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生桥-广州直流输电工程及结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周禹[1](2021)在《天广工程直流接地极运行状态研究》文中提出直流接地极是直流输电工程的重要设施,接地极流过持续的直流电流,将会在极址附近形成恒定的直流电流场,并且在附近土壤中产生地电位升,将会导致跨步电压、接触电压等一系列电磁环境问题,对接地极的稳定运行和极址附近生物的安全产生影响。本文围绕超高压公司天广直流接地极的运行维护需求,分析了接地电阻、跨步电压、分流系数、接触电势、土壤参数、焦炭尺寸等因素,总结出各个因素对直流接地极运行状态的影响,以及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的规律。以天生桥换流站直流接地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平单环接地极的电流分布特性。以天生桥换流站直流接地极2003年、2017年两次停电测试数据、接地极监测数据及运维情况为基础,提取水平单环接地极运行状态特征量,提出了基于多参量的水平单环接地极运行状态评估方法。最后根据天生桥换流站直流接地极运行状态预测模型和接地极安全限定条件,建立天生桥换流站直流接地极运行寿命估算模型,评估运行寿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将结果纳入接地极的运维策略。
朱航舰[2](2019)在《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充分发挥传统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的优势,混合直流输电系统(Hybrid-HVDC)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混合双极直流输电(Hybrid Bipolar HVDC)系统的结构、参数、数学模型及控制方式,并利用PSCAD软件搭建了该系统的模型。基于混合双极直流输电模型,对Hybrid Bipolar HVDC线路保护方法开展研究,并对直流线路的故障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三种直流线路保护方法并给出直流线路保护的整体配置方案。研究了基于暂态功率极性的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线路纵联保护方法:利用二次B样条小波变换提取暂态功率极性,根据线路区内、外故障时两侧暂态功率极性的差异,构成区分区内、外故障的判据。利用两极整流侧的暂态功率构造能量函数识别故障极。研究了基于纵向阻抗大小的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线路纵联保护方法:引入纵向阻抗的概念,对直流线路区内、外故障时的纵向阻抗进行分析,利用其值大小来区分区内、外故障,并可自行识别故障极。研究了基于电压故障分量瞬时能量的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线路单端保护方法:在直流输电线路两端串联电感,对电压故障分量的变化率与幅值进行分析,利用Teager能量算子求取区内、外故障时电压故障分量的瞬时能量大小,由此构成区分区内、外故障的判据。利用两极整流侧电压和电流故障分量构造能量函数识别故障极。将上述三种保护与线路传统行波保护进行对比,基于暂态功率极性的纵联保护对通信通道要求较低但需附加故障极判别的算法,基于纵向阻抗大小的纵联保护可自行识别故障极但对通信通道要求较高,基于电压故障分量的单端保护不需要两端通信配合可快速识别故障。由此,给出混合双极直流线路保护的整体配置方案,其中利用单端保护作为主保护,双端量保护作为后备保护。
杨亚宇[3](2018)在《基于故障频谱信息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原理研究》文中认为高压直流输电(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具有输送距离远、传输容量大和线路造价低等诸多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在远距离、大规模、跨区域电力输送和电力系统异步联网、新能源并网等领域。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和能源结构的逐步调整,我国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迅速发展,装机规模已达全球首位,但由于外送通道建设与电源建设不匹配等问题,西部弃风、弃光、弃水问题仍十分严重。高压直流输电是保障西部清洁能源外送的关键技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运行对节能减排、电源结构调整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直流线路的边界特性和不同故障频段、频点信息的特点,研究了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新方法。主要成果包括:1、根据直流滤波器的阻抗-频率特性,分析了峰值频率和调谐频率下直流滤波器的阻抗特点,结合平波电抗器的电感特性,研究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边界特性。