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黄东海论文_郭瑜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渤黄东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海,渤海,数值,冷暖,斜压,高度计,平流。

渤黄东海论文文献综述

郭瑜璇[1](2019)在《渤、黄、东海悬浮物传输过程和机制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渤、黄、东海是世界上悬浮物浓度最高的陆架海区之一,河流输入众多,底质类型多样,悬浮物的分布和输运过程不仅控制着海底地形地貌演化,同时也对海洋生物、环境、沿岸基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新南威尔士大学泥沙模式UNSW-sed结合MASNUM海洋数值模式,加入理查森数计算底摩擦,同时考虑了波流对底层沉积物的影响,并将悬浮物对海水密度的影响加入其中,研究模拟了渤、黄、东海2008年4月~2012年12月悬浮物的输运过程。悬浮物浓度分布的模拟结果与“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的实测数据和遥感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分布形态与数量级基本一致。本研究获得如下认识:悬浮物浓度高值区集中在黄河口、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山东半岛沿岸和苏北浅滩至长江口附近,冬季分布范围最广,夏季分布范围最小,春、秋季为过渡时期。悬浮物分布受风速季节性变化影响。水深较浅海域风速对悬浮物浓度影响较为明显,水深较深或风速变化周期较短时,风速对悬浮物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弱。夏季渤海海峡悬浮物输运受到黄海冷水团控制,表底层水团形成跃层,限制了底部的高浓度悬浮体向上输运;冬季则受到黄海暖流控制。成山头周围悬浮物的输运冬季受黄海暖流影响,夏季受黄海冷水团影响。苏北沿岸和长江口的悬浮物输运主要受风驱动沿岸流的影响。模拟的2012年渤、黄海间,南、北黄海间以及黄、东海之间的悬浮物年净通量分别是232×10~6t、631×10~6 t和709×10~6 t,输运方向分别为由渤海向黄海、由北黄海向南黄海和由黄海向东海输运。渤海向黄海的悬浮物输运主要时期在春季,主要输运通道为老铁山水道和登州水道;北黄海向南黄海的悬浮物输运主要时期在晚秋至冬季,主要通道在123.6°E以西;黄海向东海的悬浮物输运主要在冬季的绝大部分区域。通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山东半岛泥质区及苏北浅滩存在再悬浮沉积物。来自山东半岛泥质区的再悬浮沉积物在鲁北沿岸流作用下向南输运。现有计算条件下,本研究数学模型具有最优的详细程度,定性结果较为可信,但由于计算效率限制,模式的设定没有考虑河流实际悬浮物输入量、海底底质类型以及全部主要分潮,定量结果需要进一步计算和更多资料的验证。(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4-01)

沈辉,黄大吉[2](2017)在《渤、黄、东海冬季海表冷暖水舌的时空变化及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表冷暖水舌被广泛应用于定性描述海表水温(SST)的空间分布特征,但缺少定量的表述和研究。本文以海表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温度为指标,用2006—2014年逐年冬季(2月)的遥感SST数据,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的冷暖水舌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存在2条冷水舌和6条暖水舌。水舌位置的EOF前叁个模态(73.4%)基本解释了其年际变化,其中空间第一模态呈同相分布,在东海中部及西部的变动幅度最大;空间第二和第叁模态主要呈反相分布,分别在九州岛南部及黄海区域变动幅度较大。水舌温度的EOF第一模态(69.6%)呈空间同相分布,变动幅度在渤、黄海较大,在东海南部较小。水舌位置和水舌温度都存在准2~3a周期的年际变化,但只有水舌位置EOF第二模态通过95%水平的显着性检验。海表相对较均匀的负净热通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使得浅水区SST比深水区下降得快,水深(上混合层深度)是冷暖水舌形成的原因之一;平流热输送的空间差异显着且在冷暖水舌区域中的作用最大,在冷舌区域起到降温作用,在暖舌区域起到增温作用,平流热输送是冷暖水舌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石永芳,赵红,杨永增[3](2016)在《渤、黄、东海泡沫厚度的分布及对亮温的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泡沫动力模型和破碎波模型,利用MASNUM海浪模式计算得到2003年渤、黄、东海的泡沫厚度,利用多层微波辐射理论及泡沫模型得到海表泡沫层的发射率及泡沫层对观测亮温的修正率。分析结果显示,泡沫层厚度在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及大小各不同,不仅与风速有关,而且与波面状态也密切相关;泡沫层的海表发射率随泡沫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超过某一阈值,海表泡沫层近似黑体,发射率为1。由于月平均风速及波高忽略了某些极值事件,2003-01和2003-07的月平均风速最大值仅在8m/s左右,但是海表泡沫层对亮温仍存在一定的贡献,修正率最大值约为1.2%,未来工作会进一步关注风速和波高较大的极值事件中泡沫层对观测亮温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4期)

