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计划,系统,剂量,伽玛刀,图像,医学,曲面。
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春,朱丽霞,张威[1](2007)在《表面重建技术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为研究背景,深入研究了基于表面重建技术的体视化方法,提出了一种简单快速的轮廓拼接算法,并给出了这种方法在OpenGL软件环境下的算法实现。实践证明,此项技术可应用于实际医疗系统中。(本文来源于《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07年10期)
罗浩[2](2005)在《基于CT机器人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的剂量计算和运动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由瑞典Leksell于1951年提出的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学科,指用立体定向法标定靶点位置,再用高能射线集中照射,破坏该部组织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放射源使用伽玛射线源而且它产生的破坏灶边界剂量下降很快,有如刀割,因此又称伽玛刀, 本课题是为杭州华源伽玛医疗设备投资有限公司研制的CT机器人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的软件,本文主要涉及放射剂量计算模型的建立、快速剂量计算及治疗计划评估的研究等工作。 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论述了国内外伽玛刀的发展简史和历史情况,概括出伽玛刀的特点和国内外伽玛刀的应用概况,介绍了CT机器人伽玛刀的结构和治疗计划系统,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介绍了一些常规的剂量计算模型,论述了有限元法模拟剂量场分布的方法,最后结合实际情况,给出CT机器人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剂量计算的方法。 3.提出了一种基于叁维区域生长算法的剂量快速搜索算法,将图像分割领域中的区域生长算法扩展到叁维空间,并应用于剂量计算区域的快速搜索中。从计算机模拟结果来看,该算法能大大提高了剂量计算的速度。 4.介绍了一些治疗计划评估的手段:等剂量曲线,等剂量曲面,剂量体积直方图以及它们的求取方法。 5.分析了CT机器人伽玛刀TPS坐标系与数控系统各个坐标轴的关系,并描述了数控系统各个轴的运动轨迹。(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3-01)
严旭峰,彭芳瑜,王晓宇[3](2004)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一种新的图像轮廓提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 ,为了给叁维重建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 ,要求准确地对体表、病灶和其他组织进行轮廓提取。针对目前该系统中以手工轮廓提取为主的现状 ,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的图像轮廓提取算法。该方法利用初始轮廓逐步逼近最佳轮廓 ,不仅将图像灰度变化的微分信息作为边缘提取的依据 ,同时以图像轮廓的整体几何信息作为指导 ,从而在满足边缘检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噪声对轮廓特征提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04年06期)
严旭峰[4](2004)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的图像处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伽玛刀采用立体定向原理将高能射线聚焦照射并毁损靶点组织,因临床治疗有刀的效果而命名。治疗计划系统是伽玛刀的软件,能为临床医生预先规划治疗方案,准确地预见治疗效果从而确保放射治疗的安全性。作为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处理模块对原始CT图片进行读取、配准和归一化、特征轮廓的提取、任意角度剖切等一系列处理,从而获取重建的叁维虚拟人体供用户进行规划治疗计划。本文在现有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图像处理模块中的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主要工作如下。针对医学图像的特点和要求,对原有的基于CT窗口技术的图像增强方法加以改进,以更好地增强显示感兴趣区域。研究实现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定位标志点自动拾取算法,较好地解决了标志点拾取的精度问题。针对目前该系统中轮廓提取方法的不足,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的图像轮廓提取算法。该方法利用初始轮廓逐步逼近最佳轮廓,不仅将图像灰度变化的微分信息作为边缘提取的依据,同时以图像轮廓的整体几何信息作为指导,从而在满足边缘检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噪声对轮廓特征提取的影响。研究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叁线性插值技术的获取任意角度剖面图像方法,该剖面图像不仅可以作为后续叁维重构体的表面及剖面纹理数据,而且为将来实现体重构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4-04-01)
