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植株氮素动态变化及追施氮肥对其影响的研究

大豆植株氮素动态变化及追施氮肥对其影响的研究

孙太靖[1]2004年在《大豆植株氮素动态变化及追施氮肥对其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于2002-2003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试验田进行,土壤为黑土,试验选用高油大豆品种东农47为材料,设四个追肥时期及正常光照、遮阴和黑暗处理,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 、氮素动态变化以及追肥时期、光照对氮素动态及大豆产量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特点是:叶片、叶柄、茎在盛花期至鼓粒初期积累较快,鼓粒期以后干物质集中于荚果。大豆植株不同部位氮素动态变化存在差异。大豆全氮含量表现为:叶片中全氮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叶柄、茎均为平缓下降趋势,荚果是高-低-高走向; 氨态氮含量顺序为:茎>叶片>叶柄,叶片氨态氮含量近似单峰曲线变化,茎、叶柄中氨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茎部变化幅度较大;硝态氮含量高低顺序是叶柄>茎,茎、叶柄中硝态氮含量均呈下降走向,叶柄变化幅度大;茎中酰脲含量明显高于叶柄和叶片,R5期荚果中含量比较高,茎中酰脲含量呈降-升-降态势变化,荚果呈迅速下降趋势,叶片、叶柄均为单峰曲线变化,盛荚期(R4)达最高;各部位酰脲含量中,尿囊酸明显高于尿囊素含量。不同生育期大豆植株氮素含量日变化动态有一定差异。R2(6月26日)期各部位氨态氮含量呈平滑弧线动态,10至16时含量相对较高,R5(7月22日)期各部位氨态氮含量近似单峰曲线变化,12时达最大值;R2(6月26日)、R5(7月22日)茎、叶柄硝态氮含量在10时达最大值,叶柄变化幅度较大;各部位酰脲含量动态变化相似,R2(6月26日) 期茎酰脲含量急速下降,叶柄、叶片变化较小, 10、14、16时其含量较高,R5(7月22日) 期荚果酰脲含量先降后升,叶片、叶柄及茎部变化不显着。光照对大豆植株氮素养分含量有明显的影响,早8时叶片氨态氮含量顺序是:遮阴>正常光照>黑暗,茎部是黑暗>遮阴>正常光照,叶柄、生长点氨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14时叶片氨态氮动态与早8时相反,茎、生长点部遮光处理的氨态氮含量高于正常光照,叶柄低于正常光照;早8时茎、叶柄硝态氮含量顺序是:遮阴>黑暗>正常光照,荚果部无明显变化,14时叶柄是正常光照>遮阴>黑暗;光照对酰脲及尿囊酸含量影响是:早8时与午后14时荚果及茎部酰脲含量的变化相同,叶柄和叶片酰脲含量变化相反,两时段荚果尿囊酸含量走向相反,其它部位相同。不同追肥时期对大豆氮素含量的促控作用不同。 B1(始花期追肥)处理使盛花期茎、叶柄硝态氮及盛荚期叶柄硝态氮含量增加,B2(盛花期追肥)处理使R4期叶柄硝态氮含量增加;B1处理使R2期茎、叶柄氨态氮含量下降,促进R4、R5期各部位氨态氮含量增长,B2处理使R4期除叶片外其它部位氨态氮含量增加,R5期除生长点外均升高;追肥处理使R2期叶片酰脲含量下降,茎、叶柄增加,追肥对R4期各部位酰脲含量无显着影响,追肥使R5期叶片、叶柄酰脲含量增加,茎、荚果含量下降;B1处理使R2期叶片氮素含量增加,叶柄降低,B1、B2处理使R4期叶片、荚果氮素含量升高,对R5期叶片氮素含量作用明显。不同追肥时期对大豆不同产量形成的促进作用有明显差异。B1 (始花期追肥)、B2(盛花期追肥)、B3 (盛荚期追肥)处理分别使大豆增产6%、7.3%和0.5%。花期追施氮肥对提高大豆产量最有效。

