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外代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色素,芬太尼,细胞,胆管,黄疸,肝功能,色谱。
肝外代谢论文文献综述
崔龙久,李之帅,谭蔚锋,姜小清[1](2015)在《肝外胆管癌围手术期胆汁代谢组学变化与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围手术期胆汁代谢组学差异,筛选出与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相关的胆汁分子标志物。方法选择2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19例肝门部胆管癌,8例远端胆管癌),分别收集其外科切除术前、切除术后第1和第7天的胆汁。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对比分析术后第1天与术前、术后第7天与术前胆汁中的差异代谢物,并对共同的差异代谢物与患者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胆汁内有5种代谢物升高,无代谢物降低;术后第7天与术前相比,胆汁内有3种代谢物升高,3种代谢物降低。以上两组差异代谢物中,有2种相同物质:苯甲酸和甲基丙二酸。术后第7天与术前比较苯甲酸升高≥2倍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低于升高<2倍的患者(P=0.04),而手术前后甲基丙二酸的变化与术后1年内早期复发无相关性。通过对苯甲酸在术后第7天较术前变化倍数与CA19-9分级、术前年龄分级、术后TNM病理分期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提示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围手术期胆汁内苯甲酸代谢水平的变化程度有助于预测肝外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李之帅[2](2014)在《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肝外胆管癌血浆诊断标志物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胆管癌(CC)约占整个胃肠道肿瘤的3%,是肝脏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肝内胆管癌(IHCC)占胆管癌的5%-10%,远端胆管癌占胆管癌的20%-30%,肝门部胆管癌占胆管癌的60%-70%,是肝外胆管癌(EHCC)中最常见类型。导致胆管癌较明确的高危因素有很多,然而大部分患者并没有明确的高危因素。胆管癌发生的具体分子机制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如果能够找到有关的分子及发现相应的分子的变化,将对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诊断手段对于肝外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而且由于肝门部解剖的特殊性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比远端胆管癌更困难。所以,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与良性疾病相鉴别方面,新的诊断方法非常必要。代谢组学是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它试图找到代谢物和生理、病理变化之间的相应关系。它可以应用于各种体液的研究,如血液、尿液、胆汁、唾液等,特别适用于储存和产生小分子代谢物的组织及器官。代谢组学在诊断一些癌症方面显示出了不错的效果,如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目的:本次研究将对肝外胆管癌、原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囊肿及健康正常人的血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代谢组学分析,明确各组的特征性改变,并与现有的多种胆管癌肿瘤标志物相比较,初步确立外周血代谢组学对于肝外胆管癌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分子。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肝外胆管癌54例、原发性胆管结石20例、胆总管囊肿的患者23例及健康正常人22例,应用GC-MS的方法检测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对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建立鉴别诊断模型,筛选出有意义的血浆诊断标记物,并与常用的肿瘤标记物的诊断效能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初步建立了肝外胆管癌、原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囊肿及健康正常人之间鉴别诊断的血浆代谢组学模型。鉴定了右旋-半乳糖醛酸和顺式-2-羟基肉桂酸两种肝外胆管癌特异的血浆代谢物。其中右旋-半乳糖醛酸在肝外胆管癌组中含量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胆管囊肿组、胆管结石组(P<0.05);顺式-2-羟基肉桂酸在肝外胆管癌组中含量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胆管囊肿组、胆管结石组(P<0.05)。两者对诊断肝外胆管癌都显示了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论:通过对肝外胆管癌、原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囊肿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发现代谢组学技术可以为诊断肝外胆管癌及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一个新的方法,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李玉萍,顾健腾,陶国才,向学凤,杨波[3](2008)在《大鼠无肝状态小肠CYP3A1酶活性增强和mRNA表达增高及芬太尼肝外代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无肝期前后芬太尼血药浓度变化及其代谢酶CYP3A1在大鼠小肠活性的改变和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无肝期芬太尼的代谢及其形成原因。