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1]2004年在《郭在贻治学思想与训诂成就》文中研究说明郭在贻先生在训诂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其文集《郭在贻文集》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从研究范围来看:上至先秦、下及明清,时间跨度非常大。从研究物件看:涉及上古汉语、中古汉语。从研究内容看:除了传统训诂——词义考释外,还旁及训诂相关的文字、语法、音韵、校勘,标点等内容,本文举出例证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文系统全面地分析了郭在贻先生的训诂成就,剖析他的训诂方法、治学思想,并在参照了许多当代学者的训诂成果的基础上,大胆指出并纠正了郭在贻先生的不足之处。 本文由引言、正文两个主要部分构成。正文第一部分主要谈郭先生的治学思想:为学务必精习;科研重在创新;学风重于方法;为学耐得寂寞;学风贵于求实;学贵博而能约。第二部分谈郭先生在训诂领域的研究内容。第叁部分谈郭先生在长期训诂实践中形成并完善的一套独特的训诂方法,包括审辨字形、类出归纳、因声求义、文例求义、语法求义,方言证义等。第四部分谈郭先生的训诂价值,除了训诂学本身的价值和对古籍整理有直接助益外,对辞书编纂的作用可概括为:增广词目、补充词义、举出前证、订正误解、。第五部分指出郭先生的百密一疏,间接地反映出近二十年训诂学和汉语史的发展和进步。
林怡[2]2009年在《郭在贻:“依稀旧梦堪追忆”》文中研究表明郭在贻先生(1939-1989),山东邹平人。196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师从姜亮夫、蒋礼鸿等先生。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着有《训诂丛稿》、《训诂学》、《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郭在贻敦煌学论稿》、《敦煌变文集校议》(与张涌泉、黄征合着)等。其中《楚辞解诂》、《唐代白话诗释词》两篇论文获中国社科院首届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专着《训诂丛稿》获国家教委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敦煌变文集校议》获王力语言学奖叁等奖。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郭先生论着大都收在《郭在贻文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2009年是1月10日,是其去世二十周年的日子,本刊特发其弟子,如今为福建省委党校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林怡女士的纪念稿,以表追怀。
方一新[3]1989年在《训诂专家郭在贻——谨以此文纪念恩师郭在贻先生》文中提出郭在贻先生(1939——1989年),山东邹平人.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博士生导师.已出版的着作有:《训诂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85年)、《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86年);已发表的论文近八十篇.另有待发表的论着、遗稿若干种.在贻师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在哥哥的资助下念完了小学、中学.57年负笈江南,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61年毕业后,留在杭大语言文学研究室工作(后转到中文系任教),给姜亮夫先生当助手.年轻时代的郭在贻,勤奋好学,毅
孙崇涛[4]2014年在《京城戏缘》文中研究指明孙崇涛先生的"京城戏缘",是以参与者和亲历者的身份,充满情感地描述了置身于中国社会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劫难之后的改革开放年代戏剧的复兴与创造的情景。文中记述了鲜为人知的中国首届戏曲史论研究生的招生的过程,讲述了重建当代戏剧史论基础的学人受业先师并承传前辈学脉的奋进精神;深情而又凄婉地回忆了1980年代京城戏剧的兴盛,和老剧场的消失、新剧场的更替及戏剧被边缘化的景象。京城戏剧生活30余年,在孙先生的笔下,有自己与同时代学人传奇般的命运,有前代名家继往开来的业绩,有一代艺术新锐脱颖而出的风采,有自己学人群体潜心治学的足迹,读者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戏剧进展的一个缩影来看待。同本刊此前发表的孙先生的"戏缘"系列史着一样,本文仍是他主张的"以散文写历史,以自述表学术"观念的具体实践。
周志锋[5]2000年在《训诂学研究的硕大成果——评《训诂类稿》》文中研究说明十几年前郭在贻先生《训诂丛稿》出版,语言学界为郭先生在传统训诂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而赞叹不已。今天,当我捧读董志翘教授《训诂类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以下简称《类稿》)的时候,同样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虽然与董先生未曾谋面,但他的着作、文章时时拜读,他扎实的功底、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钻研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
参考文献:
[1]. 郭在贻治学思想与训诂成就[D]. 王虎.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2]. 郭在贻:“依稀旧梦堪追忆”[J]. 林怡.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09
[3]. 训诂专家郭在贻——谨以此文纪念恩师郭在贻先生[J]. 方一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89
[4]. 京城戏缘[J]. 孙崇涛. 剧作家. 2014
[5]. 训诂学研究的硕大成果——评《训诂类稿》[J]. 周志锋.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