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林[1]2004年在《天津市饮用水预氧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北方城市水源70%以上为地表水,有机物污染严重,藻类大量繁殖,各种浮游动物孳生,常规处理工艺无法满足安全饮用水供应的需要。因此,供水行业迫切需要先进、高效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天津市水源水质具有季节性变化明显、污染指标突发性超标和高藻期水质富营养化特征指标超标的特点,在北方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论文针对天津市饮用水源不同水质期,采用预氧化技术强化常规工艺,以提高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保障出水水质。 论文研究了高锰酸钾、氯、臭氧预氧化效果以及对后续气浮、过滤等常规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预氧化能提高后续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对于夏季高藻期水质,高锰酸钾预氧化对有机物有一定的去除能力,并能提高后续工艺出水水质;预氯化能显着去除藻类,但后续工艺出水水质受藻类数量影响明显,预氯化只有在高藻期才能提高后续常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对于冬季低温低浊水,预臭氧化虽不能降低水中有机物浓度,但能显着提高后续常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 对高锰酸钾、氯和臭氧叁种氧化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叁种氧化剂均能提高混凝效果,但高锰酸钾预氧化和预臭氧化在提高气浮和过滤出水水质保障率方面均优于预氯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果表明,预氧化均能将原水中大分子有机物氧化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通过色谱-质谱联用(GC-MS)评价分析了高锰酸钾和氯对有机物结构的改变,高锰酸钾和氯均将原水中的一些不饱和性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一些含氧基团的有机物,如羧酸类、醇类和醛等有机物,但预氯化会在水中出现一些卤代物,卤代产物不仅出现在苯环上,而且出现在链烃上。
韩宏大[2]2006年在《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供水行业面临着突出的水质问题,一方面水源普遍受到污染,另一方面水质标准不断提高。饮用水的水质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供水行业需要建立新型水质观,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新的水质保障体系,从而达到供水服务水平的根本提高。这就使得供水行业迫切需要先进、高效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本研究针对天津市原水水质状况,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开展中试试验研究工作。从饮用水处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入手,强化对水中多种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重点研究组合工艺除污染优化条件与除污染效能,进行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集成,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天津市水源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和水质分期;单元技术的处理效能评价;工艺组合技术研究;组合工艺的经济技术综合分析;系统集成技术的工程应用。首次采用季节变动模型对天津市滦河水源10年的水质情况和黄河水源4年的水质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各个水质指标的长期趋势项回归方程,根据趋势模型和各水质指标的历史数据求出季节比S c,在各个指标的季节平均值和对应的季节比( S c)的基础上,得到了各个水质指标的季节变化趋势值。首次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天津市滦河水源和黄河水源水质进行了水质分期,滦河水源分为3个水质期,黄河水源分为2个水质期,并对各水质期水质特性进行分析。在为期28个月的中试试验研究中,通过对预处理技术、强化混凝技术、强化气浮技术、强化过滤技术、深度处理技术、安全消毒技术等单元工艺技术的处理效能进行了系统评价,确定了各单元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预氧化具有明显降低混凝剂投药量,提高气浮和过滤常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作用,改善了水中有机物的可混凝性,提高了常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保障率;强化混凝、强化气浮、强化过滤等强化常规工艺提高了常规工艺对有机物、浊度、藻类、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等的去除效率,为提高出厂水的水质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各类有机物,特别是对重点控制的有毒有害有机物,更具有较好的效果;安全氯化消毒工艺利用游离氯灭活微生物迅速,氯胺消毒副产物生成量低的特点,充分发挥了两者对微生物灭活的协同作用,安全经济地实现对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双重控制。