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脉论文-吴晓铃

人体经脉论文-吴晓铃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经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脉,中国医学史,经络,国家一级文物,经穴,汉墓,模型,中医文献学,华佗,绵阳市

人体经脉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铃[1](2019)在《现存最早人体经脉模型 留名中国医学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物档案文物名称:西汉人体经脉漆木模型文物级别:国家一级出土时间:1995年出土地点:绵阳双包山汉墓收藏单位:绵阳市博物馆中国医学源远流长,除了扁鹊、华佗等神医的传说和古代医学典籍之外,最近几十(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06-28)

戴永生,叶力[2](2018)在《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脉是运行人体气血的通道,而每条经脉又络属相应的脏或腑。调经络系脏养生十分重要。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诊要经终论》阐明了人体十二经脉之气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规律,以此引出人气双月经脉系脏腑的养生规律,具体是:正月、二月经气养肝:凡正月二月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敷布,而阴气也随之发泄于外,呈现天地俱生、万物方兴的(本文来源于《晚晴》期刊2018年03期)

郭扬,王舒,杨华元[3](2017)在《健康人体背部经脉(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特征及艾灸命门穴对其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人体本态下背部经脉(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Microcirculatory Perfusion Unit)及艾灸命门穴后相关经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的变化,为经脉的特异性及灸法的作用原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健康受试者19人为研究对象,运用激光散斑血流视频监测系统(The PeriCam Perfusion Speckle ImagerSystem,Sweden),将背部分为上、中、下叁段范围进行检测,分别监测安静状态下、艾灸命门5-30min、灸后5-30 min(每五分钟检测一次)背部经脉(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以获取原始数据,然后运用线性统计(医学统计)方法,探寻背部经脉(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特征。结果健康人体督脉线皮肤血流量高于膀胱经第一侧线皮肤血流量,左右侧膀胱经脉线皮肷血流量存在差异(p<0.05);艾灸命门可使健康人督脉及膀胱经线皮肤血流量升高,推测经脉具有一定的传导热的功能。结论督脉与膀胱经经脉线皮肤血流量存在差异,左右侧膀胱经经脉线血流存在差异,经脉线与非经线相比具有特异性;艾灸干预下,相关经脉线皮肤血流量会发生特异性变化,经脉线具有传导热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1)

柴玉,严蔚冰[4](2016)在《易筋经导引法 启动人体十二经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导引术和健身气功的关系,严蔚冰认为导引是中医五大技术体系之一,气功是近代对部分以养气炼气为目的的导引之俗称,强调练养人体之气的功夫,有健身和医疗之分,故在古籍文献看到的多是导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严蔚冰有一次在教学中,注意到一个年轻人,连续几天总是坐在角落,皱着眉,一言不发,情绪低落。交谈后,得知年轻人患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对生活没有热情,常常焦虑,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尝试(本文来源于《中医健康养生》期刊2016年10期)

王慧娟,张其成[5](2015)在《“水”的喻象与中医人体血气经脉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关于人体血气经脉的构想与"水"的喻象密切相关。水的太过和不及会为灾,水土气通才能生物,川谷导气通高下才可泉源不竭、生物不息,水的动静化生又依天时寒暖而有节律变化,这些认识的产生源于古人悠久的农业生产和治水实践。这些实践认识影响到中医关于人体血气经脉的构想:血之生化的本原和动力在气,血气流布于身,如水之川渠分泻,亦需经络孙脉分流导气;血气之生化,如川谷之气通天地,亦需叁焦水道交通上下而生化不息;血气之运行,如水动依时,亦有营卫之行应四时而周流不息;血气为病,如水患之害,亦有补、泻、决渎防其枯竭、满溢与壅塞。水的喻象为中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最初的思维模型,这种类比模型在"气"一元论的基本假设下具有独特的因果论证效力。(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常西廊[6](2013)在《人体等温线与经脉循行线》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研究经络已经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在室温相对恒定,受试者充分安静放松情况下,不加任何外加刺激和干扰,用红外热像仪拍得人体全温图,然后进行等温分类处理,得到一系列的等温标记图像,从中可以挑选出与古典经脉循行线记载相类似的等温线图片,于是有学者认为"能够直观地看到人体体表自然存在的经脉循行路线,证实了古代医籍中对经(本文来源于《第四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6)