龚振平[2]2004年在《春大豆氮代谢机制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于2002-2004年进行,采用田间试验与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土壤为黑土,试验品种为东农47(高油型),绥农10(丰产型)。2002—2003年设置了始花期、盛花期和盛荚期追氮肥处理;2004年设置了种肥施氮和不施氮、初花期追氮肥和不追氮肥四个处理。对大豆氮素积累与转运、氮代谢机制与相关酶活性动态以及氮肥对其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的氮素营养有五个时期:(1)子叶营养期:出苗至子叶期(VE—VC),氮素和其它营养物质主要依靠子叶中贮藏物质提供:(2)无机氮营养期:苗期至始花期(V_1—R_1),主要依靠硝态氮;(3)无机氮与根瘤固氮并行期:始花期至盛荚期(R_1—R_4),既依靠硝态氮又通过根瘤固氮,两者营养作用同等重要:(4)根瘤固氮营养期:盛荚期至鼓粒期(R_4—R_6),氮素营养主要依靠根瘤固定的氮,营养器官在积累氮的同时也开始向结实部位转移氮素;(5)营养器官氮素快速转移期:鼓粒期至成熟(R_6—R_8),营养器官积累的氮素快速向荚果中转移,根系所提供的氮素主要是根瘤固定的氮素;荚果高强度积累氮素。 大豆植株氮素积累与干物质积累特点相一致。叶片、叶柄、茎在盛花期至鼓粒初期积累速度最快,生育前期氮素与干物质主要在叶片中积累,中后期叶柄、茎部积累量逐渐增加,叶片中所占比例下降;鼓粒期以后营养器官中氮素向外流转,集中于荚果中。叶片氮素流转量明显高于茎和叶柄,茎部氮素流转量高于叶柄。在框栽条件下,叶片、茎、叶柄的氮素流转量分别为428.5~436.4mg/株、232.8~320.7mg/株、83.0~103.2mg/株,合计占籽粒中氮素的29.6%~32.6%;茎的氮素流转率高于叶片和叶柄,叶片和叶柄接近,分别为70.1~76.3%、56.1~56.7%、54.0~59.3%。 植株中非水溶性氮变化动态与全氮的变化规律一致,两者正相关(R~2=0.9631):叶片中非水溶性氮含量高于茎和叶柄,茎和叶柄含量相近;植株各部位非水溶性氮含量占全氮的比例,叶片在90%以上,高于茎和叶柄,随生育时期变动很小。水溶性氮主要成分是硝态氮、酰脲、氨态氮。大豆叶片中水溶性氮含量低,变化幅度小;茎部水溶性氮含量高于叶柄和叶片,V_4期含量较高,快速下降至盛花期,其后又开始增加;荚果中水溶性氮素含量也比较高,是流转态氮素库。叶片水溶性氮中,氨态氮占90%以上,酰脲和硝态氮含量很少:茎部水溶性氮中,氨态氮的比例是前期和后期低、中期较高,V_4、R_2、R_6期分别为32.4%~36.5%、43.2%~54.2%、24.2%~25.7%;茎部水溶性氮中硝态氮的比例是前期高,随生育期进程而下降,V_4期达54.4%~62.0%,而到R_4、R_5期其比例非常低;茎部酰脲态氮占水溶性氮的比例是前期低,随生育进程而迅速增加,R_6期达73.0%以上。叶柄中氨态氮的比例是前期低,逐渐增加,R_5期最高达65%,酰脲态氮所占比例动态与茎中规律一致,其比例较茎中低;叶柄中硝态氮占水溶性氮比例动态是随生育时期而下降,但其比例明显高于茎中比例,V_4—R_1期达77.1~83.1%。 荚果和茎部的酰脲含量高于叶片和叶柄,上部茎含量比较高:尿囊酸含量明显高于尿囊素:茎中酰脲丰度在R_4期为44.5%~49.0%以上,其后快速增加而高于硝态氮;在叶柄中R_2期以前硝态氮明显高于酰脲,R_2期酰脲丰度是38.9%~44.0%,其后酰脲丰度快速提高;荚