在不同水源和水质条件下,将水源、水厂、管网、用户作为一个系统,从水厂运行、饮用水质量、管网系统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了86种强化常规处理组合工艺和42种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的研究。针对浊度、有机物、藻类、藻毒素、叶绿素、氨氮、细菌、TTHMFP、THAAFP、AOC、BDOC等指标的去除效能,优选出适合的强化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组合工艺。采用层次分析和灰关联度分析法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综合评价优选出的多套组合工艺技术,形成了以气浮为核心的强化常规处理组合工艺和以人工固定化
赵志伟[3]2007年在《天津地区饮用水处理工艺系统集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各地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而国家和人民群众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却是越来越高, 2006年我国推出了严格的饮用水水质新标准。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自来水厂采用的常规工艺,难以应对频发的污染问题和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质的要求。因此,针对现阶段水源水质的特点,研究安全、高效、低耗的饮用水处理工艺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本研究以天津地区的水源水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工程应用为目标,开展了较为系统的中试试验。试验以天津地区的水质特点和水质分期情况为依据,以适合于天津水源水质的单元工艺为基础,确定了适合于不同时期天津水源水的组合优化处理工艺系统,并得出了如下重要成果。首先采用聚类分析中的Wards法对天津地区的滦河水源水和黄河水源水进行了聚类分析。分析发现:在一年的周期中,滦河源水可以分为3个水质期,黄河源水可以分为2个水质期。在确定了水质期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各个水质期的重要信息进行了提取。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滦河的3个水质期可以分类为高温高藻期、低温低浊期和常规水质期;黄河的2个水质期可以分类为高污染期和低污染期。接下来对滦河和黄河源水进行了相关的时间序列分析,得出了各个主要污染物随时间的变化函数,为水处理工艺系统的远期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天津地区的水源水质特点,从预处理技术子系统各集成单元、强化混凝集成单元、强化气浮/沉淀集成单元、强化过滤集成单元、深度处理子系统各集成单元、安全消毒集成单元等入手,进行了单元工艺系统的集成结构构建及其在水处理系统中的效能评价。研究发现预氧化具有明显降低混凝剂投药量,提高气浮和过滤常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作用;粉末活性炭预处理具有改善常规工艺出水水质的作用;强化混凝、强化气浮、强化过滤等强化常规工艺提高了常规工艺对有机物、浊度、藻类、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等的去除效率;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各类有机物;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安全经济地实现对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双重控制。在单元处理工艺系统集成结构构建的基础上,针对滦河水源高藻期、滦河水源正常期、黄河水源低污染期、黄河水源高污染期四个水质期的原水水质特点,以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深度处理工艺系统为基本形式,进行了组合处理工艺系统的系统研究和评价。在滦河水源高藻期,在32种常规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中优选出了适合的3种强化常规组合处理工艺系统。在13种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系统中,发现气浮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与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与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系统能够满足供水水质安全的各项要求。在滦河正常水质期,根据7种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的比较发现,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处理工艺系统可以满足供水安全要求。在针对5种深度处理组合处理工艺系统的研究中,得出了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与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系统是最优系统。