张艳君[5](2004)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叁维表面重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伽玛刀是治疗癌症肿瘤的重要医疗设备之一。提高伽玛刀疗效的关键在于制订合理、科学的治疗计划,一切治疗计划的基础均在于准确定出肿瘤位置以及它和病人躯体轮廓、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因此医学图像叁维重建是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撑。对医学图像叁维重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传统的基于轮廓线叁维重建方法中,直接采用由序列轮廓线生成的平面叁角片拟合曲面,重建的效果和表达的信息均有限。本文在研究叁角域曲面重建的基础上,采用叁次叁角Bezier曲面拟合叁角网格,效果优于平面叁角片拟合方式。在曲面绘制阶段,提出一种新的明暗处理算法,即Gouraud-Phong算法,此算法综合了Gouraud算法处理速度快、被OpenGL支持的优点和Phong算法对法矢量进行插值优化的思想。并且在Phong算法法矢量双线性插值的基础上,Gouraud-Phong算法采用法矢量二次插值方法,用此法矢量代替原叁角片的线性法矢量参与光照计算,可重建出整体光滑的表面模型。为便于观察组织各截面的大小和形状、内部组织的结构和空间位置,本文提出了一种叁维显示模型,即对重建模型实施任意角度平面剖切,运用基于医学图像的纹理映射将重建模型断面及截面贴上纹理,并引入交互式操作,以提供任意剖切面上的图像信息供医生观察组织间相对位置关系。此算法计算量比体重建少,得到的显示模型效果类似体重建,改善了叁维重建的显示质量。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叁维表面重建算法的改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4-04-01)
周正东,舒华忠,P,Haigron,罗立民[6](2003)在《基于距离变换的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几何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中靶点的数目、位置及准直器直径选择的优化问题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距离变换的几何优化方法 .该方法类似于选用一定数目的球去填充任意形状的叁维物体 .通过对距离变换图中目标中轴的分析 ,得出了一种快速检测中轴端点及交叉点的方法 ,并将该方法用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几何优化 ,将靶点置于中轴的端点或交叉点 ,位于端点的靶点能保证覆盖目标较尖锐的部分 ,位于交叉点的靶点能保证覆盖目标较宽广平坦的区域 ,从而能够用较少的靶点覆盖较多的目标区域 .对于每个靶点 ,取与该靶点距离值相邻的两种准直器直径作为该靶点的候选直径 .由此对每个端点 ,可以得到一个用二叉树表示的计划方案集合 ,然后根据目标优化函数 ,从所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目标函数既考虑了肿瘤的覆盖率 ,又考虑了非肿瘤区域正常组织的覆盖程度 .实验结果表明 ,与已有几何优化方法相比 ,该方法能实现自动靶点布置 ,并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 .(本文来源于《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期刊2003年12期)
任葵,崔智[7](2003)在《伽玛射线全身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新型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和治疗计划系统软件的工作原理、系统特点和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电脑学习》期刊2003年04期)
崔汉锋,张玮,王磊,朱志红[8](2001)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基于链码的图像轮廓提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 ,为了给叁维重建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 ,要求准确地对体表、病灶和其他组织进行轮廓提取。针对目前该系统中以手工轮廓提取为主的现状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链码的轮廓提取算法对其进行改进 ,并给出断层扫描图像应用本算法的结果。结果表明本算法的使用提高了治疗计划系统中轮廓提取的自动化程度 ,并能满足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01年03期)
王磊,崔汉锋,周云飞[9](2001)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辐射剂量计算的快速搜索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 ,必须准确快速地计算辐射吸收剂量 ,制定出治疗计划。本文提出一种快速搜索算法进行剂量计算 ,并给出计算实例。结果表明本算法能够提高剂量计算速度 ,且能保证较好的剂量计算精度。本文算法不仅适合于旋转式伽玛刀系统 ,也适合于静态式伽玛刀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樊军[10](2000)在《旋转式伽玛刀治疗系统中治疗计划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是为深圳奥沃公司研制的世界第一台全身旋转式伽玛刀治疗机研制治疗计划系统的软件,课题涉及图像处理、放射剂量的分布与评估和治疗方案的模型建立、理论研究和试验检验等工作。 研制工作采用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处理技术、图形形态学和优化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放射外科中治疗计划系统,并采用一种新的计算机自动布置枪点的方法,研制了旋转伽玛刀治疗系统的治疗计划系统。 治疗计划系统分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图像处理部分,包括图像采集、归一化处理、组织的表面显示、立体与剖切显示和组织的边缘勾画;二是放射剂量确定部分,要求确定多个不同放射源孔径的枪点位置和照射时间,以达到放射剂量在病灶内呈正态分布。