滕飞,方国洪,魏泽勋,徐晓庆,崔欣梅[4](2016)在《Chezy型和广义Manning型摩擦关系在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对渤、黄、东海潮汐数值模拟中使用的摩擦系数大都采用不随地点变化的常数,即采用Chezy型摩擦。为了改善模拟效果,本文比较了Chezy型和广义Manning型摩擦关系,并选择与实测数据符合最好的参数,即最优参数。结果表明,采用广义Manning型摩擦系数所得结果更好。底摩擦系数在0.0009至0.0014之间,显着低于Proudman(1953)给出的0.0026,也比以往大多数已发表的值小。与原始的Manning公式不同(该公式的幂值为负数),本研究得到的幂值为正,表明在渤、黄、东海陆架区。总体上,水体越浅摩擦系数越小。本文给出了根据最优Manning型摩擦参数模拟得出的同潮图和能通量分布图,并描述了它们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6年04期)

宋泽坤,俞亮亮,向芸芸,施伟勇,许雪峰[5](2016)在《渤、黄、东海8个主要分潮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MIKE数值模拟软件,采用无结构叁角形网格,建立一套计算区域包括整个渤海、黄海、东海以及东海大陆架和琉球群岛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型,考虑了实际水深和岸线,外海开边界采用西北太平洋大模型结果的潮位提供,模拟了东中国海潮波的波动过程,对潮波垂直运动过程进行调和分析,得到了渤海、黄海、东海的M2,S2,K1,O1以及N2,K2,P1,Q1八个主要分潮的传播和分布特征。利用中国沿海14个潮位站的调和常数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较为准确可靠。研究结果表明:4个主要半日潮(全日潮)在渤、黄、东海的传播情形基本相似,即潮波在渤海、黄海、东海沿岸的传播性质上类似沿岸开尔文波的传播形态,并且成功再现了计算海域的4个半日分潮无潮点和2个全日分潮无潮点。全日潮振幅各无潮点附近振幅最小,而海湾的波腹区振幅最大,东海潮差呈现近岸方向振幅大、离岸方向振幅小,浙闽沿海振幅也较大,黄海振幅相对较小,渤海振幅在辽东湾和渤海湾顶最大,两个无潮点周边振幅较小。(本文来源于《海岸工程》期刊2016年01期)

沈辉[6](2015)在《渤黄东海海表冷暖水舌的时空变化及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表冷暖水舌被广泛地用于定性描述海表水温(SST)的空间分布特征,但缺少定量的表述和研究。本文以海表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温度为指标,从连续9年(2006-2014)2月的SST中提取海表冷暖水舌信息,研究了渤黄东海冬季的冷暖水舌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首先计算出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对应的温度。其次,以水舌轴线的弧长为自然切向坐标,计算出冷暖水舌的平均位置、平均温度、位置距平及温度距平。第叁,运用EOF的方法研究冷暖水舌位置距平和温度距平的年际变化。最后,估算出海流的平流热输送对水舌温度变化的贡献,探讨冷暖水舌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渤黄东海冬季存在2条冷舌和6条暖舌,即:东海北部冷舌、东海南部冷舌、黑潮暖舌、东海西部暖舌、对马暖舌、黄海南部暖舌、黄海中部暖舌和渤海暖舌。冷舌的位置分布在东海北部较为密集,在东海南部比较分散,暖舌的位置分布在渤海海峡处最为密集,在台湾东北部次之,在九州岛南部最为分散。冷暖水舌的温度在台湾东北部最高,随着纬度升高和水深变浅而逐渐下降,温度在济州岛南部和东海南部次之,到了渤海最低。温度标准差在九州岛西南部最低,在浙闽沿岸和黄海中部次之,在长江口和黄海北部最高。水舌位置的EOF前叁个模态(73.4%)基本解释了其年际变化,其中空间第一模态呈同相分布,在东海中部及西部的变动幅度最大,空间第二和第叁模态主要呈反相分布,分别在九州岛南部及黄海区域变动幅度较大。水舌温度的EOF第一模态(69.6%)呈空间同相分布,变动幅度在渤黄海较大,在东海南部较小。水舌位置和水舌温度都存在准2-3年周期的年际变化,但只有水舌位置EOF第二模态通过95%水平的显着性检验。海表相对较均匀的负净热通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使得浅水区SST比深水区下降得快,水深(上混合层深度)是冷暖水舌形成的原因之一:平流热输送的空间差异显着且在冷暖水舌区域中的作用最大,在冷舌区域起到降温作用,在暖舌区域起到增温作用,平流热输送是冷暖水舌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12-29)