针对黄河低污染期的水质特点,在14种常规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中优选出了3种出水保障率较好的处理工艺系统。在12种深度处理组合处理工艺系统的研究中,发现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与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系统为最优工艺系统。选择13种常规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以黄河高污染水为原水进行研究,发现常规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系统的处理效果不是很理想。进一步重点考察了12种常规/强化常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系统得处理效果,结果发现只有臭氧预氧化-气浮-过滤-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系统满足出水约束。最后,以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等数学方法为基础,从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对适合不同水质期的各个处理工艺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工艺系统优化,发现适合滦河高藻期的处理工艺系统是“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其制水成本为0.64元/m~3;适合滦河正常水质期是常规处理工艺系统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工艺系统,制水成本仅为0.52元/m~3;适合黄河低污染水质期的处理工艺系统是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活性炭,制水成本为0.57元/m~3;适合黄河高污染期的处理工艺系统是臭氧预氧化-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臭氧生物活性炭是较为合适的处理工艺系统。综合以上因素,最终确定了一套完整的适合于天津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水处理工艺系统:臭氧预氧化-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系统。
李诚[4]2007年在《水源水(滦河)各水质期预氧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水源水质污染的日益严重和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提高,常规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已经很难满足我国新的水质标准的要求,饮用水的水质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供水行业迫切需要先进、经济、高效的饮用水处理技术。本研究针对天津市水源季节性变化明显、污染指标突发性超标和高藻期水质富营养化特征指标较高的特点,开展中试试验研究工作。采用化学预氧化+气浮+过滤工艺,对不同预氧化剂的除污染效能进行研究比较,以提高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在出水达标的前提下,选择出适于天津市水源水质的预氧化工艺技术,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低温低浊期不同预氧化工艺除污染效能研究,正常水质期预氧化工艺除污染效能研究,高温高藻期不同预氧化工艺除污染效能研究。本文针对不同水质期研究了高锰酸钾复合剂(PPC)、臭氧、高锰酸钾复合剂与氯联用、高锰酸钾复合剂与臭氧联用等预氧化工艺的除污染效果以及对后续气浮、过滤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在低温低浊期,各预氧化剂预氧化对浊度的强化去除效果相近,对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效果以臭氧预氧化效果最好,PPC与氯联用次之,但是考虑到PPC与氯联用在经济方面相对臭氧较低且技术改造简便宜行,确定在此期间可采用以PPC(1.0mg/L)与氯(2.0mg/L)联用作为预氧化剂的混凝气浮过滤工艺。在正常水质期,原水水质相对较好,常规工艺可满足水质标准的要求,因此,试验仅对臭氧预氧化进行研究,来考查臭氧的预氧化效能,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水质期,预氧化剂的投加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在高温高藻期,各预氧化剂预氧化对浊度的强化去除效果相近,但无论对有机物还是对藻类的强化去除效果均以PPC的预氧化效果为最优,且比较经济,因此,在此期间可采用以PPC(1.0mg/L)作为预氧化剂的混凝气浮过滤工艺。通过本研究,确定了不同水质期的最佳处理工艺方案,对强化水厂常规处理技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应用于国内其他供水企业,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岳尚超[5]2012年在《预臭氧化工艺对微污染原水消毒副产物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预氯化工艺由于能够有效杀灭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且具有成本低廉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的给水厂中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在预氯化过程中,水源水中普遍存在的天然有机物(NOM)与氯作用生成较高浓度的DBPs,而叁卤甲烷(THMs)和卤乙酸(HAAs)等代表性DBPs已被证实为致癌物质。