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的小说创作论文_范立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年代的小说创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说,拉皮,羊舍,文学,意识,存在主义,汪曾祺。

年代的小说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范立红[1](2019)在《关于人性真相及“人”的终极命运的形而上思考——论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创作思潮的价值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先锋小说疏离时代政治、经济环境,借助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方面的思想资源,把文学对于人性、"人"的价值和命运的思考推向深入。它对人性中暴力、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的强调,对世界荒诞无序的状态的认识,是对"五四"以来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关于人性的一般观念的一种反叛,对后来的新写实小说、个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等文学潮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过度依赖于西方现代哲学关于人性、人的价值和命运的观念,忽略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导致先锋小说对于人性、人的本质的重新认识具有形而上的性质,也就失去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丰厚土壤。到了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思潮在中国开始退潮,这是它脱离了人的现实生活环境之后的必然命运。(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葛宏远[2](2019)在《论汪曾祺20世纪60年代小说创作的独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舍的夜晚》是汪曾祺"17年文学"中仅有的3篇小说的合集。他将人本理念融入小说创作当中,小说叙事延续了现代文学中的抒情小说传统,冲淡平和的小说叙事打破了20世纪60年代小说创作政治色彩浓厚的时代特点,为新时期的"寻根文学"兴起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7期)

葛宏远[3](2019)在《存在主义对汪曾祺40年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40年代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现代主义大量存在于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之中,他以存在主义书写探索人的意义,本文从《落魄》和《复仇》着手,分析汪曾祺40年代创作中的存在主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7期)

