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情商教育提高学生成功率

重视情商教育提高学生成功率

一、重视情商教育 提高学生成才率(论文文献综述)

凌琳[1](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杨娇[2](2019)在《学生成长导师制在云南M中学实施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当中规定,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按照教育规律、学生自然生长规律,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良好的学习生长环境,同时还要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不仅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全面有效地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导师制下的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是一种适应学生不同需求和个体差异的有效管理模式。因此,研究如何在普通高中学校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以及学生成长导师制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对指导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教学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运用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对云南M中学实施的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提供基础研究模型,希望能为高中生的整体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指导和对策。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讨论了选题的原因和研究的意义,不仅界定了导师制和学生成长导师的概念,还对学生成长导师制和班主任制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导师制是班主任制的有效补充。论文的第二章以云南M中学为例,进一步分析了在该校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为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本章介绍了云南M中学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该管理模式下的案例故事。论文的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了云南M中学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情况,阐述了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管理取得了显着成效,并对该管理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陈丽云[3](2017)在《情商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少年儿童在情绪智力方面的表现令人担忧,媒体不时报道少年儿童通过自杀、伤人等极端方式解决问题的事件,究其内在原因,在于少年儿童自我管理意识低下,无法很好地管理和控制情绪,人际交往能力差。语文学科有着鲜明的人文性,对于提高学生情商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语文教师仍然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学生情商水平低下。虽然,有关情商教育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以小学语文为研究对象的却很少,而从小学语文教材文本来分析情商教育的则更少。本文从情商培养的角度出发,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进行研究,挖掘其中的情商资源,以求为进一步的研究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论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教材选文蕴含的情商培养资源。首先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教材文本的情商培养主题和内容,在主题上重点分析情商的几大内涵,在内容上主要将教材文本分为家庭关系、同学及朋友相处、故事、生活感受等几种类型,并统计情商主题和内容在12册教材中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其次对应情商培养的主题及细化的因素,对教材中情商培养资源进行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第二部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总结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中情商教育作品编排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优化策略,建议调整情商主题及各要素的比例,合理分配各年级情商教育作品的比重。第三部分提出利用教材文本落实情商教育的策略,如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读写结合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化教材文本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情商。

陶卫[4](2015)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对策与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变革不断加剧。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前,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专业技能,更要有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要特别重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本文在前人探求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理论探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情况进行研究,认为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个人中心意识过强、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生活自理、自律能力差、心理素质不佳等。本研究分析总结了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诸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四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及建议。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学校有针对性的系统教育、引导不能缺位;其次,大学生个人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不可或缺;再次家庭的支持、激励和放手式培养十分重要;此外,整个社会和就业单位的大小环境对初入职场的新人的接纳、训练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提升固然重要,良好的社会文明和职场生态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润滑剂和助推器,但是,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更为关键的还是学校的系统教育。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智力提升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格外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加强大学生的“五商”教育,即情商、体商、德商、逆商、财商教育,使之成为身心健康、人格独立的社会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将为大学生自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成就幸福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孙罗卡[5](2015)在《大学生情商教育的拓展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高校教育对学生智商方面的开发和研究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层面,在情绪智商的研究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情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出现了很多关于情商教育和情商管理的学术性研究成果,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关于大学生情商提升的课程。但是,我国大学生的情商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强烈、抗挫折能力较差;智商较高、接受能力强,社会适应力缺乏;好奇心重、个性张扬,自控力不强;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团队意识薄弱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情商现状的分析,点出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关于情商教育的不足,进而结合教育的具体实践,提出强化高校情商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情商培育的具体措施,提高大学生情商水平,顺利帮助他们成功成才。

