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器论文_韦玲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刺激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衰减器,电极,阵列,苍白球,损伤,听神经,能量。

电刺激器论文文献综述

韦玲玲[1](2019)在《无线高压脑深部电刺激器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深部电刺激器(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癫痫、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临床证实。采用无线能量和数据传输的DBS可以克服传统的原电池供电的DBS使用周期短和占用空间大等缺点。有研究指出,高密度的电刺激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若要实现高密度的电刺激,就需要较多的刺激通道,植入到人体的刺激电极的直径比较小,其阻抗就会比较大,采用较高的刺激电压才能获到达到治疗效果的刺激电流。因此设计一款无线能量和数据传输的高压脑深部电刺激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植入式电刺激器的发展进行调研和分析,设计了一款无线能量和数据传输的高压脑深部电刺激器。所设计的无线高压脑深部电刺激器采用感应耦合的能量传输方式和ASK的数据调制方式实现了能量和数据的稳定传输。具有高电源抑制比无片外电容的LDO为系统提供了±1.5V的直流低压,电流源型的无线高压传输结构为系统提供了±10V的直流高压,后端数据遥测电路实现了系统能量的闭环控制。数据和时钟恢复电路实现了控制信号和时钟的恢复,并通过电平转换电路实现了控制信号低压到高压的转换。电容串联形成的电压衰减器,将储存电容上的电压从高压范围衰减至低压范围,实现了±10V直流高压对储存电容的可控充电。放电电容选择电路和放电电极选择电路实现了储存电容放电对数的和放电通道的选择。电荷平衡电路实现了注入正负电荷数量的平衡。电路是在TSMC 0.18μm high voltage CMOS工艺下进行设计,使用Cadence-Spectre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无线高压脑深部电刺激器芯片能向神经组织提供刺激幅值可调、刺激脉宽可调、正负电压刺激先后顺序和间隔可调的指数衰减型电刺激,正电压刺激可达10V,负电压刺激可达-10V,实现了高压刺激功能,满足高密度电刺激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尹琪敏,李晓欧[2](2019)在《基于视觉假体的微阵列电极电刺激器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微机电技术制作的微阵列电极电刺激器广泛应用于康复领域。阵列电极电刺激器作为一种治疗神经损伤的工具,在刺激选择性和控制能力方面都具有优良的性能。视觉假体作为微阵列电极电刺激器中的一种主要应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它是通过对生物组织施加电刺激引起组织兴奋来产生光幻视。视觉假体主要分为视网膜假体和视皮层假体。该文介绍了这两种假体的研究现状,主要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微阵列电极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万欢,李伟达,李娟[3](2019)在《一种面向上肢康复的便携式电刺激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多参数连续可调的便携式电刺激器。下位机采用STM32F103C8T6作为主控芯片,设计图腾柱式升压模块和全桥控制模块输出刺激脉冲,同时板载硬件保护电路最大程度地确保人体安全。上位机采用IPS串口屏开发了人机交互界面,可以通过串口命令对刺激器输出的幅值、脉宽、频率进行连续调节。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器恒压性能良好,能够准确输出目标波形。该仪器操作简单,便携性好,在家庭以及社区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机械与电子》期刊2019年01期)