方法分两部分实验:实验一,2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阻断肝门组(n=10),LC/MS/MS法测芬太尼血药浓度,观察无肝期前后芬太尼的代谢;实验二,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①为对照组(B1组);②阻断肝门30min组(B2组);③阻断肝门60min组(B3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各组CYP3A1 mRNA的表达,荧光比色法检测CYP3A1酶的活性。结果无肝期组芬太尼浓度下降比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但仍有下降趋势。小肠组织CYP3A1酶的活性和mRNA表达水平B2、B3组均明显高于B1组。B2组与B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主要在肝脏代谢,无肝期小肠CYP3A1mRNA表达上调,酶活性增加,可能为无肝期芬太尼肝外代谢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顾健腾,陶国才,夏培元,鲁开智[4](2008)在《无肝状态下丙泊酚代谢相关UGT1A6在大鼠肝外器官的基因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无肝期前、后与丙泊酚代谢相关的代谢酶UGT1A6在大鼠小肠、肾、肺、脑器官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期初步阐释丙泊酚无肝期肝外代谢特点形成的原因。方法:15只大鼠单次注射丙泊酚后随机分为3组(n=5),A组为对照组,B组阻断肝门30min,C组阻断肝门60min,截取各组大鼠小肠、肾、肺、脑器官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组UGT1A6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各受检器官组织中UGT1A6的基因表达水平B、C组明显高于A组(P<0.01);B组与C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受检组织中UGT1A6基因表达在无肝期比无肝期前增多,系可能促进丙泊酚无肝期肝外代谢增强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08年07期)
信艳红,李捷伟,刘吉祥,李晓冬,夏少晴[5](2007)在《术后补充葡萄糖对肝外代谢模型大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术后补充葡萄糖对肝外代谢模型大鼠的存活时间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16只SD大鼠采用阻断肝动脉加门静脉-腔静脉分流的方法建立肝外代谢模型,并随机分成Ⅰ、Ⅱ两组,每组8只。模型Ⅰ组术后胃内注射25%葡萄糖3 mL,模型Ⅱ组注射等体积注射用水,观察其存活时间。另取29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6)和模型组(n=23),于建立模型后0.5(n=3)、1(n=3)、2(n=12)和4 h(n=5),分别测定血清葡萄糖、胆红素、肌酐、尿素氮、尿酸、K+、Na+和Cl-浓度。于术后2 h取血的12只大鼠中,6只术后胃内注射25%葡萄糖3 mL,另6只胃内注射等体积注射用水。结果:模型大鼠的存活时间为(6.7±1.6)h,术后补充葡萄糖使存活时间延长到(14.5±3.2)h(P<0.01)。建立模型后0.5 h,血糖平均下降52.3%,到4 h仅为正常对照的5.0%,而血清胆红素升高了17.2倍。建立模型后1 h,血清尿素氮、肌酐和K+浓度开始升高,补充葡萄糖使其明显得到改善。结论:肝外代谢模型大鼠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和肾功能不全,术后补充葡萄糖能明显延长模型大鼠的存活时间,改善其肾脏功能。(本文来源于《药学服务与研究》期刊2007年05期)
顾健腾,陶国才[6](2007)在《异丙酚的代谢酶及其肝外代谢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异丙酚(Propofol)化学名称为2,6-双异丙基酚,其化学结构与已知任何一类静脉麻醉药均不相同。作为静脉麻醉药,其分布容积大、起效快、可控性好,苏醒迅速而完全,持续输注后无蓄积,为其它静脉麻醉药所无法比拟。现其临床普遍用于麻醉和镇静。通常异丙酚主要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07年10期)
姚欣,钱元恕[7](2006)在《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鼠肝外组织药物代谢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FQs)对大鼠肺、脑、肾、小肠中细胞色素P450(CYP)含量、氨基比林N- 脱甲基酶(AMND)、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实验中环丙沙星、妥苏沙星和司帕沙星的药物终浓度均为1 mmol·L-1;体内实验按1 mmol·kg-1剂量灌胃,qd×7。制备大鼠肺、脑、肾、小肠S9,分光光度法测定CYP含量、AMND及ERND活性变化。结果:大鼠肺、肾组织CYP含量低;3种药物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各组织AMND活性(P<0.05)。肾和小肠中可测到ERND活性,而肺、脑中未测到;给药后肾、小肠 ERND活性有降低趋势,但大多无显着差异。结论:FQs对肝外组织CYP含量无显着影响,对AMND活性有抑制作用,对ERND有抑制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周脉涛[8](2005)在《肝功能障碍对罗库溴铵肝外代谢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功能障碍时肝外代谢是否会有变化?是否可能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从临床肝移植无肝期罗库溴胺代谢药效变化着手,进一步制作了黄疸大鼠动物模型并研究了阻塞性黄疸大鼠无肝、无肾时的代谢,并取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肾和肠等器官,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的改变,以探索肝功能障碍时大鼠肝外代谢变化的可能原因。结论:本研究显示,肝功能障碍时罗库溴铵有明显肝外代谢增强表现,肾脏是罗库溴铵肝外代谢重要器官。大鼠肾Oatp1表达下降和Oatp2表达增强可能改变可能是肝代谢增加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5-05-01)