李超[6](2015)在《民办高校大学生情商现状的测评与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情商的高低已经成为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情商对于个人的人生成功、职场顺利和家庭幸福影响深远。在高校教育中,不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情商。然而,当今我国民办高校的学生情商水平却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才和成长。因此,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情商现状,并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新民[7](2014)在《父亲和他的学生》文中研究指明陈世勇先生简历1925年生于甘肃洮沙县辛甸乡,1939年秋考入国立兰州一中。194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青年远征军,服役于206师。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员,到兰州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1949年5月加入中共地下党。兰州解放前夕,与洮沙县地下党同志一起,发动组织民众为前线部队筹集运送粮食。解放初,随军事管制委员会代表参加接管兰大工作。1949年12月调甘肃省政府教育厅中教科。1954年至1961年,任天水县一中代理校长、党支部书记,期间先后任天水县、天水市党代会代表、人代会代表、县、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杨丽璇[8](2014)在《大学生寝室“同荣共辱”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寝室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下,大学生寝室“同荣共辱”现象屡见不鲜,研究大学生寝室集体成败现象,关注大学生群体,加强寝室集体建设对于培养大学生成才至关重要。本研究对高校寝室集体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究,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对无锡、南京和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高校寝室集体建设的因素,为高校寝室集体建设提供有效的策略。研究发现,教育管理、情商、寝室成员个人差异和寝室内部文化都对寝室集体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分析,为高校寝室集体建设提出的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学习和借鉴国外有关寝室的先进经验,包括改善高校寝室管理、实践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以及转变高校寝室模式。另一方面是从四个影响维度上提出建议:优化学校、教师、家庭的教育合力作用,促进寝室集体成才;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培养人际交往与共处能力;互相尊重个性和习惯差异,互相包容;加强寝室内部文化建设,以文化人。通过这些高校寝室集体建设的策略,有利于建设成功寝室集体,避免寝室集体失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栾佳明,任祥华[9](2012)在《加强情商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文中研究说明情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生社会成就衡量标准,加强情商教育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重视智商教育、忽视情商教育,工作方法缺乏创新等问题。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情商教育,就要从就业工作的观念、规章制度和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完善。

