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喜马拉雅构造带论文-郭炳辉,郭博峰,李经纬,党学会

北喜马拉雅构造带论文-郭炳辉,郭博峰,李经纬,党学会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喜马拉雅构造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尼泊尔地震,喜马拉雅构造带,GPS,BERNESE

北喜马拉雅构造带论文文献综述

郭炳辉,郭博峰,李经纬,党学会[1](2018)在《基于GPS资料研究喜马拉雅构造带中段地壳形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发生前后喜马拉雅构造带中段地区境内外的GPS连续站及流动站资料,以优化后的BERNESE解算策略进行数据解算,通过同震位移场分析、典型基线的时间序列分析、速度场动态变化分析等多种手段分析地震发生前后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并没有完全释放应力积累能量,震后印度板块推挤作用并未减缓,该区域构造应力积累仍处于较高水平,震情形势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胡旭莉,王彪,于光喜,赵玲[2](2017)在《基于球坐标最小二乘配置模型的青藏南部喜马拉雅构造带地壳水平形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青藏高原南北压缩、东西向拉伸的重要区域,喜马拉雅地区兼有大型逆冲断裂带广泛发育和地震活动强烈而频繁的两大特征。为了详细分析该区域现今地壳水平形变趋势特征,本文以GPS观测数据的研究依据,利用基于最小二乘配置模型的球坐标应变率算法计算了喜马拉雅构造带及其邻近区域现今应变率场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构造带及其邻近区域地壳水平形变趋势与其对应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密切相关。地壳的剧烈压缩与剪切活动主要沿着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带分布,最大压缩应变率方位与印度板块相对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推挤方向一致。研究区域内部应变率场的分布则主要受到区域活动断裂以及高原内部物质逃逸机制的影响,呈现自西向东的顺时针旋转变形趋势。(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7年08期)

温燕林,宋治平,于海英,黄珂[3](2016)在《1950年墨脱8.6级巨震前地震活动特征与当前喜马拉雅构造带东段大震危险性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500年的大震记录表明喜马拉雅构造带中段和东段存在地震破裂空区,目前东段区域(藏东及邻区)处于经历了大范围长时期6级活动平静期后的空区解体阶段(1971-2004年在藏东周围形成长达33年的6级地震空区),其中长期潜在危险值得关注.对比分析上一轮活跃期中1950年墨脱8.6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后,发现当前与上一轮活动演化时空图像相似.据此认为,当前藏东6级空区内,4、5级地震条带正在形成,目前孕震状态仍处于空区内中强地震的持续增强阶段,从时间序列演化推测未来几年可能有发生大地震到特大地震的危险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6年01期)

张盖伦[4](2015)在《喜马拉雅构造带或还有大地震》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张盖伦)“今后几年大地震活动形势仍然紧迫,需重点关注巴颜喀拉断块、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喜马拉雅构造带。”在5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举办的院士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邓起东对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分析后表示,不排(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5-05-28)

吴珍汉,叶培盛,吴中海,赵珍[5](2014)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雅拉香波穹隆构造热事件LA-ICP-MS锆石U-Pb年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雅拉香波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出露显生宙不同时期的岩石地层,发育强烈韧性剪切变形和多期岩浆热事件,良好地记录了印度大陆俯冲导致的构造变形和岩浆热历史。对雅拉香波穹隆不同构造部位的花岗质岩石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4期构造岩浆事件的高精度测年数据。早期锆石年龄520.4±6.3Ma与536±12Ma指示喜马拉雅地块结晶基底泛非期岩浆侵位时代,晚期锆石年龄揭示新生代碰撞造山不同阶段构造热事件的发生时代。其中,45.6±1.2~44.16±0.88Ma反映印度大陆向北俯冲的起始时代,35.00±0.48Ma对应于始新世晚期增厚地壳深部构造热事件年龄,15.67±0.50Ma指示雅拉香波核部花岗岩侵位及穹隆的形成时代。(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4年05期)

张进江,钟大赉,季建清,丁林,桑海清[6](2001)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大陆碰撞以来构造年代学框架及其与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经历了前期楔入和后期垮塌变形。楔入事件发生于~ 6 0Ma、~ 2 3Ma和~ 13Ma,垮塌开始于 6~ 7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同样经历早期走滑和后期正断 ,走滑年代分别为 5 8~ 5 6Ma、2 3Ma和 13Ma ,后期正断开始于 5 .5Ma。上述年龄的意义在于 :~ 6 0Ma的变形代表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期碰撞 ;2Ma为青藏高原及邻区的主变形期 ;13Ma的变形也代表一次汇聚事件 ,并形成青藏高原的东西向伸展。 6~ 7Ma以后的垮塌作用代表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01年04期)

北喜马拉雅构造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青藏高原南北压缩、东西向拉伸的重要区域,喜马拉雅地区兼有大型逆冲断裂带广泛发育和地震活动强烈而频繁的两大特征。为了详细分析该区域现今地壳水平形变趋势特征,本文以GPS观测数据的研究依据,利用基于最小二乘配置模型的球坐标应变率算法计算了喜马拉雅构造带及其邻近区域现今应变率场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构造带及其邻近区域地壳水平形变趋势与其对应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密切相关。地壳的剧烈压缩与剪切活动主要沿着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带分布,最大压缩应变率方位与印度板块相对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推挤方向一致。研究区域内部应变率场的分布则主要受到区域活动断裂以及高原内部物质逃逸机制的影响,呈现自西向东的顺时针旋转变形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喜马拉雅构造带论文参考文献

[1].郭炳辉,郭博峰,李经纬,党学会.基于GPS资料研究喜马拉雅构造带中段地壳形变特征[J].地震研究.2018

[2].胡旭莉,王彪,于光喜,赵玲.基于球坐标最小二乘配置模型的青藏南部喜马拉雅构造带地壳水平形变分析[J].工程勘察.2017

[3].温燕林,宋治平,于海英,黄珂.1950年墨脱8.6级巨震前地震活动特征与当前喜马拉雅构造带东段大震危险性对比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

[4].张盖伦.喜马拉雅构造带或还有大地震[N].科技日报.2015

[5].吴珍汉,叶培盛,吴中海,赵珍.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雅拉香波穹隆构造热事件LA-ICP-MS锆石U-Pb年龄证据[J].地质通报.2014

[6].张进江,钟大赉,季建清,丁林,桑海清.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大陆碰撞以来构造年代学框架及其与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对比[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

标签:;  ;  ;  ;  

北喜马拉雅构造带论文-郭炳辉,郭博峰,李经纬,党学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