针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长、平抗分置等特殊问题,研究了线路长度、过渡电阻和平抗分置对故障暂态量的影响,分析了故障暂态量的特点,为后续保护方案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2、提出一种基于调谐频段的单端暂态电流保护方案。基于叠加原理和故障附加网络,分析了线路边界对故障暂态电流的衰减作用。根据线路边界对不同频段电流衰减作用的差异,选取调谐频段作为故障电流信号的特征频段,提出基于调谐频段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单端暂态电流保护。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案速动性好,不需对端换流站信息就可以识别各种区内外故障。3、提出一种基于故障直流分量的计算电阻纵联方向保护方案。计算电阻定义为故障电压直流分量与故障电流直流分量比值的绝对值。利用故障附加网络,分析了换流器、交流系统和直流线路的电阻特点,研究了正反方向故障时,计算电阻的幅值特点,提出基于故障直流分量的计算电阻纵联方向保护。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不受线路分布电容电流的影响,可靠性较好。4、提出一种基于特定频段的边界能量纵联保护方案。边界能量定义为测量点(即边界点)处电压、电流和时间的乘积。利用直流滤波器对暂态电流的分流作用和平波电抗器的分压作用,提出一种利用线路边界两侧边界能量比值判定区内外故障的方法。通过分析直流滤波器的阻抗-频率特性、换流器的谐波电压源特性、故障暂态信号的能量分布特点和双极直流输电线路的耦合特性,确定了暂态量的频段范围(50-500Hz)。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选择性好、可靠性高、且具备良好的抗过渡电阻能力。5、提出一种基于峰值频率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纵联保护方案。总结了峰值频率处换流器、直流滤波器和平波电抗器的阻抗特性,分析了区内外故障条件下峰值频率电压和峰值频率电流相位差的特征,提出基于峰值频率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纵联保护。最后,重点对功率波动、系统启动、测量噪声等各种干扰因素下该方案的动作性能进行了详细仿真和性能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东举[4](2015)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操作过电压机理与绝缘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能源与负荷空间分布不均衡,需要实施“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将西部、北方的电能输送到东部南方负荷集中的地区。特高压直流输电以其适合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的优势成为实施该战略工程的首选方案,其稳定运行对我国输电系统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操作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研究是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完善的过电压防护与合理的绝缘设计可以在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设备制造成本以及建设成本。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向家坝——上海±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例,介绍了特高压直流系统的主要设备及其参数,给出了其系统运行主参数的计算方法,列出了相应参数的取值及计算公式,对该工程的主要参数进行了计算,提供了操作过电压计算时所选用的系统运行条件,并给出了该工程的避雷器布置方案及主要避雷器参数。(2)阐述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操作过电压仿真模型的搭建思路,列出了组成仿真模型的功能模块的分工及模型层次结构,提出了实现建模的关键环节及其作用和实现参数,给出了直流控制系统各控制模块环节间的配合关系及相应的逻辑结构。(3)根据特高压直流换流站内不同设备上操作过电压的工况,分别对交流母线操作过电压、交流滤波器内部操作过电压、换流阀过电压、换流器母线过电压、直流极母线过电压、直流中性线过电压和直流滤波器内部操作过电压进行了详细仿真分析计算,计算了各操作过电压的幅值、相应避雷器中流过的能量。分析了各种操作过电压的产生机理、发展过程以及特点,提出了研究各操作过电压时应选取的最严重工况条件,并根据其产生机理及特点,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限制措施,讨论了直流系统控制保护策略在操作过电压限制中的应用思路。(4)结合已建成投运的向家坝——上海和云南——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介绍了直流换流站内各关键点的避雷器保护配合方案,讨论了这两个典型工程换流站内各主要设备的绝缘配合结果。