郭丽[10](2012)在《唐代教育与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唐代教育与文学的关系。在唐代,教育和文学均处于昌盛发达时期,教育以或隐或显的方式作用于文人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是他们具备文学创作能力的必要前提,因而也是影响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一极。第一章,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与文人群体的扩大。在教育制度方面,唐代有中央和地方的两级官学制以及合法化和多样化的私学。与此同时,唐代具备有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教育制度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唐代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其显着表现是教育受众的增加和教育普及面的扩大,这是导致唐代文人群体扩大的重要成因。第二章,唐代教育思想与文人及文学。尊圣崇儒是唐代的基本教育思想,唐初这一思想的提出强化了部分士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儒道自任意识,加剧了其人生矛盾,使他们的作品充满张力。高宗后期和武后时期,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尊圣崇儒教育思想被有意淡化,官僚系统对人才的需求使教育与仕进紧密结合,教育思想中功利的一面尤为凸显,这对文人进取意识的强化产生了一定影响。盛唐社会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较多,社会能吸纳的人才相对较少,教育培养的人才多为礼乐之士,官僚系统更需要吏能之士,教育思想和教育结果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士人的人生理想和实际遭遇因为这些矛盾出现错位,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复杂的心态。中晚唐士人从科举与教育关系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反思,这些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唐代教育思想,但所提出的改革策略很难实施,只是更进一步明确了中晚唐教育的困境。复古思潮中复兴“师道”的思想,是这种反思的延续,它力图发掘教育传承儒家道统的独立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知识阶层对唐王朝的心理认同。儒道传承的落空以及对政权认同的淡化使知识分子进退失据,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无所依凭的游移心态。第三章,唐代经学教育对文学的影响。唐代经学教育有完整的体系。太宗时期和高宗前期,官方经学教材《五经正义》的编纂使经学简化,教材统一,加以科举试帖经的要求,使得章句成为记诵对象,儒家经典作为语言和典故材料融入文人的知识储备库从而进入了他们的文学创作。盛唐时期经学教育偏重于《孝经》,强调伦理,这与此一时期雅正雄浑的文学风格的形成有一定关联。安史乱后经学教育重心下移,由中央官学主导转而为私学中士人主导,这带动了士人在社会思想和文化领域中主体意识的增强,从而使用以表达士人在社会思想领域探索的诗文中文与道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同时为诗为文努力创新,很少蹈袭前人。第四章,唐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发展。唐代文学教育的兴起有这一时期独有的成因,唐前文学在形式和技巧上的发展、唐代好文风尚的浸染以及科举取士重文学的刺激都是重要因素。唐代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类书、《文选》和诗格等,文学教育的具体活动就是依托于这些文学教育内容传承文学知识和创作经验,它具有从语言材料到声律规则再到技巧门径的明显上升的层次性,这导致在文学教育和学习方式上也体现出从阅读积累到模仿熟练再到体会感悟的逐级提高的过程。唐代文学教育的内容在唐人的创作中留下了较为鲜明的印迹,在内容的借鉴、题材的取资、典故的吸纳、对偶的采用方面最为明显。第五章,唐代童蒙教育与儿童诗。唐代之所以出现众多杰出的文学家,与他们自幼接受过良好教育密不可分。本章从考察唐代有代表性的三部蒙书——《蒙求》、《太公家教》和《兔园策府》入手探讨唐代蒙书与童蒙教育的关系,并进而对中原内地和敦煌地区这两大童蒙教育版块从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者三方面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两地迥然有别的童蒙教育使他们各自的诗歌创作所发生的构思上的精巧与随意,题材上的狭窄与丰富,语言上的文雅与通俗,表现手法上的多样与单一的变化。第六章,唐代女性教育与女性的文学活动。唐代教育的普及使女性成为受教育群体的一部分。本章从唐代现存两部女教书——《女孝经》和《女论语》切入,藉以考察唐代女性教育的内容以及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女性诗歌创作的影响。诗歌教育的特有方式和女红教育的共同作用,使女性诗歌中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仿作和女性书写特质;经史教育之于女性创作最显着的影响是女性诗歌中经史语典的大量化用;道德礼法是唐代女性最重要的教育内容,这表现在道德礼法内容在她们的诗歌中频繁出现。唐代女性受教育的成效,除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之外,妓女传唱和寡母教孤也是两种与唐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展示方式。第七章,唐代留学生教育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作用。唐代教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接收留学生是其最显着的表现。与此相适应,唐代也形成了成熟完备的留学生管理制度。唐代特设宾贡科以满足留学生在唐及第的愿望,对于宾贡及第的留学生,在管理上也给予了很大的宽松度。留学生在唐期间与唐代文人多有诗歌交往,这不仅密切了唐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而且对双方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本国教育体制构建和汉文学发展两个领域。第八章,书院初兴与中晚唐士人转型及儒学复兴。“书院”之名最早出现于唐高祖武德年间。从藏书、授徒和地点三个方面考察,真正具有教育性质的书院实源于山林寺院。唐五代书院主要由地方士人和地方家族创办,这折射出唐五代时期士从世家大族向地方士人转型的特征。此外,唐五代书院还初步表现出与当时学术思想潮流的密切关联。习业书院的士人习古文,读经典,又不限于章句,自觉阐发儒经精义以求救世治乱,这既凸显了儒家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强烈的拯时淑世精神,也反映出崛起于书院的地方士人受到了当时儒学复兴这一时代新风气的影响。

二、重视情商教育 提高学生成才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情商教育 提高学生成才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实践价值
    三、相关概念
        (一)超智儿童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五)其他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设计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一)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四、政策制定理论
        (一)理性决策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一)选拔机制
        (二)培养方式
        (三)师资建设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总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四、总结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四、总结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一)政治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优化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加强教育管理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五、完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法律保障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后记

