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经济援助论文-连美飞

对华经济援助论文-连美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华经济援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苏联,经济援助

对华经济援助论文文献综述

连美飞[1](2018)在《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俄罗斯联邦等国开放了有关冷战时期的重要文献及档案,人们不仅开始重新关注相关学术成果,而且还寻找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像单单从经济角度,即通过苏联对华经济援助来系统研究中苏关系发展的论着就并不多见。本文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苏联经济援华为出发点,系统研究了经济援助的背景和内容,总结苏联对华经济援助背后的根本实质,再分析其中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进而获得对当今发展最有用的经验启示。本文先阐述选择苏联经济援华这一课题的原因及其研究价值,再根据其研究现状来分析其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框架总共分为叁大章,第一章的内容是从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背景展开论述,主要分析其国际和国内背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国际形势复杂,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发展缓慢,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后,世界局势也跟着变得紧张,新中国建立后不久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也对援助有着深刻的影响。除了国际环境复杂外,这时国内的情况也处于严峻的状态,也并不乐观,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准备着力发展经济建设,因中国共产党缺少经济建设人才和资金技术所以只能寻求苏联的援助。第二章,主要描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苏联对华援助的主要内容,分别从向中国派遣专家、提供低息贷款、中苏发展双边贸易、开办合股公司、苏联提供技术资料这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的。第叁章,主要讨论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苏联对华援助的历史评价。分析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苏联对华援助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是中苏关系得到加强,打破了西方对于中国的经济封锁,同时也帮助我们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援助虽然及时有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苏联有意想通过经济援助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上控制中国,认真分析上述相关问题,从而对这个时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做出客观评价并得到有益于我国发展的经验启示。本文认为,要辩证的评论这一时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方面要给予肯定,消极的方面也要全面客观的分析。因为援助本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我们深刻地看清独立自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只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才能为当今的经济建设的战略、路线、方向等提供更为有益的借鉴,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连美飞,李延龄[2](2018)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但建国初期的中国既缺乏人才储备、技术,也缺少必备的机械设备。中苏结盟以后,苏联通过派遣专家、提供技术和设备、低息贷款、开展双边贸易等方式,从经济上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援助,从而使中国打破了西方的经济封锁并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苏联的援助,对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苏联的援助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此,我们应从中苏政治上的分化组合,客观看待这一历史时期经济援助的得失。(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周红[3](2015)在《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一文中研究指出陈云是较早意识到苏联经济援助对于恢复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早在1949年初,陈云就曾提及有必要采取向苏联订购机器、聘请苏联专家等方式,以促进东北工业基地恢复生产。~([1])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人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参加者,陈云不仅继续高(本文来源于《上海陈云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杨骐铭[4](2015)在《苏联对华经济援助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结成战略同盟。苏联出于其国内国际政治需要,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156项工程”的援建是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主要途径。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一五期间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它不仅是新中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厂,更成为了苏联援助中国工业的成功典范。一汽作为苏联援华的标志性项目,其建设模式反映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主要途径:它的建设和设备购买资金来自于苏联提供的低息贷款,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借助于苏联的技术资料和专家的指导,还帮助中国培养了大批汽车工业的专家。从其建设过程也可以管窥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全貌:苏联援华并非只是单纯的技术设备的输出,同时也是观念、方式和体制的输出。通过经济援助,苏联在很大程度上将中国引上了计划经济的方向,苏联援建的项目不仅主导着新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创造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计划管理体制。本文从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主导因素出发:首先,介绍建国初期中国工业的赢弱状况和对经济援助的需求。其次,对苏联援华的外部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和中国与西方关系梗概做一个简单回顾,建国初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只能依靠苏联进行援助。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中苏双方关于援建一汽的决策过程和援建一汽相关合同的签订情况。文章的第叁部分是苏联专家的援助一汽的建设的过程,本文拟将其划分为叁个时间断限,分别论述一汽的筹建与设计(1949-1953)、建厂与正式投产(1953—1958)和大跃进时期(1958一1960)苏联援助所起的作用,文章的第四部分将集中总结苏联援建一汽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的基本特征,并将之与苏联援助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以及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作比较分析。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将在总结苏联援建一汽的基础上评价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历史。(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6)

周红[5](2014)在《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华提供大量援助帮助中国恢复和发展经济。陈云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处理苏联对华援助的实际工作中,强调将充分利用苏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注重调查研究,以高度认真负责地态度核查苏方设计、援建项目方案,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收苏联援华的经验,从而既达到积极争取、有效协调苏联对华援助,也努力学习苏联经验,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积累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罗敏[6](2012)在《深描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经济援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经济日渐崛起壮大而美国却陷入因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当下,读完杨雨青博士所着的《美援为何无效?——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一书后,今非昔比的强烈对比,令人颇生感慨。   半个多世纪之前,中日战争的爆发对本来就非常薄弱的中国经济而言,(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2-03-21)

