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放射性肠炎临床疗效

分析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放射性肠炎临床疗效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163712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在放射性肠炎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2009年10月~2013年5月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29例放射性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差异,并统计总结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的并发症。结果:患者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前后营养学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并发糖代谢紊乱2例,继发肠源性感染1例,明显少于大宗研究报导关于单纯肠内或肠外营养的并发症例数。结论:放射性肠炎患者予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同时具有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放射性肠炎;疗效分析

放疗是腹腔和盆腔脏器恶性肿瘤性疾病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而放射线照射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常导致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肠炎是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黏膜损伤、缺血坏死性疾病。放射性肠炎早期肠道吸收功能障碍,且过早进食会加重肠道负担和导致更严重的肠黏膜损害,故早期肠外营养是放射性肠炎营养支持的主要手段。长期肠外营养并发症较多,除了气胸、血管损伤、空气栓塞等技术性并发症外,糖代谢紊乱、微量元素缺乏、脂肪酸缺乏等代谢性并发症亦不少见。同时,肠外营养本身可引起胆囊内胆泥和结石形成,肝功能损害,以及肠屏障功能减退细菌移位等并发症。故如何在保证患者足够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减少肠外营养并发症的发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我院通过对29例放射性肠炎患者予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差异,取得一定进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自2009年10月~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放射性肠炎患者共2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9.7±10.4岁。所有患者均有放射治疗病史,符合放射性肠炎诊断标准,并排除急性胃肠炎、炎症性肠病、缺血缺氧性肠病、功能性肠病等其他肠道疾病。其中因结直肠癌放疗者12例,肾癌、膀胱癌6例,生殖系统恶性肿瘤5例,其他腹腔、盆腔肿瘤者6例。

1.2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行营养性指标检测,主要指标有体重(W)、白蛋白(ALB)、上壁围、淋巴细胞计数。49例患者在放射性肠炎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治疗周期为3周,分别于治疗后1周、3周时复测体重(W)、白蛋白(ALB)、上壁围、淋巴细胞计数。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3周时各项营养指标差异。同时监测统计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的并发症。

1.3统计学处理

采取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三组间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如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行Levene检验行三组间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差异

所有患者入院后监测记录营养指标,予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3周时复测体重(W)、白蛋白(ALB)、上壁围、淋巴细胞计数,并行统计学处理,具体结果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后3周体重、白蛋白、上壁围、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1周和治疗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周营养指标高于治疗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并发症

所有患者予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共3周,观察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并发糖代谢紊乱2例,继发肠源性感染1例,明显少于大宗研究报导关于单纯肠内或肠外营养的并发症例数。

3讨论

失去手术机会的恶性肿瘤患者,辅助放化疗是积极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和缓解症状的治疗方式。尤其是食管癌、结直肠癌、生殖系统肿瘤以及某些泌尿系统肿瘤,放射治疗是值得肯定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放射线对人体正常组织有一定伤害,尤其是长疗程、大剂量的腹腔、盆腔照射,易并发放射性肠炎。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约8%放疗患者继发放射性肠炎[1]。

放射性肠炎患者肠道呈弥漫性损伤,局部可有溃疡、出血和深层糜烂。轻者可有肠道绒毛上皮脱落,肠道黏膜非特异性炎症,以及大量渗出液流失。而重者可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可伴有局部出血、溃烂。放射性肠炎早期进食可加重肠道负担,进一步损害肠黏膜,破外肠道菌群微环境,进而出现菌群失调、二次感染风险。故早期应予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但长期肠外营养并发症较多,常见有糖代谢紊乱、营养比例失调、导管脓毒血症、肝功能损害等。另外,长期肠外营养患者肠道缺乏食物刺激,肠道黏膜保护屏障功能减退,从而造成细菌、内毒素移位,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2]。

由于肠外营养并发症多,故强调及早加用肠内营养,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并逐渐过度至全肠内营养支持。可观察肠道功能,如肛门有无排气,听诊肠鸣音,以及腹泻、出血有无改善等,病情平稳后可逐步向肠内营养过度。可经鼻胃管或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液滴注,对于有肠瘘者,需经空肠造瘘口进补。肠内营养需由少到多、由慢到快、低浓度向高浓度逐渐过度,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本研究分析对比29例放射性肠炎患者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差异,结果显示患者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后营养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同时仅并发糖代谢紊乱2例,继发肠源性感染1例。故放射性肠炎患者予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同时具有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祥,等.进展期结直肠癌姑息性放疗常见并发症及对策分析[J].癌症进展.2010,12(10)22-23

[2]黄迎春,张婷婷,李幼生,王新颖,等.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在放射性肠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08)810

标签:;  ;  ;  

分析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放射性肠炎临床疗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