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新的预氧化技术来代替预氯化,从而降低出水中DBPs含量,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预臭氧化技术是当前研究较多的一种预氧化技术。本文以天津市水源水为研究对象,进行小试试验研究预臭氧化工艺对微污染原水消毒副产物含量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水质期和不同水源水条件下进行生产性试验,研究预臭氧化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影响以及对水质净化的作用,并比较了预臭氧化工艺和传统预氯化工艺对不同水质期原水的处理效果。对于预臭氧化技术的研究符合我国水处理的发展方向,对于预臭氧化在我国的应用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预臭氧化工艺小试试验研究发现:增加臭氧投加量,能够持续降低水体中叁卤甲烷生成势(THMFP)和卤乙酸生成势(HAAFP)。但是,臭氧投加量的增加将提高溴酸盐的生成量;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THMFP和HAAFP含量均出现小幅度增加,而随着反应时间延长,THMFP和HAAFP含量下降。同时,在较短的反应时间时,溴酸盐生成量变化幅度较大;当水体偏酸性时,随着pH值增加,水体中的THMFP和HAAFP含量增加;而当水体偏碱性时,随着pH值增大,THMFP和HAAFP含量逐渐降低。在碱性条件下,溴酸盐含量升高趋势较明显。高温高藻期内,预臭氧化生产性试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预臭氧化对滦河水中藻类、叶绿素a、UV_(254)和SUVA的去除率分别为45.76%、44%、38.21%和32.07%。臭氧能够氧化分解大分子有机物生成3kDa-10kDa,1kDa-3kDa分子量区间的小分子有机物。预臭氧化单元THMFP和HAAFP的去除率分别为12.43%和15.06%;臭氧对THMFP的去除主要体现在对叁氯甲烷和一溴二氯甲烷前体物的去除;臭氧对HAAFP的去除主要体现在对一氯乙酸(MCAA)、二氯乙酸(DCAA)和叁氯乙酸(TCAA)的去除。滦河水经预臭氧化作用后,溴酸盐生成量较小,低于6μg/L。而预臭氧化后,甲醛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后续处理工艺对甲醛处理效果显着,出厂水中甲醛含量平均为33.7μg/L。预臭氧化后续处理单元能够进一步净化水质,整套处理工艺对于高温高藻水的处理效果能够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低温低浊期期内,预臭氧化生产性试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预臭氧化对藻类、叶绿素a、UV_(254)和SUVA的去除率平均为34.45%、34.35%、38.21%和32.07%。预臭氧化对THMFP和HAAFP的去除率分别为30.95%和33.61%;臭氧对THMFP的去除主要体现在对叁氯甲烷和一溴二氯甲烷前体物的去除;臭氧对HAAFP的去除主要体现在对DCAA和TCAA的去除。溴酸盐未检出。预臭氧化后甲醛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后续处理工艺对甲醛处理效果显着降低,出厂水中甲醛含量平均为70.12μg/L。后续处理单元进一步净化水质。整套处理工艺对于不同来源水源水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能够达到国家相关标准。通过比较研究生产性试验中预臭氧化和预氯化两种预氧化技术对天津市不同水质期水源水的处理效果发现:预臭氧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对藻类、菌落总数、UV_(254)、SUVA、THMFP和HAAFP较强的去除效果。预臭氧化工艺能够有效改善出水水质,所需混凝剂和需氯量较低,能够降低氯消毒副产物前体物,且能够有效控制臭氧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综合以上各生产性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与传统预氯化工艺的对比,预臭氧化更有利于去除藻类、菌落总数、UV_(254)、SUVA、THMFP和HAAFP等污染物。整套处理工艺对天津市不同水质期以及不同来源水源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出水水质达标,并能够降低出水中DBPs含量,同时臭氧消毒副产物得到有效控制。预臭氧化工艺处理天津市水源水是可行的,并且可以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郭伟锋[6]2008年在《常规工艺处理天津滦河原水的优化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源水质污染的不断加剧,水中污染物种类日益增多,加之供水水质标准又不断提高,传统的常规水处理技术越来越难满足安全饮用水供应的需要。而天津市大多数水厂仍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这一常规处理工艺,因此,本试验针对天津市滦河水源水质情况,展开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研究,为天津现行水厂运行提供一定的参数,以节约制水成本、提高处理效率。论文中通过对滦河于桥水库水质指标分析,将该水源水分为叁个不同水质期,主要针对常规工艺较难处理的高温高藻期和低温低浊期滦河原水展开强化混凝、强化过滤中试试验研究。