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论文-王天高,何淑勤,尹忠,郑子成,宫渊波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论文-王天高,何淑勤,尹忠,郑子成,宫渊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被条件,土壤团聚体,土壤腐殖质,山地森林,干旱河谷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高,何淑勤,尹忠,郑子成,宫渊波[1](2014)在《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及其腐殖质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对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及其腐殖质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均以>2mm粒径团聚体为主,占团聚体组成的60%左右。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及其组分分布存在一定差异,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无明显规律,整体表现为<1mm粒径团聚体中腐殖质及其组分的含量高于>1mm粒径团聚体。各粒径团聚体对腐殖质及其组分的贡献率约46%~60%来自>2mm粒径团聚体,这与>2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较大有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刘珊珊,张兴华,宫渊波,王芬,王燕[2](2014)在《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岷江上游理县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地区人工刺槐林、人工杨柳林、草地和锥花小檗灌丛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以距牧道距离远近的不同设置了3种放牧干扰强度,分别对各植被类型3种放牧干扰强度的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植被类型下,随放牧干扰强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碳(LOC)降低。在人工刺槐林和人工杨柳林,随放牧强度增加,TOC和LOC大致为梯度降低;草地和灌丛表现为随放牧强度增加先降低再升高,这取决于各植被下牲畜的可进入性和植被对牲畜的可利用性。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值随放牧强度增加先下降后升高,轻度干扰值最高,下层土壤CPMI值随放牧强度增加梯度下降,下降幅度介于6.2%~70.41%之间。(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4年05期)

刘珊珊,王芬,张兴华,宫渊波,王燕[3](2014)在《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岷江上游理县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地区人工刺槐林、人工杨柳林、草地和锥花小檗灌丛这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对4种植被下的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熵对放牧干扰的响应进行了研究。以距牧道距离远近的不同设置了3种放牧干扰强度处理,分别对各植被类型3种放牧干扰强度的土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随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各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呼吸熵值(qCO2)值随放牧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除灌丛中度干扰外),增加幅度为15.14%~100.54%,说明放牧干扰使微生物体的周转率加快,对SOC的利用率降低,释放的CO2增多,土壤碳保存率降低。(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4年02期)

米涛,谭九龙[4](2014)在《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氮库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解不同调控模式对交错带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方法]以4种典型调控模式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全N的特征。[结果]以固N树种刺槐和固N草本紫花苜蓿为主体的调控模式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N贮量。同样地,以固N树种刺槐和速生树种墨西哥杨为主体的调控模式可以很好的组合,表现出较高的土壤N贮量。[结论]以固氮植物为搭配的植被恢复模式可以较好地适应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的生态恢复实践。(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3期)

刘珊珊,张兴华,宫渊波,李渊,王燕[5](2014)在《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人工刺槐林、人工杨柳林、锥花小檗灌丛和草地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活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放牧强度下,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大于10~20 cm土层.随放牧强度的增加,人工刺槐林表层(0~10 cm)土壤总有机碳(TOC)、轻组有机碳(LFOC)、颗粒有机碳(POC)和易氧化碳(LOC)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人工杨柳林表层土壤LFOC含量呈降低趋势,POC含量呈升高趋势,TOC和LOC含量先降低再升高;锥花小檗灌丛土壤POC含量呈降低趋势,TOC、LFOC和LOC含量先降低再升高;草地土壤TOC和POC含量呈降低趋势,LFOC和LOC含量先降低再升高.4种植被类型土壤LOC、LFOC和POC含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下降的幅度是TOC含量的1.1~8.9倍.土壤TOC含量与LOC、LFOC和POC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表明活性有机碳组分能够反映土壤总碳的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何淑勤,宫渊波,郑子成,王玲[6](2013)在《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表层土壤侵蚀率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表层土壤侵蚀率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表层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平均土壤侵蚀率为27.58%。土壤侵蚀率与土壤结构破坏率(SPBR)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湿筛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着负相关。土壤侵蚀率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构破坏率、湿筛后团聚体MWD和GMW、>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效果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夏红霞,宫渊波,朱启红[7](2012)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植被α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为研究区,设置了13个典型样地,调查其植被状况,并分析各样地的α多样性。通过α多样性分析可以看出,水分条件好、人为干扰较少的样地都具有较高的α多样性,表明水分和人为干扰是影响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对揭示系统退化与修复机制、制定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可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29期)