杨宁,欧阳育树,原嘉民,刘赟,徐福平[7](2013)在《人体十二经脉井原穴和俞募穴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穴位的电导性,观察井原穴、俞募穴4种穴位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在校大学生30人,男女各15人,在相同的环境下、同一时间段进行4种穴位的电导检测。结果 4种穴位0<r<1,提示:井原穴和腹募穴呈正相关。结论井原穴与俞募穴之气是通过气街相互贯通的,井原穴的电导值可反映俞募穴的电导值趋势,为课题穴位的选取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3年06期)

杨宁[8](2013)在《人体十二经脉井原穴电测量的四季变化特点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经络和穴位的现代研究颇多,从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到脏腑和经络相关性研究以及借助声、光、点、热、磁、核等手段进行的经络、穴位检测等研究方法层出不穷,但关于经络或穴位的时间空间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在子午流注方面,也就是“时辰”的范围,关于穴位气血季节变化情况的少之又少。《内经》云:“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一“天人相应”的思想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我们知道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体生理活动也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随着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人体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穴位气血的状况也随之而变。本课题研究人体十二经脉井原穴穴位电导值的四季的变化特点,也就是研究井原穴气血的四季变化特点,因为经络具有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通道的功能。以井原穴为十二正经的代表,一方面取其能较好的反应脏腑经气及与外界联系功能之意,另一方面这两种穴位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借助穴位皮肤的低电阻特性,从经络的时空特性出发,以穴位电导值的客观数据来反应气血的季节变化情况。本研究立足点新颖,可操作性强,值得深入研究。目的:通过在四大节气期间对健康人群的井原穴进行电导测量,分析穴位气血在四季的变化特点,并总结穴位的季节变化规律,为进一步人体健康状态的经络辨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收集一天内7个时点的人体穴位电导值变化情况,分析仪器的稳定性和测量适宜时间;观察不同操作者对同一对象的测量结果数据分析,观察操作者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观察井原穴和腧募穴的穴位电导值两两比较结果,分析四者间的关联;观察穴位和非穴位的比较,发现两者的异同。采用纵向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期间给予符合纳入标准的人群填写知情同意书,将受试人群分为纵向研究组35例(每个节气测量一次,重复四次)及横断面研究组(院内职工和部队官兵)144例(每个节气测量36例),观察两个研究组的穴位电导值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两者间的异同。结果:1.稳定性研究1.1仪器稳定性研究十二经脉双侧原穴在第1-4个相邻时点内两两比较数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合谷第2、3时点除外),第4、5相邻两个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统计学意义,第6、7相邻2个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十二经脉井穴多数穴位7个时点相邻2个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穴位在第4、5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相邻2个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隐白穴、右侧至阴穴除外),结合图可清楚地看到穴位皮肤电导值尤其是原穴在第5个时点显着增高,也就是说在16:00-18:00之间的数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1.2操作者稳定性研究4个操作者之间测得同一个人的穴位皮肤电导值的一致性较高(0.5<ICC<0.8),而且十二经脉井原穴电导值4次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4个操作者分别在3个被测者穴位上所测得的穴位电导值差异性不显着。2穴位和非穴位的对比春分时穴位和非穴位电导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至、秋分和冬至节气期间,部分穴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穴位和对应的非穴位间均呈正相关0<r<1,且大部分呈相关系数呈中高度相关0.40<r<0.89。3井原穴与腧募穴相关性研究从井原穴和背俞穴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穴位电导值差异较大,除双侧神门、双侧大陵、左侧历兑、左侧涌泉、右侧隐白、右侧至阴和相应的背俞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井原穴和背俞穴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0<r<1。从井原穴和腹募穴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两者间穴位电导值差异较大,除双侧至阴穴、左侧京骨穴、右侧隐白穴、右侧大敦穴与相应的腹募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的腹募穴和井原穴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0<r<1。4人体十二经脉井原穴电导值四季变化特点:4.1纵向研究大学生组:①左侧原穴四个节气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的差异性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2-12可以看出,春分-夏至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可见除太渊、合谷、冲阳、太溪、丘墟穴位电导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穴位电导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至-秋分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可见除京骨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穴位电导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分-冬至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可见除左侧腕骨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穴位电导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右侧原穴四个节气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神门穴)。春分-夏至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可见除太渊、合谷、冲阳、神门、太溪、大陵、丘墟、太冲穴位电导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穴位电导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至-秋分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可见除太溪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穴位电导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分-冬至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可见除神门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穴位电导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左侧井穴四个节气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隐白、至阴穴)。春分-夏至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可见除商阳、少冲、少泽、至阴、关冲穴位电导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穴位电导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至-秋分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可见除历兑、隐白、至阴、足窍阴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穴位电导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分-冬至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可见除历兑、隐白、少泽、至阴、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穴位电导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右侧井穴四个节气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历兑、隐白穴)。从表40-51可以看出,春分-夏至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可见除商阳、历兑、少泽、至阴、关冲穴位电导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穴位电导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至-秋分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可见除商阳、历兑、隐白、至阴、涌泉、足窍阴、大敦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穴位电导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分-冬至相邻两个时点间比较可见除历兑、隐白、中冲、大敦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穴位电导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横断面研究组①井穴四季变化趋势一致性较高,原穴虽大致呈现春分和冬至,夏至和秋分相似变化曲线,但差异性大于纵向研究组。②十二经井原穴四季均左右平衡。③井穴:四季肾经穴位电导值均升高,且春分、冬至为着;原穴:冬至阳池穴穴位电导值显着降低。综上,十二经井原穴电导值的四季规律大致呈春分和冬至极其相似、夏至和秋分极其相似的变化曲线,且井穴电导值的四季变化一致性更高;十二经井原穴四季均左右平衡;穴位电导值四大节气变化曲线与五运六气不完全符合。结论:本研究主要从经络的时间和空间特性出发,通过穴位低电阻特性,对处于广州的健康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进行四大节气的井原穴进行电导测量,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井原穴穴位电导值即穴位气血随着季节的变动而产生变化,印证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且四季呈春分和冬至、夏至和秋分两两相关的曲线,左右平衡;原穴穴位电导值>井穴,客观证明了经气由小到大,由浅而深的排列,即《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所出为井……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且根据气候的不同,产生某些穴位电导值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和国家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及五运六气学说的比对发现,本次研究结果和五运六气理论不完全一致,不可机械套用。本研究通过一天内7个时点的穴位电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最适宜的数据采集时间,并证明了仪器的稳定性;通过对不同操作者间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经过统一规范化培训的操作者采集数据的一致性;通过同时间段井原穴和腧募穴的比较,探讨四者间的关系,并分析阐述选择井原穴的原因。也进一步从经络角度对人体健康状态辨识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4-01)