赵全军,王佳,孙伯民,王伟,贾云风[4](2018)在《国产电刺激器左右异频治疗Meige综合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使用国产刺激器异频程控治疗Meige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eige综合征的病例资料,在双侧苍白球内侧核(Gpi)植入国产电极刺激器,术中采用微电极准确定位靶点,术后1个月开机进行常规程控,3个月后实施左右异频程控。采用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BFMDRS)评价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开机,症状明显改善,BFMDRS从术前22分降至6分。但由于右侧电极触点邻近内囊后肢,刺激电压较低,病人出现左侧肢体发麻现象,通过增加左侧刺激电压达到治疗效果。术后3个月时症状反复,BFMDRS评分升至10分;改用左右异频刺激,通过降低右侧刺激频率,提升右侧电压改善症状,并降低左侧电压以减少耗电量,病人左侧肢体麻感消失,症状进一步改善,BFMDRS降至4分。结论国产脑深部电刺激器实施双侧Gpi DBS治疗Meige综合征效果理想,左右异频刺激可降低不良反应,进一步提高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吴文竹,唐俊铨,陈德清,邱子津[5](2018)在《基于阵列电极的生物电刺激器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制作一种用于阵列电极的便携式生物电刺激器。方法:下位机采用STM32L432KC作为硬件核心,设计小型DC-DC升压模块和光电隔离式双极性压控恒流源,通过串并转换芯片和光耦合双向可控硅选通电极输出电流;上位机采用Eclipse开发了在嵌入式Android系统下的人机交互软件,可以通过蓝牙模块以无线的方式灵活调节刺激电流幅值、脉宽、频率和电极选择方案。结果:刺激器能够选择最佳的刺激位点和刺激强度,为生物电刺激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结论:该仪器体积小、稳定性好、功耗低、操作方便,具有临床研究与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孙玉彤[6](2018)在《基于Cortex-MO+的无线低功耗脑电刺激器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电刺激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脑机接口、神经性疾病治疗等多个研究领域。脑电刺激器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体积小、功耗低以及具备无线通讯能力。目前的科研过程中缺乏可长期工作的无线低功耗刺激器,其主要原因是难以解决无线通讯与功耗体积之间的技术矛盾,从而严重制约了脑科学相关领域间的研究进展。因此,开发一款具备无线通讯能力的低功耗刺激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双向恒流脑电刺激器为基础,以无线低功耗为主要目标,提出了一种以功率模式可控的可关断轮询通讯功耗管理策略(Multi-power Mode Turn-off Polling Communication Power Management Strategy,MPPS)为核心的无线低功耗刺激器设计方案。定义了刺激器在不同时段的工作任务、工作状态、各功能模块的功耗模式以及各工作状态的转换方法。设计了刺激器相应的电源、MCU、无线通讯等电路,具体措施为:改双电源供电为单电源供电,选用具备多工作模式的Cortex-M0+芯片作为主MCU,选用具备低功耗工作模式的nRF24L01+作为无线通讯模块。另外,配合MPPS与具体电路设计了相应嵌软代码。所设计的刺激器实样具备无线通讯下的双向恒流输出、刺激参数调整、电源开关控制等功能,输出波形正常,大鼠脑电刺激实验中实测的电压电流波形符合仿真结果。刺激器体积30*26*19mm3,重量10.9g,恒流输出误差小于2%,待机功耗35μA(待机8个月),连续刺激状态(刺激间隔1s)功耗5.5mA(连续工作36h),主要性能指标优于目前已有的同类无线刺激器。刺激器样机已成功应用于大鼠导航实验与皮层电刺激实验并获得相关数据。论文研究对动物机器人、癫痫治疗等长时在线的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05)

贾蕊,赵婷婷,刘鹏,党永辉,刘红忠[7](2018)在《自供电植入式神经电刺激器的制作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种自供电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可行性。方法基于热释电效应和红外光的穿透性,构建一种植入式神经刺激器,测试其在体外红外光驱动下的电学性能;并进行体内和体外的生物实验,观察电刺激下的蛙腓肠肌的电刺激响应,以及小鼠心脏的电刺激响应。结果构建的植入式神经刺激器在红外光的间歇照射下会产生可控的神经电刺激信号,输出的神经电刺激电压可达到1.2V;用该神经电刺激器分别直接刺激小鼠心脏和蛙腓肠肌,可见小鼠心电图的变化,蛙腓肠肌会发生明显收缩,且张力值随体外控制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体外控制光的驱动下,植入蛙皮下的该神经电刺激器能有效刺激蛙的腓肠肌,使之发生可控收缩。结论体外光驱动的植入式神经电刺激器可以实现电刺激器的自供电,且电刺激幅值、波形可随光照强度和频率可调,为植入式设备的供电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艳,杨小玉,李云辉[8](2017)在《基于阳极阻滞技术的骶神经根电刺激器设计与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辅助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设计了基于阳极阻滞技术的骶神经根电刺激器。方法通过将阳极阻滞与骶神经根电刺激技术相融合,使电刺激骶神经前根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可以选择性在副交感神经中传导,从而引起膀胱排空更接近于正常生理性排空。此外,通过采用叁极电极作为电极,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刺激电流对周围组织干扰。系统设计按照电路功能模块划分为升压电路、脉冲信号放大电路、主控制电路、人机交互电路和外部通讯电路。结果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脉冲宽度范围为100~500μs,脉冲频率为3~20 Hz,脉冲工作时间为3~20 s,间歇时间为5~40 s。结论该刺激器能够满足尿动力学实验所确定的阳极阻滞电刺激参数指标要求,从而为下尿路障碍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7年06期)

邓维礼,楮文俊,黄欣杰[9](2017)在《用于细胞培养的便携式电刺激器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以STC89C51单片机为核心的数字化多功能电刺激器,可根据用户需要产生直流、方波、正弦波、叁角波和锯齿波共5种类型的电刺激信号,同时可实现各个波形的幅值和频率可调,其幅值输出范围为0~5 V,频率范围为0~10 k Hz,实现相同温度、湿度及培养基环境条件下,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电信号刺激以及高通量筛选。(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7年05期)