左琴[8](2012)在《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物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牧干扰是影响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最主要的人为干扰因素之一。家畜主要通过采食、践踏以及排泄粪尿3种形式影响植被及土壤环境,并通过适口性采食、营养物质的转化以及排泄物的归还等途径影响土壤养分循环,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是引起植被及土壤异质性的重要因素。选取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四种受放牧干扰影响较为典型的植被类型,即刺槐林、小檗灌丛、草地以及杨柳林,采用样线法,依据牧道,由远及近,依次划分轻度、中度、重度等3种放牧干扰强度,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对山地森林-干旱河谷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包括以下几点:(1)随放牧强度的增大,土壤容重增加,相对轻度干扰强度,刺槐林、小檗灌丛、草地以及杨柳林地土壤容重分别提高了10.31%、23.21%,10.00%、15.42%,6.12%、7.55%,6.50%、13.36%;而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值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均值分别为46.49%、50.75%和52.56%,毛管孔隙度分别为39.43%、41.59%和44.38%,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6.89%、6.34%和8.67%,相比于轻度干扰,中度、重度干扰下土壤总孔隙度均值分别降低了10%、13%,毛管孔隙度分别下降了6.28%、11%,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下降了26.87%、20.53%。(2)随放牧强度增大,刺槐林土壤有机质线性降低,相对于轻度放牧,刺槐林地中度或重度干扰分别降低了6.25%、25.77%;小檗灌丛、草地以及杨柳林土壤有机质呈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特征,相对于轻度干扰,中度或重度干扰下,小檗灌丛地分别降低了17.48%、9.31%;草地分别降低了35.83%、30.96%:杨柳林地分别降低了25.83%、8.19%。(3)随放牧强度增大,土壤pH、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趋势不同,且同一养分特征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变化趋势也不同。刺槐林地土壤全氮轻度2.13g·kg-1>中度1.80g·kg-1>重度155g·kg-1;小檗灌丛土壤全氮轻度2.29g·kg-1>重度2.17g·kg-1>中度1.90g·kg-1。刺槐林土壤全磷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几乎不变,分别为011mg·kg-1、0.10mg·kg-1、0.11mg·kg-1;小檗灌丛土壤全磷轻度0.07g·kg-1<中度0.09g·kg-1<重度O.11g·kg-1,而杨柳林土壤全磷轻度0.08mg·kg-1>中度0.06mg·kg-1>重度0.05mg·kg-1。刺槐林等土壤速效钾含量重度777.08mg·kg-1>轻度433.40mg·kg-1>中度344.66mg·kg-1;等等。(4)总体而言,土壤理化特征值,0-10cm土层与10-20cm土层之间差异显着;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着。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同植被类型间,放牧干扰强度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程度也不同。(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刘金鑫[9](2012)在《放牧干扰对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牧是植被资源最简便经济的利用方式,也是造成灌丛草地和人工林退化的主要干扰类型之一。人们较多的关注了草甸、草地放牧的生态环境效应,对灌丛以及人工林放牧关注不够。因此,选择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内的锥花小檗灌丛、刺槐林、杨柳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干扰对灌丛和人工林种群和群落特征的影响。放牧干扰研究普遍采用划分放牧强度的方法,基于不同放牧压力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干扰强度指标不同,并没有一致的划分标准。牧道是家畜采食践踏的痕迹,其特征和分布规律可以用来指示家畜行为和放牧强度。同时,很少有人关注长期处于重牧状态下的植物群落现状,探讨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对长期放牧干扰的适应性。本文以牧道为切入点,分析牧道特征与家畜行为的关系,检验牧道对于指示放牧强度的效果,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牧压综合指数,并研究了牧道对灌木及草本种群特征、功能群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通过聚类分析和群落排序方法进一步验证了牧道与地形因子、植被特征的密切关系。通过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牧道数量和分布特征能够反映家畜行为和生境利用特点;以牧道密度、牧道格局、草本高度、灌丛盖度和草地质量指数为指标构建了牧压综合指数,并得到样地聚类分析验证,指数能够准确反映长期放牧地内的放牧压力梯度。(2)灌丛和人工林内植物区系以菊科为主,优势种中耐牧、多剌、有毒有害物种比例大,表明长期放牧下植被退化严重。锥花小檗种群与牧道分布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种群特征和分布格局受到放牧影响;灌木密度随牧压综合指数增加而降低;种群结构不合理,向衰退型种群发展。灌丛内的大部分草本植物种间关系紧密,对放牧干扰具有较高的适应性。林下草本植物优势种与灌丛草地差异显着,耐阴喜湿物种增多并占据优势地位。(3)灌丛和人工林功能群多样性下降,根茎禾草消失,豆科牧草和莎草比例过小禾草功能群下降,杂类草比重上升。样地内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随牧压综合指数变化而变化,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牧道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趋势,这也间接证明了高强度下放牧对物种多样性的削减作用。林下草本组成与灌丛下草本共有种少,物种替代率较高。(4)将牧道作为地貌因子与地形因子一起对群落进行排序,结果表明牧道特征是影响灌木和草本分布的重要因素,同时海拔、坡度等因素也会影响群落特征。