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荒漠过渡区论文_张殿岱,王雪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绿洲荒漠过渡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过渡带,荒漠,绿洲,土壤,养分,塔里木盆地,植被。

绿洲荒漠过渡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殿岱,王雪梅[1](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地上生物量估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中的典型植物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依据野外调查数据,采用典型植物的冠幅和株高等单一因子及其派生因子为自变量,构建典型植物地上生物量的估测模型,并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柽柳、盐节木和盐穗木的冠幅与株高相比,对其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更大,芦苇则相反;复合变量相对于单一变量而言,其地上生物量具有更高的相关性(P<0.01);柽柳、盐节木和盐穗木的地上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S型曲线模型,芦苇的地上生物量最优模型为叁次曲线模型,拟合指数(R2)分别为0.591、0.623、0.754和0.640;估测模型的回归效果均达到极显着(P<0.001)。构建典型植物的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对准确估算塔里木盆地北缘荒漠生态系统的地上生物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为其他荒漠植物生物量的估算以及塔里木盆地北缘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和碳储量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吴利禄,高翔,褚建民,王鹤松,袁祺[2](2019)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人工林净碳交换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通量资料,定量分析了2018年生长季(5—10月)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民勤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评估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生长季净碳交换量在日尺度上呈对称的"U"型曲线变化;在季节尺度上,呈双峰曲线变化规律,各月均为碳汇,总固碳量为34.38 g C·m~(-2),且9月固碳量较高,为12.31 g C·m~(-2),7月最低,为0.89 g C·m~(-2).白天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增加,符合直角双曲线关系,但当饱和水汽压差大于2.5 kPa时,增加程度减弱.生态系统呼吸与气温呈较好的指数关系,其温度敏感性系数为1.7.整个生长季期间,白天和夜间的净碳交换量均与土壤温度呈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闫珂,杨广,李发东,何新林,李鹏飞[3](2018)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斑块格局土壤水盐及养分分布特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盐与养分是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生长发育和维持稳定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通过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格局土壤水分、盐分和养分的分析测定及对比分析,得出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斑块格局土壤水盐及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由于植被覆盖降低太阳辐射植被斑块土壤温度小于裸地斑块土壤温度,形成以植被斑块为中心的"冷岛";植被斑块土壤水分呈反"S"型曲线分布并形成以荒漠植物梭梭植株为中心的"湿岛";不同斑块土壤总盐含量均呈"正S型"曲线分布,植被斑块形成以梭梭植株为中心的"低盐区"。(2)土壤中盐分以硫酸钙、硫酸钠和氯化钠为主,土壤八大离子中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阴离子以SO42-和Cl-为主,大部分离子浅集表聚,少部分向土土壤深处迁移。(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王彦武,罗玲,张峰,陈天林[4](2019)在《河西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林土壤保育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龄阶梭梭林对土壤的保护效应和复育效应的变化特征,探讨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梭梭林保育土壤的内在机制,可为治理河西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林的土壤质量提供理论基础。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采用典型抽样和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不同龄阶的梭梭林(20a、30a、40a)和裸沙地为研究对象,定期监测其防风固沙作用和土壤机械组成、化学性质、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各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梭梭林保护土壤的效应取决于梭梭林的生长情况及树龄,距离梭梭植株越近,风速逐渐减小,且背风面的减小程度大于迎风面;梭梭林中下部对风速的阻碍作用大,风速降低幅度为顶端处的1.05倍~2.04倍;随着梭梭林龄的增长,风速降低幅度的均值由12.66%增大至20.41%。各龄阶梭梭林土壤粉粒和黏粒所占比例远远小于粗砂粒和细砂粒,随土层深度增加,粉粒和黏粒含量略有减小,但均显着大于裸沙地;随着树龄增加,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增大,粗砂粒含量减小,分别在30年时出现峰值和谷值。各龄阶梭梭林土壤的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各指标均表现为30年生梭梭林>40年生梭梭林>20年生梭梭林,且均为裸沙地的1.02倍以上。梭梭林土壤保育效应因子、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梭梭林的风速降低程度与土壤的机械组成呈极显着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87以上。从梭梭林保护土壤和改良土壤效应两方面综合考虑,30年生梭梭林更适合当地生境条件,其土壤保育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郭树江,杨自辉,王多泽,王强强,詹科杰[5](2018)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土壤以细砂为主,梭梭、沙拐枣群落土壤以中砂、粗砂为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为2.144~2.398,3种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均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或平沙地>流动沙丘)。(2)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黏粒(<0.005 mm)、粉粒(0.005~0.05 mm)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细砂(0.1~0.25 mm)、中砂(0.25~0.5 mm)、粗砂(0.5~1 mm)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着,与极细砂(0.05~0.1 mm)、极粗砂(1~2 mm)含量呈正相关但也不显着。(3)分形维数D值与全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和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黏粒含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粉粒、砂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分形维数D值和黏粒、粉粒、砂粒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全钾、速效钾、全盐、p H值相关关系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8年10期)