根据这些实际工程数据为例提出了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绝缘配合的两个关键原则:一是对于运行电压较高的设备,尽量降低其绝缘水平;二是对于运行电压很低的设备,其绝缘配合重点应考虑保护这些设备避雷器的运行稳定性,从而通常会设置较高的绝缘水平。(5)结合正在研究中的更高电压等级±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对该电压等级下的直流输电系统操作过电压及绝缘配合进行分析讨论,并根据前述章节分析的过电压机理,比较了在±800kV和±1100kV两个电压等级下操作过电压的异同,得出了各主要操作过电压及其能量随电压等级变化的规律。通过比较两种电压等级下的绝缘配合方案,结合前述章节对特高压直流系统绝缘配合关键点的分析,得到了这两种电压等级下绝缘配合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的结论:即±800kV直流系统绝缘配合侧重于降低避雷器及阀厅空间成本,而±1100kV直流系统绝缘配合侧重于降低设备绝缘水平。最后对特高压直流系统换流站绝缘配合原则进行了总结。
陈明,相艳会,郭倩雯,郑涛,肖业湘,全江涛,阮羚[5](2013)在《天广±500kV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建模及仿真》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天广直流输电系统工程的实际参数,使用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软件建立了包括交流系统、换流变圧器、整流/逆变器、交/直流滤波器、平波电抗器及直流输电线路的模型,并在PSCAD的CIGRE HVDC标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搭建出天广双极双12脉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天广直流输电系统,为研究双极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魏杰,高海峰,黄瑞平,宿志一,陕华平[6](2012)在《±500kV换流站直流场主设备典型外绝缘故障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500 kV点对点输电线路已成为我国"大区联网"的重要方式。统计归纳了我国在运的±500 kV点对点输电线路的基本情况,对比了各直流系统换流站主设备的外绝缘配置,提出引起直流场主设备主要外绝缘故障的原因,即外绝缘配置不足、复合外绝缘表面憎水性下降或丧失和主设备的设计缺陷,并分别给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将换流站直流场主设备的放电类型进行了分类,指出发生过Ⅱ和Ⅲ类放电的设备,应在设备停运后喷涂室温硫化硅橡胶涂料或加装增爬裙。
王东举,邓旭,周浩,陈锡磊,沈扬,孙可[7](2012)在《±800kV溪洛渡—浙西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直流暂态过电压》文中研究表明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过电压水平对换流站设备的绝缘配合和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等方面都有直接影响。基于溪洛渡—浙西±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对两端换流站的高压端Y/Y换流变压器阀侧绕组接地、低压端Y/Y换流变压器阀侧绕组接地、交流侧相间操作冲击、全电压起动和直流极线接地等典型故障工况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了溪洛渡换流站和浙西站的相应避雷器承受的最大过电压和能量。计算结果可为该特高压工程换流站设备的绝缘配合设计及相关设备的选型、制造和试验等提供依据。
陈锡磊,周浩,袁士超,王东举,田杰,黄志岭,卢宇[8](2012)在《天生桥—广州直流系统换流阀过电压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天广500 kV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分析了阀过电压产生的机制,结果表明,在以下2种情况下阀两端会产生较大过电压:1)最上层换相组的阀全部关断后,在该层换流阀两端可能产生严重过电压,而其他几层阀关断时一般不会在阀两端产生过电压;2)交流相间操作冲击将在阀两端产生较大过电压。据此对换流变高压端Y/Y绕组阀侧单相接地和交流相间操作冲击2种典型故障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直流系统以最小输送功率运行时,整流站换流变高压端Y/Y绕组阀侧单相接地故障在阀两端产生较大过电压,通过阀避雷器的能量最大,但随着输送功率的增加,能量会减小;整流站的换流变变比要比逆变站大,因而相同幅值的交流相间操作冲击在整流站换流阀两端产生的过电压相对严重。