潘晓华,许金森,郑淑霞,兰彩莲[9](2012)在《基于红外技术的人体经脉热传输特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体经脉线上热传输的特性。方法:以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支撑,利用中医热灸的方法,在人体任脉线上的穴位与非穴位点及旁开非经非穴点加热,诱发出人体经络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果:可观察到与古代医典和中医学理论所描述的人体任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在加热神阙穴旁开对照点时,还观察到与人体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对人体经络的热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揭示热在经脉线上的传输具有循经特异性。结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现代医学解剖学来解释,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对经脉线上的热传输特性的分析表明人体经脉线可能是热的良通道。(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2年07期)

李金盈[10](2010)在《关于新发现人体经脉的研究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络学说问世以来,人们以此为原则依据,一直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历代受益的患者不计其数。但在临床应用实践中,时常有"疑难病症"或"不治之症"。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不仅逐一验证了自古传承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暨第十一届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07-23)

人体经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脉是运行人体气血的通道,而每条经脉又络属相应的脏或腑。调经络系脏养生十分重要。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诊要经终论》阐明了人体十二经脉之气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规律,以此引出人气双月经脉系脏腑的养生规律,具体是:正月、二月经气养肝:凡正月二月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敷布,而阴气也随之发泄于外,呈现天地俱生、万物方兴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经脉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铃.现存最早人体经脉模型留名中国医学史[N].四川日报.2019

[2].戴永生,叶力.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J].晚晴.2018

[3].郭扬,王舒,杨华元.健康人体背部经脉(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特征及艾灸命门穴对其影响的试验研究[C].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

[4].柴玉,严蔚冰.易筋经导引法启动人体十二经脉[J].中医健康养生.2016

[5].王慧娟,张其成.“水”的喻象与中医人体血气经脉构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

[6].常西廊.人体等温线与经脉循行线[C].第四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

[7].杨宁,欧阳育树,原嘉民,刘赟,徐福平.人体十二经脉井原穴和俞募穴的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

[8].杨宁.人体十二经脉井原穴电测量的四季变化特点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9].潘晓华,许金森,郑淑霞,兰彩莲.基于红外技术的人体经脉热传输特性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

[10].李金盈.关于新发现人体经脉的研究简述[C].第十五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暨第十一届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0

标签:;  ;  ;  ;  ;  ;  ;  ;  ;  ;  

人体经脉论文-吴晓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