(2)学生成长导师制在云南M中学实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导师
        二、导师制和学生成长导师制
        三、班主任制
        四、学生成长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的关系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云南M中学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实践研究
    第一节 云南M中学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的实践基础
    第三节 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实施
        一、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实施步骤和实施情况
    第四节 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优生自信心的回归
        案例二:捕捉中间层学生的光芒
        案例三:后进学生也有“春天”
第三章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经验总结与问题思考
    第一节 经验总结
        一、对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
        二、学生成长导师制带来的管理成效
    第二节 问题思考
        一、导师制中的定位问题
        二、制度建设问题
        三、导师队伍素质问题
        四、导师工作支持问题
    第三节 应对策略
        一、明细导师的角色和职能
        二、建立学生受导档案
        三、学校统筹管理,完善各项制度
        四、增加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五、家校合作
        六、导师的培养与成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3)情商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课题来源
    五、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教材选文蕴含的情商培养资源
    一、教材中情商培养资源宏观层面的统计分析
        (一)情商培养主题的统计
        (二)情商培养内容的统计
    二、教材中情商培养资源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
        (一)自我意识
        (二)自我情绪管理
        (三)自我激励
        (四)认知他人的情绪
        (五)人际交往
        (六)挫折承受能力
第二章 教材文本中情商教育作品编排的优缺点及优化建议
    一、教材文本中情商教育作品编排的优点
        (一)情商教育主题多样化,情商因素涵盖面广
        (二)情商教育内容丰富,体裁广泛
    二、教材文本中情商教育作品编排的缺点
        (一)情商主题及因素比例失调
        (二)情商教育作品在各年级的分布不均
    三、教材文本中情商教育作品编排的优化建议
        (一)增加自我意识、自我调控的情商主题作品
        (二)调整教材中情商各要素的比例
        (三)合理分配情商教育作品在各年级的比重
第三章 利用教材文本落实情商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要深入分析文本,以情促教
    二、在课堂教学中,用适当的语调和行为语言感染学生
    三、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挖掘文本的情商内涵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扩展对文本情商元素的理解
    五、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深化文本的情商教育
    六、读写结合,通过写作提高文本的情商培养
    七、利用教材编排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4)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对策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概述
    2.1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
        2.1.1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概念的界定
        2.1.2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要素
    2.2 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
        2.2.1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2.2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2.2.3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基础
    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2 人与环境关系理论
    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调查及分析
    4.1 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4.1.1 在校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调查
        4.1.2 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调查
        4.1.3 在校大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状况调查
        4.1.4 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认知状况调查
    4.2 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分析
        4.2.1 毕业生工作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4.2.2 毕业生人际交往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4.2.3 毕业生社会生活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4.2.4 毕业生适应情况自评调查
    4.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
        4.3.1 用人单位眼中的毕业生工作现状
        4.3.2 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时的录用标准
        4.3.3 用人单位谈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4.3.4 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分析
    5.1 大学生自身因素
    5.2 高校培养因素
    5.3 社会支持因素
    5.4 家庭影响因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与路径
    6.1 自我教育与实践是大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首要前提
        6.1.1 大学生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
        6.1.2 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辩证性思维
        6.1.3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
    6.2 家庭良好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条件
        6.2.1 家长要有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观意识
        6.2.2 家长需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6.2.3 家长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6.3 学校“五商”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6.3.1 加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
        6.3.2 重视大学生的体商教育
        6.3.3 突出大学生的德商教育
        6.3.4 强化大学生的逆商教育
        6.3.5 注重大学生的财商开发
    6.4 社会支持是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保障
        6.4.1 用人单位要给毕业生更多的包容和培训指导
        6.4.2 大众媒体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6.4.3 各级政府需要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B 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大学生情商教育的拓展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大学生的情商现状
二、对大学生进行情商培育的必要性
三、加强大学生情商培育的途径选择
    (一)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恰当进行自我定位
    (二)普及大学生情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课堂提高大学生情商水平
    (三)在学生教育中引入适当的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6)民办高校大学生情商现状的测评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情商现状
    (一) 问卷调查
        1. 对象
        2. 调查时间
        3. 调查结果分析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情商存在的问题
四、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情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 强化家庭教育在情商教育中的作用
    (二) 注重学校教育在情商教育中的作用
    (三) 发挥社会教育在情商教育中的作用
    (四) 强调自我教育在情商教育中的作用

(7)父亲和他的学生(论文提纲范文)