杨明亮,王建国[9](2011)在《电力直流系统新技术介绍》文中研究表明在21世纪,我国电力直流系统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的需求:大电网互联、跨国联网发展的趋势;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影响。这预示着传统电力系统将有新的发展机遇.从而促进面向2 l世纪的电力系统技术创新和进步。目前我国直流电源系统已基本满足要求,可靠性也愈来愈高,但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因此应把科研、设计制造和运行部门组织在一起,推动直流电源系统的发展登上一个新台阶。
甘鹏,王林,杨健,戴甲水,汪啸[10](2011)在《兴安直流兴仁换流站交流滤波器运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兴安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首条国产化率达到70%的直流工程。自2007年8月13日兴安直流500 kV级2线路投入运行以来,兴仁换流站因交流滤波器影响导致直流系统正常运行的事件曾多次发生。通过将近3年的运行考验,交流滤波器运行已经趋于稳定。笔者对交流滤波器3年来的运行情况作简要总结,并对滤波器故障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及建议,为今后直流工程国产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天生桥-广州直流输电工程及结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生桥-广州直流输电工程及结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天广工程直流接地极运行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直流接地极运行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
2.1 引言 |
2.2 直流接地极运行影响因素简述 |
2.3 天生桥站直流接地极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广直流接地极现场测试 |
3.1 引言 |
3.2 天生桥换流站水温检测情况 |
3.3 电气试验情况 |
3.4 接地极开挖检查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流接地极状态评估及寿命估算 |
4.1 引言 |
4.2 直流接地极状态评估 |
4.3 直流接地极寿命估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直流输电线路保护的研究现状 |
1.2.1 传统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的研究现状 |
1.2.2 柔性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的研究现状 |
1.2.3 混合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2.1 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系统的结构和模型 |
2.2 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方式 |
2.2.1 正极LCC整流及逆变侧的控制方式 |
2.2.2 负极VSC整流及逆变侧的控制方式 |
2.3 基于PSCAD的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系统建模 |
2.3.1 LCC-HVDC主电路建模及控制系统建模 |
2.3.2 VSC-HVDC主电路建模及控制系统建模 |
2.3.3 正极和负极直流输电线路建模 |
2.4 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系统模型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暂态功率极性的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线路保护方法 |
3.1 直流输电线路区内外故障时暂态功率特征分析 |
3.1.1 区内故障时的暂态功率极性分析 |
3.1.2 区外故障时的暂态功率极性分析 |
3.2 二次B样条小波变换提取暂态功率分量极性 |
3.3 直流输电线路故障的判别及保护策略 |
3.3.1 直流线路区内、区外故障判别 |
3.3.2 故障极判别 |
3.3.3 保护策略 |
3.4 仿真验证 |
3.4.1 内部故障仿真结果 |
3.4.2 外部故障仿真结果 |
3.4.3 经过渡电阻故障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纵向阻抗的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线路保护方法 |
4.1 纵向阻抗的概念 |
4.2 直流输电线路区内外故障时阻抗特征分析 |
4.2.1 区内故障时阻抗特性分析 |
4.2.2 区外故障时阻抗特性分析 |
4.3 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判别及保护策略 |
4.3.1 直流线路区内、区外故障判别 |
4.3.2 故障极判别 |
4.3.3 保护策略 |
4.4 仿真验证 |
4.4.1 内部故障仿真结果 |