试验中主要以浊度和COD_(Mn)作为饮用水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数据分析,主要有以下结论:1.滦河水高温高藻期通过对比混凝剂FeCl_3和PAC的混凝效果,发现在该水质期采用常规沉淀工艺时混凝剂FeCl_3效果较好,最佳投量为10~14mg/L,而在气浮工艺中,PAC效果较优,最佳投量为1.0~2.0mg/L;使用PPC预氧化剂,HCA助凝剂,PAM助滤剂均可改善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不但提高了常规工艺对浊度、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而且使藻类的去除率也达到90%以上;相比沉淀工艺,气浮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更为明显,且药剂消耗费用较低;并且通过对上述强化措施的组合研究,发现在基本满足出水浊度≤0.3NTU,COD_(Mn)≤3.0mg/L的情况下,相对于常规处理,各组合工艺对滦河原水藻类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同时相比常规工艺每千吨水处理药剂费用可减少3~10元。2.滦河水低温低浊期在该水质期,混凝剂PAC对浊度和COD_(Mn)的去除效果均优于FeCl_3,但综合药剂费用考虑混凝剂FeCl_3较为适宜;投加助凝剂HCA对常规工艺出水浊度、COD_(Mn)的影响作用不大;在FeCl_3和泡花碱的混合液中适当提高泡花碱的比例有利于提高常规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效率;投加助滤剂PAM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过滤出水浊度,但滤池过滤水头损失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过滤周期有所缩短;通过过滤试验对不同滤层结构的滤池过滤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该水质期较优L/d值在1200左右,较优滤速范围为8~10m/h;并且通过试验证明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期滦河水是可行的。
温国蛟, 员建, 郭江[7]2010年在《高铁酸盐预氧化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铁酸盐作为一种集消毒、氧化、絮凝、吸附以及助凝为一体的新型多功能水处理药剂,最终产物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高铁酸盐作为预氧化剂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多种作用,包括其对藻类、有机污染物、金属离子、浊度以及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及机理,同时对其在饮用水处理上的优势以及推广应用中的问题作了简单的分析。
初必旺[8]2011年在《电解制H_2O_2/·OH的预氧化净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氯化,即在原水中加入氯进行预氧化,是目前国内自来水厂最常用的预氧化技术,该方法具有成本低的优点,但其在消毒过程中会产生种类较多、有致癌性的消毒副产物。从氧化能力来看,中性条件下,相同浓度的H202和氯氧化性相当,且其还原产物为水,是理想的水质氧化剂。现场在线电化学制备(电生)H202技术可解决其运输安全和成本的问题。现有电生H202技术需在酸性或碱性电解液中、加入隔膜的条件下进行,成本较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电生H202装置的饮用水预氧化技术,原水中不加入任何化学试剂,流经自制的无隔膜电解槽,其中的臭味、细菌总数、浊度等水质指标即可有显着的改善。本文自行研制了适合于电生H202的电化学装置,该装置无隔膜,电极片插槽以和电解槽底座成60°的倾角设计,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阳极析出的氧气,并延长从电解槽底部曝出的氧气在阴极上的停留时间,提高氧气的利用率,有利于H202的生成。本文系统研究了阴极材料材质、电流密度、流量和通气量对电生H202产率的影响,发现以石墨毡为阴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2mA·cm-2,通气量为0.4m3·h-1,流量为100mL·min-1的条件下,电解自来水在线生成H202浓度为12.3mg·L-1,电流效率为36.4%;利用该装置可实现消毒副产物前驱体腐殖酸的电化学降解,在其降解过程中,·OH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对比类Fenton反应催化剂的研究中发现,铁硅粉体在中性条件下也能催化H2O2分解产生一定强度的·OH,故可用于原水的预氧化实验中。利用该电解装置对北京市叁家店水库水进行电化学预氧化实验发现:电化学预氧化在除浊、除味、杀菌和降低UV254等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和预氯化相比,电化学预氧化具有更好的除浊能力,且出水氯仿含量远低于预氯化;电化学直接预氧化和电解-铁硅组合预氧化相比,后者表现出了更好的助凝作用,可用于水质较差的原水处理中。
李多, 苗时雨, 张怡然, 鲁金凤, 吴立波[9]2014年在《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控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天津市生活饮用水为对象,分别实验研究对比了单独高锰酸钾预氧化、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对饮用水浊度、有机物及DBPs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预氯化相比:高锰酸钾预氧化,UV254和DOC去除率分别在7.0%~10.35%和7.8%~10.4%之间,THMs和HAAs减少率分别在30%~33%和19%~22%之间。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DOC和UV254去除效率分别是40.5%和63.3%,出水THMs和HAAs分别47.8、76.8μg/L,减少率分别达到61.3%、50.2%。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可达到减少消毒副产物DBPs的产生以及去浊的目的。