张文钊[3]2008年在《氮素调控对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框栽试验方法,设N0、N 30 kg/hm2、N 60 kg/hm2 3个氮水平及在N 30 kg/hm2基础上,于R1、R2、R3、R4、R5各生育期追N 30 kg/hm2,共8个处理,测定了大豆叶片含氮量、SPAD值、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大豆茎秆中酰脲含量及荚果含氮量等指标,研究氮肥不同用量及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对大豆碳氮代谢、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在N 0至N 60 kg/hm2范围内,大豆叶片含氮量和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N60相比,各追肥处理均提高了追肥后各生育期叶片含氮量。鼓粒期,N30+30R3的叶片含氮量比N60提高了5.62%,达5%显着水平。初荚期以后,大豆茎秆酰脲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初荚期追施氮肥对大豆茎秆酰脲含量和积累量影响最显着,与N60相比,盛荚期大豆茎酰脲含量增加19.12%,达1%显着水平,酰脲积累量提高20.79%,达5%显着水平。苗期至初荚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但盛荚期至鼓粒期,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初荚期追施氮肥,明显提高了鼓粒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N60相比,提高了5.57%。初荚期至鼓粒期,叶片淀粉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N60﹥N30﹥N0。初花期和盛花期追施氮肥,提高了盛荚期大豆叶片淀粉含量,与N60相比,均达5%显着水平。N30+30R3对鼓粒期叶片淀粉含量影响最大。苗期至初花期,大豆叶片的C/N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初荚期以后,C/N则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对盛荚期至鼓粒期大豆叶片的C/N影响较大。盛荚期,N30+30R3的C/N与N60相比,提高了7.19%;鼓粒期,N30+30R5的C/N最大,与N60相比,提高了9.18%,其次是N30+30R3,与N60相比,提高了7.70%。大豆叶片及荚果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30+30R3明显提高了盛荚期大豆叶片干重,与N60相比,增加了13.84%,达5%显着水平,成熟期,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处理荚干物重均高于N60,以初荚期追施氮肥对荚干重的影响较大,与N60相比,提高了7.78%,达5%显着水平。初花期至鼓粒期,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N60﹥N30﹥N0。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均提高了大豆叶面积指数。N30、N60对大豆粒叶比影响不大,且在成熟期荚脱落最多。追肥处理以N30+30R3对粒叶比影响最显着,成熟期荚脱落较少。不同施氮量处理间产量增加不显着。N30+30R3与N0相比,增产10.4%,达5%显着水平,与N60相比,增产8.3%,未达显着水平。N30+30R5与N0相比,增产8.7%,达5%显着水平。其他追肥处理的产量与N0相比,增产不显着。

董雪[4]2009年在《氮素调控对大豆光合产物积累及根瘤固氮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采用框栽的方法,设N0、N30、N60 kg/hm2 3个氮水平,及在N30 kg/hm2基肥基础上,于R1、R2、R3、R4各生育期追N30kg/hm2 ,共7个处理。测定了大豆叶、茎、荚果和根中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酰脲含量及根干重、根体积、根系含氮量等指标,研究氮肥不同用量及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对大豆光合产物积累分配、根瘤固氮及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大豆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及积累量。R2期追施氮肥,提高了R5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N60相比,提高了16.87%,达1%显着水平。大豆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在R6期达峰值,N30+R2处理较N60处理高11.89%,达5%显着水平。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各追肥处理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R4期,N30+R2处理比N60高14.98%,达5%显着水平。叶片和茎中的可溶性糖积累高峰分别在R4和R6期。追施氮肥处理的可溶性糖积累量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N30+R2处理叶片、茎和根系可溶性糖积累量分别比N60处理高17.15%、35.09%和20.36%,均达到5%显着水平。说明R2期追肥有利于叶片光合产物的合成、积累和运输,增强地上部光合产物向根系的运输,提高根系可溶性糖积累量,促进根瘤固氮量。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大豆生育后期淀粉含量及积累量。R5期大豆叶片和茎中淀粉含量各追肥处理均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N30+R2处理与N60相比,叶片淀粉含量增加17.68%。R5期茎中淀粉含量达最大值,N30+R4较N60处理高22.86%,达1%显着水平。叶片中的淀粉在R4期以前呈现积累状态,R5期开始向荚果转移。各追肥处理在生育后期各器官仍能保持较高淀粉积累量,说明追施氮肥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增强叶片光合产物的积累。大豆叶片的可用性碳水化合物在R1至R4主要以积累为主,R4期以后集中向荚果和根等器官分配。各追肥处理的积累量和分配量均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R5至R6期,N30+R2处理对可用性碳水化合物叶片分配与荚果积累有较大影响,比N60高33.14%和21.17%,均达5%显着水平。R6期至R8期,茎可溶性糖输出率及转换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30+R2比N60处理输出率高1.43%,转换率高8.38%。R1期至R4期根瘤干重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说明生育前期施氮会抑制根瘤生长。生育后期,各追肥处理根瘤干重均高于不追肥处理。R5期,N30+R2处理较N60高23.64%,达5%显着水平。生育前期,根瘤氮积累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各追肥处理根系及根瘤氮积累较不追肥处理高。R5期,N30+R2处理根系及根瘤氮积累比N60高32.91%和25.64%,均达1%显着水平。说明后期追施氮肥可以缓解前期氮过多对根系产生的抑制作用,提高根瘤固氮量,延缓根瘤衰老。R3期叶片和茎酰脲含量N0>N30>N60,说明前期施氮过多对根瘤固氮有抑制作用。R5期,N30+R2处理叶片、茎、荚果的酰脲含量均显着高于N60处理,达1%显着水平。大豆根干重和根体积均在R4期达峰值,各追肥处理在生育后期的根系干重及根体积均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R5期N30+R2处理根干重及根体积分别高于N60处理13.71%和9%,均达5%显着水平。各追肥处理产量均高于不追肥处理,N30+R2>N30+R4>N30+R3>N30+R1,其中N30+R2较N60处理产量提高11.84%,达5%显着水平。不同施氮量处理产量表现为N60>N30>N0。

