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生自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生,自由,效应,自由主义,华盛顿,经济,德性。
内生自由论文文献综述
何雄浪[1](2019)在《多要素流动、内生产业空间波动与经济地理新均衡——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促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不仅要根据理论要求的逻辑完美性修改假设,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空间经济发展的现实修改模型的假设条件。由此,在研究上突破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单一生产要素流动假设的局限性,认为企业家与普通劳动者在地区间都可以流动,并且,普通劳动者在行业间也可以自由流动。与新经济地理学可解的经典模型——自由企业家模型相比,新的可解中心-外围模型丰富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结论,发展了新的理论观点:突破点与持续点的大小比较存在叁种关系。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除了棒棒均衡的结果外,不仅可能出现内部非对称结构为稳定均衡的情形,也可能出现内部非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共存的情形,而不仅仅是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共存的情形;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工业品支出份额的增加,工业品间替代弹性的降低,会引起产业空间的稳定结构由对称结构向非对称结构转化;一旦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黑洞条件"得到满足,则产业空间的稳定结构只能是内部非对称结构或中心-外围结构,而不仅仅是中心-外围的稳态结构。(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保建云[2](2019)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内生型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内生型危机及国际外溢效应主要表现为:贸易与投资保护的全球蔓延;政治极化、保守化和极端化的全球扩散;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与排外主义的全球流行;意识形态、宗教与文化冲突的全球扩大化;政治、经济、军事与安全领域的摩擦、对抗、危机乃至战争及其国际传播。因此,遏制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内生型危机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任务。(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保建云[3](2017)在《论新自由主义逻辑陷阱、内生极端化与华盛顿共识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自由主义理论存在着逻辑陷阱与内生极端化特征。新自由主义逻辑陷阱最核心的表现便是通过教条化与简单化私有制、经济计算与合理经济之间的关系,片面否认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合理经济之间的相关性。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家们,通过与兰格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理论家们的论战,进一步把新自由主义思想教条化、政治化与意识形态化,形成新自由主义内生极端化特征。华盛顿共识作为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教条化与极端化的产物,其政策主张突出表现为宏观稳定化、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其失效和失败具有必然性。华盛顿共识困境是新自由主义应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根本原因在于其逻辑陷阱与内生极端化。(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毕少斌[4](2017)在《法治中国的内生需求:审慎的自由与宽容的秩序——一种保守主义哲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公民权利的基本内容;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自由与秩序毫无疑问是人类关注的核心价值坐标。保守主义哲学秉持多元、传统、务实的基本信念,对自由和秩序的平衡有着更为现实和理性的考量。当下中国处于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利益矛盾呈现复杂化的历史激荡期,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面临一些理念陷井。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公共权力的行使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和博弈,法治社会的推进需要构建一种审慎的自由观和宽容的秩序观。(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7年34期)
董有德,赵星星[5](2014)在《内生自由贸易协定的贸易流量效应——基于平均处理效应的非参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与实施是否有力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已有研究忽视了自贸协定本身的自选择性和引力模型的内生性、非线性,这些问题使已有研究的估计出现了偏差。本文利用Abadie和Imbens(2006)匹配估计就不同类型的贸易协定进行了平均处理效应的非参估计,弥补了已有研究中的不足。研究表明,基于引力方程的OLS估计低估了自贸协定的影响;自贸协定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其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作用最为巨大;自贸协定显着增加了我国与目标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并且其对进口的影响大于出口。(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张国钧[6](2010)在《内生的市场德性:自由·公平·诚信》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德性,作为市场发育中自下而上、由外而内生成,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有道德意义的价值,经两种途径发育:内生,从民间自下而上、由内而外自发演进,包括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等;外赋,自上而下、由外而内人为建构,包括政府施为、法律规制等。其中,内生是基本途径,外赋须基于内生才起作用;若缺乏甚至没有内生,任何外赋都无效。市场德性和习用的市场道德有同有异:若指市场内在的道德性或道德价值,则同;若指市场须有、须受道德规范,则该道德规范在市场德性中主要是内生的自我范导,在市场道德中则除此之外更可能是外赋的规制。以自由、公平、诚信为例,有助于讨论内生的市场德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龙静云[7](2006)在《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内生的伦理品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个人自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选择。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否给普通民众以自我选择、自主求利的经济自由,一直可以看到两种不同势力的较量。然而,市场经济最终优先选择了自由,自由观念又成为推动市场经济不断进步和完善的精神动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样有赖于对经济自由这一伦理理念和伦理品质的张扬和确立。(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赖普清[8](2002)在《机会扩展与内生自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行为的诸多约束中,人们面临的机会集合大小,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约束条件。然而,这一约束在很大程度上为传统标准经济学所忽视了。论文首先从基础经济理论的层面,一般性地考察了机会扩展对选择过程、合约安排以及制度变迁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在结合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论文考察了非空机会集合对人类福利所具有的多重价值。 某一机会集合不仅提供了一定的功利价值和一定的非功利价值——即由机会集合提供的自由选择的价值,也提供了一种另外意义上的价值,即机会集合大小作为一个约束条件所具有的限制强制、增加消极自由的价值。文章论证了,自由内生于机会扩展,即随着机会的扩展,强制方对被强制方实施强制的成本将不断增加,因此,在强制力量一定的条件下,强制方不得不逐步放弃原有的强制,从而人们享有的消极自由就增长了。 内生自由假说增进了我们对自由的理解,使我们认识到自由不仅是重要的、必要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内生自由假说也使我们认识到,实施机会扩展的措施和改革(比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有利于经济效率和福利的提升,也有利于加快社会、家庭自由化的进程。 在论文最后部分,综述了最近文献对机会与自由关系的讨论,主要内容是探讨如何运用公理化方法对含有自由价值的机会集合进行排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2-11-01)
内生自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8年,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内生型危机及国际外溢效应主要表现为:贸易与投资保护的全球蔓延;政治极化、保守化和极端化的全球扩散;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与排外主义的全球流行;意识形态、宗教与文化冲突的全球扩大化;政治、经济、军事与安全领域的摩擦、对抗、危机乃至战争及其国际传播。因此,遏制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内生型危机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任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生自由论文参考文献
[1].何雄浪.多要素流动、内生产业空间波动与经济地理新均衡——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的比较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保建云.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内生型危机[J].人民论坛.2019
[3].保建云.论新自由主义逻辑陷阱、内生极端化与华盛顿共识困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
[4].毕少斌.法治中国的内生需求:审慎的自由与宽容的秩序——一种保守主义哲学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7
[5].董有德,赵星星.内生自由贸易协定的贸易流量效应——基于平均处理效应的非参估计[J].世界经济研究.2014
[6].张国钧.内生的市场德性:自由·公平·诚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龙静云.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内生的伦理品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8].赖普清.机会扩展与内生自由[D].浙江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