查向浩,莫治新,林宁,赵欣鑫,李有文[6](2018)在《新疆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盐分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新疆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盐分、养分特性及空间分布规律,采集过渡带16个土壤剖面的48个土样进行分析。统计性描述分析表明,土壤pH值、电导率、全盐量和综合肥力指数均有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综合肥力指数表明,表层土壤肥力为中等水平,而中、下层土壤肥力处于贫瘠状态。在变异系数方面,土壤样品之间HCO~(3-)、总盐、Na~+含量和pH值变异系数较小,而电导率、Cl-含量、SO_4~(2-)含量、K~+含量、Ca~(2+)+Mg~(2+)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上层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的变异系数及中、下层土壤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变异系数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肥力综合指数(P)与土壤总盐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姚增旺,褚建民,吴利禄,袁祺,党宏忠[7](2018)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树干液流的时滞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测定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人工林的树干液流,将液流与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数据分别进行逐行错位分析,探讨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时滞效应.结果表明:梭梭日液流速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6月平均液流速率最大,8月平均液流速率最小.生长季(5—9月)梭梭树干液流与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存在明显的时滞,树干液流滞后于PAR 80 min,提前于VPD 114 min,且不同月份的时滞长短存在差异.尽管梭梭树干液流在日尺度上更加依赖于PAR的变化,但在白天,树干液流与饱和水汽压差间有更紧密的关系.梭梭生长季树干液流与VPD或PAR之间的时滞与树形因子(株高、地径、50 cm处直径、枝下高、冠幅)及夜间液流量的相关性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丁爱强[8](2018)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退化柽柳灌丛沙堆植被群落与土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健康状况与绿洲的生态安全密切相关。由于人类的干扰,加之自然环境的变化,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的植被出现了大面积衰败和死亡的现象,绿洲边缘固定沙丘出现破碎化,沙丘活化,风蚀作用强烈,已直接威胁到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柽柳灌丛是民勤绿洲西缘和西北缘主要的固沙植被,近些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旱化,民勤绿洲边缘连续的柽柳灌丛沙堆退化、破碎化严重,已对当地的绿洲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鉴于此,本文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不同退化程度柽柳灌丛沙堆,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植被、灌丛沙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在柽柳灌丛退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各因子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柽柳灌丛沙堆的恢复和保育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柽柳灌丛植被及沙堆的相关参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表现为盖度和新稍长度减小,枯枝率和株高,Patrick丰富度指数略有增加;表面风蚀破坏的面积迅速增大,垂直于主风向轴的长度先增大后减小,平行于主风向轴的长度逐渐加长,沙堆的高度增高。(2)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表现为粘粒和粉粒呈减小态势,细砂先增大后减小,粗砂粒呈增加态势;平均粒径和偏度的绝对值呈增大趋势,沉积物的组份逐渐变粗,灌丛沙堆沉积物的分选性变好,趋向于正态分布。容重增大,土壤含水率减小,灌丛内部的变化也趋于稳定;全盐含量、电导率、Ca2+、K+、Na+、Cl-、SO42-、速效P含量的含量均减小,p H值、HCO3-、Mg2+和全P含量变化不明显;速效N、阳离子代换量、全N和有机质先增大后减小。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减少,酶活性降低。(3)不同退化程度的灌丛沙堆,随深度的变化,土壤粒径表层较粗,分选性好,下层较细,分选性差;除个别以外,土壤水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着深度加深而减小;盐分和养分含量普遍以0-5cm或5-10cm较高。(4)不同退化程度灌丛间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差异性表现为:整体上,为未退化与已退化之间的差异显着,而且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差异性逐渐显着。相关性表现为:灌丛植被与沙堆形态参数间的相关性显着;除个别指标外,土壤粒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间的相关性显着,不同土壤性质内部的联系也紧密。(5)柳灌丛退化过程中的土壤各个特征指标可归结为4个主成分,依次为土壤水分与土壤生物特性、养分、盐分及土壤结构与酸碱环境,方差贡献率依次为28.566%、22.386%、15.258%和12.565%。综上所述,民勤湖区绿洲-荒漠过渡带柽柳灌丛在退化过程中,除个别指标外,植被与土壤均出现了恶化或衰退现象,而且各因子间的联系紧密;该区柽柳灌丛的退化是以土壤水分和生物特性为主导因子,养分、盐分和土壤结构等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通过补给地下水而进一步提高地下水位深度至柽柳能够利用的临界水位是关键;在此前提下,还应人工补施一些能够综合改良灌丛沙堆土壤环境的新物质,加快退化灌丛自然修复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01)