邓晓欣[7](2012)在《摩根索与1940-1941年美国对华经济援助》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40年9月日本加入轴心国后,中国的抗战形势愈益严峻。美国政府开始加强对华援助力度。美国财政部则成为对华经济援助的重要指挥部。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一年半的时间内,美国逐渐把中国视为盟友。鉴于中国财政货币方面情况复杂以及对部分中国官员的不信任,财政部部长摩根索在某些对华经济援助上设置较多的障碍,但并不妨碍在太平洋战争前中美逐渐走向结盟的步伐。(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魏巍[8](2011)在《互惠互利:改革开放初期的日本对华经济援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70年代末期正值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受惠于此,日本的对外援助意愿高涨,政府开发援助(ODA)也进入到了快速增长期。另一方面,中国因受长期的小农保守思想制约和极左思潮的控制,外援一度被“妖魔化”。长期的思想禁锢使得中国对外援的看法并不因改革开放而瞬息改变,经历了一个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再吸收国外资金的渐进阶段。因此,如果将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实施对华经济援助作为因变量的话,自变量并非日本对外援助的意愿或能力,而是中国政府对待外援的态度。关于此,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日本对宝钢的援建过程恰从一个微观层面将上述的宏观背景展现出来了。宝钢是因应上海地区长期缺铁及我国钢铁行业严重落后的现状而筹建的。在当时中国资金、技术均付阙如、形格势禁的情况下,日方积极主动地在技术、资金两方面给予大力援助,不但使宝钢成为当时中日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情念型”主导下中日友好的重要见证,更使我国钢铁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被大大缩短了。因此,日本援建宝钢体现出来的“利他”性是显而易见的。国家间的援助活动,总是以维护自身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即“利己”性因素是对外援助的前提。日本积极援建宝钢,从政治层面而言是支持中国实行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日方认为中国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亚洲的和平与繁荣,从而也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安定的周边环境,因而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这种“利己”性从经济层面来看,即表现在新日铁负责人通过援建宝钢一方面为自身创造大量经济利润,另一方面为防止宝钢成为其竞争对手,在技术转让方面留有余地。经济层面的“利己”性因素为当时处于“蜜月期”的中日关系横添了一丝杂音,但瑕不掩瑜,从宝钢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中国钢铁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这一点来看,中方对日方的援建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表达谢意。从这个意义而言,日本积极援建宝钢从过程看是“互利”的,从结果看实现了“双赢”。最后需要提及的有两点:首先,日本援建宝钢原本与日元贷款无涉,是日本政府在中方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背景下,将第一批日元贷款的后两个项目转为“商品贷款”,才使得宝钢一期工程得以续建。因而宝钢案例属于日元贷款中的特例,并没有进行正常的日元贷款申请流程,是日本政府“政治决断”的结果,也是“情念型”主导下日本政府为推进中日友好的善意举措。(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邢梦宇[9](2010)在《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重点关注低碳经济》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驻华机构共同发布了《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框架(2011年—2015年)》(以下简称新《框架》)。新《框架》将指导中国与联合国相关机构未来5年的合作。来自中国中央政府各部门、联合国系统各驻华机构、外国政府驻华使领馆的使节和代表等200余(本文来源于《中国贸易报》期刊2010-04-08)

于兆兴,杨淑洁[10](2009)在《论罗斯福与美国对华经济援助(1937—1945)》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了一些经济上的援助,其中包括六次借款和租借物资援助。(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对华经济援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但建国初期的中国既缺乏人才储备、技术,也缺少必备的机械设备。中苏结盟以后,苏联通过派遣专家、提供技术和设备、低息贷款、开展双边贸易等方式,从经济上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援助,从而使中国打破了西方的经济封锁并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苏联的援助,对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苏联的援助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此,我们应从中苏政治上的分化组合,客观看待这一历史时期经济援助的得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华经济援助论文参考文献

[1].连美飞.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2].连美飞,李延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周红.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对华经济援助[J].上海陈云研究.2015

[4].杨骐铭.苏联对华经济援助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5].周红.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对华经济援助[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

[6].罗敏.深描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经济援助[N].中华读书报.2012

[7].邓晓欣.摩根索与1940-1941年美国对华经济援助[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

[8].魏巍.互惠互利:改革开放初期的日本对华经济援助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9].邢梦宇.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重点关注低碳经济[N].中国贸易报.2010

[10].于兆兴,杨淑洁.论罗斯福与美国对华经济援助(1937—1945)[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标签:;  ;  ;  

对华经济援助论文-连美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