谭征[5]2009年在《氮素调控对大豆群体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框栽试验、小区试验、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氮素调控对大豆群体质量的影响。框栽试验为N0、N30 kg/hm2、N60 kg/hm23个氮水平,及在N30 kg/hm2基础上,于R1、R2、R3、R4各时期追N30 kg/hm2,共7个处理。小区试验为在总氮量为N60 kg/hm2的前提下,共设了普通尿素、缓释25%、缓释50%、缓释75%4个处理。大田试验为优化1:N50 kg/hm2、优化2:N60 kg/hm2、优化3:N75 kg/hm23个处理,其中缓释氮肥的用量为总施氮量的一半。测定了不同时期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冠层透光率、叶干物重、茎干物重、荚果干物重,并计算粒叶比、比叶重、粒茎比、落荚率、茎物质输出率与转运率等指标,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随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追氮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在各时期均高于不追氮处理,在鼓粒后期,盛花期追氮处理与N60相比,提高了33.9%,达1%显着水平;与初花期追氮处理相比,提高了11.6%,达5%显着水平;与初荚期追氮处理相比,提高了7.3%。增施缓释氮肥对延缓大豆叶片衰老有重要作用。框栽和大田试验结果均表明,在鼓粒期和鼓粒后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显着呈正相关。小区、大田的冠层透光率在鼓粒期前,随着缓释氮肥用量的增加,冠层透光率增高,在鼓粒期后,随着缓释氮肥用量的增加,冠层透光率减小。2、追氮处理的叶片、荚果、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不追氮处理,其中盛花期、盛荚期追氮效果显着。适宜增加缓释氮肥的用量,可以提高大豆叶片、荚果、全株干物质积累量。追施氮肥和增施缓释氮肥都能够有效提高大豆茎物质的输出率与转运率,为高产奠定基础。3、在盛荚期和鼓粒期,盛花期追氮处理粒叶比比较高,表现为盛花期追氮>盛荚期追氮>初荚期追氮>初花期追氮>N60>N30>N0,在鼓粒后期粒叶比则呈相反趋势。在盛荚期和鼓粒期,大田试验结果为优化3>优化2>优化1,鼓粒后期粒叶比呈相反趋势。框栽和大田试验结果都表明,盛荚期、鼓粒期的粒叶比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在鼓粒后期,粒叶比与产量呈显着负相关。4、随施氮量的增加,比叶重提高,追施氮肥和增施缓释氮肥处理的叶面积大,叶片较厚,比叶重相对较大。在盛荚期、鼓粒期大豆的粒茎比与产量呈正相关。盛花期、盛荚期追氮对降低大豆落荚率效果明显,分别低于N60处理54.23%、53.92%,均达到1%显着水平。优化3与优化1、优化2相比,落荚率降低了33.91%、13.06%,均达到1%显着水平。5、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N60>N30>N0,但增产不显着。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均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大豆的产量,盛花期追氮产量最高,与N60相比,产量提高了11.84%,达到5%显着水平。大田试验的产量表现为优化3>优化2>优化1,优化2、优化3与优化1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5.02%、7.68%,均达到5%显着水平。小区试验的产量表现为缓释75%>缓释50%>缓释25%>普通尿素。可以看出适当的增加缓释氮肥的用量可以提高产量。鼓粒期、鼓粒后期的大豆叶片、荚果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呈正相关。框栽和大田试验结果均表明大豆的蛋白含量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盛花期、盛荚期追氮对提高大豆蛋白含量效果明显,分别与N60相比,蛋白含量提高了2.71%和2.12%。增施缓释氮肥可以提高大豆蛋白含量,优化3与优化1、优化2相比,大豆蛋白含量提高了2.75%、2.16%。

