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意识论文-卞秋华

救赎意识论文-卞秋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救赎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贤亮早期小说,劳动救赎意识,劳动

救赎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卞秋华[1](2019)在《吊诡的“劳动”——论张贤亮早期小说中的劳动救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贤亮早期小说创作以《灵与肉》《绿化树》等为代表,在谱写知识分子受难史的过程中,彰显了"劳动"在知识分子体力改造和精神涅盘中的力量。但其小说在对劳动救赎意义的宣扬与膜拜背后,存在对社会主义劳动情结的解构。笔者通过对张贤亮早期小说的细读,论析小说中的劳动是怎样一步步演变为功利与手段,最终失去原先具有的崇高意义与改造力量。(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0期)

乌兰其木格,左宏阁[2](2019)在《历史记忆、神秘命运与救赎意识——论白先勇小说的创作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民族苦难和历史悲情的见证者,白先勇小说的核心主题是讲述民族历史的沧桑巨变以及随之而来的祸福无常、生命流离的人生悲剧。在深情缅怀往昔岁月的同时,作家亦倾力呈现大时代结束之后,被神秘命运所掌控的弱小人物的生命哀歌。基于宗教情结的深浓及对人性的坚定期许,白先勇以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体恤着他笔下的各色人物,并在佛教的含容博大中寻找人类的救赎方式和灵魂的安妥之地。白先勇小说创作接通了中国古典文学劝善止恶的精神文脉,彰显出独特的美学意蕴和文化姿态。(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怀瑾[3](2018)在《浅谈东野圭吾小说中的救赎意识——以《嫌疑人X的献身》和《虚无的十字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东野圭吾的小说可谓近代日本推理小说之冠冕,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切关怀与深刻思索,其中救赎就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东野圭吾的笔下的救赎意识可以分为对自我的救赎,对他人的救赎以及对社会的救赎叁个方面。通过对东野圭吾笔下救赎行为及救赎意识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救赎行为的意义,以期读者更深刻地解读东野圭吾小说中的人性与社会。(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8年12期)

时亚楠[4](2018)在《孙惠芬《寻找张展》主人公救赎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寻找张展》是孙惠芬的最新长篇力作,在这里作家改变了一贯的对乡土中国的关注与描写,将视角转向城市,塑造了一个极具建构力量的"90后"青年形象——张展。这是一个从自我放逐、激烈对抗世俗社会到主动寻找与积极救赎的青年形象。小说展示出这个"90后"青年在其孤独、苦闷、叛逆与迷失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救赎意识。(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36期)

马小朝[5](2018)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救赎意识的痛苦蜕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救赎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有一个从简单质朴往复杂深邃的痛苦蜕变。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救赎意识的简单质朴,主要表现为道德意义上的善良人,自始至终把人生的苦难视为基督牺牲精神的自我实践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救赎意识的复杂深邃,主要表现为历史意义上的寻常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因追求个人幸福而犯下道德罪孽后的精神困窘与心灵忏悔。(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杨婉君[6](2018)在《自然审美的救赎意识——从沈从文的“郁美”情致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的作品表现了一种更高层面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契合的理想。这种契合在更深文化层次上反映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反省与展望。沈从文的作品中经常涉及一些根底性的问题,例如社会动荡带来的现实的缺失。沈从文的作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在大自然中体味并捕捉图像、气味,再加上奇幻的想象,将景物描写和人事相结合。努力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他毕生追求的就是用自己的笔对这种缺失进行"救赎"。(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23期)

徐榛[7](2018)在《儒家父权和西方救赎意识中突围的女性书写——吕红长篇小说《美国情人》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移民女作家的作品创作,在继鲁迅"娜拉式"出走模式之后,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至少出现了叁个层面的变化或突破:一是行为主体发生了变化。作品创作不再执着于被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而是将塑造者与被塑造者连接在一起,实现故事内外的结合。二是行为空间的变化。女性的出走不仅是对实物性质"家"的摆脱,也是对文化抽象性质的家长制度或是男性话语霸权的反抗,但是不管女性进行怎样的逃亡与疏离,她还是一直身处于同一文化语境之下而进行的反抗,而新移民女性在地域空间上,将离散迁徙的空间扩展开来。叁是行为内容的变化。新移民女性在进入异族文化语境之后,必将面临更加强势的挑战,包括物质生活、文化身份、性别意识等多方面的冲击。(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王汝汀[8](2017)在《从村上春树文学看对都市青年的救赎意识——以《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是一部可以多元化解读的青春小说。实际上,这也是一部描写在后现代社会中都市青年的心灵阴翳与自我寻找的救赎小说。它被称为村上春树的突破之作,是最不一样的村上小说;也有人认为它是村上春树返璞归真的"转型之作",能让读者感受到与以往青春小说不一样的人文关怀。文章将从主人公多崎作遇到的后现代社会现实困境入手,解读作者为使主人公摆脱困境而设计的文学设定的意义,进而理解作品中渗透的新救赎意识,从而探讨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36期)

张超[9](2017)在《救赎意识与多形式叙事 ——评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在作者的故乡"花街"上,塑造了全球化时代下的众生相,以"救赎"为创作原型,展现"70后"一代人的心灵记忆。小说还在主体之外添加专栏,充盈人物形象,构成了小说当中的多形式叙事。(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7年12期)

李颖婕[10](2017)在《古典意象下的异域情怀——论《大鱼海棠》中的救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鱼海棠》开篇引用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记述,庄子《逍遥游》中"鲲"的意象被借用影片中,并成为这条大鱼的名字,先秦神话传说《山海经》和志神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诸多意象也被融入到这部作品中,影片中浓郁的中国风随处可见,人物的服饰、仪态、姓名、他们居住的围屋、使用的器皿、文字……无一不充满了中国元素。然而,从故事(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7年20期)

救赎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民族苦难和历史悲情的见证者,白先勇小说的核心主题是讲述民族历史的沧桑巨变以及随之而来的祸福无常、生命流离的人生悲剧。在深情缅怀往昔岁月的同时,作家亦倾力呈现大时代结束之后,被神秘命运所掌控的弱小人物的生命哀歌。基于宗教情结的深浓及对人性的坚定期许,白先勇以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体恤着他笔下的各色人物,并在佛教的含容博大中寻找人类的救赎方式和灵魂的安妥之地。白先勇小说创作接通了中国古典文学劝善止恶的精神文脉,彰显出独特的美学意蕴和文化姿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救赎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卞秋华.吊诡的“劳动”——论张贤亮早期小说中的劳动救赎意识[J].文教资料.2019

[2].乌兰其木格,左宏阁.历史记忆、神秘命运与救赎意识——论白先勇小说的创作主题[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陈怀瑾.浅谈东野圭吾小说中的救赎意识——以《嫌疑人X的献身》和《虚无的十字架》为例[J].中国文艺家.2018

[4].时亚楠.孙惠芬《寻找张展》主人公救赎意识研究[J].名作欣赏.2018

[5].马小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救赎意识的痛苦蜕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杨婉君.自然审美的救赎意识——从沈从文的“郁美”情致谈起[J].文教资料.2018

[7].徐榛.儒家父权和西方救赎意识中突围的女性书写——吕红长篇小说《美国情人》解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王汝汀.从村上春树文学看对都市青年的救赎意识——以《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为中心[J].北方文学.2017

[9].张超.救赎意识与多形式叙事——评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J].参花(下).2017

[10].李颖婕.古典意象下的异域情怀——论《大鱼海棠》中的救赎意识[J].电影评介.2017

标签:;  ;  ;  

救赎意识论文-卞秋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