最后对剂量分布进行评估。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课题所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放射外科治疗过程中的特点,对课题要解决问题的具体参数进行了分析,导出了参数之间的关系和解决方案。 课题的研究工作和创新有以下几个部分: 1.本文在图像处理的基础上对医学图像处理的一些关键问题(组织表面的形成、叁维立体数字图像的生成、任意剖切面的显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多层CT或MRI断层图像插值成叁维立体数字图像和组织表面叁角形网格化的改进型理论,同时给出了一种计算放射源到体表之间的距离和获得任意剖切平面的方法,节省了时间和提高了精度,并在计算机上得到了验证,为治疗计划系统的剂量理论提供的基础。 2.本文对剂量的测量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计算精度和误差;根据病灶、放射剂量之间的放射学关系和两者之间的形状关系,在图像形态学和优化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利用不同孔径的放射源在病灶组织内的等剂量范围的叁维立体形状立体地自动布放放射枪点的位置的理论,从而结束了手工布置枪点的不准确性和费时这一治疗计划系统的关键性难题。 3.在获得理想枪点的基础上利用优化理论,最终得到各枪点的剂量。实现了快速、准确、高精度和自动完成治疗计划系统。 4.介绍了剂量评估的方法,对编制治疗计划系统的软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一个功能较完整的治理计划系统的程序的编制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说明。 在本文提出的全新的自动布置枪点的理论中,将现己成熟的、并被认为是可值得信赖的理论用一种新的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治疗计划理论,同时也是目前体外放射外科领域中第一种具有自动布置枪点功能的治疗计划系统。(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00-12-01)
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由瑞典Leksell于1951年提出的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学科,指用立体定向法标定靶点位置,再用高能射线集中照射,破坏该部组织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放射源使用伽玛射线源而且它产生的破坏灶边界剂量下降很快,有如刀割,因此又称伽玛刀, 本课题是为杭州华源伽玛医疗设备投资有限公司研制的CT机器人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的软件,本文主要涉及放射剂量计算模型的建立、快速剂量计算及治疗计划评估的研究等工作。 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论述了国内外伽玛刀的发展简史和历史情况,概括出伽玛刀的特点和国内外伽玛刀的应用概况,介绍了CT机器人伽玛刀的结构和治疗计划系统,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介绍了一些常规的剂量计算模型,论述了有限元法模拟剂量场分布的方法,最后结合实际情况,给出CT机器人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剂量计算的方法。 3.提出了一种基于叁维区域生长算法的剂量快速搜索算法,将图像分割领域中的区域生长算法扩展到叁维空间,并应用于剂量计算区域的快速搜索中。从计算机模拟结果来看,该算法能大大提高了剂量计算的速度。 4.介绍了一些治疗计划评估的手段:等剂量曲线,等剂量曲面,剂量体积直方图以及它们的求取方法。 5.分析了CT机器人伽玛刀TPS坐标系与数控系统各个坐标轴的关系,并描述了数控系统各个轴的运动轨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德春,朱丽霞,张威.表面重建技术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7
[2].罗浩.基于CT机器人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的剂量计算和运动规划[D].浙江大学.2005
[3].严旭峰,彭芳瑜,王晓宇.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一种新的图像轮廓提取算法[J].机床与液压.2004
[4].严旭峰.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的图像处理技术[D].华中科技大学.2004
[5].张艳君.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叁维表面重建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6].周正东,舒华忠,P,Haigron,罗立民.基于距离变换的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几何优化方法研究[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3
[7].任葵,崔智.伽玛射线全身放射治疗计划系统[J].电脑学习.2003
[8].崔汉锋,张玮,王磊,朱志红.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基于链码的图像轮廓提取算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1
[9].王磊,崔汉锋,周云飞.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辐射剂量计算的快速搜索算法[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
[10].樊军.旋转式伽玛刀治疗系统中治疗计划系统的研制[D].天津工业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