4.4.2 外部故障仿真结果 |
4.4.3 经过渡电阻故障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电压故障分量瞬时能量的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线路保护方法 |
5.1 附加电感的混合双极直流线路区内外故障分析 |
5.1.1 区内故障时的电压故障分量变化率与幅值分析 |
5.1.2 区外故障时的电压故障分量变化率与幅值分析 |
5.2 基于Teager能量算子提取电压故障分量的瞬时能量 |
5.3 直流输电线路故障判别及保护策略 |
5.3.1 直流线路区内、区外故障判别 |
5.3.2 故障极判别 |
5.3.3 保护策略 |
5.4 仿真验证 |
5.4.1 内部故障仿真结果 |
5.4.2 外部故障仿真结果 |
5.4.3 经过渡电阻故障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实现的整体方案 |
6.1 直流输电线路保护新方法与现有保护的对比 |
6.2 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实现整体方案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故障频谱信息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边界特性及其故障特性 |
2.1 引言 |
2.2 直流输电系统的结构与运行方式 |
2.2.1 直流输电系统结构 |
2.2.2 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 |
2.3 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系统 |
2.3.1 控制系统的分层结构 |
2.3.2 换流器的控制方式 |
2.4 直流输电线路的边界 |
2.4.1 直流滤波器的阻抗-频率特性 |
2.4.2 直流滤波器的调谐频率和峰值频率 |
2.4.3 线路边界特性分析 |
2.5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暂态量特性分析 |
2.5.1 故障暂态量频谱特性 |
2.5.2 线路长度对故障暂态量的影响 |
2.5.3 过渡电阻对故障暂态量的影响 |
2.5.4 平抗分置对故障暂态量的影响 |
2.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调谐频段的单端暂态电流保护方案 |
3.1 引言 |
3.2 区内外故障时暂态电流特征分析 |
3.2.1 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区域和典型故障 |
3.2.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等值网络 |
3.2.3 区内外故障特征分析 |
3.3 基于调谐频段的单端暂态电流保护方法 |
3.3.1 调谐频段特征分析 |
3.3.2 保护判据 |
3.3.3 保护逻辑 |
3.4 单端暂态电流保护的仿真分析 |
3.4.1 区内故障时保护动作特性 |
3.4.2 区外故障时保护动作特性 |
3.4.3 保护动作灵敏性分析 |
3.5 现场故障录波数据测试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故障直流分量的计算电阻纵联方向保护 |
4.1 引言 |
4.2 计算电阻特征分析 |
4.2.1 电力元件的电阻特点 |
4.2.2 整流侧(m点)正方向故障时的计算电阻特征 |
4.2.3 整流侧(m点)反方向故障时的计算电阻特征 |
4.2.4 计算电阻特征总结 |
4.3 基于故障直流分量的计算电阻纵联方向保护 |
4.3.1 计算电阻的获取 |
4.3.2 故障方向识别判据 |
4.3.3 保护逻辑 |
4.4 计算电阻纵联方向保护的仿真与分析 |
4.4.1 区内故障时的仿真结果 |
4.4.2 抗过渡电阻能力分析 |
4.4.3 区外故障时的仿真结果 |
4.5 对比分析与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特定频段边界能量的纵联保护方案 |
5.1 引言 |
5.2 边界能量特性分析 |
5.2.1 直流输电系统的边界能量 |
5.2.2 区内故障时的边界能量特性 |
5.2.3 区外故障时的边界能量特性 |
5.3 特定频段边界能量保护方案 |
5.3.1 特定频段的选取 |
5.3.2 区内外故障识别判据 |
5.3.3 保护启动判据 |
5.3.4 故障选极判据 |
5.3.5 保护逻辑 |
5.4 特定频段边界能量保护的仿真分析 |
5.4.1 区内故障时保护动作特性 |
5.4.2 保护抗过渡电阻能力和选极能力分析 |
5.4.3 区外故障时保护动作特性 |
5.5 对比分析与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利用峰值频率的直流输电线路纵联保护方法 |
6.1 引言 |
6.2 峰值频率阻抗的阻抗角 |
6.2.1 峰值频率的定义 |
6.2.2 峰值频率电压电流的相位差 |
6.3 峰值频率阻抗的阻抗角特征分析 |
6.3.1 峰值频率下换流器的阻抗特性 |
6.3.2 区内故障时峰值频率阻抗的角特征 |
6.3.3 区外故障时峰值频率阻抗的角特征 |
6.3.4 影响因素分析 |
6.4 基于峰值频率阻抗的阻抗角保护方案 |
6.4.1 保护启动判据 |