侯国梅[6]2009年在《追施氮肥对大豆体内氮素运转与分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采用框栽方法,利用15N示踪技术,设N 60 kg/hm2一次性基肥氮及在N 30 kg/hm2基础上,于大豆初花期(R1)、盛花期(R2)、初荚期(R3)、盛荚期(R4)各生育期追15N–尿素30 kg/hm2,共5个处理,分别于R1、R3、R4、R5(鼓粒初期)、R6(鼓粒后期)、R8期(收获期)取样,测定了大豆各个部位的含氮量、干物重及15N的原子百分数,计算各相关指标,研究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对大豆氮分配及转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追施氮肥的时期不同,对大豆植株的15N积累影响不同,其中R2期追氮处理对大豆植株15N积累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R4期追氮处理。在R5期,R2期追氮处理的叶片中15N分配比例最高,达到34.28%,说明R2期追氮可以使大豆叶片保持较高的氮水平,延缓开花后叶片的衰老,提高叶片生理活性,从而有利于延长鼓粒期,提高大豆产量。R2期追氮处理的叶片、茎的15N转运量、转运率值最高,分别为3.40、2.51毫克/框和66.7%、90.01%,显着高于R1期追氮处理和R3期追氮处理,达到5%显着水平,说明R2期追氮能有效地促进各器官中氮向籽粒转运,对提高籽粒氮积累有很大作用。不同时期追肥处理中,以R2期追氮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为56.8%,说明R2期追氮,能大大提高大豆对追施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R2期追氮对R5期、R8期大豆氮积累量影响最显着,与N60相比,分别提高了22.7%和15.6%,均达5%显着水平。说明R2期追氮能显着提高大豆在鼓粒期的氮积累水平,延长鼓粒期,对大豆产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叶片氮积累量占全株的分配比例以R5期影响最大,与N60相比, R2期追氮处理的叶片氮积累量占全株的分配比例提高了5.98%,说明R2期追肥使叶片保持较高的氮水平,延缓开花后叶片的衰老,提高叶片生理活性,能够更好的协调植株中各器官的氮分配比例,对优化大豆氮营养分配起到一定作用。R2期追施氮肥大豆产量最高,与N60相比,产量提高11.9%,达到5%显着水平;其余各追肥处理的产量表现为R4期追氮﹥R3期追氮﹥R1期追氮,与N60相比,R4期追氮、R3期追氮、R1期追氮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了8.49%,6.80%和1.26%,说明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均能提高大豆产量,但以R2期追肥效果最好。

李龙[7]2016年在《不同播期及氮肥基追比对大豆产量品质及氮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通过大田栽培试验,以南农99-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及氮肥基追比对大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及氮代谢过程的影响。初步阐明不同播期应采用不同的氮肥基追比施肥方法,调节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平衡。使植株获得较理想的群体质量,减少花荚脱落,提高成荚率,使大豆植株生殖生长期保持较高的氮代谢活性,最终获得高产。试验结果表明:1.播期及氮肥基追比对大豆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的影响。早播(B1)大豆植株叶面积指数及总干物质积累量及最终产量均高于适期播种(B2)。适期早播以R1(基追比0:10)施肥方式产量最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重、分枝粒重高于R2(基追比5:5)及R3(基追比10:0)施肥方式,表现为R1>R2>R3。早播B1R1施肥方式鼓粒期以后仍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适期播种以R2(基追比5:5)处理产量性状及总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其他施肥方式,表现为B2R2>B2R1>B2R3处理。大豆施肥管理应该注重氮肥后移,尤其早播氮肥后移对产量的影响比重更大。氮肥后移使大豆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延长了大豆最大叶面积持续时间,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及较强的光和能力,为后期干物质向籽粒中运输提供更好的源供给。早播应采用B1R1施肥方式;适期播种采用B2R2施肥方式,以达到高产目的。2.不同播期及氮肥基追比对大豆氮代谢活性、植株氮素转运与分配及籽粒品质都有显着影响。单株氮积累量整个生育期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早播处理单株氮积累量高于正常播期。花期追肥可以使大豆叶片后期仍然保持较高的NR、GS代谢活性,保持较高的NO3-含量,促进了后期氮素迅速向籽粒中转移,使籽粒中保持较高的氮积累量,表现为B1R1>B1R2>B1R3,B2R2>B2R1>B2R3;获得较高的氮收货指数,播期处理间表现为B1>B2;蛋白质、油脂及游离氨基酸含量表现早播大于适期播种。其中早播各施肥方式间蛋白质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表现为B1R1>B1R2>B1R3处理;适期播种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表现为B2R2>B2R1>B2R3处理,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油脂含量呈相反趋势。