牛姗姗[4](2019)在《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年代小说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哈伊尔·列奥尼多维奇·斯洛尼姆斯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成员之一。他在团体中担任书记一职,与团体成员来往密切。因参加过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对战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早期作品均为战争题材。斯洛尼姆斯基的语言真实、震撼,高尔基、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对他均有很高评价。创作之余斯洛尼姆斯还积极地投身于文学社会活动当中。他曾任全俄作家联盟理事会成员、作家联盟列宁格勒分会主席、苏联作家联盟理事会成员。在叁十年代初期曾为抵抗“拉普”的意识形态侵略,与巴甫连科等文学领导人一同建立文学组织全俄苏联作家联盟(ВССП),并积极对其进行了改革。但身为一名对文学有着执着追求的作家,斯洛尼姆斯基文学创作的全盛时期仍是“谢拉皮翁兄弟”所在的二十年代。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斯洛尼姆斯基的作品遭到了不公正的忽视。本文选取作家二十年代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人物形象、主题和艺术特色叁个方面对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年代创作进行首次研究,旨在向学界介绍这位老一代的苏联作家。本论文共有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斯洛尼姆斯基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和本文研究目的及方法。第二章主要运用传记批评法对斯洛尼姆斯基的生平与创作,与“谢拉皮翁兄弟”的渊源以及后“谢拉皮翁兄弟”时期斯洛尼姆斯基的文学社会活动进行梳理与分析。第叁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斯洛尼姆斯基具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社会历史分析法对作家二十年代作品中的毁灭主题及知识分子与革命主题进行分析。第五章着重分析了作家二十年代作品中的艺术特色。结语部分概括了本论文研究任务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陶慧[5](2019)在《文化寻根中的自我寻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文化寻根思潮中的寻根意识为内在线索,以张承志自我寻找的内在动因和心理嬗变为核心,对张承志20世纪80年代小说创作进行梳理,总体考察张承志在文化寻根中的特殊性,发掘其小说创作中独特的精神价值与审美内涵。张承志特殊的成长背景、知青经历、民族身份、文化积累以及思维方式决定了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围绕着自我主体精神探寻而展开的。他对自我的精神世界进行挖掘与拷问,并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对其内在的精神动力资源进行补充、整合与再造,以此诠释他对生命意识和存在意义的感悟。他带着自己对存在感的焦灼和对个体精神价值迷失的焦虑投入了寻根的大潮,又在对自我的认知与把握中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对中庸之道的痛恨、对随波逐流的不屑、对存在感的焦虑以及对精神缺口的补足愿望使他产生了模糊而复杂的寻根冲动。民族精神的自省、自我族群的举步维艰以及双重文化身份的情感纠葛,使他在回归文化母体的同时嗅到了苦涩的意味。在双语的边界,他饱尝分裂的痛苦。于是,模糊的寻根冲动逐渐变得清晰明确。他在内部精神和外在现实的双重困境中开始了文化寻根中的自我寻找,意图找到一条拯救自我的精神出路。正是这种自我寻找的冲动,使张承志与其他寻根作家的寻根呈现了明显的分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寻根版图。他孤身一人深入大西北,研究本族历史,在血脉认同中重构自己的精神原乡,用足迹印下了自我寻根的地理版图。而精神指向则是张承志在对历史的回望以及对时代的展望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在线索。虽遭遇磨难,饱受孤独,但他的作品依然充满求索的激情和唯美的倾向,并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自我寻找并非一蹴而就,张承志在漫长而复杂的求索中不断进行着思考与修正。他在艰难的寻根之旅中逐渐形成了坚韧的自我人格,丰富了自我情感,使自我的生命力度得到了强化,并在精神探索中达到了内在的自由与平衡。在这艰难的朝圣式的精神探索里,他高举生命之光的旗帜,并在困境中构建自我的精神家园,完成了对自我意义与生命形式的探寻与考量。总而言之,张承志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沿着自我寻找之路的轨迹,不断加深着自我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为自我、为民族以及整个人类铺就了一条更深更远的文化寻根之路。(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石家旗[6](2019)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矛盾》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的文学相对于之前的十七年文学和文革十年文学来说,有着更为宽阔的审美空间和精神世界。韩少功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型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和实践理论都蕴含着深刻、复杂的思想。笔者研究了韩少功1980年代以来的小说作品,发现其对许多传统文化中的观念性问题提出质疑和批评,同时对现代意识下产生的种种不正确的社会行为表示反对。但针对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产生冲突的部分,韩少功在作品中呈现了“矛盾”的文学态度。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这个问题去理解韩少功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独特审美趣味和丰富思想内涵。本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释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矛盾问题”概念的界定,分析了韩少功多年来创作中发生的流变,以及在这种流变中始终存在着的相对固定的“矛盾”母题。接着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并论述本文选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概括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韩少功作品中叙述艺术的矛盾体现。首先概述韩少功小说作品中创新文体的矛盾策略,可知其将传统小说以杂糅化、碎片化和散文化的“非传统”形式展示出来,创造出表面看似逻辑关系不强,实则内在紧密相连的现代“韩式”小说文体叙述模式。其次,他通过展现外来城市语言与晦涩湘西方言之间的抗衡,反映出传统观念下封建湘西村落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不兼容状态。再次,在人物设置上,韩少功把笔墨放在有着肢体残缺或者精神残缺的人物上,对愚昧保守的民族文化提出质疑和挑战。最后,韩少功在小说中设置“穿越”情节和“时空压缩”情节,展现“现实”与“非现实”的矛盾纠葛。笔者对以上四个方面体现的传统观念、现代意识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行分析。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韩少功的矛盾心理世界。第二章从韩少功个人成长经历入手,推本溯源分析该论题存在的背景和原因。作家的人生和作品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从传统中国饥荒年代的童年记忆到父亲离去后带来的最初痛感,再到成年以后产生的对西方现代意识的系统认识,韩少功的文学问题意识越来越强,关于问题的“矛盾”意识也越来越强。第叁章论述了为解决目前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中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矛盾问题,韩少功进行的大胆文学尝试。笔者在阅读大量文学作品,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所感所悟,总结出韩少功针对该问题的多元解决办法,即通过降低道德论调,弱化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反思现代文明弊端等,进而引发读者深思,从而达到疗救社会病的目的。结语部分对“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矛盾问题”的独特性进行概括,并且对该主题叙述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论题的研究,以期达到对韩少功文学作品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的目的,也可以为解决当今城市化下的社会民众出现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闫卫芳[7](2019)在《论赵树理4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家庭伦理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赵树理以农民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是40年代解放区的代表作家,解放区的文学正是在新文学与民间传统之间"对话"中产生出的独特的文学现象,研究赵树理40年代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关系书写,对于认识40年代的解放区乡村伦理乃至建国后的中国乡村伦理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平[8](2019)在《试论莫迪亚诺小说中的寓言式书写——以创作于九十年代前期的叁部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九十年代前期创作的叁部小说(即《蜜月旅行》、《废墟的花朵》、《狗样的春天》),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其中,作家对二战时期德占法国的历史、城市变迁以及人的存在状态和价值的寓言式书写,展现出本雅明寓言理论中的世俗真实性、破碎性和多义性。莫迪亚诺的这叁部小说,不仅是关于历史、城市、人的寓言,还唤醒了人类历史记忆中的文化乡愁,在当下仍具有现代意义。(本文来源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力[9](2019)在《论邵振国20世纪90年代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以小说集《日落复日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日落复日出》在地域风情的自由书写、苦难的呈现与家园的寻找、多种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体现出邵振国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熊庆元[10](2018)在《“地方意识”的强化与统合——从艾芜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的“回归逻辑”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以《南行记》为代表的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创作相比,艾芜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中,"地方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强化,出现了"归来/离去"的写作模式,这一写作模式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从艾芜个人的经历来说,这一时期,他摆脱了早期创作阶段的流浪状态,定居于重庆、桂林等地,因而小说中"故乡"和"家"的创作主题日益凸显。就小说叙述方式而言,一个显着的变化是其早期创作底层叙事中的德性冲突此时逐渐转化成了对底层人民的美德叙述。这一变化与抗战时期革命政治对地方性资源的征用息息相关,其既是革命现代性对地方性的规训,也是地方性对革命现代性的文学想象。(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32期)

年代的小说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羊舍的夜晚》是汪曾祺"17年文学"中仅有的3篇小说的合集。他将人本理念融入小说创作当中,小说叙事延续了现代文学中的抒情小说传统,冲淡平和的小说叙事打破了20世纪60年代小说创作政治色彩浓厚的时代特点,为新时期的"寻根文学"兴起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年代的小说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1].范立红.关于人性真相及“人”的终极命运的形而上思考——论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创作思潮的价值追求[J].广西社会科学.2019

[2].葛宏远.论汪曾祺20世纪60年代小说创作的独特性[J].戏剧之家.2019

[3].葛宏远.存在主义对汪曾祺40年代小说创作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9

[4].牛姗姗.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年代小说创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5].陶慧.文化寻根中的自我寻找[D].沈阳师范大学.2019

[6].石家旗.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矛盾[D].海南师范大学.2019

[7].闫卫芳.论赵树理4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家庭伦理书写[J].北方文学.2019

[8].刘平.试论莫迪亚诺小说中的寓言式书写——以创作于九十年代前期的叁部小说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9].陈力.论邵振国20世纪90年代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以小说集《日落复日出》为中心[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熊庆元.“地方意识”的强化与统合——从艾芜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的“回归逻辑”谈起[J].名作欣赏.2018

论文知识图

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赵树理--图1赵树理--图2赵树理--图3赵树理--图4

标签:;  ;  ;  ;  ;  ;  ;  

年代的小说创作论文_范立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