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场所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场所,精神,山地,徽州,空间,景观,聚落。
场所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周柯伊,彭仲雄[1](2019)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建筑是把人与山地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媒介,表达了人对山地环境的真实情感。该文试图通过诠释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本质与内涵,尝试说明山地建筑中场所精神营建的重要性,进而探寻基于场所精神的山地建筑设计要点与手段。(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9年12期)
卢旖旸,林诗羽,萧满红,翁佳丽,陈祖建[2](2019)在《福州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场所精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文化风貌区是城市特征的体现,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对其保护与复兴是刻不容缓的,福州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涵盖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其场所精神需要保护、延续和复兴。本文将从场所精神理论切入,分析场所精神的概念、内涵和影响因素,从空间形态、人文氛围、人群活动叁个方面分析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场所精神,对复兴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场所精神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福建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高星博[3](2019)在《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景观是城市的动脉,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市民是城市景观的使用者,是城市性格和景观特征的营造者和体验者。本文以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景观的建设和空间的营造,力求在人和场所之间创造丰富空间体验和场景记忆。突出城市的性格特征,提升城市的形象认同和精神归属。在钢筋水泥的森林城市之中,构筑人性化的、具有丰富空间体验和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9年11期)
庞劲松,吴冬蕾[4](2019)在《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洪江古商城游客中心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场所精神的洪江古商城游客中心规划设计研究,在对建筑师舒尔茨提出的场所精神理念的理解基础上,深入了解湖南怀化地区的文化历史背景、地域特色、民风民俗等,将场所精神融于到洪江游客服务中心的规划设计中,,最终形成不仅在功能与形式上满足游客需要,也能使观者产生认同感及归属感的一座游客中心。从而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20期)
袁媛,方群莉,叶建伟[5](2019)在《从“场所精神”解读传统街巷对步行街设计启示——以徽州古村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步行街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生活步伐不断加快,步行街逐步沦为商业的"附属品",失去原有的"场所感"。文章通过"场所精神"理论对徽州古村落中的街巷空间进行解读,从传统记忆、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尺度等角度进行分析,剖析现代步行街系统规划的不足与弊端,揭示古代街巷对现代步行街的设计启示。(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向思宇[6](2019)在《基于场所精神的传统山地老城保护与激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是承载集体记忆的容器,反映着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价值。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旧城大拆大建式的更新方式使得城市传统空间结构和肌理逐渐遭到破坏,导致记忆断层、归属感缺失,场所与人的联系逐减弱。本文以重庆市渝中区川道拐社区为例,通过对其历史变迁和基础现状研究,分析在当前城市"脱胎换骨"式发展下面临的问题,从地域风貌特征、历史实物遗存、居民生活方式挖掘山地城市的集体记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建筑更替、功能重置、空间营造、交通优化、节点强化五点传统山地城市空间保护与激活策略,将前沿科技融入老城,在立体绿化、雨水收集、安全体系方面提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建议。重拾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潜在的城市记忆力场,承载过去,适应现在,面向未来。(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姜奇奇[7](2019)在《基于场所精神的村落修复改造——以山西省李家山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也为传统村落的建设千篇一律、缺乏地域特色等现象。村落的形式大同小异、整齐划一的排布,使邻里之间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等。场所精神是基于地域、精神、人群为基础的感情升华,蕴藏着不同地域的情感文化,并产生独一无二的情感共鸣。文章以场所精神相关的理论为依据,以临县李家山村为例进行分析,针对传统村落人文精神的逐渐消失,从空间景观塑造到整体村落规划,充分运用场所精神,以期为人们提供具有传统精神、归属性、安全性的空间场所。(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10期)
滕有平,陈双秀[8](2019)在《基于场所精神的历史街区导视系统优化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及艺术性的历史街区是城市的名片。在"存量规划"语境下,历史街区的活化是一项新课题。以上海田子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对街区的空间环境、人群及现有导视系统进行分析,强调导视系统应为"配角"概念以突出田子坊的场所特性,进而"优化材质,突显导视"、"优化文字尺寸"、"在节点处增设智能导视"等,以梳理田子坊的空间秩序,并期望对其它历史街区的空间导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名城》期刊2019年10期)
辛梅青[9](2019)在《基于环保理念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时代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而消费环境、消费品质以及绿色环保设计在环境设计中尤其被人注重。现今很多设计缺乏本土文化特性,缺少场所精神,所以文章针对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低碳绿色设计、科技感强、文化回归设计、蕴含场所精神等设计原则。公共空间设计摒弃了传统高能耗的设计方式,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凸显场所精神,促进设计行业绿色低碳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9年09期)
张灿灿,刘洁琼[10](2019)在《基于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以南阳师范学院校园中心景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校园快速建设过程下的场所精神缺失的现象,总结出场所精神引导下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点,以南阳师范学院校园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现状问题,提出景观改造方案,以促进校园景观场所性塑造。(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26期)
场所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历史文化风貌区是城市特征的体现,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对其保护与复兴是刻不容缓的,福州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涵盖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其场所精神需要保护、延续和复兴。本文将从场所精神理论切入,分析场所精神的概念、内涵和影响因素,从空间形态、人文氛围、人群活动叁个方面分析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场所精神,对复兴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场所精神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场所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周柯伊,彭仲雄.山地建筑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建[J].重庆建筑.2019
[2].卢旖旸,林诗羽,萧满红,翁佳丽,陈祖建.福州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场所精神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19
[3].高星博.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研究[J].工业设计.2019
[4].庞劲松,吴冬蕾.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洪江古商城游客中心规划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
[5].袁媛,方群莉,叶建伟.从“场所精神”解读传统街巷对步行街设计启示——以徽州古村落为例[J].安徽建筑.2019
[6].向思宇.基于场所精神的传统山地老城保护与激活策略[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7].姜奇奇.基于场所精神的村落修复改造——以山西省李家山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
[8].滕有平,陈双秀.基于场所精神的历史街区导视系统优化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J].中国名城.2019
[9].辛梅青.基于环保理念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表达[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
[10].张灿灿,刘洁琼.基于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以南阳师范学院校园中心景观为例[J].价值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