万涛[8]2013年在《氮素水平对大豆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豆科植物。中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历史。光合速率是光合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代表着将光能转化为化合能的能力,不同品种间光合速率存在差异。提高净光合速率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途径,而氮素水平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各个环节,系统研究施氮水平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试验于201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植物学实验实习基地内进行,采用框栽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方法,以不同熟期(黑河49、黑农40、绥农28)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框栽试验设为4个处理:分别为N0、N5、N10、N15,为保证大豆全生育期速效氮的差异,采用分期追氮的方法,系统的研究氮素水平对黑农40大豆品种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二氧化碳吸收速率等的影响;收获期以叁个不同品种做比较,研究氮素水平对大豆植株产量的影响。大田试验进行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间的比较,研究肥料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苗期低氮处理二氧化碳吸收速率较高。在生育后期,低氮与不施肥处理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则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水平。整个生育时期,中高氮处理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各处理间大豆植株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呈现双峰曲线变化。(2)不同氮素处理下,大豆植株光合速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表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低氮处理与不施用氮肥处理在整个生育时期内保持相对较高的光合速率水平。(3)研究得出施肥处理植株叶面积明显高于不施肥处理,氮肥能促进大豆植株叶面积的增长,使其在整个生育时期都保持一个较高的叶面积。(4)整个生育时期,不施肥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不同生育时期,施肥处理间无明显规律变化,施用氮肥能明显提高大豆植株干物质的积累量。(5)结荚鼓粒期之前,叶部是大豆植株氮素的积累中心,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荚果成为氮肥积累与分配的中心,叶、茎、柄、根等营养器官的氮素向荚果转移,在收获期荚果的氮素积累量达到峰值。(6)适量的施用氮素可以提高大豆产量,对早、中熟品种来说,随施肥量的增加,大豆的产量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对于晚熟品种产量表现为施肥处理高于不施肥处理。对于早熟与晚熟品种,施肥处理株高与节数均高于不施肥处理,中熟品种没有表现出规律性。粒数、百粒重与施肥量的相关性不大。在田间试验也表现出施肥处理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均高于不施肥肥处理。