罗丹[7](2015)在《渤、黄、东海潮汐潮流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首先采用叁维正压海洋模型POM(Princeton Ocean Model)对渤、黄、东海的潮波系统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区域经纬度范围为117°30′E~131°E,27°N~41°N,水平分辨率为10′×10′,网格数82×103,垂向分为10个?层。利用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吻合良好,并进一步分析M2和K1分潮的潮汐和潮流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年平均、夏季和冬季温盐数据分别建立叁维斜压场,探讨斜压场对潮波系统的影响。模拟研究发现:(1)在渤、黄、东海,M2分潮有4个左旋潮波系统,K1分潮有2个左旋潮波系统。两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与前人计算结果相符。渤、黄、东海潮汐以半日分潮为主,全日潮海区与半日分潮无潮点有良好的对应关系。(2)在模拟海区得到9个M2分潮流圆流点和13个K1分潮流圆流点,在冲绳岛西侧海域给出1个未经报道的K1分潮流圆流点。M2和K1分潮流表、中、底层潮流结构变化差异不大。潮流以半日潮流为主,强流区主要分布在近岸港湾、海峡,且多为往复流形式;弱流区主要分布在外海和海面开阔的中央海区,以旋转流为主。渤海和东海大部分海域M2分潮流为顺时针旋转,黄海则相反;渤、黄海K1分潮多为逆时针旋转,东海则相反。随着深度增大,M2和K1分潮流流速均呈现减小趋势,越是接近海底,潮流流速减小越显着;潮流椭圆旋转率则逐渐增大。(3)年平均、夏季、冬季斜压场M2分潮同潮图分布基本一致,对比正压潮无潮点附近振幅几乎无变化,大部分海域振幅减小,闽浙外海、苏北浅滩、杭州湾和琉球群岛北至日本九州岛之间海域振幅增大。K1分潮叁个斜压场的振幅变化趋势差异较大,迟角差异相对较小,夏季和冬季场的振幅偏差分布比较一致。年平均场的K1分潮振幅在渤海和黄海大部海域减小,而除此之外的海域振幅增大的。夏季和冬季的振幅偏差表现为以无潮点为中心,向外逐渐增大的,夏季场变化幅度相比更大。(4)斜压场M2分潮流的各层最大可能流速和潮流椭圆分布几乎相同,绝大部分海域流速相比正压场略有减小。K1分潮流正、斜压场流速按夏季、冬季、年平均、正压依次减弱;椭圆正、斜压场差异比较显着,部分海域椭圆长、短轴较正压模式增大,顺时针旋转潮流分布特征不同。(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5-04-20)

王宗辰[8](2014)在《渤黄东海叁维风暴潮模式四维变分同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区域海洋模式ROMS(Regional Ocean Modelling System)及其自带的四维变分同化模块,建立了渤黄东海叁维风暴潮数值模式。四维变分同化能够保持水动力过程的协调稳定,通过积分切线性模式和伴随模式,并且运用梯度下降算法,使模拟结果在同化窗口内最大程度的靠近观测。采用随水深变化的底摩擦系数,对潮汐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四个主要分潮(M2,S2,K1,O1)的同潮时图。结果显示该模式具备较好的潮汐模拟能力,无论无潮点的位置还是等振幅、等迟角线都和前人的模拟结果非常接近。同时,大部分海洋站点的潮汐模拟结果和观测吻合较好。选定两次温带风暴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海洋站观测水位同化到模式中,很大程度上改进了风暴潮的模拟结果。设计了5组孪生敏感性试验对影响同化模拟结果的要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风应力对风暴潮的模拟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初始场只在短时间内影响模拟结果,风速越大,影响时间越短。因此,将风应力和初始场同时作为控制变量可以到的最优的模拟结果。同化模拟不仅能够提高参与同化海洋站的风暴潮模拟精度,还能改善其周围的模拟结果。在同化模拟的过程中,迭代次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决定了目标函数—模式结果和观测之间距离的下降程度。迭代次数越多,风暴潮的模拟结果就会与观测吻合越好,但同时,也要付出更加高昂的计算代价。同化模拟一段时间之后,能够得到一个与观测吻合较好的最优预报初始场和最优的风应力拖曳系数,分别用最优的拖曳系数和常数拖曳系数(0.0026)对风暴潮进行数值预报。结果表明,最优预报初始场对预报结果的改进存在不确定性。减水个例的改进效果不明显,前期预报结果产生了较大误差,可能是因为模式对减水过程的物理描述还不完善,在大风条件下,误差显着的表现出来;增水个例的改进效果可以从预报起始时刻一直持续到观测增水的峰值附近,表明最优初始场可以提高临近预报的准确度。同化模拟反演的最优拖曳系数能否进一步改善预报结果,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同化窗口和预报窗口风速的误差变化情况,如果风速误差在同化前后差异很大,最优拖曳系数适用性一定会变差;另一方面是不同风速条件下拖曳系数的变化幅度,即在不同风速条件下,如果实际拖曳系数变化幅度很大,最优拖曳系数的适用性同样会受到挑战。(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期刊2014-06-09)