因此,应在后续研究中加强多尺度、多植被类型的研究,以便综合分析不同因子对牧道分布及植被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张兴华[10](2012)在《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岷江上游理县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地区人工刺槐林、人工杨柳林、草地和锥花小檗灌丛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以距牧道距离的远近的不同设置了叁种放牧干扰强度,分别对各植被类型叁种放牧干扰强度的土壤进行取样分析,讨论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商、呼吸商、碳库管理指数和各碳素的分配比例对不同放牧干扰强度响应的情况,同时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各活性碳组分之间、各活性组分与土壤全N、pH、含水量和植被盖度之间的关系。为山地生态系统和人工林下的放牧研究、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的转化机制的研究、生态环境的恢复措施调节和该区域对全球碳库的影响方向等方面提供理论参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各植被类型下,随放牧干扰强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各组分值降低。在人工刺槐林和人工杨柳林,随放牧强度增加,TOC、MBC、MC、DOC、LOC、LFOC和POC大致为梯度降低;草地和灌丛各值为随放牧强度增加先降低再升高。这取决于各植被下牲畜的可进入性和植被对牲畜的可利用性。(2) MBC、MC、DOC、LOC、LFOC、POC和CMI值随放牧强度增加而下降的幅度是TOC的1.09-8.92倍,各碳素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例大致与其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同,说明各活性组分的变化快于总有机碳的变化,是指示土壤变化方向良好的指标。在草地和灌丛植被类型中,表层中度干扰POC含量值低,分配比例高9.12%和13.63%,在人工杨柳林中随牧压增加POC分配比例比其含量增加的幅度平均大了4.87倍,这一方面说明POC/TOC比POC含量变化更敏感,另一方面说明随牧压增加土壤的砂粒比例增加,土壤趋于沙化。(3)各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qC02值随牧压增加而增大(除灌丛中度干扰),增加幅度为15.14%~100.54%,说明放牧干扰使微生物体的周转率快,对SOC的利用率低,释放的CO2较多,土壤碳保存率低。(4)各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CMI值随放牧强度增加先下降后升高,轻度干扰值最高,下层土壤CMI值随放牧强度增加梯度下降,下降幅度在6.2%~70.41%,原因是靠近牧道一侧植被根系截得径流水分,使土壤表层微生物活性升高,有机碳加速分解,表层活性有机碳得到短暂的积累。土壤下层得不到有机质归还,最终会导致碳损失。(5)土壤TOC含量与MBC、MC、LOC、LFOC、和POC含量之间极显着正相关,说明了活性有机碳组分能够反映土壤总碳的情况。DOC与TOC相关性不显着,DOC和LFOC与含水量关系到达显着性正相关,容重与DOC、LOC和LFOC显着负相关,pH值与MBC、DOC和POC显着负相关,植被盖度与各碳素值相关性不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岷江上游理县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地区人工刺槐林、人工杨柳林、草地和锥花小檗灌丛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以距牧道距离远近的不同设置了3种放牧干扰强度,分别对各植被类型3种放牧干扰强度的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植被类型下,随放牧干扰强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碳(LOC)降低。在人工刺槐林和人工杨柳林,随放牧强度增加,TOC和LOC大致为梯度降低;草地和灌丛表现为随放牧强度增加先降低再升高,这取决于各植被下牲畜的可进入性和植被对牲畜的可利用性。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值随放牧强度增加先下降后升高,轻度干扰值最高,下层土壤CPMI值随放牧强度增加梯度下降,下降幅度介于6.2%~70.41%之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天高,何淑勤,尹忠,郑子成,宫渊波.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及其腐殖质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4

[2].刘珊珊,张兴华,宫渊波,王芬,王燕.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土壤.2014

[3].刘珊珊,王芬,张兴华,宫渊波,王燕.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熵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4

[4].米涛,谭九龙.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氮库特征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

[5].刘珊珊,张兴华,宫渊波,李渊,王燕.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

[6].何淑勤,宫渊波,郑子成,王玲.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表层土壤侵蚀率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J].资源科学.2013

[7].夏红霞,宫渊波,朱启红.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植被α多样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

[8].左琴.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物理化性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2

[9].刘金鑫.放牧干扰对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2

[10].张兴华.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2

标签:;  ;  ;  ;  ;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论文-王天高,何淑勤,尹忠,郑子成,宫渊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