李倩倩[10]2011年在《二氧化氯—锰砂联合处理含锰地下水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分布广、水量稳定、水质好且不易受到污染,是农业灌溉、生活和生产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然而当地下水中含有的铁、锰离子过量时,将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甚至是危害。地下水中铁、锰的含量由于区域性地质沉积环境的差异而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一种典型的地下水-低铁高锰地下水,它和一般的地下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水中铁的含量符合卫生标准(≤0.3mg/L),而锰的含量却远远超标。相比之下,该类型的地下水处理起来较为复杂,需找出更有效、更经济的处理方法。强氧化剂氧化法近年来由于其高效、及时、快速、彻底去除靶污染物的优点已在欧洲许多大城市普遍使用,而二氧化氯作为强氧化剂也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预氧化和消毒过程。针对低铁高锰地下水的水质特点,本试验采用二氧化氯+锰砂过滤的工艺。本试验主要考察C102对水中Mn2+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C102预氧化除锰过程中副产物亚氯酸根的产生及控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原水锰离子质量浓度为3.5mg/L时,二氧化氯最佳投加量为5mg/L,最佳pH为6.5-8.0,最佳滤速为8m/h,此时Mn2+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2.8%;对于低铁高锰水,铁的存在对锰的去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铁的初始浓度越高,锰的去除量越大,当[Fe2+]从0.05mg/L升高到0.3mg/L,锰的去除率提高近20%。此外,如果合理控制水的pH值,可充分发挥二氧化氯及其中间产物亚氯酸根的氧化效能,一方面减少副产物亚氯酸根的残留浓度,另一方面可大大减少二氧化氯的实际投加量。试验表明当pH值大于6.9时,只需[ClO2]/[Mn2+]=0.5,即可有效将水中的锰离子降到0.1mg/L以下,此时亚氯酸根能充分发挥其氧化的效能,最大量地减少了亚氯酸根的累积。结合以上除锰效果最好的pH值范围,确定试验整体最佳pH值范围为6.9-8.0。对于低水平含锰地下水的处理本课题也做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锰砂过滤水中微量锰离子的去除率达到86.5%,其出水浓度远低于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限值;在控制滤速为12m/h条件下,锰砂滤柱连续运行对水中锰离子有稳定的去除效果;在消毒剂使用方而,氯胺氧化能力比液氯弱,可避免氯消毒导致的用户水中出现以二氧化锰为主的黑色/黑褐色沉淀物,并且当m(Cl2):m(N)=4:1时消毒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饮用水预氧化技术研究[D]. 王付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2]. 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D]. 韩宏大. 北京工业大学. 2006
[3]. 天津地区饮用水处理工艺系统集成研究[D]. 赵志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4]. 水源水(滦河)各水质期预氧化技术研究[D]. 李诚.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5]. 预臭氧化工艺对微污染原水消毒副产物影响的试验研究[D]. 岳尚超. 南开大学. 2012
[6]. 常规工艺处理天津滦河原水的优化试验研究[D]. 郭伟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7]. 高铁酸盐预氧化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J]. 温国蛟, 员建, 郭江.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8]. 电解制H_2O_2/·OH的预氧化净水技术研究[D]. 初必旺. 北京化工大学. 2011
[9]. 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控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研究[J]. 李多, 苗时雨, 张怡然, 鲁金凤, 吴立波. 水处理技术. 2014
[10]. 二氧化氯—锰砂联合处理含锰地下水的试验研究[D]. 李倩倩. 沈阳建筑大学. 2011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有机物论文; 安全饮用水论文; 饮用水水质标准论文; 臭氧浓度论文; 水污染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