陈世勇先生简历
母亲的故事
儒医裴世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苦人儿张东泉
    一
    二
    三
    四
    五
马司令
何克义教授
    一
    二
    三
    四
“诗痴”潘易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语文尖子吴作舟
教书写书董春娥
书生命蹇李春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学人谢生保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高三 (2) 班 (上)
    一
    二
    三
    四
高三 (2) 班 (中)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高三 (2) 班 (下)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高三 (2) 班杨利民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难友周谦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让诗书成为终身爱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记者牛元的过去时
有一种爱叫宽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温情互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说说“念书”

(8)大学生寝室“同荣共辱”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研究溯源
        1.2.1 高校寝室集体研究回溯
        1.2.2 高校寝室集体研究现状
        1.2.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调研样本与问卷回收情况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应用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集体成败
        2.1.2 高校寝室集体
        2.1.3 高校寝室集体成败
    2.2 应用理论概述
        2.2.1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
        2.2.2 和谐理论
        2.2.3 杜威的社会个人主义理论(又称新个人主义理论)
    2.3 对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扬弃
第三章 调查结果
    3.1 对高校寝室集体成败现象的认知调查结果
        3.1.1 对寝室集体成败的认知调查结果
        3.1.2 对寝室集体学习好坏的认知调查结果
        3.1.3 对寝室集体人格发展目标问题的调查结果
        3.1.4 寝室集体协作能力发展目标问题的调查结果
        3.1.5 寝室集体学业、人格、协作能力发展三者关系认识的调查结果
        3.1.6 学校或院系是否出现寝室集体成败事件的调查结果
        3.1.7 教师和学生对寝室集体成败现象看法的调查结果
    3.2 高校寝室集体成败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3.2.1 正式问卷的显着性相关分析结果
        3.2.2 高校寝室集体建设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第四章 个案研究
    4.1 对成功寝室集体的研究
    4.2 对失败寝室集体的研究
    4.3 两种寝室集体的对比研究分析
第五章 高校寝室集体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5.1 在教育管理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5.2 在情商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5.3 在成员个体差异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5.4 在寝室内部文化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5.5 分析结论总结
第六章 高校寝室集体建设的对策研究
    6.1 国外高校寝室相关举措借鉴
        6.1.1 改善高校寝室教育管理
        6.1.2 实践高校寝室文化建设
        6.1.3 转变高校寝室模式
    6.2 针对现实问题的改进策略
        6.2.1 优化学校、教师、家庭的教育合力作用,促进寝室集体成才
        6.2.2 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培养人际交往与共处能力
        6.2.3 互相尊重个性与习惯差异,学会互相包容
        6.2.4 加强寝室内部文化建设,以文化人
第七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存在的不足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唐代教育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唐代教育与文学:结合的契机
第一节 教育与文学: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节 学术史的简单回顾
第三节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与文人群体的扩大
第一节 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的表现
    一、 教育受众的增加
    二、 教育普及面的扩大
第二节 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的成因
    一、 教育制度
    二、 政治环境
    三、 经济状况
    四、 书籍流通
第三节 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背景下的文人实况
    一、 有关唐代文学家接受教育状况的史料
    二、 唐代文学家受教育途径及阶层分布统计
    三、 统计结果的分析
本章结论 第二章 唐代教育思想与文人及文学
第一节 唐初“尊圣崇儒”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文人及文学
    一、 “尊圣崇儒”教育思想的确立及主要特点
    二、 “尊圣”与唐初文学观念
    三、 “崇儒”与文人的人生矛盾
第二节 高宗武后时期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与文人的进取意识