6.4.2 区内外故障识别判据 |
6.4.3 故障选极判据 |
6.4.4 保护逻辑 |
6.5 峰值频率阻抗的阻抗角保护仿真分析 |
6.5.1 区内故障时的仿真结果 |
6.5.2 高阻故障时的仿真结果 |
6.5.3 区外故障时的仿真结果 |
6.5.4 保护动作性能分析 |
6.6 现场故障录波数据测试 |
6.7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操作过电压机理与绝缘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领域研究综述 |
1.2.1 直流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 |
1.2.2 直流系统绝缘配合 |
1.2.3 浙江大学对该课题研究情况 |
1.3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
1.3.1 特高压直流操作过电压仿真建模 |
1.3.2 操作过电压仿真计算 |
1.3.3 操作过电压机理分析 |
1.3.4 特高压直流系统绝缘配合 |
1.3.5 ±1100 kV特高压直流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研究 |
2 特高压直流系统参数 |
2.1 直流输电工程主回路接线方式及运行参数 |
2.1.1 交流系统运行参数 |
2.1.2 直流系统额定控制参数 |
2.2 直流系统设备参数 |
2.2.1 直流线路电阻 |
2.2.2 交流滤波器 |
2.2.3 直流滤波器 |
2.2.4 换流器直流电压降 |
2.2.5 换流变压器的短路阻抗和平流电抗器 |
2.2.6 阻断滤波器与PLC/RI滤波器 |
2.2.7 中性母线电容器 |
2.2.8 设备及测量误差 |
2.3 换流站设备主参数计算 |
2.3.1 脉动换流器主要参数计算 |
2.4 直流系统运行参数 |
2.4.1 直流电压 |
2.4.2 直流电流 |
2.4.3 过电压运行工况 |
2.5 换流站避雷器布置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特高压直流系统操作过电压研究建模 |
3.1 直流系统主回路模型 |
3.1.1 交流系统 |
3.1.2 换流变压器 |
3.2 直流控制系统模型 |
3.2.1 需实现的主要控制功能 |
3.2.2 直流控制分层结构 |
3.2.3 建模需要实现的关键控制环节 |
3.3 模型动态响应验证 |
3.3.1 本研究模型阶跃响应 |
3.4 本章小结 |
4 特高压直流系统操作过电压仿真与机理分析 |
4.1 交直流操作过电压的异同 |
4.1.1 交直流系统主要操作过电压比较 |
4.1.2 操作过电压保护 |
4.2 操作过电压仿真 |
4.2.1 仿真模型中控制环节间的配合 |
4.3 交流侧操作过电压 |
4.3.1 三相接地故障及清除 |
4.3.2 逆变侧失交流电源 |
4.3.3 交流滤波器内部过电压 |
4.4 阀厅内操作过电压 |
4.4.1 阀避雷器V11/V1上的操作过电压 |
4.4.2 阀避雷器V12/V2上的操作过电压 |
4.4.3 阀避雷器V3上的操作过电压 |
4.4.4 换流器母线避雷器上的操作过电压 |
4.5 直流场操作过电压 |
4.5.1 直流极线过电压 |
4.5.2 中性母线过电压 |
4.5.3 直流滤波器内部过电压 |
4.6 本章小结 |
5 特高压直流系统绝缘配合 |
5.1 换流站避雷器布置及参数 |
5.1.1 避雷器布置方案 |
5.1.2 避雷器基本参数 |
5.1.3 换流站过电压保护 |
5.1.4 避雷器参数 |
5.2 换流站设备绝缘水平 |
5.2.1 设备绝缘裕度的选取 |
5.3 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绝缘配合关键点 |
5.4 本章小结 |
6 ±1100kV与±800kV特高压直流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的比较 |
6.1 系统参数 |
6.2 换流站避雷器布置及参数 |
6.2.1 换流站避雷器布置 |
6.3 换流站过电压分析比较 |
6.3.1 交流侧过电压 |
6.3.2 阀厅内过电压 |
6.3.3 直流线路侧过电压 |
6.3.4 中性母线过电压 |
6.4 绝缘配合比较分析 |
6.4.1 换流站避雷器布置方案 |
6.4.2 设备绝缘水平 |
6.4.3 ±800kV与±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绝缘侧重点区别 |
6.5 关于±1100kV直流系统换流单元组合形式的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6.6.1 两种电压等级下的操作过电压比较 |
6.6.2 两种电压等级的直流系统绝缘配合比较 |
6.6.3 特高压直流系统绝缘配合的特点讨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发表文章目录 |
(5)天广±500kV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建模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一次侧电气系统模型 |
1.1 交流系统模型 |
1.1.1 整流侧交流系统 |
1.1.2 逆变侧交流系统 |
1.2 换流变圧器模型 |
1.3 换流阀 |
1.4 交流滤波器 |
1.5直流滤波器 |
