交流的加强,海峡两岸四地汉字异形给两岸交流带来的影响日益显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书同文”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两岸关注的热点。海峡两岸四地的“书同文”是指海峡两岸四地使用统一的字形记录汉语,彻底改变目前这种两岸汉字“书不同文”的局面。在研究范围上本文涵盖海峡两岸四地,相较于当前以台湾、大陆字形比较为主的研究现状来说研究范围更全面,视角更宽阔,更能说明中国当前汉字使用情况。研究方法上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相关对比和共时层面的比较与历时层面的考虑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汉字“书同文”问题。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当前汉字“书同文”的研究现状及认识、研究意义、研究特色、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海峡两岸四地关于文字的政策及现行字形标准,从静态字形对比及动态调查的角度通盘比较两岸四地字形特点及差异,得出海峡两岸四地字形“有同有异且同大于异”的结论。所谓“同”是指用来书写汉语的文字都是方块汉字。“异”主要表现在繁简差异、选取了不同的异体字作为标准字形以及新旧字形差异,其中繁简差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同大于异”,主要是通过两岸四地标准字形的比较得出的结论,虽然存在差异不置可否,但总的来说同大于异,两岸四地的字形差异并不是像人们想象中那样的相差甚远,相反,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字形相同或类似占绝对比例,并且随着两岸四地交流的加强趋同性是发展的必然。第叁部分,具体分析了海峡两岸四地字形差异的具体内容(繁简差异、异体字、新旧字形)。着重对大陆之繁体字,港澳台之简体字的态度立场做了说明,并且就目前台湾对简体字的一些疑虑和误解作了澄清和阐释,希望两岸可以冰释前嫌,和平沟通,共商“书同文”之大事。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了海峡两岸四地字形差异的形成原因(政治因素、历史文化因素、立足现代与侧重传统的选字、取字原则差异)。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海峡两岸四地“书同文”的必要性。文章从语言文字原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语言文字的社会性、语言文字的符号性等)、历史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现实需求(社会沟通的需要、提高人们语文生活质量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和扩大汉字文化圈的需要)叁方面探讨了汉字“书同文”是必然趋势。第六部分,对汉字“书同文”的未来作了展望。分析了现今针对汉字“书同文”的多种主张着重对“以简代繁”作为“书同文”目标的可能性和困难作了分析,指出简体字是“书同文”的基础字形,认为两岸四地“书同文”统一于简体字是大势所趋,简体字成为书同文的基础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是可操作的。最后对“书同文”的目标作了阶段性分析。另外,认为海峡两岸四地汉字“书同文”的实现也将为实现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字形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整个汉字文化圈的“书同文”。第七部分,结语。全面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
黄艳萍[4]2012年在《两岸叁地现行汉字字形研究与书同文》文中提出两岸叁地涵盖的范围仅指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的汉字字形规范尚不成熟,暂不将其考虑在内。陆港台现行汉字字形的差异是我们选择这个题材进行探讨的直接原因,这些差异表现为:繁简字形的差异、常用字的差异、微别字形的差异、异体字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两岸叁地的书面交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字的健康发展、汉字国际威望的提高,以及新时代人们要求书同文的愿望都形成了障碍。因此书同文建设就更为必要。论文中的“书同文”特指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汉字,虽然拼音、数字、标点等都是记录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限于篇幅,我们只讨论汉字字形层面的书同文,“书”包括了印刷体和手写体两种汉字书写形式。论文分成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明选题意义及缘由,综述当前汉字字形研究与书同文研究的现状;第二章,繁简之争与书同文。量化分析陆港台繁简字的使用现状,探讨繁简字与书同文的关系;第叁章,常用字与书同文。统计归纳两岸叁地常用字字形以及收字差异,指出常用字的整合是书同文的基础;第四章,异体字与书同文。分析陆港台异体字表中异体字的整理现状,指出异体字的处理原则及方法直接关系到书同文的发展;第五章,书同文的展望。根据前几章节的研究,分析书同文的可能性与复杂性,展望书同文的发展趋势。论文的结论是:汉字简化是符合汉字历史发展规律的,简化不是单纯地等于笔画的减少、结构的精简。将来新的汉字简化体系是现有简化字的优化和升级,是两岸叁地共同认可的简化字体系,其简化方法、简化原则是结合两岸叁地汉字的实际情况而共同制定的,符合两岸叁地人们的共同愿望。新的书同文可能在新的简化字体系中形成,所以我们认为中华民族新的书同文可以实现,但任重道远。
席逢遥[5]2014年在《“戒具”“械具”“警械”之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文字中的近义词犹如恒河沙数,不仅量多而且词义非常容易混淆,这是汉字难以掌握的原因之一。在法律语言中也有很多近义词,准确使用并不容易,既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具备深厚法学素养。我国法律语言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由“粗放型”的立法语言向“精确型”的修法语言发展。~①严谨性是法律语言的基本追求,~②但法律文书语言失范的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刑事
