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霄(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352-02
中药调剂系指按照中医处方要求,正确的调配,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治疗效果,医院的调剂人员担负着确保临床疗效的重要任务。它是一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调剂”与“处方”一样,具有法律上的责任,同时它的工作又牵涉到中医中药各个方面,因此必须把好中药调剂关,确保质量与用药安全,有效地为防病治病服务,通常它有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等六个程序,由于我院每日调配的处方量比较大,而且它又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差错事故时有发生。在这里笔者就在我院中药调剂过程中常见的差错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调配差错原因
1.1医生书写处方不规范
医生处方不规范,书写潦草,调剂人员有时辨认不清,导致错误调配。医生的这种态度给药房的调配人员带来很大的麻烦,不仅影响了调配处方的速度,而且还很容易使一些药物名称相似的药品看错,发错。如桂枝-桔梗,黄芪-黄芩等。还有,有的医生书写数字0和单位g连在一起,例如50g有时就辨认不清是五克还是五十克。这些都很容易造成错误的调配。
1.2药品名称相似
中药的种类有很多,且命名也多种多样,有的中药名称仅一字之差的就有很多,如不仔细辨认在调剂过程中很容易调差。也有一些药物一药多名、一名多药的现象存在,这些名称相似的饮片调剂人员很容易混淆。也有一些药物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别名,如不是很了解它们的来源和功效,在调剂过程中也很容易混淆,如补骨脂别名“破故纸”,为补阳药,而木蝴蝶别名“云故纸”、“千层纸”,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调配时一定要仔细辨认,切勿将“破故纸”错发为木蝴蝶。
1.3药品外观、体积形态相似
由于调剂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强,有些外观、形态相似的药物很容易在装斗时错装,进而导致调配时错误。
1.4调剂人员因素
有些调剂人员由于个人情绪或未休息好,上班时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或患者较多调配处方时过于急躁,造成落药,调错药现象。另外还可能在发药时患者同名,没有辨别患者其他信息直接将药发出去,而使患者用药效果不佳或无效[1]。
1.5饮片调剂量不准
饮片调配是依据医生处方要求,将加工合格的中药饮片,调制成便于患者内服或外用的药剂的过程,调配的工具是戥子。关于操作方面,调剂操作规程明确规定:每剂药误差正负不得超过5%,一方多剂时应严格按递减分戥法逐剂进行复戥,禁止凭视觉主观估计。但是尽管如此,目前仍存在着调剂人员“以估代称”、“以手代戥”的现象。可想而知,这样做是很难达到调配剂量准确无误的,而药物的剂量在临床上是治疗疾病的主要因素。
1.6处方应付不准确
调剂人员对处方应付掌握不熟,如书写“白术”按实用中药调剂手册[2]应付“炒白术”,书写“龙骨”应付“煅龙骨”。也有些医生对处方应付不太了解,不知所开药物药房应付何品种,从而出现医生用药意图与药房实际配付品种不一致,存在着“脱节”的窒螅够颊叩貌坏接行У闹瘟啤?1.7调配人员责任心不强
处方调配时不认真,聊天说笑;分剂时马马虎虎,不均匀;光顾快而忽视了调剂质量,调配后不自我复核或复核徒于形式;遇到处方有疑问不明之处,怕麻烦,不与原处方医生联系,而是盲目猜测,估读估认;同一张处方两人甚至多人同时调配,由于相互之间协调不好,重复称取或遗漏药味;对特殊处理药物不按调剂常规或脚注要求调配等等。
2解决对策
2.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中药饮片调配工作是整个中药调配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因此非药剂人员或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中药调配工作,新分配的或实习进修人员必须加强带教工作,对一些贵细药和毒麻药要有专人专柜管理,药房应有严格的值班制度和管理制度,中药调配人员上班时间必须集中精力配方,安静整洁的工作环境有利于配方。因此,应强调药房重地非本室人员不得入内的管理规定,提高中药房调配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加强医德医风与责任感教育。
2.2提高中药调剂人员的业务水平
中药调剂是一项涉及知识面很广的专业技术工作,中药调剂人员只有全面提高专业素质,掌握各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保证中药调剂的工作质量,充分配合临床工作的需要。认真把好审方、调配、复核等关键环节,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在调剂过程中发现处方不规范,应与处方医师沟通,并及时纠止或重签名。确保调剂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2.3加强调剂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中药调剂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到中药调剂工作的重要性,一丝不苟对待调剂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总之,有效的减少调剂过程中的差错,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学服务是每个药剂人员的责任。我们只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用药差错,推动药学服务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崔敬,杨毅恒.门诊中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分析.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4(5):60-61.
[2]张元忠,腾焕昭.实用中药调剂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5.