1.6 平波电抗器 |
1.7 直流输电线路 |
2 二次侧控制系统模型 |
2.1 测量环节 |
2.2 补偿电阻 |
2.3 低压限电流环节 |
2.4 电流偏差控制环节 |
2.5 整流侧定电流控制环节 |
2.6 逆变侧定电流控制环节 |
2.7 逆变侧定熄弧角控制环节 |
2.8 逆变侧控制模式选择环节 |
3 仿真 |
4 结语 |
(6)±500kV换流站直流场主设备典型外绝缘故障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500 kV点对点直流输电工程概况 |
2 主要±500 kV换流站直流场设备外绝缘配置对比 |
3 ±500 kV直流场主设备典型外绝缘故障分析 |
3.1 早期直流系统直流场主设备外绝缘主要故障综述 |
3.2 新近直流系统直流场主设备外绝缘典型故障分析 |
4 故障对策 |
4.1 由爬电比距不足引起的外绝缘故障 |
4.2 由复合绝缘憎水性下降引起的外绝缘故障 |
4.3 由设备自身设计缺陷引起的外绝缘故障 |
5 换流站直流场主设备外绝缘不同放电类型分类及对策 |
6 结论 |
(8)天生桥—广州直流系统换流阀过电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阀避雷器 |
2 换流阀过电压产生机制 |
2.1 最上层换流阀组关断后引起的过电压 |
2.2 交流相间操作冲击引起的过电压 |
2.3 其他种类的过电压 |
3 计算条件 |
3.1 系统主要参数 |
3.2 避雷器布置方案 |
3.3 系统运行条件 |
3.4 故障工况 |
3.5 保护动作 |
4 换流变高压端Y/Y绕组阀侧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4.1 故障过程 |
4.2 不同运行方式时的故障分析 |
4.3 故障发生在两端换流站的区别 |
5 交流相间操作冲击分析 |
6 结论 |
(9)电力直流系统新技术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力直流系统 |
1.1 电力直流系统的发展 |
1.2 电力直流输电的技术优势 |
1.2.1 稳定性能优越。 |
1.2.2 控制性能极为优越。 |
1.2.3 经济性显着。 |
1.2.4 抗故障能力强。 |
1.2.5 电容充电电流小。 |
2 新技术在电力直流系统中的应用 |
2.1 现代电力系统谐波及其抑制技术 |
2.2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HVDC) |
2.3 绝缘监测和电压监视技术 |
2.4 用户电力技术 |
2.5 同步开断技术 |
3 电力直流系统的发展建议 |
(10)兴安直流兴仁换流站交流滤波器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兴仁换流站交流滤波器配置 |
2 交流滤波器投运后的运行情况分析 |
2.1 第1阶段 |
2.2 第2阶段 |
2.3 第3阶段 |
3 兴仁换流站采取的措施 |
4 结语 |
四、天生桥-广州直流输电工程及结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广工程直流接地极运行状态研究[D]. 周禹.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混合双极直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方法研究[D]. 朱航舰.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基于故障频谱信息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原理研究[D]. 杨亚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4]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操作过电压机理与绝缘配合研究[D]. 王东举. 浙江大学, 2015(12)
- [5]天广±500kV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建模及仿真[J]. 陈明,相艳会,郭倩雯,郑涛,肖业湘,全江涛,阮羚. 中国电力, 2013(06)
- [6]±500kV换流站直流场主设备典型外绝缘故障分析及对策[J]. 魏杰,高海峰,黄瑞平,宿志一,陕华平. 电网技术, 2012(12)
- [7]±800kV溪洛渡—浙西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直流暂态过电压[J]. 王东举,邓旭,周浩,陈锡磊,沈扬,孙可. 南方电网技术, 2012(02)
- [8]天生桥—广州直流系统换流阀过电压机制研究[J]. 陈锡磊,周浩,袁士超,王东举,田杰,黄志岭,卢宇. 电网技术, 2012(03)
- [9]电力直流系统新技术介绍[J]. 杨明亮,王建国.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24)
- [10]兴安直流兴仁换流站交流滤波器运行分析[J]. 甘鹏,王林,杨健,戴甲水,汪啸.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11(03)
标签:直流输电论文; 过电压论文; 换流站论文; 接地极论文;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