胡书帅[10](2017)在《基于电流定向技术的听神经电刺激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觉是人类重要的感官功能之一,一旦听力丧失,将会对其学习、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们融入社会。目前治疗耳聋的方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助听器疗法,虽然上述疗法对轻度耳聋病人听觉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重度耳聋疾病上述疗法效果不佳。由于人工耳蜗可以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流脉冲而直接刺激听觉神经,所以人工耳蜗被证实可以使重度耳聋病人恢复听觉感知能力。目前人工耳蜗使用者在安静环境下可以获得良好的听觉感知,但在噪声环境和音乐欣赏情景中的听觉感知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提高听神经功能电刺激分辨率以改善人工耳蜗的感知水平对广大耳聋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植入听神经刺激设备不可能有几百个通道同时去刺激听神经,这不但受目前制作工艺的限制,而且单位电荷安全密度限制了微电极的尺寸不可能无限缩小。而定向电流技术可以在不提高电极数目的情况下提高听神经电刺激分辨率,而且国外都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来实现,技术门槛高、成本高。为此,本文将利用单片机、虚拟仪器软件、分立电子元器件来设计一款电流定向技术的听神经电刺激器。本文以单片机MSP430F169为控制核心,用数模转换芯片DAC7724在四通道上输出刺激脉冲信号,通过改变电流定向系数α调节两相邻通道上脉冲的比例,然后用恒流源电路将电压信号转化为电流信号,最后用极性转换电路将单极性脉冲转化为双极性脉冲。与系统硬件电路配套的软件程序设计主要包括上位机程序设计和下位机程序设计两部分,其中上位机使用LabVIEW设计了电流定向系数α、刺激电流频率、刺激电流大小、刺激电流脉宽等参数的界面;而下位机程序通过使用C语言在IAR EW430开发环境中设计了刺激波形生成、电流定向系数设置、刺激波形幅值、频率以及脉宽可调的程序。完成软硬件设计后进行系统总体测试,通过对听神经刺激器的恒流源的线性度、恒流特性、输出波形以及刺激参数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该刺激器的各项参数指标基本能达到要求。最后进行豚鼠初步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刺激器能够诱发豚鼠听神经元的响应。综上所述,本文研制的听神经刺激器在不增加刺激电极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高听觉分辨率,不但便于刺激参数的调节,而且能够满足实验室的研究需求。(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4-01)

电刺激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微机电技术制作的微阵列电极电刺激器广泛应用于康复领域。阵列电极电刺激器作为一种治疗神经损伤的工具,在刺激选择性和控制能力方面都具有优良的性能。视觉假体作为微阵列电极电刺激器中的一种主要应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它是通过对生物组织施加电刺激引起组织兴奋来产生光幻视。视觉假体主要分为视网膜假体和视皮层假体。该文介绍了这两种假体的研究现状,主要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微阵列电极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刺激器论文参考文献

[1].韦玲玲.无线高压脑深部电刺激器的研究与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9

[2].尹琪敏,李晓欧.基于视觉假体的微阵列电极电刺激器研究综述[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9

[3].万欢,李伟达,李娟.一种面向上肢康复的便携式电刺激器设计[J].机械与电子.2019

[4].赵全军,王佳,孙伯民,王伟,贾云风.国产电刺激器左右异频治疗Meige综合征[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8

[5].吴文竹,唐俊铨,陈德清,邱子津.基于阵列电极的生物电刺激器研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

[6].孙玉彤.基于Cortex-MO+的无线低功耗脑电刺激器的研究与设计[D].浙江大学.2018

[7].贾蕊,赵婷婷,刘鹏,党永辉,刘红忠.自供电植入式神经电刺激器的制作与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8].王艳,杨小玉,李云辉.基于阳极阻滞技术的骶神经根电刺激器设计与制作[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7

[9].邓维礼,楮文俊,黄欣杰.用于细胞培养的便携式电刺激器设计与实现[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7

[10].胡书帅.基于电流定向技术的听神经电刺激器的设计[D].重庆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图1-4A体感诱发电位时各电极放置图1记录电...体感诱发电位时各电极放置图1记录电...植入式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器部分...感应电能传输原理电子耳蜗②Fig.2.2Cochlearimplantsy...3-155Hz90%双极性脉冲电...

标签:;  ;  ;  ;  ;  ;  ;  

电刺激器论文_韦玲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