陈健, 王璧[6]2010年在《第二届海峡书法论坛——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发言摘要》文中研究指明张陆一(中国书协理事、组联部主任):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潮涌海西,盛夏激情。今天,美丽的滨海城市厦门迎来了第二届海峡书法论坛的交流活动,来自两岸的书法家、理论家们汇聚一堂,就“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主题展开交流,这是两岸书法界的亲情大融合、学术大交流,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向专程莅临指导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向与会的台港兄弟姐妹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吴慧颖, 李晖[7]2019年在《紫燕春来早,古乐传新声——2019“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南音冬令营”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弦管和鸣,古乐悠远。戊戌年岁末,清雅的厦门南音阁迎来了13位来自台湾的莘莘学子。2019年1月19日至30日,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和厦门市南乐团、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共同主办“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南音冬令营”。南音源自福建,流播两岸,远传海外,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冬令营旨在播撒闽南传统艺术种子,让台湾青少年到大陆学习传统音乐,感受南音之美,希望两岸共同的优秀传统音乐能够在年轻一代开枝散叶。
李大龙[8]2013年在《试论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文中提出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期研究,认为我们研究的“中国疆域”应该是指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条约》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清朝的疆域。这一疆域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自然凝聚时期,时间从中华大地人类文明的出现,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疆域明晰时期,时间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的蚕食鲸吞时期,时间从鸦片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代疆域巩固时期,时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
翁里, 张雨蕉[9]2008年在《台湾海峡两岸法律话语之比较》文中指出台湾海峡两岸居民虽在历史文化和传统语言上一脉相承,但因几十年来的社会隔离,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导致海峡两岸在法律话语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拟就海峡两岸的法律话语进行比较研究,试图阐述同属汉语文明的两岸法律话语之异同点,以便促进两岸法学交流中的顺畅,求同存异,最终形成汉语文明的法律话语圈,以利两岸的经贸往来和人民之间的交往。
唐小林[10]2014年在《“活着为了写书,写书为了活着”——访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古远清先生》文中提出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古远清先生,在古稀之年迎来了学术着作出版的井喷期。他在海内外出版有各类着作30余种,近年又有《古远清文艺争鸣集》《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消逝的文学风华》《海峡两岸文坛现场》《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从陆台港到世界华文文学》《当代台港文学概论》出版。在出书速度上,他以“刽(快)子手”自嘲,并以“活着为了写
参考文献:
[1]. 海峡两岸“书同文”刍议[D]. 张丹. 清华大学. 2004
[2]. 海峡两岸文字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 张素格. 台湾研究集刊. 2013
[3]. 海峡两岸四地汉字“书同文”研究[D]. 曹传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 两岸叁地现行汉字字形研究与书同文[D]. 黄艳萍. 西南大学. 2012
[5]. “戒具”“械具”“警械”之辨[J]. 席逢遥.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4
[6]. 第二届海峡书法论坛——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发言摘要[J]. 陈健, 王璧. 书法. 2010
[7]. 紫燕春来早,古乐传新声——2019“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南音冬令营”的思考[J]. 吴慧颖, 李晖. 福建艺术. 2019
[8]. 试论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J]. 李大龙. 中国边疆学. 2013
[9]. 台湾海峡两岸法律话语之比较[J]. 翁里, 张雨蕉.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08
[10]. “活着为了写书,写书为了活着”——访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古远清先生[J]. 唐小林. 华文文学评论.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