    一、 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二、 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具体表现和时代特点
    三、 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与文人的进取意识
第三节 盛唐教育思想的社会处境与文人的境遇
    一、 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教育的重新繁荣
    二、 教育与仕进矛盾的凸显
    三、 教育供给人才和社会需求人才之间的悖反
    四、 教育思想和现实的矛盾与盛唐文人心态的一个面向
第四节 中晚唐教育思想的变化与文人的游移心态
    一、 中晚唐教育思想的反思和困境
    二、 复古思潮中对教育价值的发掘
    三、 教育思想的多重矛盾与文人的游移心态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唐代经学教育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初唐经学教育内容的统一及对文学的影响
    一、 《五经正义》的编纂与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二、 经学教育内容的统一与初唐诗文语言
    三、 经学教育内容的统一与初唐文人的人生道路
第二节 盛唐经学教育的新诉求与文风之变
    一、 经学教育的“明理”目标
    二、 御注《孝经》与经学教育伦理性的强化
    三、 经学教育的“明理”诉求与文风的“崇雅黜浮”
第三节 中晚唐经学教育与文学中的创新
    一、 中央官学中经学教育的衰落
    二、 私学中经学教育的发展
    三、 经学教育重心的下移与中晚唐文学中的创新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唐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唐代文学教育兴起的原因
    一、 唐前文学的高度发展
    二、 唐代好文风尚的浸染
    三、 科举取士重文的刺激
第二节 唐代文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一、 唐代文学教育的内容
    二、 唐代文学教育的方式
第三节 唐代文学教育内容在唐人创作中的印迹
    一、 内容的借鉴
    二、 题材的取资
    三、 典故的吸纳
    四、 对偶的采用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唐代童蒙教育与儿童诗
第一节 唐代蒙书考述
    一、 《蒙求》
    二、 《太公家教》
    三、 《兔园策府》
第二节 唐代中原内地与敦煌地区童蒙教育的比较
    一、 教育内容
    二、 教育途径
    三、 教育者
第三节 唐代中原儿童诗与敦煌学郎诗的异同及教育成因论析
    一、 构思:精巧与随意
    二、 题材:狭窄与丰富
    三、 语言:文雅与通俗
    四、 表现手法:多样与单一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唐代女性教育与女性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唐代女教书考论——兼论唐代女性教育的内容
    一、 《女孝经》考论
    二、 《女论语》考论
    三、 唐代女性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唐代女性教育与女性的诗歌创作
    一、 唐代女性诗歌教育与女性诗歌中的仿作和女性书写特质
    二、 唐代女性经史教育与女性诗歌中的经史语典
    三、 唐代女性道德礼法教育及其在女性诗歌中的体现
第三节 唐代女性教育成效的别样展示方式:女性的其他文学活动
    一、 妓女传唱
    二、 寡母教孤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唐代留学生教育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作用
第一节 唐代教育的开放性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一、 唐代教育开放性特征形成的背景及具体表现
    二、 唐代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第二节 唐代留学生与宾贡科
    一、 “宾贡”意涵的演变
    二、 唐代宾贡科考论
    三、 唐代宾贡科及第留学生之去向
第三节 唐代留学生与唐代文人的诗歌交往
    一、 以晁衡为代表的日本留学生与盛中唐文人的诗歌交往
    二、 以崔致远为代表的新罗留学生与晚唐文人的诗歌交往
    三、 唐代留学生与唐代文人的诗歌交往之于双方文学创作的意义
第四节 唐代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作用
    一、 唐代留学生群体对本国教育的贡献
    二、 唐代留学生群体对本国汉文学发展的作用
本章结论 第八章 书院初兴与中晚唐士人转型及儒学复兴
第一节 萧瑟中的新希望——书院起源名与实
    一、 书院之名的出现
    二、 书院之实的肇端
第二节 从官学到私学——书院与中晚唐士人转型
第三节 从山林寺院到书院——书院与儒学复兴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河汾之学几个问题新探 附录二:唐代童子科考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重视情商教育 提高学生成才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2]学生成长导师制在云南M中学实施的研究[D]. 杨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情商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分析[D]. 陈丽云. 五邑大学, 2017(01)
  • [4]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对策与路径研究[D]. 陶卫.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5(07)
  • [5]大学生情商教育的拓展性研究[J]. 孙罗卡. 法制与社会, 2015(05)
  • [6]民办高校大学生情商现状的测评与分析[J]. 李超.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5(01)
  • [7]父亲和他的学生[J]. 陈新民. 美文(上半月), 2014(09)
  • [8]大学生寝室“同荣共辱”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杨丽璇. 江南大学, 2014(01)
  • [9]加强情商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J]. 栾佳明,任祥华. 科技信息, 2012(33)
  • [10]唐代教育与文学[D]. 郭丽. 南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重视情商教育提高学生成功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