王羽,柳晓泉,王广基[9](2004)在《药物的肝外代谢》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内外在肝外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分布及生物学作用 ,药物肝外代谢的主要部位和代谢特点 ,影响药物肝外代谢的因素等方面的有关报道进行综述。肝外代谢在某些药物的代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04年07期)
武越,胡建安[10](2004)在《肝外组织脂氧合酶介导外源性化学物代谢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催化外源性化学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酶系———细胞色素P4 5 0以及其他已知对外源性化学物氧化代谢起作用的酶在肝外某些组织活力相对较少,甚至检测不到,不能完全解释这些肝外组织中发生的外源性化学物氧化代谢。近年来,脂氧合酶作为细胞色素P4 5 0酶系的替(本文来源于《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肝外代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胆管癌(CC)约占整个胃肠道肿瘤的3%,是肝脏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肝内胆管癌(IHCC)占胆管癌的5%-10%,远端胆管癌占胆管癌的20%-30%,肝门部胆管癌占胆管癌的60%-70%,是肝外胆管癌(EHCC)中最常见类型。导致胆管癌较明确的高危因素有很多,然而大部分患者并没有明确的高危因素。胆管癌发生的具体分子机制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如果能够找到有关的分子及发现相应的分子的变化,将对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诊断手段对于肝外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而且由于肝门部解剖的特殊性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比远端胆管癌更困难。所以,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与良性疾病相鉴别方面,新的诊断方法非常必要。代谢组学是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它试图找到代谢物和生理、病理变化之间的相应关系。它可以应用于各种体液的研究,如血液、尿液、胆汁、唾液等,特别适用于储存和产生小分子代谢物的组织及器官。代谢组学在诊断一些癌症方面显示出了不错的效果,如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目的:本次研究将对肝外胆管癌、原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囊肿及健康正常人的血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代谢组学分析,明确各组的特征性改变,并与现有的多种胆管癌肿瘤标志物相比较,初步确立外周血代谢组学对于肝外胆管癌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分子。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肝外胆管癌54例、原发性胆管结石20例、胆总管囊肿的患者23例及健康正常人22例,应用GC-MS的方法检测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对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建立鉴别诊断模型,筛选出有意义的血浆诊断标记物,并与常用的肿瘤标记物的诊断效能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初步建立了肝外胆管癌、原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囊肿及健康正常人之间鉴别诊断的血浆代谢组学模型。鉴定了右旋-半乳糖醛酸和顺式-2-羟基肉桂酸两种肝外胆管癌特异的血浆代谢物。其中右旋-半乳糖醛酸在肝外胆管癌组中含量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胆管囊肿组、胆管结石组(P<0.05);顺式-2-羟基肉桂酸在肝外胆管癌组中含量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胆管囊肿组、胆管结石组(P<0.05)。两者对诊断肝外胆管癌都显示了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论:通过对肝外胆管癌、原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囊肿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发现代谢组学技术可以为诊断肝外胆管癌及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一个新的方法,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外代谢论文参考文献
[1].崔龙久,李之帅,谭蔚锋,姜小清.肝外胆管癌围手术期胆汁代谢组学变化与预后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5
[2].李之帅.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肝外胆管癌血浆诊断标志物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
[3].李玉萍,顾健腾,陶国才,向学凤,杨波.大鼠无肝状态小肠CYP3A1酶活性增强和mRNA表达增高及芬太尼肝外代谢[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8
[4].顾健腾,陶国才,夏培元,鲁开智.无肝状态下丙泊酚代谢相关UGT1A6在大鼠肝外器官的基因表达[J].中国药房.2008
[5].信艳红,李捷伟,刘吉祥,李晓冬,夏少晴.术后补充葡萄糖对肝外代谢模型大鼠的影响[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
[6].顾健腾,陶国才.异丙酚的代谢酶及其肝外代谢概况[J].中国药房.2007
[7].姚欣,钱元恕.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鼠肝外组织药物代谢酶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
[8].周脉涛.肝功能障碍对罗库溴铵肝外代谢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
[9].王羽,柳晓泉,王广基.药物的肝外代谢[J].药学进展.2004
[10].武越,胡建安.肝外组织脂氧合酶介导外源性化学物代谢的研究进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