黄晔,王雪梅[9](2018)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探索了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分布及其土壤环境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为保证绿洲的稳定发展与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运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度指数,对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典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区域上,按低盐区>中盐区>高盐区的顺序依次递减。(2)柽柳、盐节木和盐穗木等乔灌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高于芦苇、骆驼刺等草本植物群落;对于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柽柳、盐节木和盐穗木群落在不同区域上均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而芦苇和骆驼刺群落在不同区域上的变化较为复杂。这一现象说明乔、灌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更加稳定,草本群落则受生境的影响显着。(3)柽柳、盐穗木与盐节木植物群落是该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原生植物群落,芦苇、骆驼刺为次生植物群落,另外还伴有少量的白刺、花柴等物种。【结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受研究区域土壤含盐量、含水量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乔灌木特征较稳定,草本群落易受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绿洲的稳定发展与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查向浩,林宁,王晶,张文河,李有文[10](2017)在《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肥岛”的养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分析和检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洲-荒漠中灌木"肥岛"效应对荒漠土壤肥力的作用强度。【方法】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胡杨(Populos euphraticu)灌丛林及周边过渡带中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含量;通过计算富集率和构建土壤肥力指数模型评价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土壤肥力水平。【结果】过渡带和灌丛下的土壤p H均呈碱性,且随土壤深度增加碱性增强;土壤中全N、全P、全K和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富集率表明,在胡杨灌丛,土壤OM、全N、全P、全K、和速效养分含量都表现为EB>1,且EB在垂直剖面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40cm深度土壤聚集效果最为显着,其中有机质、全K、速效N、速效K富集率相对较大。SFI模型标明,绿洲-荒漠过渡带灌丛下的土壤肥力状况明显高于灌丛间过渡带。【结论】胡杨灌丛下存在典型的灌丛"肥岛"现象,灌木的长期生长能够增强土壤空间异质性的作用,改善灌丛下土壤养分结构和肥力水平,使土壤沙化程度得以缓解。(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绿洲荒漠过渡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通量资料,定量分析了2018年生长季(5—10月)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民勤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评估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生长季净碳交换量在日尺度上呈对称的"U"型曲线变化;在季节尺度上,呈双峰曲线变化规律,各月均为碳汇,总固碳量为34.38 g C·m~(-2),且9月固碳量较高,为12.31 g C·m~(-2),7月最低,为0.89 g C·m~(-2).白天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增加,符合直角双曲线关系,但当饱和水汽压差大于2.5 kPa时,增加程度减弱.生态系统呼吸与气温呈较好的指数关系,其温度敏感性系数为1.7.整个生长季期间,白天和夜间的净碳交换量均与土壤温度呈显着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绿洲荒漠过渡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殿岱,王雪梅.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地上生物量估测[J].生态学杂志.2019

[2].吴利禄,高翔,褚建民,王鹤松,袁祺.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人工林净碳交换及其影响因子[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闫珂,杨广,李发东,何新林,李鹏飞.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斑块格局土壤水盐及养分分布特征的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王彦武,罗玲,张峰,陈天林.河西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林土壤保育效应[J].土壤学报.2019

[5].郭树江,杨自辉,王多泽,王强强,詹科杰.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8

[6].查向浩,莫治新,林宁,赵欣鑫,李有文.新疆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盐分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8

[7].姚增旺,褚建民,吴利禄,袁祺,党宏忠.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树干液流的时滞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8

[8].丁爱强.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退化柽柳灌丛沙堆植被群落与土壤特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

[9].黄晔,王雪梅.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8

[10].查向浩,林宁,王晶,张文河,李有文.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肥岛”的养分特征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实验样带分布示意图晴天条件下沙土温度日变化(2000年10月...红柳沙包不同深度土温日变化曲线(200...8植被盖度和土壤平均含水量双折线图黑河中游不同类型绿洲荒漠带土壤电导率...黑河中游不同类型绿洲荒漠带土壤电导...

标签:;  ;  ;  ;  ;  ;  ;  

绿洲荒漠过渡区论文_张殿岱,王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