仲昌维,杨俊钢[9](2013)在《基于T/P和Jason-1高度计数据的渤黄东海潮汐信息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9 a的TOPEX/POSEIDON(以下称T/P)和Jason-1卫星高度计测高数据进行调和分析,得到渤黄东海海域的8个主要分潮(M2、S2、N2、K2、K1、O1、P1和Q1)。提出一种将两类卫星高度计数据统一的方法,消除了因两类卫星高度计校正算法等不同所导致的相互之间的偏差。变轨后的T/P与Jason-1卫星加密了高度计对潮汐观测的空间分布。通过对交叉点处升轨与降轨的潮汐调和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检验调和分析方法及高度计数据的可靠性;将基于高度计数据的调和分析结果与验潮站资料进行比较,以检验其正确性。4个主要分潮(M2、S2、K1、O1)振幅之差的均方根介于1.0~1.8 cm,迟角之差的均方根介于4.1°~7.8°。与已有研究结果相比,调和分析结果的精确性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综合变轨前后两类高度计测高数据的调和分析结果,给出并分析了渤黄东海4个主要分潮的同潮图。(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3年10期)

张波[10](2013)在《渤、黄、东海重要渔业资源营养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营养级表示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中的位置。它可以用来表示一大类群的能量消费等级,也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种群同化能源的能力。近年来食物网营养级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成为海洋中评估和监测生态系统动态、生物多样性变化和渔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共同开发青年科学家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9-13)

渤黄东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表冷暖水舌被广泛应用于定性描述海表水温(SST)的空间分布特征,但缺少定量的表述和研究。本文以海表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温度为指标,用2006—2014年逐年冬季(2月)的遥感SST数据,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的冷暖水舌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存在2条冷水舌和6条暖水舌。水舌位置的EOF前叁个模态(73.4%)基本解释了其年际变化,其中空间第一模态呈同相分布,在东海中部及西部的变动幅度最大;空间第二和第叁模态主要呈反相分布,分别在九州岛南部及黄海区域变动幅度较大。水舌温度的EOF第一模态(69.6%)呈空间同相分布,变动幅度在渤、黄海较大,在东海南部较小。水舌位置和水舌温度都存在准2~3a周期的年际变化,但只有水舌位置EOF第二模态通过95%水平的显着性检验。海表相对较均匀的负净热通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使得浅水区SST比深水区下降得快,水深(上混合层深度)是冷暖水舌形成的原因之一;平流热输送的空间差异显着且在冷暖水舌区域中的作用最大,在冷舌区域起到降温作用,在暖舌区域起到增温作用,平流热输送是冷暖水舌形成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渤黄东海论文参考文献

[1].郭瑜璇.渤、黄、东海悬浮物传输过程和机制的数值模拟[D].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19

[2].沈辉,黄大吉.渤、黄、东海冬季海表冷暖水舌的时空变化及机理分析[J].海洋学研究.2017

[3].石永芳,赵红,杨永增.渤、黄、东海泡沫厚度的分布及对亮温的修正[J].海洋科学进展.2016

[4].滕飞,方国洪,魏泽勋,徐晓庆,崔欣梅.Chezy型和广义Manning型摩擦关系在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模拟中的应用[J].海洋与湖沼.2016

[5].宋泽坤,俞亮亮,向芸芸,施伟勇,许雪峰.渤、黄、东海8个主要分潮的数值模拟研究[J].海岸工程.2016

[6].沈辉.渤黄东海海表冷暖水舌的时空变化及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5

[7].罗丹.渤、黄、东海潮汐潮流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

[8].王宗辰.渤黄东海叁维风暴潮模式四维变分同化技术研究[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014

[9].仲昌维,杨俊钢.基于T/P和Jason-1高度计数据的渤黄东海潮汐信息提取[J].海洋科学.2013

[10].张波.渤、黄、东海重要渔业资源营养级的研究[C].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共同开发青年科学家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论文知识图

中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分布渤黄东海地形图愧24E,26E126E130E118E12OE122E124E12...渤黄东海等深线图渤黄东海模式底地形渤、黄、东海内叁角形网格分布

标签:;  ;  ;  ;  ;  ;  ;  

渤黄东海论文_郭瑜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