姚玉波[9]2012年在《大豆根瘤固氮特性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根瘤菌通过与大豆共生结瘤固氮,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氮素营养,研究大豆根瘤固氮特性,及肥力和水分条件对根瘤固氮的影响,为科学合理施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于2009—2011年进行,应用15N示踪技术,采用框栽和砂培相结合的方法。框栽试验,选用不同品种大豆,利用DGGE和AFLP方法分析了与供试品种共生的根瘤菌差异,同时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根瘤固氮的差异;以绥农14为试验材料,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肥力因素和水分条件对大豆根瘤固氮和产量的影响。砂培试验,选用绥农14为试验材料,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磷素营养和钾素营养对大豆根瘤固氮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供试大豆品种共生的根瘤菌主要是未被培养的根瘤菌。利用DGGE方法研究了龙选1号、丰收10、绥农14、小金黄和秣食豆R4期根瘤菌的差异,其差异性体现在条带数量和条带的亮度上;对条带进行测序,并与NCBI数据库相似序列进行比对,与来自环境样品的未被培养的细菌DNA序列相似度达到94%-100%。主栽的大豆品种,黑河41、绥农14、黑农40和秣食豆AFLP结果表明,5对引物共扩增出578个位点,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8.86%;绥农14R2期和绥农14R6期的根瘤菌划分为一类,其余的划分为一类;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处理条件下,根瘤菌没有明显差异。生育期长的大豆品种在根瘤固氮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供试品种根瘤固氮量和固氮率均表现为: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而且根瘤固氮量达到显着差异水平。氮肥水平对大豆根瘤固氮的影响因土壤肥力而异。在速效氮含量为18.17mg-kg-1'的土壤条件下,大豆根瘤固氮量和根瘤固氮率均随氮肥水平的升高而呈单峰曲线变化,硫酸铵施用量为225kg/hm2(纯氮:47.73kg/hm2)时最有利于大豆根瘤固氮作用;在速效氮含量为50.38mg·kg-1的土壤条件下,硫酸铵施用量为75kg/hm2(纯氮:15.91kg/hm2)时最有利于大豆根瘤固氮作用,提高氮肥水平显着抑制了根瘤固氮作用。磷素营养对大豆根瘤固氮有明显影响。砂培条件下,大豆植株根瘤固氮量和固氮率,随着磷素水平的提高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当磷素浓度达到11mg/L时,再提高磷水平对根瘤固氮率促进作用不显着,当磷素浓度达到21mg/L时,再提高磷素浓度对根瘤固氮量无明显的促进作用;V3-R1、R1-R5期间断磷严重抑制大豆植株根瘤固氮量和固氮率,而R5-R7期间断磷无明显影响,表明V3-R5期间是大豆氮代谢对磷素营养的敏感期,R5以后对磷素营养不敏感;在土壤速效磷含量为26.31mg-kg-1的框栽条件下,施用磷肥有利于提高大豆根瘤固氮量,但是当重过磷酸钙施用量达到150kg/hm2(P205:69kg/hm2)时,再提高磷肥用量对大豆根瘤固氮量促进作用不显着;大豆根瘤固氮率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当重过磷酸钙施用量达到450kg/hm2(P205:207kg/hm2)时,明显促进了全株和籽粒的根瘤固氮率。钾素营养对大豆根瘤固氮也有一定影响。砂培条件下,大豆植株根瘤固氮量和固氮率,随着钾素营养水平的提高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当钾素水平达到28mg/L时,能够满足根瘤固氮作用对钾素的需求;不同生育时期断钾对大豆植株根瘤固氮量和固氮率没有显着影响;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74.75mg·kg-1的框栽条件下,施钾肥促进了大豆植株根瘤固氮量和固氮率,当硫酸钾施用量达到90kg/hm2(K2O:45kg/hm2)时,能够满足根瘤固氮作用对钾素的需求。供试大豆品种合农60、嫩丰18和绥农14的根瘤固氮量和固氮率均随生育期间水分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根瘤固氮率对水分的敏感性较根瘤固氮量低;大豆生育期间阶段性干旱对根瘤固氮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肥水因素会影响大豆产量。(1)两种供试土壤条件下,大豆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表明氮肥水平过高和过低都会造成产量的下降。(2)砂培条件下,大豆产量随着磷素水平的提高而呈单峰曲线变化,31mg/L磷素浓度达到最大值,当磷素浓度达到21mg/L时,再提高磷素浓度无明显增产作用;V3-R1、R1-R5期间断磷显着降低了大豆产量,R5-R7期间断磷无显着影响;在十壤速效磷含量为26.31mg·kg-1的框栽条件下,施用磷肥无明显增产作用。(3)砂培条件下,大豆产量随着钾素水平的升高而呈单峰曲线变化,64mg/L钾素浓度达到最大值,当钾素浓度达到52mg/L时,再提高钾素浓度增产作用不显着;V3-R1和R1-R5断钾显着降低了大豆产量,R5-R7断钾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74.75mg·kg-1的框栽条件下,大豆产量随钾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4)供试大豆品种合农60、嫩丰18和绥农14的产量均随着生育期间水分的增加而提高,表明提高降水量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大豆R4-R7对干旱最敏感,此时期干旱导致产量明显下降。

张晓艳[10]2011年在《大豆根系时空分布及垄沟施肥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于2009-2010年进行,以双高大豆品种垦农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框栽和大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大豆根系的空间分布状况,比较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不同层次根干重、根体积和根系活力的变化;大田试验,研究了垄沟施肥的最佳施肥量和垄沟施肥对大豆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本研究,为大豆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V5、R1和R5期,横向不同层次的根干重及根体积由垄台中心向垄沟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纵向由下至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横向根干重主要分布在垄台中心到垄沟的0~13cm层,纵向各层次的根干重主要分布在地表0~13cm层;V5、R1和R5期,26~39cm层即垄沟内根干重及根体积占总根干重和总根体积的6.71%,6.28%,7.32%和8.97%,11.45%,11.90%。(2) V5、R1和R5期,横向不同层次的根系活力由垄台中心向垄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纵向不同层次的根系活力由上至下均表现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26~39cm层即垄沟内根系活力高于其它层次。(3) R1期垄沟施肥后,显着的提高了R5期的根干重、根体积及根系活力。(4) R1期垄沟施肥提高了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产量,各处理和对照之间产量差异达到了1%显着水平,其中施氮肥50 kg/hm~2,磷肥75 kg/hm~2,钾肥50 kg/hm~2,效果最佳。(5) R1期垄沟施肥提高了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中施氮肥50 kg/hm~2,磷肥75 kg/hm~2,钾肥50 kg/hm~2对提高蛋白质含量作用效果最佳,施氮肥20 kg/hm~2磷肥30 kg/hm~2,钾肥20 kg/hm~2对提高脂肪含量作用效果最佳。(6) R1期垄沟施肥提高了大豆株高、茎粗、根体积和单株柄干重,其中施氮肥80kg/hm~2,磷肥120 kg/hm~2,钾肥80kg/hm~2,效果最佳。(7) R1期垄沟施肥提高了大豆主茎节数、主茎有效节数、单株荚数、单株根干重、叶干重、茎干重、荚干重、植株干重及作物生长率,其中施氮肥50 kg/hm~2,磷肥75 kg/hm~2,钾肥50 kg/hm~2,效果最佳。(8) R1期垄沟施肥提高了大豆根、茎、叶、柄、荚和植株的氮、磷、钾含量及积累量,其中施氮肥50 kg/hm~2,磷肥75 kg/hm~2,钾肥50 kg/hm~2,效果最佳。(9) R1期垄沟施肥提高了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势、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倒导度和水分效率,其中施氮肥50 kg/hm~2,磷肥75 kg/hm~2,钾肥50 kg/hm~2,效果最佳。(10) R1期垄沟施肥提高了大豆叶片的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转化酶活性,从整体来看施氮肥50 kg/hm~2,磷肥75 kg/hm~2,钾肥50 kg/hm~2,效果最佳。(11) R1期垄沟施肥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大豆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铵态氮含量、销态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蛋白水解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3种施肥量对氮代谢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施氮肥50 kg/hm~2,磷肥75 kg/hm~2,钾肥50 kg/hm~2,效果最佳。(12)施氮磷钾肥量平方项及氮钾互作项对蛋白质含量影响达显着和极显着水平;磷肥施用量与施氮磷钾肥量平方项及磷钾互作项对脂肪含量影响达显着和极显着水平;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最优值分别为42.86%和23.80%。(13)氮、磷、钾肥与产量关系分别呈开口向下抛物线状,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磷>钾>氮。在大豆施肥量筛选中,施氮量为42.44~57.56kg/hm~2,施磷量为55.38~94.62kg/hm~2,施钾量为36.92~63.08 kg/hm~2,在此区间取值可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超过该范围产量开始下降,产量的最优值为5247.85k g /hm~2。

参考文献:

[1]. 大豆植株氮素动态变化及追施氮肥对其影响的研究[D]. 孙太靖.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2]. 春大豆氮代谢机制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D]. 龚振平.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3]. 氮素调控对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 张文钊. 东北农业大学. 2008

[4]. 氮素调控对大豆光合产物积累及根瘤固氮的影响[D]. 董雪. 东北农业大学. 2009

[5]. 氮素调控对大豆群体质量的影响[D]. 谭征. 东北农业大学. 2009

[6]. 追施氮肥对大豆体内氮素运转与分配的影响[D]. 侯国梅. 东北农业大学. 2009

[7]. 不同播期及氮肥基追比对大豆产量品质及氮代谢的影响[D]. 李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6

[8]. 氮素水平对大豆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D]. 万涛. 东北农业大学. 2013

[9]. 大豆根瘤固氮特性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 姚玉波.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10]. 大豆根系时空分布及垄沟施肥可行性研究[D]. 张晓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1

标签:;  ;  ;  ;  ;  

大豆植株氮素动态变化及追施氮肥对其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